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32|回复: 35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版本漫谈并2008企鹅唱片指南马勒三星以上部(转载)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3816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1-3-28
QQ
发表于 2013-3-31 13: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近来对马勒交响曲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第九交响曲。

我转载一篇《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版本漫谈》文章和大家一起进入马勒的世界。

转载完后分享转下载马勒交响曲全集:津曼在RCA的马勒交响曲全集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44835&uk=2486110715  (1~5)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44982&uk=2486110715    (6~10)




[ 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3-4-1 19:44 编辑 ]
学会:做人,做事,相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816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1-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13: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版本漫谈:

从初中开始听这部作品以来,收集了一些录音。但是我觉得不同的录音差距实在太大,也很迷惑。现在把它们列出来比较一下,同时也阐明一下自己对这部名作的认识~~


最早听的就是这套卡拉扬1979-1980年在录音室完成的录音。当时非常震撼,录音很细腻,节奏,音色的处理没有我厌恶的卡一贯的做作(这……个人喜好不同)。自然流畅。  

我觉得最出色的是第一乐章,非常崇高,各个声部,尤其是“钟声”动机,都捏合得非常平衡,木管乐也很柔美!  

可惜这个录音的第二第三乐章我觉得是败笔。第二乐章雍容却显得放不开,对于声部的挖掘不够。第三乐章,有不少地方有技术问题,整个弦乐的形态保持得不太好。  

第四乐章虽然很多乐迷认为发挥了BPO的特色,但是考虑到整个乐章其实是一大段复调,因此对于复调的声部的挖掘上,老卡我觉得还没吃透!(在后来的1982年版里,明显好了很多)。  


但是我非常偏爱这个录音,当初吵着妈妈帮我买下正价的双CD,差不多十年了,到现在还保存完好。这个版本既高度反映了卡拉扬的音响美学理念,又是我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所以我有特殊的感情!   

4361ed11189f2ac6a6ef3f49.jpg

然后是伯恩斯坦1979年指挥BPO的现场录音。

也是著名的高价版!

大卫·古特曼说:“伯恩的每一次马勒演出就是一次生命的燃烧!”

我觉得真是烧过头了!

第三乐章很多地方我听了觉得各个声部有点对不上。末乐章可以感受到指挥家的动情,可是……完全成了滥情!

我认为这是一个感性到了极点,奔放到了极致的马勒,甚至活泼而炫目!

但是从第五交响曲开始奠定的复调式的作曲技法,在第九交响曲中达到了高峰,在伯恩斯坦的手里真是感觉不到太多。

伯恩斯坦以极度带有自身特色的方式演绎马勒,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媒体,唱片公司如此炒作,推荐,我认为就不太合适了。
b68459439a9dee119213c648.jpg

接下来我买到了巴比罗利指挥BPO1964年录制的版本。这是日本“不灭名盘100”中推荐的录音。

这个第九的第一乐章是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方得开,对细节的刻画虽然不是细致入微,但也过得去。淡薄,开阔,我认为是这里的形容词。

这里的中间两个乐章就可以明显体会到我所期待的几乎所有的元素:第二乐章的“舞”,连德勒舞曲发展到狂乱的地步,第三乐章的各种复调式的声部间的呼应和传递,是我听过的仅此于海丁克指挥大会堂的录音。最后乐章中,巴比罗利把理性和感性接合得非常好,保持着一个比较稳定而有表现力的速度。

我觉得这个版本非常具有指挥马勒所应该具备的洞察力!它告诉我们一个优美的演奏和一个演奏的优美的录音的区别。这也是Sir比上面提到了两个录音走得更远的地方……
60e01a38332ca7f2b311c748.jpg

海丁克在70年代和音乐会堂的马勒第九是最早获得三星带花殊荣的马九录音了!

在这个录音里,我认为老海非常重视细节的刻画。他非常留意马勒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织体。因此能够带给我非常多的新鲜的东西。第一乐章我初次聆听竟感觉到比别的录音更强的中国人的韵味!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三乐章,这是我听过的最精湛的演奏!能够把如此复杂的层次都表现出来,实在令我叹为观止。当然,Philips优秀的录音,出众的平衡感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惜在那个把复调和咏唱合二为一的巅峰:末乐章中,海丁克没有把他大胆挖掘的精神贯穿到底。他无疑也在这个乐章的巨大的感情漩涡中有些迷离,当然,对于旋律优美的表现上,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音色也是一流的。

总体而言,海丁克的这个录音也提供了非常多的视角来让我们细细观察这首名作,是一个比较优秀的马勒第九。
9d7b953d38b38d00bba16748.jpg

我特别想说说kurt Sanderling指挥爱乐乐团在1992年的录音。

首先我觉得录音真是令人难以接受!音量实在太小,弱的段落简直气若游丝(比如末乐章的结尾,我音量要放到最大了……)

从演奏角度来看,我认为老桑德林对乐队的控制力真是强劲!他的手法有点类似白描,清淡而不留斧凿之痕。但是乐队各个声部非常整齐和平衡。甚至为了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乐手的个性。

但是在几个高潮处莫名其妙地缺乏热情,不知道是录音问题还是指挥有意为之,效果显得比巴比罗利还要淡薄高远。体现出Sanderling非常强的艺术个性。

这个版本具有特殊的,浑暗的音色,恰恰符合了马勒即将陨落版的那种不详和无奈。这个录音的特殊而高雅的艺术趣味是别的录音里没有的,只有那些真正看破尘世,看淡了一切的指挥才能有如此难得的表现!
3981f2dc5a9d28a1cc11663e.jpg

意大利的英年早逝的大师西诺波利留下了一套马勒交响曲全集的录音,可惜现在除了DG小双张出的第一第五、第八第十以及第七外,其它的MS都绝版了。所以这个第九就比较难得。

其实看看企鹅,Sinopoli的全集中得到三星评价的要比伯恩斯坦晚年DG的那套全集要多。我个人认为,水准也更高些。整套全集中那种异常纤细,温暖甚至有些柔弱得病态的美妙的乐队音色,确实非常有助于刻画马勒作品中呈现的一系列心理现象。

但是这里的第九有点出人意外。Sinopoli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像他对待其它马勒作品那样清单细腻。一上来,第一乐章的表现就是非常直白的,甚至像是大段独白。再加上Sinopoli如同对付歌剧一版表现出的戏剧性,使得第一乐章精彩纷呈。宛如行将就木的人在最后时刻,还发现有如此多的,关于人性人生的话题要将,于是滔滔不绝,甚至过于激动而哽咽了……但是在细节的刻画上,Sinopoli既然细腻的很,比如“钟声”动机以拨弦的形式隐藏在乐队深处,他也清晰挖掘出来。(当然,很多优秀的版本都不会忽略这样的细节)

Sinopoli演绎的中间两个乐章非常强调节奏。甚至造成了某种夸张的效果。爱乐乐团在Sinopoli的手里非常收放自如,即使是在末乐章,音乐中积极的因素也使得整个演奏显得生气勃勃。

Sinopoli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再次带来了一丝新意。
bf64b63e1d456ffa838b1349.jpg

比起1979年的录音,伯恩斯坦在1986年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显然在各方面都更加优异。

彼时的伯恩也已大稀之年,似乎马勒第九中糅合的一生的酸甜苦辣的深情,伯恩斯坦都已经驾轻就熟了。因此这个录音也显示了伯恩斯坦难能可贵的淡薄的一面。而没有那种改动乐谱,添油加醋的“强加于人”的那种浮躁。

如果说1979年版适合边听边喝着可乐,吃着薯条,那么这个86年版本却值得细细聆听了。DG的录音柔韧性强,很耐听。虽然音场范围小了点(不像Decca那么夸张),但是有极佳的平衡感(简直可比Philips)。

在诠释上,伯恩也比79年走得远。末乐章真正体现出了复调的意义,而且保持了情感的强度。中间乐章的速度更加稳妥,也更加精准。虽然第三乐章我认为仍然挖掘得不够深入。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马九,也体现了伯恩斯坦控制乐队水平的顶峰!这种不温不火,优雅而有节制的风格,让人怀疑是不是伯恩斯坦那放荡不羁的美国式的狂野的个性已经被欧洲的文明影响而同化了?

