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9 00: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SOLO耳放被安润公司引进国内已经一年多,近两年了. 这一年多来,关于这个银白色金属壳的小巧耳放,已经有了太多的讨论,争议,活脱脱一个耳放界的"超级明星". 在我印象里从来没有一个耳放产品能引起国内的耳机发烧友和DIY界如此多的争论,争议,也没有一个耳放有过那么多的"仿制品"(也许只有歌德RA1耳放能在这方面比比).
事实上SOLO的引入,给国内的耳放制造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是明显的——在它之前,国内盛行大而重的耳放,几乎见不到体积小巧的耳放,那时人们的潜意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认为体积小巧,线路简单的耳放声音不可能好. 但如今你再去看,耳放的平均体积明显小了! 不管是商业产品还是那些DIY个人作坊的产品,都走小巧路线,难得一见体形笨重的大家伙. 本来,中低档的耳放就完全无必要做得很大很重,SOLO给国内的烧友和设计者们都上了活生生的一课,告诉我们: 一个体积小巧,线路简单清晰的耳放,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声音. 于是,SOLO之后,少有笨重耳放.
按时间线索来回忆的话,SOLO刚被引入国内时,最先出现的争议是: 国内有人跳出来号称SOLO的线路最早是他设计的. 这个有趣的说法随着一阵激烈的讨论,最终澄清了事实. SOLO的基本线路结构早在2001年就由英国人Graham Slee设计出来,几经修改才成为现在的2007版SOLO.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 电路结构也是如此,现在几乎无人能独立开创出一个彻底前无古人采用过的线路结构. 大家都是采用一些经典的电路结构,只是在具体设计的细节上,调整上,各下功夫而已. 同样的基本线路,高手和庸手完全可以调试出不同品质的声音. 据说再往前追溯,SOLO的基本线路结构可以在某些日本机器的耳放输出部分里找到"祖宗",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部机器的耳放输出的声音,并不等同于SOLO.
第二个争议是关于它的声音的. 而且这个争议就一直持续了下来. 一年多以来,始终既有很多爱好者非常喜欢SOLO的声音,也有一部分爱好者不认同它的声音. 今天仍是如此.
作为一个SOLO的长期使用者,我想有一点是大家应该都认识到的. SOLO是一部很有个性的放大器,它发挥得最好的地方和条件是: 一,耳机对路,二,前端素质要好.
个人实际的心得,还有国内外一些网友的使用心得,大致都认同SOLO驱动得最佳的耳机是这些: HD650,HD600,HD580,K601,K701. 国外有些人认为SOLO驱动GRADO耳机也属于很好之列. 不太适合的耳机则以拜亚动力为代表. 此外DENON D2000也不太适合SOLO. 不适合SOLO的耳机都是声音偏清瘦类型的.
"前端素质要好"这点曾使一些发烧友,特别是初烧友,感到不解.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一部放大器要挑前端. 挑前端的放大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放大器大致来说有两大思路和流派: 一是透明派,也就是追求放大器本身声音的纯净和透明,对前端信号不做明显的处理(如美化音色,加厚,加浓,加暖等),二是处理派,即放大器对音源信号做一定的处理(当然都是美化处理,没有丑化的). 典型的是把声音加厚,加暖,密度加大,音色做美化处理,等等. 大致来说,凡是透明派的放大器,都挑前端,因为它忠实而敏锐地反映前端的特点,不管优点还是缺点,都会如实放大,带到后面的耳机表现出来,所以往往遇强愈强(音源越好效果越好),而遇差愈差(音源糟糕效果糟糕). 而处理派放大器,则容易以放大器自身的特点(典型的如厚暖音色)去盖过音源的声音特点. 这样它对音源特质的反映不就象"透明派放大器"那么敏锐而透明. 举个例子,莱曼就是一台处理派的放大器. 声音的通透度和两端延伸(特别是高频)不如SOLO,但搭配低档音源往往也能出一个容易接受的声音. 很多胆机也是典型的"处理派放大器",本身音色较厚较浓,会掩盖掉前端的特点和素质. 透明派器材在耳机中比较典型的是STAX 007系统. 这套系统如果搭配较平庸够不够素质的音源,效果可以非常令人失望.
