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5_180_2162724.html
对透明感、解析力的认知产生误解。而致使声音变瘦了,高频量感变多了? 综合意见:透明感是什么?解析力该怎么表现才是正确的?对于这二个名词,音响迷可以各自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无论透明感是一尘不染的玻璃或深山里的视野;无论解析力是可以数发丝或像电视画面无噪声,它们都必须具备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阴柔与不强调」。可惜,目前许多音响迷所得到的透明感与解析力就像舞台上打了几千瓦的聚光灯,透明感与解析力毫无疑问非常过瘾,看得很清楚。但是却也因为太强调而变成不自然,甚至眼睛看久了会累。 是否因为误解了透明感与解析力,使得许多人刻意让声音变瘦、高频变多以取得他们心目中的超高解析力与透明感?
刘仁阳:事实上,杂志在倡导的事情经常会被误解。例如HP倡导自然无遮的透明感,结果被厂商误解为强调的透明感,使得现在音响的声音都变得比较利。
郑泽孝:透明度以前只在较少数Hi-End的音响迷口中传递。自从大家提倡透明度以后,什么录音都追求透明度,连国语唱片也一样。透明度乱搞误解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大堆「疵疵疵」高频声音传到耳朵,那怎么能听。
李富桂:TAS总编HP在讲透明度时,曾经说过所谓透明度就是一个窗户,把它打开看到外面去,这中间没有窗帘、没有其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而已。现在许多人解释透明度都把它想得太多,解释得太多了。
在偶乱放一些夹材和电磁屏蔽时,有时候听着听着发现声音透像水晶一样,细节多却无法凝聚成实体,色调完全不对,感染力大幅下降,检查一下就发现拉扯耳机线的时候不小心拉歪了使器材仅一边接触,重新摆放整齐后声音就回复正常了。
所以偶想在保持现有风格上的尽量做到深邃的乐音。三大件自然是基础不谈。
偶这里的感觉是,相对来说,耳放(2kg)的避震对声场深度高度影响较大(即是乐器的排列),而音源(4kg)的避震则对乐器的血肉和乐音的深度(即是乐音在空气中消散的过程)影响较大;电源线影响同理(不过我手头的jps/accuphase都是毁灭型的打击,作用就是折磨自己十分钟后换回机线舒);另外各种其它地方的避震屏蔽和电源净化也是有正面效果的。当背景噪音小了安定程度上身,被掩盖的乐音和杂音就能自然地呈现流动
尤其能体现深邃的乐音的好处的是贝四弦 op.132的开头,(Busch和Gewnadhaus,etc),或者是Adrian Aeschbacher的舒曼大卫同盟,当乐器从深渊中逐渐浮现的一瞬间,如果没感受到席卷全身的nostalgia,偶觉得系统调整就是失败的啊。特别是那些甜的鲜的令人恶心(有色彩)的系统(我绝对不是在黑某金...),是很难发出这种声音的。
多轨重塑录制的声音的深度一般都比较假,我手头非古典的音轨不多,不过几张ost,后摇,小野丽莎之类的录音虽然我也很喜欢听,但是感觉不到任何乐音深度的啊,不过什么饱满啊水润啊宽松啊华丽啊一样总之是感官愉悦的词儿(我绝对不是在黑....)一样可以扔上去的,解析透明度啊两端延伸啊动态之类的感官刺激词一样可以扔上去的(我绝对不是在黑专业机)
[ 本帖最后由 lihaoren 于 2013-5-26 12: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