因此,一丝遗憾就是这个录音有点保守。

图是全集里的,单曲的CD价格真是比较昂贵啊……
f5fff1f2d07ecf13b17ec548.jpg

雅沙·霍伦斯坦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马勒指挥的先驱。他的第九,我查到至少有三个。但是碍于缘薄,我只听过1952年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单声道录音。这是VOX为霍伦斯坦录制的一系列唱片之一,年代久远了,但是CD化之后声音仍然很清晰,层次感鲜明,居然不输给大多数制作精良的立体声录音!

这也和霍伦斯坦的诠释有关系。他也明显着眼于勾勒马勒复杂的“相互拥挤的、彼此牵扯的、互相融合的和一再展开的乐器线”(《未来的同时代人》,Blaukopf著)。因此对于各个声部之间的纵向的挖掘就非常重视。

他也是那种牢牢抓住“钟声”动机的大师,同时也很注意色彩乐器的运用。第一乐章的那几声“钵响”,具有非常清晰和震撼人的效果,这种效果,细心的卡拉扬在1982年的录音中也体现了出来,可是不如霍伦斯坦那样能够和谐地把钵声和旋律接合得如此巧妙自然。

从整体来讲,霍伦斯坦的第一乐章充满了人情味,甚至有点“古道热肠”,这和巴比罗利相近。而且对于乐曲内在的逻辑性的展现也丝毫不逊色于这部作品绝对的权威瓦尔特的1961年的立体声录音。

中间的两个乐章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最细致,也最完美的典范!霍老几乎把马勒如同变魔术般的复杂对位和潜藏在主声部之下的其它声部都挖掘了出来。为了更好的展示这两个截然迥异的世界,他选择了稍慢的速度。同时,他也意识到第三乐章柔美的中间段落实际上是通往第四乐章的一所桥梁。因为这里的动机几乎直接来到末乐章,并且一只和末乐章的几个主题缠绕在一起。

所以当最后乐章来临时,逻辑上已经有了极好的铺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末乐章当感情风暴比较平息的两处,有非常像对歌般的,幽暗的段落。这里霍伦斯坦独具匠心地突出了伴奏的竖琴的位置,使之和木管乐形成了中国“琴箫合奏”般美妙而孤寂的意境,也使人直接联想到了大地之歌中的一些配器特色。

这个录音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有明显的两点:首先是圆号声部非常糟糕的表现。第一乐章吹破了一个音,第二第四乐章都有明显的错音,而且显得音准混沌,犹豫不决,这,真是令人扫兴的毛病;另外单声道录音中低音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末乐章的复调表现(很多地方复调的主题在低声部出现,马勒为此还将大提琴分成了两个声部)。

但总体而言,绝对瑕不掩瑜!这是我认为最最值得推荐的,表现非常杰出的马勒第九的一次演绎。如果有机会,对这部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听听这个录音啊……
73de8f3563adbb1191ef3949.jpg

和喉癌搏斗了好多年的大师克劳斯·腾施太特也是热情的马勒阐释者之一。他在1979年指挥伦敦爱乐乐团(79年真是和马九有缘)的这个录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有价值的版本。

但是当我买到双强音系列的这个录音后,却很诧异录音居然如此槽糕。不仅模糊,而且声部平衡感也不太好,很难想像这是79年的录音,这只能勉强称为“立体声”。如果说双强音系列是廉价片所以降低了音质,那奇怪的是,随附的第十的慢板乐章录音却非常出色,开阔而优美。这……只能说我和这个录音也--缘浅。

在我看来,腾施太特的这个版本比较平淡。出彩的地方真的不多,音色和旋律线条的刻画上,他不及卡拉扬和伯恩斯坦。对于中间乐章又实在太缺乏令人振奋的洞察力。而我之所以认为它仍然有一定的价值,就在于这里的末乐章的表现堪称完美。

腾施太特牢牢把握住了末乐章的每一个已经在第一小节就出现的复调主题--无论是在低音声部的低吟,还是号角的高声宣读,抑或是小提琴的哀歌--都围绕着复调的思想。这体现了腾施太特这种德国人的对于逻辑的敏感和严谨。整个乐章起伏动荡,但却有着很好的控制。而且在结尾段的时候,他把速度放慢,使得效果如同魂归故里又再次随风飘零而去般的令人黯然神伤……

虽然第二第三乐章可以说是败笔,但就冲着末乐章的表现,该版也应当有众多马勒第九的录音中的一席之地
140bdaa261396fadcaefd0ee.jpg

卡拉扬在1982年现场录制的马勒第九,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最具有市场统治力的版本了!

据说当年DG为了照顾这个录音的销售,甚至不惜1979年的录音室录音停止发售,然后打入小双张系列。(所以初版的79年录音就显得珍贵异常)。

说起这个82年的录音,业界的评价非常之高!《留声机》杂志评出的最佳七十和最佳一百里都推荐了这个版本。《企鹅》也在90年代中期给它补上了“三星带花”的殊荣。

普通爱好者将它视为终极的选择。IMG上几乎一有人发别的版本的马九,就有人回帖:“我收了卡拉扬金版,这个就纯顶了……”。就连狂热爱上了古典的作家余华也表示这个版本最感人。


但是奇怪的是,不知道是标新立异还是欣赏口味不同。我看到有的论坛或者杂志上的观点认为79年的录音甚至更好些。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理解这部作品的。我感觉82年版在诠释上要远远超越了79年版。

首先是细腻。82年版的层次刻画极为丰富,堪称面面俱到。虽然在诠释上,第一乐章的思想和79年版一脉相承,但是对于各种动机的细致描绘上要出色得多。比如之前提到的钟声动机在各个声部的传递,比如钵声的清晰,再比如竖琴的华丽伴奏……

中间的两个乐章无疑和79年版相去甚远。尤其是第二乐章,这个乐章的演奏可以说在卡拉扬的马勒交响曲的为数不多的录音中最最精湛了!BPO甚至体现了在卡大爷棒下的难能可贵的“主观能动性”。各个声部都非常有个性,而且平衡统一。所揭示的内涵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卡拉扬真的是比较理解了这部作品了。

第三乐章被演奏得密不透风。就凭技术发挥就比79年录音完美许多,更何况卡拉扬挖掘了非常多的内在声部,让我感叹他对这首作品倾注的心血和精力!(据说,这个录音录之前,光排练,演出就高达39次之多!)