SOLO是坚定的"透明派". Graham Slee的设计理念,一直是追求宽阔的频响延伸,优异的瞬态响应,出色的纯净度和透明度,良好的动态爆发力. Graham Slee的其他作品,如唱头放大器,如随身耳放Voyager及最新推出的耳放NOVO,都是这种声底. 不过要注意一点,SOLO并不是白开水一类的放大器,而有着英国声的柔滑水润的声底(欣赏人声或弦乐特别能体会到这点). 最后形成的这种独特效果,可以归入"新英国声",说仔细点,就是一种既透明,HI-FI性好,中频又带有英国声特点的声音. 有着这种独特音色的SOLO,不管是演绎古典音乐,纯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摇滚,都有着自身的独有魅力.
同时它的"透明派"身份决定了,它确实对前端音源有着较高的要求. 基本上四千元以下的纯CD机,以及档次相应的PC音源,都不太适合它,容易搭配后形成一种偏冷,偏亮或偏薄的声音(低档音源的常见问题). 而一旦你给它搭配上素质优良的CD音源,驱动合适的耳机,它的优点和特点才会真正显露出来! 高档音源下的SOLO,驱动HD650,K601,K701等耳机的声音,是非常优秀而有魅力的,我个人非常欣赏. 一些其他优秀的耳放,如拜亚动力A1,如国内出色的O1海外版,在演绎古典音乐方面都能和它并驾齐驱(A1更搭配拜亚耳机),但论到对流行音乐和人声的演绎,则都不如SOLO来得有味! 能做到古典,流行俱佳,这是Graham Slee老先生的非凡设计功力. 特别是他把这种功力凝聚成一台小巧精致,线路简单的作品,更加令人钦佩. (拜亚动力A1耳放与SOLO的对比试听在这里: http://blog.sina.com.cn/s/***4e2a0430010009re.html )
SOLO在刚开声时,声音是偏薄的. 这是一个你必须忍耐的褒机阶段. 随着褒机的深入你会发现它的声音厚度会明显增加. 我店里那台使用一年多的样机SOLO,声音的厚度已几乎接近莱曼. 只是它永远不会象莱曼那么圆润而温暖. SOLO的音色永远是纯净如水的,不会给器材增添暖意,它的动态永远是鲜明的,不会象莱曼那样"柔化". (可参看此文: http://blog.sina.com.cn/s/***4e2a043001009oyj.html )
当然,即使是前端良好,搭配耳机合适,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欢SOLO的声音. 如果你是喜欢温暖醇厚音色的,很可能不会成为SOLO的粉丝. 由于Hi-Fi设计审美取向的问题,Graham Slee先生不认同那样的声音,绝不会设计制造出一部这样声音的放大器.
我个人对耳机系统的搭配提过一个简单易记的原则:
低档耳机系统里,耳机是定基调的,最为重要,应该先选好耳机(但不要选一个高档耳机然后用低档音源"直推").
中档耳机系统里,耳放和耳机的合理搭配,是最为重要的.
高档耳机系统里,音源是最为重要的. 音源不应该比耳放便宜.
是的,在使用SOLO为核心的耳机系统里,SOLO起到的,是透明的,略带点英国声的放大,它要求的前端,不应该比SOLO本身便宜(音源不应该比耳放便宜). 有一些顾客和网友,没搞清楚SOLO的特点,盲目地冲着它的"明星身份"去搭配出PC+SOLO+耳机或者Discman+SOLO+耳机这样的组合. 我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搭配往往不是很妥当.
同时,我也见过不少的顾客和网友,是把SOLO耳放用得其所,搭配了合适的音源(从七八千元到两万多元CD都有),驱动合适的耳机,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这才是应该推广的.
明星般的SOLO——一部出自我尊敬的Graham Slee先生之手的小巧精致的,改变了国内耳放界思路的作品,一部引起了很多仿制品的作品,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位置: 它算不上一部高级耳机放大器,身价也并不高昂(现在我们知道了更多身价高昂的真正国外高档耳放),但在搭配的耳机合适时,在音源到位时,它可以出非常引人的声音,不论是纯正细腻的古典,还是大众化的流行歌曲,或者激烈的摇滚,舞曲,它都能以细腻柔润,清醇通透的声音,带给我们充分的享受和乐趣.
听过2007版和SRG版的机器,声音在保持独有的solo特性上,有变得圆润,厚度有增加的倾向.srg 的推出就是为了适应一部分没有高级音源的听众,因为之前的solo版本对音源过分挑剔,而导致市场购买力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