|
发表于 2014-3-9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hase 于 2014-3-9 23:10 编辑
看到中文论坛很少人提这个话题,我也很少在听感中详细,所以记叙下自己的想法,读者可参照头像阅读领会。
拿耳机为例子,Th900, Z1000等封闭式耳机就是典型。顺滑,但是声音的弥漫感很少,声音仿佛变短了,变浅了,乐手们由延时长的礼堂进入了延时短的消音室,都是直接音,没有反射音了。
相对来说,GsK比Th900涩多了,干多了,但是阴影感强一些。可以感觉到声音在空气中逐渐消失的过程——开放式耳机的天然优势。
当然,延时肯定不是越长越好,但是越准确,听起来越舒服。
其他的例子有:Tiglon,Jps,万隆,Ar,Pad等屏蔽线材(也就是绝大多数线材了);D类等负反馈多的功放;密闭式音箱;Delta-Sigma升频解码——容易细腻,顺滑,结实,但不容易有弥漫感,阴影感。并不是说没有,只是实现起来需要更高价的部件。
相反的就是Vovox, Entreq等无屏蔽的线材,单端直热等少用负反馈的功放,Lowther等钴磁障板/号角,更容易在相对便宜的价位刻画余韵丰富的阴影感。
从EE,Phy等角度可以解释,不过这非本文讨论范围了。简单的枪文式理解——屏蔽,Dac升频,负反馈,音箱的被动分频器等会消除噪音/扩展频宽/使曲线更平直,但是自身也会造成相位的漂移,从而需要更细致的设计。在产品上,往往反映为更高的价格。在听感上,可能造成阴影感的减少。
前一种声音是凝聚的,所以感觉得到音像的细腻,结实,或者是厚重,油润,或者是空灵,贵气。但是空气感少点。
后一种声音是散的,感觉得到每一点空间都有乐音消散的过程。空气感更好,更没有控制感,乐器的表达方式不是音像,而是发光发热的辐射点,或者是大团云雾的弥漫处
高价系统当然可以兼取。
只是在一定的预算,我远远更喜欢后一种声音,
在我系统上,每次换上带屏蔽的线材,我都感觉自己系统的声音是结住了,深度/辐射感减少。仿佛是线材在物理性地刻画音像,但是知性的理解少了,一种nostalgic的感觉消失了.
转帖一下别人写的枪文:
不太用屏蔽的声音会是如何?当然我不确定这和屏蔽是否有关,但我发现Challenger 20.10 USB的声音非常活生,细节也很丰富,空间中的残响与空间感很鲜明,与那种一片漆黑死寂的干净声底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听觉感受。以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柴可夫斯基芭蕾组曲为例,我听到丰富的模拟录音转录CD时的嘶嘶背景噪讯,而且感受得到空间范围,而不是开阔无边,一览无遗的空旷音场。
showimage (3).jpg
showimage (4).jpg
事实上,单就透明度与锐利度来看,Challenger 20.10 USB的表现在这次集体测试中并不算非常优异,但我觉得可以名列此次评比的最好听线材之一,它有一种极具亲和力的自然感,与农夫Per-Olof Friberg所强调的师法自然名实相符。以Eiji Oue指挥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奏拉赫曼尼诺夫作品的「交响舞曲」专辑为例,《无言歌》一开头的弦乐嘶嘶质地较少,《Etudes-tablaux: The Fair》的铜管也不是非常灿烂,但我听到的是水分很多,很甜美,很滑顺的成片弦乐,像浪涛一般充满动感,铜管则圆润温暖,呈现一团祥和的景象,听起来非常舒畅。
鲍罗定弦乐四重奏演奏舒伯特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弦乐的音像很有实体感,而不是平面的声音。中、低频的厚度很棒,又带点浓郁的质地,因此我可以感受到很丰富的弦乐应有的共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仍旧是和谐感,那是空间所产生的残响与共鸣,而不是干净通透的声底,无形中让音乐与气氛充满了热度。
showimage (5).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