可惜末乐章的演奏令我稍感失望,不仅是因为第三乐章的那座“桥”没有有效搭建好,而且对于复调意义的体现上,卡拉扬比起比如巴比罗利和瓦尔特也稍逊一筹。在“对歌”的段落也没有霍伦斯坦的录音带给我的那种震撼。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圆滑的录音。可以说体现了真正理解马勒复调化作曲技法的意义,但对这方面的挖掘又只是是浅尝辄止。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动情而且热烈的演绎,但又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可以说卡拉扬在这里体现了淡薄和高远,但又缺乏老一辈的那些录音体现的那种沧桑感和人情味。

这绝对是一个八面玲珑的演绎,几乎可以满足各种口味的爱好者--从初哥到老鸟都不会失望--但是,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合适:大概是太注意音色的唯美了,在一瞬间,卡拉扬忘记了马勒,忘记了这部第九,陶醉和迷离在自恋的漩涡之中……因此,这个版本离开真正的杰出和不朽,也就差了仅仅一步之遥。


这个录音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说DDD的早期数字录音技术,使得录音效果有点淡薄,声音不是那么坚实。比如说首位两个乐章的提琴声部显得有些过于油腻(这是卡一贯风格,喜欢则已,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还有,每个乐章的开头演奏总是显得比较拘谨而且缺乏表现力,让人感觉BPO在慢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出当天上午就演奏过一场的关系,卡拉扬曾经不无惋惜地认为,上午的表现才是最佳的,可能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灵感了!

看来,最最完美的卡拉扬指挥马勒第九的演奏版本,只有到天国里去找了?
36537cc62d9f921b9c163d49.jpg

1938年的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经典老录音恐怕是当今录制最早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马勒第九版本了。

有好多家公司翻制重新发行了这个录音。我最先看到的是在上海音乐书店里的香港引进的一批HMV(Dutton)的老录音系列“历史性古典馆藏”的CD和磁带。这个系列还包括了另一张瓦尔特的战前录音-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LSO演奏)。

后来我又搞到了Naxos历史录音的“Great Conductors·Walter”的这张翻制的版本。Naxos的技术使得这张CD好像“炒豆子”声音小了些。但是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平衡感的缺失却没有得到弥补。

这是一个特殊的演奏,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这里就不再多言了。这个演奏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比如留声机奖等等。但是我以为,它的纪念价值远远大于欣赏价值。

这并不是对历史老录音有什么偏见,而是这个演奏本身不是那样令人信服。虽然这个版本的弦乐声部异常的高贵而富有表现力,而且带有某种和马勒的告别人世的情绪相吻合的离别的意味在里面。但是由于平衡性的问题,大大损害了音乐的力量和清晰度。第一乐章的整体刻画算是非常出色了,很有章法,而且细节出色,但是铜管和弦乐组似乎永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弦乐组的声音突出时,铜管乐几乎听不见了;反之,当铜管乐突出时,弦乐又非常薄弱。

这样的效果对第二乐章的大多数段落都是一场灾难。既难以表现弦乐组妙趣横生的对答,而且铜管乐时不时掠过的一串串银光闪闪的音流又非常模糊。

所以复调的思想在这里体现得比较糟糕。这或许有录音的问题,同时也许瓦尔特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在当时还不是那么成熟-虽然首演者就是他本人-至少在后来的1961年的立体声录音中,他对这首伟大巨作的真知灼见才得以充分展示。

所以这个录音并不能代表瓦尔特对马勒作品解读的最高成就,但奇怪的是它却是瓦尔特的马勒唱片中几乎最流行的一张。或许是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重的怀旧感使得人们在评价它的时候变得宽容了。但是随着战争的阴影逐渐散去,彼时的离愁别绪逐渐被淡忘时,这些经典名演所暴露出来的缺陷和问题也令越来越客观的欣赏者感到惋惜……
178939fa2cfbfa1ea9d31149.jpg

最近这十多年来,DG公司录制马勒的主要两大台柱就是布列兹和阿巴多。他们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录制了第九交响曲(当然阿巴多不是第一次了)。这两个DG的录音是我最近常听的。

首先谈谈布列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

很多人推崇布列兹的马勒,认为他十分严谨而且具有创新的精神,能够带来一个更加偏于理性的,更加无情而雄辩的马勒。而且,布列兹录制马勒所指挥的乐队都是顶级的(尤其是VPO演奏的第五和第六);另外,4D的录音技术也使得声音效果比起之前的指挥家的录音更加优异。种种迹象表明,似乎布列兹的马勒难以抗拒。

但就我在此想谈的这张第九而言,我觉得布列兹并不适合指挥马勒。或许是我悟性尚浅,还未能体会到布列兹的深意。至少,从各个方面来权衡,他的第九的录音并没有太多出人意料之处。

比起一唱三叹的霍伦斯坦,布列兹的第一乐章明显缺少魅力。或许是他的角度不同,着力体现那种富有特色的节奏和线条美,但是要说把“钟声”的节奏动机贯穿始终的演绎,阿巴多更胜一筹。只有4D出众的效果和小号时不时冒出的某些别的版本里淡化的声部能吸引我……

第二乐章算是比较独到的演奏了。这是一个绝对冷酷的连德勒舞曲,根本没有一丝温情和幽默。机械,刻板,甚至有些呆滞……布列兹对节奏的控制非常严厉,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这非常有助于表达他对这个乐章的理解,但是对听者而言,无疑缺少了许多乐趣。

后面的两个乐章也令我有些失望。第三乐章固然精湛而流畅,我一直关心的在标记“L'istesso tempo”的后半部分开始的一段插曲,一直到“Tempo 1 Subito”结束的这段柔美的部分直接预示了终曲的几乎所有的动机。因此这里的演奏无疑是对全局观的一种考验。令我失望的是,一向以逻辑和冷酷著称的布列兹对复调性的这段音乐的刻画比较平淡,没有很好的搭起通向末乐章的“桥”。

布列兹为终曲设计的速度是偏快的,21分钟的时间,明显接近于Kubelik的录音室录音,以及Walter的61年录音。应该说,这个乐章需要把深刻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复调牢牢结合起来。可是,布列兹的演奏既缺乏感人肺腑的深情(这是一贯风格所致),同时对于声部间复调性的对话又显得比较淡漠。或许,他对于处理旋律线条的手法是富于那种现代意味的,比较抽象的方式。但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

总的来讲,我认为这是个比较平淡的版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是布列兹的粉丝,自然不可错过这个版本。但已经习惯了传统口味阐释的人,面对布列兹的这些录音,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

另外,4D的录音比起“味精味”十足的那张炫目的第六来要收敛和自然了些,但依然显得有些华而不实。

说到底,我认为布列兹的巴托克,拉威尔以及韦伯恩等录音令人折服,但是遇到马勒,溢美之词就应当有所保留了。
027e771e036852f41ad57654.jpg
我非常喜欢阿巴多2002年指挥BPO的现场演出。

这是一个颇具新意的录音。很多人认为,阿巴多最近的新片特别感人,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是“绝唱”,大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阿巴多的新马勒录音得了不少“感情分”。

其实,这样评价这些录音是不公平的。以一个客观的心态去品味这些演出,往往会发现:根本不需要带有同情的感动因素来帮助欣赏!这些演奏本身就足以放射出光辉!

就拿首乐章的开头来讲,阿巴多出手不凡。乐队的进入有着着了魔般的音量控制,仿佛渐渐揭开面纱一般,接着就通往一个开阔的世界。阿巴多的第一乐章速度稍快,但是始终保持着恒定的速度,因此把扎实和灵活结合在一起。颇具新意的挖掘使得各个声部活跃而热烈,同时,音响效果也非常简练自然。整个乐章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令我赞不绝口!

