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约一年前,很偶然的下了一个卡朋特的24/96高清音频。巧的是,当时我刚好下了80论坛里鱼翔浅底发布的【曾经的A&M,永远的卡朋特】,两相一对比,在声音的厚度密度与宽松度上,即使是在电脑有源系统上,亦可明显听出黑胶版在听感上完胜CD版。自此,俺走上了疯迷黑胶&高码之路。
声音是多维的,其中就有变化的一方面,所以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具体而又准确地描述的。任何一种描述或说明,都不可能完整的。通常来讲,宽松度容易给人以没质感,定位线条不足的错觉。音响涉及的声音“厚度”、“密度”和“宽松度”,包括其他的要点,和“音响20要”,其实都是相关的。音响涉及的的“厚度”,跟“饱满度”有关,也跟一种叫“重量感”的有关。其实,也跟“密度”和“宽松度”有关。“密度”和“宽松度”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关联性很大,如“密度”高,容易造成“宽松度”低;“密度”不好,声音的“宽松度”就会出现上述的质感不好等现象。“宽松度”的问题,主要是“度”的把握,“宽松度”并不是越宽松越好,过度宽松造成的没有“线条感”,必然影响到声像表现。没有一定的“厚度”,声像的“立体感”要受到很大影响。当然,声像要出众,还涉及其他要素。如何鉴别或把握他们的优劣,要从其他要素来鉴别,比如通过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鉴别,当然这需要相当年数的聆听器材与音乐的经验来甄别。
高规格的音轨文件,对播放系统的要求反而是更高的,而不是更低。很多一般的PC-FI系统,放16/44还可以,而放高码率音轨,往往问题更多。大部分存在音乐性不错,HIFI性不足的问题。只有高品质的PC播放系统,才能把这些高码率的转录文件播出满意的效果。在这些资源里,只有极少数用有源音箱就明显对比出,同版本的黑胶在各方面稍胜,毕竟在频宽和信息容量上CD是比不上的。但大部分是根本分不出,只是平白多了炒豆声,原因很多:录音版本问题(有些是再版或3版的),唱片保养不善或唱头磨损原因,转录者的器材不够等级,或者转录者的功力有欠一般来说个人条件下黑胶转录A/D转换器是其软肋,这个就要看发布者提供转录的设备清单了,如果是公司黑胶转录行为,因为设备.技术优良.一般品质都能得到保证的(比如用了降噪门,频率两端延伸和动态肯定受压缩了),也可能自己的声卡及解码较次听不出区别,也不排除有人弄虚作假把16-44的用软件人为升频。。。故而下了一大堆高码音乐,但保留下来的只有10%。
转录黑胶,最源头的器材很重要,所占比重约70-80%吧。网友制作的黑胶良莠不齐,好的凤毛麟角,个别业余烧友拥有LP唱机和A/D编码器,就自以为录音质量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但一些官网付费下载的高码和母带,大部分秒杀同版本CD。所以我现在是先一古脑的下载了再说,宁杀错不放过,觉得不满意的再砍就是了。
http://115.com/file/bhd6hs8t#
24bit-96khz 黑胶版
__Yesterday_Once_More.wav
http://115.com/file/clquhjtw#
16bit-44.1khz 日版K2(据我听过是cd版里最好的)
__Yesterday_Once_More.wav
上面提供的2个版本,个人觉得日版CD那个声音有点空有点散,偏硬略带毛刺,多听几遍就觉烦躁听不下去,而黑胶高码版的声音凝聚醇厚圆润,怎么听都不会厌烦。黑胶&高码,这才是我的菜菜!
[ 本帖最后由 zamfile 于 2011-10-3 19:5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