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0 10: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udanao 于 2010-12-10 10:0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呢,如果想想一个东西没有市场的话,意思是即使你演奏了没人听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氛围内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演奏呢?现在小孩学乐器,小提琴钢琴长号等等选择西洋乐器的比国乐多不知道多少,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国乐实在 ...
唉,恐怕你对国乐的理解还太浅薄。女子十二乐坊不是业余的问题,是她们只能算是拿着国乐的部分元素在做现代或者流行音乐而已。的确,这个时代是一个难以容纳类似国乐这样气质的艺术形式的存在。早上起来看波格雷里奇的访谈,我没想到他会是一个对中国文化这么感兴趣的人,他在谈到20世纪的演奏家,认为这些演奏家基本上都面临着两种困境,并且不得不做出二选一的选择,一方面是政治意识形态,一方面是消费主义。而无论是哪一种,都难以允许一种精致的、审慎的、耗费时力的艺术形式轻易存活。(这也正是我和许多欧洲古典音乐家或者古典音乐爱好者谈及美国时候他们一脸不屑的原因——有一个会讲中文的,还以很文雅的声音冒出了一句:“我觉得他们那里骚包特别多……”)波格雷里奇谈到了一个东西,可以代表这种艺术形式:
“当我还是学生时,有一次我在莫斯科的展览中看见一个中国工艺品。那是一个需要花上祖孙三代精雕细琢,从里到外有二十九层象牙球。那大概是世界上最精致复杂的艺术品了。只要一个错误,一个工匠可能就会毁掉他父亲与祖父的毕生心血。我永远不会忘掉那个象牙球和它带给我的震撼——曾经有人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给他们的作品、知识、技巧。”
回到国乐的问题上来。我并不认为去怎么弘扬、宣传、炒热国乐甚至国学是种保护。我更希望以一种“博物馆”或者“活博物馆”的形式将它们存留下来,并相信会有它们重新得到正视的时候。(就我个人认为,是在我们的现代性启蒙完成之后,因为需要这种启蒙我们才能有能够重新认识国学这些古玩意儿的能力,而这个启蒙我们看似在一个世纪前就完成了,其实经历这一个世纪的颠簸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但我实在不忍直接将它们庸俗化而让它们自谋生存。
我所感慨这些钢琴家的中国古典文化缺失,只是深感一种遗憾而已。并没打算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我自己做到钢琴前练去,或者我把我儿子或者女儿按照这样的理想培养出来——当然这样说我的教育方式很悲剧,那就退而求其次,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这样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awshwl 于 2010-12-10 10: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