第二乐章中,阿巴多一点也不像一个经历重病的老人。那种致密的速度,独奏声部(尤其是圆号)体现出的幽默感,还有精准的连德勒舞曲的节奏,真是引人入胜!惟一有点可惜的是,演奏显得稍微急促了一些,留下的呼吸空间略显不够。

回旋曲的大部分段落也证明阿巴多一贯对马勒精密的织体把握能力非常强!很有说服力的一个第三乐章!特别是我提到的那个时间长度上处于黄金分割点的插段,阿巴多没有像大多数指挥那样展示乐队华丽的弦乐音色,而是让这段音乐为更加宏伟的整体乐思让路,直接构建出第四乐章的轮廓,并且毫不犹豫地牺牲了表现情感的大好机会,就像是提示我们,这里仍然处在这个神经错乱的,狂暴的回旋曲的中心呢。

终曲的演绎堪称面面具道!不仅具有着深沉而不泛滥的感情,并且复调性的音响也建筑得比较出色,最后段落的放慢处理令人想到了同样终曲杰出的腾施太特的79年录音。

我觉得,阿巴多的诠释明显比布列兹更加令我亲切和好懂,也更有人情味。DG公司抛弃了4D而回到3D之后,至少我觉得音乐的真实感得到了补偿,虽然这是个现场录音,远远没有录音室里的录音质量那样高,但至少能够真实再现了犹如出席现场演出的大致的一种感受,我想这就足够了!
38930d08d6d56a30e82488cf.jpg

库贝力克在70年代初录制完成的录音室全集(DG)我觉得是非常杰出的一套马勒交响曲演奏范本。因为库贝力克强调声部平衡,对于节奏控制也拿捏得非常得体。而且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弦乐和木管乐的独奏合奏能力都是超强的,在很多快速行进的段落始终有着不俗的表现。

库贝力克的这个马勒第九录制于1967年,是头一批录制的交响曲之一。在这里,他和Sinopoli全集中的第九的做法相似:把小提琴声部左右划分,把中提琴置于中间靠右的位置(和第二小提琴相邻),而大提琴则移到了第一小提琴的旁边(比较靠左,而不是一般的右侧)。

这样的编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中提琴得到了解放,不再和大提琴的低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许多讲究声部之间呼应对答的地方,每一个声部组都清晰而个性突出。

在速度上,Kubelik偏重于一种带有一定弹性的,偏快的节奏,使得第一乐章演奏紧凑,甚至有些冷酷无情。非常得体的速度控制令我觉得这更像是Boulez指挥的(当然,同样的控制,但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由于弦乐器的分组,使我们听到了非常杰出的中间两个乐章。应该说几乎每一个段落乐队都保持着一流的水准。为了体现复杂的对位和复调的意义,Kubelik采用了比较保守的速度来处理第三乐章的大部分段落。他几乎完美得揭示了所有我期待的东西--包括在那个插段中,优美地筑建出通向末乐章的乐思--如果说美中不足,就是Kubelik有些过于小心,中规中矩了,从而显得个性不是太鲜明,或者说为了整体的平衡效果,为了传达马勒的声音,指挥家压抑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末乐章的速度接近Boulez,效果和表现力在我看来更胜一筹。而且在结尾处也没有通常指挥家按部就班的放慢处理(这样虽然深情,但是不太协调)。整个乐章的演奏由于乐队分组的特色,很好的刻画出了复调化的倾诉的效果,或者说是一种逻辑语言的内心独白。

总得来说,Kubelik的这个第九的录音实在可圈可点。属于那种偏重理性同时又有丰富细腻感情效果的绝佳的演绎。但是或许太注重乐队效果的表现了,在情感深度上,有些差强人意(这和Haitink的音乐厅管弦乐团版本多少有些相似)。所以说,这是一个令人赞赏的版本,却不能令人震撼。
9227093b127aaeea14cecbe8.jpg

当我聆听朱里尼在1977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此曲的著名版本时,始终思忖着昆德拉的话:“在诗歌这个奇异的田野,一切判断都立刻变成了真理,就仿佛人们亲生经历般……”(《生活在别处》,不是原句是大概意思)。

朱里尼在用自己独到的诠释告诉人们,昆德拉所怀念的那个抒情时代并没有彻底消失,至少,在他的心胸中,多少还是保留着那份纯真,那份执著--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处理马勒作品的手法实在有些老派。

朱里尼的这个录音中的很多段落是如此的真情实意,甚至于有了那么点古道热肠的意味。比起同时代的其它马勒阐释者,他令人崇敬地、几乎是理所应当地--落伍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评论家们对这个录音的赞赏。据称,这个版本得过数项国际大奖。而且大荷花系列原本的调子就是怀旧,加之朱里尼的这种诠释,的确可以俘获不少年长的爱乐者的心。

但是对我而言,这里的矛盾在于究竟音乐的真理是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就可以通过朱里尼这样极度抒情,温暖的方式来揭示?

我想,如果这张唱片不是马勒,是别的更加感性化的作曲家,比如老柴,那么朱里尼的成功就几乎无可厚非。然而,面对马勒,面对这部逻辑性极强的第九交响曲,我看来朱里尼就变成了一个失败者。他并不是败在不理解作品,而是败在了这首作品的丰富动人的情感因素上。

朱里尼不仅没有足够的信心来抵御这种来自情感上的冲击,反而一任自我陶醉其中。他把充满创意,极富巴赫味道的赋格化的第三乐章的大部分乐句都变成了带有悠长连线的,蕴含着丰富表情的歌唱吟咏。因此我也并不指望在末乐章中他还能揭示更多的理性成分。

相对的,在更加感性化的第一乐章,朱里尼的诠释还是非常不错的。他拥有着非常开阔的眼界来审视这个漫长而动人的乐章。或者说只有这个乐章才比较适合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弦乐的表现异常杰出:朴实,高贵,而且不温不火。整体偏于慢速度的设定,使得大量管乐独奏声部可以充分一展身手。尤其是圆号声部,不仅仅和整体乐队的声音结合得非常细腻,而且独奏时充分发挥了个性。不过话说回来,圆号独奏时稍许过于自由了些,导致有时节奏不是太精准,而且相同、相似经过句的奏法前后也有出入,这更多的是指挥在乐队控制力上稍显不足所致。

从整体来说,这个录音对于希望听到一个道德家马勒的听众来说是首选的几个录音之一,对于希望听到一个音乐实验家和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作曲家的听众而言,就不那么可取了。对于心情比较低沉而忧伤的听众而言,或许这个录音会轻易地走进你心里;但是对于保持着足够理智来追求新意的听众来说,或许又比较失望了……

另外,大荷花系列一贯的录音效果在这里也不是那么合适:声音比较薄,低音不够深沉(甚至不如60年代的Kubelik录音),而且有时对于某个声部过分夸张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录音的整体感和平衡感。在演奏技术上,中间两个快速度的乐章也出现了些许的失误和不整齐--当然,这些只是比较次要的问题。
d67331c72052a4dcd0006048.jpg

谈谈加里·贝蒂尼的马九给我的感受。

在这套贝蒂尼的性价比颇高的马勒全集中,第九的口碑一直不错。因为这个演奏自始自终洋溢着一种淡泊高远,不温不火,但又非常深情的风采。这个录音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厚实的弦乐组那种略带混浊感的,如同忠厚长者一般将优美乐思娓娓道来。

