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2|回复: 9

轉篇非常好的文章

[复制链接]

9

主题

781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8-12-7
发表于 2010-2-3 2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最近看到的文章,應該能解答不少問題?

------------------------------------------

/音響相對論/楊德宜

從幾何觀念透視音場

楊德宜先生:

您好,小弟浸淫Hi-Fi有段時日,但有些疑問仍未釐清,令人一頭霧水,無所適從。素聞楊先生專精錄音工程,祈望能幫小弟解開謎團,不勝感謝。

首先,請教如眾人朗朗上口的音場高度、景深層次……等音響表現術語,就令我百思莫解;又如Thiel喇叭故意設計的後傾高音,宣稱可以讓高低頻同步抵達人耳……等論點,也教我發呆半晌。

沒錯,人類用二隻眼睛可以看到眼前景物的立體層次,用二隻耳朵也可以判別周遭發音源的遠近高低,所以理該也只要有二隻喇叭就可以展現整個音樂廳大小及樂器的前後關係。在一套調教良好的高級音響上,我們似乎也可以聽到完整面貌的音樂廳,驟然看來這些已是常識,毋庸置疑。如果聽不到如臨現場的聲音表現,那就要檢討自己的器材搭配及空間因素,努力增進自己的功力,再拼命賺錢換置更高級的器材,讓自己也能聽到像劉總編、劉仁陽等他們所聽到的聲音,那才是音響迷最終極的目標。但事實就是如此嗎?我有疑慮。

數學上有個簡單的定理:二個點決定一條線,三個點決定一個面,二個面可成就三度空間。我們兩眼各自接收一個景物的畫面(二眼略有角度差),二畫面交集成立體空間,可以看出遠近高低。人耳構造亦同,閉著眼睛也知道蚊子在你前後左右飛來飛去,但在錄音及重播過程上呢?

以二支麥克風的立體錄音來說,單支麥克風收錄的訊息能藉由單支喇叭重播出上下左右面嗎?用我們的耳朵一隻就可以,但是麥克風就不行,因為麥克風是音點,二個音點可以呈現左右間距,但如何展現前後高低?我們都戴過耳機,但沒有人說他可以從耳機中聽到完整音場。照理說,除去空間影響因素不談,耳機中聽到的訊息情報,應該是最接近麥克風收錄到的訊息。如果訊息中沒有那些效果因子,那麼大眾在聆聽室中所聽到的音場景深,豈非憑空想像,妄加附會?當然,講立體就牽扯到空間,從有人提倡喇叭擺位開始,就有人談音場、談層次,所以音場表現與擺位空間絕對脫離不了關聯。我的疑問是:如果錄音中已包含了前後高低的訊息因子,所謂的「喇叭擺位」就該視為求取影響音場表現最少的理想位置,讓音樂現場不受干擾的完美重現,那最理想的空間不就是無響室嗎?但是這麼一來大家一定會說那不好聽。反之,如果訊息中沒有這些效果因子,那就要靠喇叭位置與牆壁的反射,模擬構築出一個音場,然後再加上一點想像力;顯然,這二者之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如果我的懷疑成立,那麼我們豈不是緣木求魚,拼死拼活追求原本不存在的東西,任你用盡十八般武藝,傾家蕩產,也無法重建現場。而隨著空間反射,喇叭擺位的調整,變換不同的舞台,你可以叫歌者或站或蹲,提琴手可以或前或後,大家都能成為唱片演奏家。記得李泰祥曾說過,我們唱片公司在製作唱片錄音時,根本不會把音場高度考慮進去,但音響迷卻斤斤計較,吹毛求疵,令人匪夷所思。

再說Thiel,高音會比低音跑得快嗎?我想這也是不值一談的常識了。想想看在相距幾百公尺的運動大會場上,你聽過高低音先發後至的廣播奇景嗎?更何況前後只有差距幾公分的分音喇叭。喇叭設計師的耳朵跟常人不同嗎?不會吧!依我胡亂猜想,或許喇叭設計師就是故意讓高音後傾,讓高音延遲,再修正相位(看看它的分音器),再加上三路單體上下擺開,如此產生立體景身錯覺形成三度空間假象。不過,這已不是原來的錄音效果,而該稱之為「傑作」了。

很抱歉,我不是電子科班出身,也不懂聲學理論,僅略知皮毛,卻胡扯一通。我只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以最普通的常識質疑這些艱深難懂的設計哲學,才疏學淺,但不吐不快,務求水落石出而已。我不懂電腦,所以無緣上網請益,只能扛著大筆,請教學有專精的楊先生,務請不吝指正。謝謝!