但是,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令我满意的演奏。首先,贝蒂尼在篇幅控制上我认为就有偏颇。请注意,首位乐章的演奏时间都被调整到了28分钟,似乎在他的观念中,首尾乐章遥相呼应,构成一种类似第七交响曲的“拱形结构”。但是,别忘了马勒自己在完成第九的终曲创作时表示:“已经忘记了第一乐章了……”可见在马勒的创作构思上,首尾两章就是断裂的。

很多评论家认为终曲把首乐章的D大调降低一个半音,采用降D大调的手法,是沿用了瓦格纳表现痛苦的手段,以此来猜测首尾两个乐章的联系。其实,在我看来,终曲之所以是降D,完全是因为把第三乐章那个D大调插段的动机将半度直接引用进来的缘故。在终曲当中,贯穿至终的“环绕动机”就是第三乐章插段的种种变奏。这些乐思,跟第一乐章几乎没什么关系……

因此,审视贝蒂尼的这个演绎,不难发现他在后两个乐章的逻辑关系上处理得就比较粗糙,或者说他表达出一个凌乱而浪漫的马勒,并非一个深深喜爱并模仿着巴赫风格的马勒……

同时,在第二乐章当中,慢速度的中段连德勒舞曲的演奏方面,突出中提琴的手法也令我感到突兀,或许是录音影响了乐队层次的清晰感,至少,中提琴(除了那把独奏的)只是马勒牵扯缠绕的旋律线中的一环而已,为了整体的统一,各个承担传承上一乐句的乐器都应当被清晰地突出,而不只是某件乐器。

总体而言,贝蒂尼的这个马九比较令我失望。在一定程度上,我感觉他缺乏其它大师的那种强有力的个性,或许,随着岁月的流逝,观察角度变换之后,我对于这个录音能够有新的认识。
8b49eafe7be4ad305d60081b.jpg

西蒙·拉特选择了维也纳爱乐来录制马勒第九,而他在EMI录制的其它马勒交响曲都是由BPO和CBSO完成的,这点或许就可以说明他对于第九的特别重视。

这个第九的演奏完全出人意料。首先就是力量的削弱。拉特似乎有意淡化了戏剧性对比的张力,乐队的声音更像是病人的呻吟,具有一种类似桑得林92年录音的那种混沌和柔弱的色彩。这点在首尾乐章当中是如此明显,甚至令人有些不习惯这种演奏口味。

对我而言,拉特的这个录音最精彩的还是后两个乐章的发挥。也只有这个版本,在季风骤雨般的第三乐章的结尾的几个小节,还注意回到开头的原速。最后的两个小节是对整个乐章不断变奏的原始主题的再现,这似乎是在提示听者:这是一个仿巴赫手法的乐章。这种独具匠心的挖掘,再加上整个乐章精湛的把握,令人信服。

对待终曲那几乎无处不在的“环绕动机”,拉特首先在速度和节拍上有着精确的控制。弱化感情的手法为这一乐章增加了很多理性成分。在这里,阿多诺所言的第九交响曲所特有的“分化和溃散”的特色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拉特在这里挥动着银棒,引导着貌似柔弱淡漠的乐句背后的那种强烈的颠覆性力量。颠覆的对象无疑指向了已然逝去的后浪漫主义的极端抒情的表现主义,特别对于是瓦格纳式的“无尽的旋律”,简直就是一种滑稽模仿和嘲讽……
d531a377986c721bb151b958.jpg

希腊指挥大师Mitropouls长时间在美国工作可以说忍受着种种折磨。保守的评论界由于他大力普及20世纪新作品而对他口诛笔伐,而纽约爱乐乐团内部的某些音乐家那种“慢性病似的品行不端”也令他痛苦。当然,最令他难受的就是曾经将自己视为偶像的伯恩斯坦对他的背叛。而且,据悉,伯恩斯坦还做过许多幕后颠覆Mitropouls在美国乐坛地位的小动作,比如对库赛维斯基进谗言,使得后者拒绝邀请米特在波士顿进行工作--尽管波士顿交响乐团非常希望Mitropouls更多的来指挥音乐会……

所以,如今这个由Music&Art出版的马勒第九的录音,已经是Mitropouls辞去纽约爱乐乐团帅位之后,领导的一场在卡内基厅的演出。演出的这一年1960年的11月,在米兰,大师就在排练马勒第三时猝死。

因此,这个马勒第九的录音具有某种遗作的意义。这不仅仅代表了他对于长期荣辱与共的纽约爱乐的告别,也是对于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告别,同时也是对这个令他饱受摧残的现实社会的诀别。

然而,他所选择的告别方式却是倔强而充满尊严的。这场演出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整体最统一的一个第九。对于总体速度控制是严厉的,但是不乏许多极具个性的自由速度穿插其中。在表面严峻的音色背后,潜藏着真正的温暖和高贵。这却绝对不是类似朱利尼那种过时的浪漫主义的热情,演出带有更多现代主义那种深邃的严谨、极其理性化的思索以及适度的情感暴发。

这张录音的音质比较糟糕,因此无法从纵向观察大师对于“乐器线”的把握,同时,低音的严重缺失也有损聆听的整体效果。但我依然久久无法忘怀纽约爱乐在终曲的那种非常质朴简洁又饱含深情的演出,无疑,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具指挥家个性魅力的一个马勒第九,在众多这部作品的版本中,相信它应当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
464293255ff04d6135a80f1b.jpg

里卡多·夏依指挥的马勒第九交响曲是我听过的版本当中录音最晚的几个之一(2004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堪称罕见的面面俱到的精品录音。

首先,没有哪一个指挥家能够像夏依那样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和创新的紧密结合。早在1995年的马勒音乐节上,他就成功的指挥RCO演奏了马勒第八。这标志着这个具有演奏马勒深厚传统的乐团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然而,比之他的前任海丁克以及同样指挥这个团录制过马九的伯恩斯坦,夏依的这个录音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布鲁诺·瓦尔特所开创的一种传统。聆听夏依的马九时时让我感受到瓦尔特对于第一乐章那种拼贴画般的,各种叠置动机在节奏上的精确把握的手法。这是这种手法,使的每一个带有强烈象征意义和宿命意味的动机都能散发出各自的特性魅力。但是,夏依要走得更远。在他棒下的乐队音响,已然不是瓦尔特式的那种温暖人性的传统音响了。RCO的表现带有理性、缜密和高洁的气息,集中反映出马勒思想的余韵流传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姿态。

那么,以这种“现代人”的思维角度,作品当中的那种承重与轻贱、绝望与自嘲又被赋予何种面貌呢?我认为,夏依的解答依然以之前的大师所先验过的道路为基准,来进行带有自我风格的解析。在第二乐章,对于开头的连德勒舞曲的速度设定上,夏依也直接让我想到了瓦尔特和霍伦斯坦的处理,是一种牢牢压住拍子,取得稳定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的手法。因此,这个主题在乐章各个慌乱急速的地方再现的时候,显示了一种应有的逻辑感。对于中段慢速度连德勒舞曲的理解,我个人一直倾向于把它看做是对第一乐章D大调主部主题的一种歪曲和轻贱化处理,而夏依对于三拍子的敏锐把握,以及各个声部的协调处理,使人明显地感受到第一乐章主题的蜿蜒曲折在这里受到了屈辱和自嘲般的扭曲。

夏依对于后面两个乐章的阐释也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审美趣味。他强调乐章之间的传承,注重终曲的多声部复调的特性。同时,在速度设定上,虽然比起拉特更加缓慢,但也更具有张力。

整体的录音效果也非常杰出,开阔而绵密,同时在第三乐章当中,乐队表现得非常有柔韧性、伸缩自如。如果除去在个别段落稍许突兀的细节,那么这个马勒第九可以说接近完美。
73de8f356fd2bf1090ef39a9.jpg

乌夫·孟德(Uwe Mund)指挥京都交响乐团在2001年录制的马勒第九(ARTE NOVA 74321 89355 2)属于那种少见的精品。

ARTE NOVA追根溯源也应该算是BMG旗下的分公司,在市场上的定价比较昂贵,而且很少见。应该说,这个公司约请的艺人、乐团都是名不见经传之辈,但是凭着优秀的录音效果以及艺术家些许的超水平发挥,硬是将水准拨了上去。

这张马勒第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孟德在这个演奏中体现出一位德国指挥家的那种纯正的德国式的风味:严谨精细,大气磅礴。他的先师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斯瓦洛夫斯基,同时他还受过卡拉扬的提携。但是之后就混迹在德国二三流乐队和歌剧院当中,同时也指挥日本乐团,一直没有赢得国际性的声誉。

但是,从开头大提琴的第一个低音背景响起,这个演奏就不同凡响。弦乐细腻丰满,乐队全奏时气息非常宽广。在开展部的三个高潮处,京都交响乐团纯净清明的音色表现的层次分明,通透有力。在128-129两小节引入的平锣声也表达的很得体……

可以说,孟德对于第一乐章那些星罗棋布的、碎片似的动机具有统筹的把握,无论音乐的发展织体多么复杂,在孟德棒下都是如此清澈雅致,令人时不时感到如沐春风。日本的演奏家显示出良好的整体素质,虽然京都交响乐团的音响稍欠些独特的个性,但也恰好使得孟德对于马勒第九的理解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张唱片最令人折服的还是复调化的末乐章。借助于优良的录音效果,孟德将这个乐章丰富的管弦乐层次如同剥笋一般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聆听孟德诠释的这个乐章,仿佛注视着澄净的水面,可以一望至水底,清明至极。正是由于此,很多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就分外显示出其在整体声部中的作用,这种对位式的发展、复调化的不断延伸正是体现了这个乐章的那种复古,同时又带有对于现代音乐预示性的特色,在这里,马勒的抒情、马勒的思想、马勒的灵魂已经通过一种较为抽象的方式在得到体现。

这也恰恰就是终曲最值得期待的表现。因此,此片可以说是一张出人意料的极品马勒第九,是值得真正喜爱、并且对这部交响曲有一定的理解的爱好者认真聆听的录音。
mund9.jpg


[ 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3-3-31 14:00 编辑 ]
学会:做人,做事,相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816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1-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14: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是为了不和去年整理出版的交响曲全集套装“撞车”,所以EMI把去年5月在柏林爱乐大厅录制的西蒙·拉特尔指挥的马勒第九交响曲新录音延迟到今年才发行。


相信聆听过套装里那个维也纳爱乐现场版马九的乐迷至少都会不免遗憾,那个93年的live实在制作得不理想。模糊、柔弱的声音听起来非常不过瘾,也不利于表现细节。而这个新版马九干脆采用完全相反的录音方式:直截了当,大大咧咧,效果灿烂!


拉特尔采用了将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左右排列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声部之间的对答(特别是第三乐章)。但是也给录音带来了难题:无论是库贝利克(DG),还是赞德尔(Telarc),在使用这种乐队排列时产生的效果就是左右声部的不平衡,声音的厚度不理想(特别是赞德尔手下的第一小提琴组简直就像被孤立了一样)。但是这个新录音通过加强明亮的堂音,有效弥补了这点,创造出一种咄咄逼人的逼真感,但又巧到好处避免了巴伦波伊姆(Warner)那种过分张扬夸张的、给人些许不适感觉的效果。


从演绎上来说,真是令人感叹:同之前的VPO现场相比较,简直就完全如同两位不同的指挥家所录制的。先前的版本是如此淡泊、细腻、静观,甚至带有一丝锐利的嘲讽;而十四年之后的拉特尔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一种非常狂热投入的方式来诠释这部作品。


第一乐章中间的三个高潮构建得扣人心弦。柏林爱乐具有令人惊讶的投入感,甚至对听者产生一种压迫力!即是是听过不少马九版本的俺都感到很震惊!不得不佩服拉特尔调动乐队激情的能力。同时,演奏也具有罕见的细腻感,即使是那些絮絮叨叨的颤音动机,在拉特尔棒下也无一遗漏地清晰展现出来。惟一令人有些遗憾的就是东方色彩很弄的钟和锣的声音不够突出……


这种可怕的投入感和紧凑感贯穿整套唱片。甚至有时录音为了强调贴近感和声部的对比性,不惜牺牲整体的平衡感(很多声部犹如特写镜头般呈现出来)。再加之拉特尔颇具新意的挖掘,听之生气勃勃,很有感染力。


客观的说,过于热烈的投入使得演奏有一种压迫感,反倒显得不是很自然。这也许是俺个人的喜好问题:我宁可偏向一种淡泊雅致的风格吧(布列兹的DG版依然是俺心中的极品)。


毫无疑问,从总体来说,这个新版马九堪称可圈可点的顶级制作。发烧级的录音配上柏林爱乐惊人的演奏,非常有魅力。试想如果将其安排在拉特尔的马勒套装中,取代VPO的第九,那该是一套多么美妙的全集啊……
50bf798dba5b7700b31bba9f.jpg


大概是缘分问题吧,米歇尔·哈拉滋在NAXOS录制的几个马勒录音中,我先聆听了第七、第一和大地之歌,第九交响曲直到最近才有幸购得。

米歇尔·哈拉滋,从阅历上来看,更多的是在德国指挥歌剧、声乐作品,在NAXOS,除了上述的马勒之外,有不少莫扎特、罗西尼的歌剧录音,另外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也有一些;特别是舒伯特的第八和第五交响曲那张(8.550145),感人至深,是我最喜欢的一张未完成……


哈拉滋的马勒,风格细致优雅,有如室内乐一般澄明清晰,听之非常舒畅享受。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在最后审慎地补上了Blumine,马勒第七的演奏之精湛,在各个马七版本中也是极为罕见的;那张大地之歌,终曲的锣声撕心裂肺,令人久久难忘,也是我最喜欢的大地录音之一。

在第九交响曲中,哈拉滋一如既往保持了他的风格:音色明净柔美,整体气息宽广,毫不做作,速度得体,细节镂刻得也比较到位。他强调从乐曲的开始到结束都笼罩在一种惆怅的情感之中,具有很强的情感、逻辑的整体美。

第一乐章的亲切和纯情,令人过耳难忘。“爱”这个字,被多少人说滥了,然而在他手里却还是能够勾起对于青春对于逝去爱的甜美回忆。当然,哈拉滋的棒下,第一乐章略微缺乏必要的戏剧性对比,过于强调抒情性的风格在构建中间三个高潮时就显得不那么激动人心了。

接下来的乐章也延续了这种风格,再激动的高潮也总是被镀了一层银一般显得稍稍有些冷漠,因此末乐章的来临就显得如此顺理成章,在感情上有了非常充分的铺垫。

终曲也是感人至深的演奏,弦乐姿态保持得非常好,音色圆润,复调表现得也较为清晰,只是低音上稍有不足(当复调声部转道低音提琴时就表现的不够理想了,在这点上Mund的版本就做的非常漂亮)。


总得来说,这个马勒第九是值得细细玩味的,它的魅力就在于:即使你聆听了很多很多版本之后,它还是能够拨动你的心弦……NAXOS的唱片特色有时也就是这样,剔除了所谓大师们的各种个人风格,将音乐本质的东西简简单单地展示在你面前,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
8e8415301719cf8ba8018e69.jpg

[ 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3-3-31 14:02 编辑 ]
学会:做人,做事,相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主题

2591

帖子

4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5
注册时间
2009-7-1
发表于 2013-3-31 14: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牛的收藏。
我个人不太敢听马九。
上海王先生:   冷并幽默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301

帖子

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8
注册时间
2009-3-15
发表于 2013-3-31 16: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的是百度马勒吧吧主gustav的文章吧。

我最喜欢的是levine和mpo的版本,无奈听过的人实在太少,基本不会获得共鸣:
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419627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1268

帖子

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3
注册时间
2013-2-27
QQ
发表于 2013-3-31 19: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勒9,个人最喜欢的马勒交响曲,也是最先听的马勒作品,而且其中几个马勒9的收入都带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初二时候入手了第一个马勒9,第一个马勒的作品,1938年瓦尔特指挥VPO的dutton磁带。

第二个入手的版本是EMI studio版的巴比罗利-BPO版,是春节亲戚送给我的礼物,这个1964年的版本录音出奇的好,演绎非常富有魅力。

第三个入手的版本最著名的金卡版,作为中考升入重点高中的礼物,这个版本入手以后马上变成我最喜欢也是最常听的CD。

第四个是卡拉扬ADD小双张,相比金卡,这张1979年的录音更温暖更细腻,但和后者相比欠缺了一份紧致。

之后分别收入了海丁克PH小双张、克莱姆佩勒伟大录音版、阿巴多-BPO版、伯恩斯坦-BPO版、索尔蒂全集、伯恩斯坦DG和SONY这2个全集。
Emmlabs XDS1-V2金版限量升级版,Boulder810+860前后级,宝碟藤森10唱机,高度风999旗舰唱放,Evolution Accoustics Micro One书架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3-3-31 21: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不错。马勒第9还有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版本——Telarc的Jesus Lopez Cobos指挥“猩猩那啼”交响乐团的版本。录音异常出色,可说是我听过的版本里录音水平数一数二的,可惜演绎平凡。




Kurt Sandeling指挥柏林交响乐团留下的一版也是很出色的,Berlin Classics出品。Audite出品的库贝利克的一个现场版马九,也值得一提,我觉得是现场录音版本里出色的一个。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3-31 21:42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816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1-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22: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3-3-31 21:34 发表
评论不错。马勒第9还有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版本——Telarc的Jesus Lopez Cobos指挥“猩猩那啼”交响乐团的版本。录音异常出色,可说是我听过的版本里录音水平数一数二的,可惜演绎平凡。


http://ecx.images-amaz ...


谢谢

小白补充

学会:做人,做事,相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508

帖子

13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3
注册时间
2011-5-6
发表于 2013-3-31 2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816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1-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9: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马勒生前以指挥家闻名,而作为作曲家却毁誉参半。曾经出现拥护者与反对者大打出手的流血事件。他的交响表现与传统的德奥交响乐格格不入。

马勒生前预言“我的时代终将到来”。随着立体声录音的推广和时代的变迁,马勒的交响乐越来越为广大乐迷喜爱。

如今市场欢迎程度让更多唱片公司和指挥家去关注马勒。


企鹅唱片指南是三位资深乐评家每年对市售的唱片评价结果的刊物。

评价准则是音乐性和音响性并重。

其鉴赏水平之高得到世界范围的承认,但其个人喜好因素也影响了唱片的得分。

毕竟建立在个人听感上的结论是没有标准的。例如著名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小克莱伯版,在很长时间被企鹅指南遗弃(录音是其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企鹅唱片指南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而非能代替个人选择。


企鹅唱片指南,以三星为最高荣誉,代表三位乐评家一致认可。

如果某张唱片另有过人、绝伦之处,比如价格便宜,或者有某种象征意义,会被冠以“带花”的注释。

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三星带花”。

最近指南有“四星”的评价出现,说明比三星有更出色表现,偶个人觉得不排除商业可能。

如果某张唱片被加以“钥匙”注释,是相对而言有入门价值。

41jgjERc+CL._SS500_.jpg
以下是马勒交响曲三星以上评价的唱片
全集:


1-9

索尔第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ECCA

三星钥匙


企鹅榜的老客人,但在中国的认可度不高。一个很典型的中外欣赏角度差异的例子。

偶觉得1,8还是值得推荐的,尤其是8,在单曲中再说。

e2866a630b459c6f0d33fa65.jpg
1-10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队

DECCA

三星钥匙


企鹅榜的新宠,几乎每个单曲都得到很高的评价。在新秀中只有拉特能与夏伊共有这份荣誉。
个人觉得3,9是其中翘楚,保留所有单曲都是高质量的观点。
2f7f8302fc3c53004afb5156.jpg

索尔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ECCA

四星钥匙


DECCA有传奇系列发行。60年代伦敦金斯韦大厅录音的代表作,个性张显的演出。


索尔第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ECCA

三星
solti183.jpg


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SONY

三星
maazel85.jpg


马克拉斯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

CFP

三星
mackerras191.jpg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队

DECCA

三星
chailly1.jpg
另外腾斯泰德指挥芝加哥交响1991年现场也是杰出演绎
tennstedt190toshibaemi.jpg


第1交响曲+布鲁明

奥曼迪指挥费城交响乐团

RCA

三星钥匙
ormandy169.jpg
贾德指挥佛罗里达爱乐的版本音效更好……(同时带了Blumine)
judd1.jpg
第1,2交响曲合集

索尔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ECCA

三星钥匙
solti1.jpg
海汀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PHILIPS

三星
haitink12duo.gif
斯托克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BBC

历史四星钥匙带花


单声道录音
stolowsky2bbc.jpg
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TESTAMENT

历史三星钥匙


barbirolli265.jpg
克伦贝勒指挥爱乐乐团

EMI

三星钥匙

klemperer2e2.jpg
扬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

CHANDOS

三星
jansons2.jpg
阿巴多指挥卢塞恩节日乐团

DG

三星


阿巴多晚年在卢塞恩的马勒,场场是精品,随后录制了5,7,6,3,等待唱片发行。

abbdo203.jpg
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昵称MTT)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

AVIE

三星


又是一位后辈中的马勒专家,可惜他指挥旧金山的所有马勒唱片都是以SACD发行。
thomas204.jpg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三星
chailly2.jpg
第2,3交响曲,第4交响曲人声部分,大地之歌合集

腾斯泰德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乐团

EMI

三星
第3交响曲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三星钥匙
chailly3.jpg
长野健指挥柏林歌剧院交响乐团

WARNER

三星
nagano3.jpg
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SONY

三星


终于见到马勒指挥家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伯恩斯坦了。不知是因为录音还是企鹅不喜欢他,榜单上伯恩斯坦出现的频率和他的成就不相符。无论如何这张马勒3的SONY版本是众人心服口服的
bernstein3sn.jpg
拉特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

EMI

四星钥匙
rattle3.jpg
第4交响曲


列文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RCA

三星钥匙

levine4.jpg
拉特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

EMI

三星钥匙
rattle4.jpg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RCA

三星钥匙
reiner4.jpg
利顿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VIRGIN

三星钥匙
litton490.jpg

韦塞尔-穆斯勒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CFP

三星
welser4.jpg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三星
karajan4.jpg
巴比罗利指挥BBC交响乐团

BBC

三星
barbirolli4.jpg
维特指挥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

NAXOS

三星

要是面对一大堆第4交响曲的推荐版本无从下手的话,请优先考虑这张。

维特是个功力不凡却很低调的东欧指挥家,这个版本的演绎上不输于任何指挥家,价格却是其他版本的几分之一。
wit4.jpg
塞尔指挥克里夫兰爱乐乐团

SONY

四星钥匙带花

无懈可击的精准,参考级的版本,喜欢带有人情味演出的朋友却不以为然。

见仁见智。
41TC1D6HPTL._SL500_AA240_.jpg
第4交响曲+第5交响曲柔版乐章

腾斯泰德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EMI

三星
0724358662924.jpg
第5交响曲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四星钥匙
chailly5.jpg
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EMI

四星钥匙
rattle5.jpg
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乐团

EMI

三星钥匙带花
获奖无数的唱片包括留声机100张伟大唱片大奖。巴比罗利的速度的代表作.
barbirolli5.jpg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三星钥匙
bernstein5dg.jpg
马克拉斯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

CFP

三星
mackerras5.jpg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三星

新的大禾花版录音转制有点遗憾,比较干瘦。
karajan5.jpg
第6交响曲

布莱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三星钥匙
布莱兹这张唱片头炮打响后,后面一发不可收拾。要是想了解布莱兹的手术刀般精确解剖马勒,可以从这版入手。
boulez6.jpg
塞尔指挥克里夫兰爱乐乐团

SONY

三星钥匙
szell6.jpg
维特指挥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

NAXOS

三星
与第4交响曲同理
wit6.jpg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三星
chailly6.jpg
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TESTAMENT

历史三星
barbirolli666.jpg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四星钥匙
现在买的到的也只有大禾花了。喜欢卡拉扬的必收曲目
karajan5.jpg
第7交响曲

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G

四星钥匙
abbado7.jpg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三星
chailly7.jpg
MTT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RCA

三星
thomas7.jpg
以前EMI有个腾斯泰德的678套装上榜三星,不知是何缘故下榜了。

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是个遗憾
tennstedt7.jpg
第8交响曲

索尔第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ECCA

四星钥匙
本人最喜欢的一张唱片。索尔第在这里表现了超出个人能力的演出,收放自如,内外兼修。演唱者Harper,Popp等人的状态更是后来效仿者无法企及的高度。而威尔金森的制作奠定了这是一张模拟时代空前绝后的极品
solti8.jpg
拉特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

EMI

三星钥匙
rattle804.jpg
西诺波利指挥爱乐乐团

DG

三星钥匙带花

和索尔第的模拟录音相对,这是一张数字录音的典范
sinopoli8.jpg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三星
chailly8.jpg
第9交响曲

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四星钥匙
abbado999.jpg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三星钥匙
karajan9stu.jpg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三星钥匙
以上并不是重复。而是卡拉扬的两次录音得到了相同的荣誉,一张是录音室录音1979年,另一张是现场录音1982年。留声机把最高荣誉给了现场版,被人们称为“卡拉扬把马勒带出了死亡”。

这张唱片在中国人气很高,一直以金卡厚双张高价发行。而1979年版有着后来现场版缺少的内敛和自省。如果说82年版是卡拉扬与观众在交流,那么79年版更接近是在和马勒交流。
karajan9.jpg
拉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EMI

三星

拉特06年发行了和柏林爱乐合作的第9,相信在明年的企鹅指南会上榜。
rattle9.jpg
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三星钥匙


伯恩斯坦在卡拉扬之前指挥了这个现场版。伯恩斯坦在铸就马勒专家口碑之后,这个演出随心所欲地令人瞠目结舌,不得不让人怀疑太过分了。

bernstein9.jpg
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EMI

三星钥匙


柏林爱乐在几代指挥家手里的第9悉数上榜,似乎第9是为柏林爱乐所写。有趣的是,这几个指挥家风格迥异,能够做出合理解释的是:一支超级乐队能创造奇迹。
barbirolli9.jpg
夏伊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DECCA

三星

chailly904.jpg
克伦贝勒指挥新爱乐乐团

EMI

三星


与后来动辄指挥全集的指挥家不同,克伦贝勒和霍伦斯坦是动必有方的代表。

没有全集,但出售就是精品

klemperer9.jpg
第10交响曲

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EMI

四星钥匙

rattle10.jpg

完成了。

[ 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3-4-3 13:50 编辑 ]
学会:做人,做事,相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1268

帖子

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3
注册时间
2013-2-27
QQ
发表于 2013-4-2 08: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MTT新版SACD马勒风格很独特,听过几段,很有兴趣。

可惜这套唱片价格实在太高,买不起
Emmlabs XDS1-V2金版限量升级版,Boulder810+860前后级,宝碟藤森10唱机,高度风999旗舰唱放,Evolution Accoustics Micro One书架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301

帖子

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8
注册时间
2009-3-15
发表于 2013-4-2 0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mtt的演绎我评价并不高,买不起mtt的话,ivan fischer和布达佩斯FO的几张sacd马勒我都收了,价格便宜量又足,听下来演绎也是ok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1268

帖子

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3
注册时间
2013-2-27
QQ
发表于 2013-4-2 0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著名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小克莱伯版,在很长时间被企鹅指南遗弃(录音是其一个重要原因)。


新企鹅已经帮这个版本“平反”了,我记得2008年的企鹅就已经平反了吧,1996年的中文版的确是被“批斗”了。

我两个版本都听过,正价老版和大荷花,的确大荷花录音各方面都要高出一线。
Emmlabs XDS1-V2金版限量升级版,Boulder810+860前后级,宝碟藤森10唱机,高度风999旗舰唱放,Evolution Accoustics Micro One书架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1268

帖子

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3
注册时间
2013-2-27
QQ
发表于 2013-4-2 0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tandalone 于 2013-4-2 09:09 发表
mtt的演绎我评价并不高,买不起mtt的话,ivan fischer和布达佩斯FO的几张sacd马勒我都收了,价格便宜量又足,听下来演绎也是ok的。
的确,我收过一张费舍尔的马2,是很好。马2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曲子,第一个版本就入手了拉特双高价版。

记得买拉特这个碟还是很有意思的,去西藏中路上音乐书店2楼楼左拐的橱窗里边都躺着包子,右下角落很不起眼的位置豁然发现了拉特的马2。喊来营业员打开,她说了这张太贵了,有另外的阿巴多DG小双张便宜,曲子还多了一个第4,对我说小弟弟这个比较合算
Emmlabs XDS1-V2金版限量升级版,Boulder810+860前后级,宝碟藤森10唱机,高度风999旗舰唱放,Evolution Accoustics Micro One书架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816

帖子

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4
注册时间
2011-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09: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迷你音响 于 2013-4-2 09:27 发表
的确,我收过一张费舍尔的马2,是很好。马2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曲子,第一个版本就入手了拉特双高价版。

记得买拉特这个碟还是很有意思的,去西藏中路上音乐书店2楼楼左拐的橱窗里边都躺着包子,右下角落很不起眼的 ...

你是上海的
我以前也在西装中路买碟啊
可惜,现在没有了
学会:做人,做事,相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4 14:29 , Processed in 0.134700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