讀者 李炯賦 敬上

李先生:

<圖1>Thiel喇叭剛開始走紅之際,許多雜誌都將這種面板傾斜的設計解讀為「讓高低頻同步抵達人耳」。其實只要是對聲學有基本概念的人,都可以一眼看出這是對相位修正所作的設計。

當您的信由負責「音響診療室」的編輯交到我手上,而且仔細看過幾遍之後,我發現這其間牽扯的問題太多、太廣,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而且,您所提出的多項觀點正確無誤,但是有幾個部份又有待釐清,所以我決定將您所提出的這些問題放在「音響相對論」來探討 - 旨不在「回答」您的問題,而是將您的疑慮當作討論的話題。

時間差的設計意義常被誤解

在進入音場與錄音的關係之前,讓我先來說一下關於Thiel喇叭的話題。似乎是打從十多年前Thiel進入本地市場以來,坊間雜誌就一直以他們家的「時間差」設計理念為產品探討方向 - 高音後置,是為了讓各音路之間的聲波同時抵達聆聽位置。這種說法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細想想卻發現其中漏洞百出。念過國中物理的人都知道,聲音傳遞的速度會隨二項因素改變:傳導媒介與溫度。由於我們最常用的傳導媒介是空氣,所以一般是以20℃為基準,訂出每秒鐘344公尺的傳輸距離,每提昇1度則距離相對增加0.607公尺。姑且不論「高音會跑得比低音快」這種理論成立的可能性,一般在沒有視覺輔助的情況下,人耳對0.1秒鐘以內的時間差感覺並不大;換句話說,除非高音單體被安排在低音單體的後方半公尺處,而您與喇叭之間的聆聽距離遠達17公尺時,這樣的設計效果才會顯現出來。這,合理嗎?

<圖2>這就是Thiel「Sloped Baffle」的官方理論:由於一般喇叭會發生上圖的情形,使高、中、低音抵達人耳的時間不一致,所以必須以下圖的方式解決,如此一來「能夠改善聲音焦距與細節」。

至於Thiel是否真的曾經提出過這種理論?我不知道,因為到目前為止,我看到這一類的說法都是來自坊間音響雜誌,而查詢Thiel的原廠資料卻發現他們家提出的理論是針對相位修正而來的,所以我想這一切都是「美麗的錯誤」了。不論是二音路、三音路甚至更多音路設計的喇叭,各發聲單體之間一定會有重疊的頻率區域,甚至在頻率成倍數時的全波與半波之間,都會產生波形重疊或抵消的「相位問題」。分音器複雜與否,在於分頻點、滾降斜度的設計考量,除了力求單體間頻率銜接平順外,聲波相位亦是考量點之一。單體前斜後傾交錯配置也是同樣出發點,Tannoy的二音路同軸,Dunlavy的模擬同軸,甚至連ATC、Ruark刻意不將單體安排在同一垂直軸線上的設計,都與相位問題脫離不了關係。

那麼,Thiel的設計是否成功?說實話,我不敢斷定(或許應該說,到底有誰真的知道?),而且我相信很難找出標準答案。理由是,市面上的喇叭設計千變萬化,大家都宣稱他們家的方式最巧妙,可是到今天仍然沒有哪個廠牌能夠一統天下。撇開二隻喇叭彼此之間的影響,還有空間反射所帶來的變數不談,只要完美的全音域單體一天不出現,聲波的相位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所以,即使各家廠商使出渾身解數,大聲疾呼他們家的設計已經將相位問題降至最低,音響界仍然沒有任何一款喇叭,能夠在頻率響應與音像表現上取得絕對優勢;而這二項偏偏就是相位問題影響最鉅者。不信嗎?不妨到論壇的「網路留言板」上去試試,把您心目中相位問題解決得最徹底的喇叭說出來,然後告訴大家它因為佔有先天優勢,所以頻率響應最平直,音像凝聚最完美,市面上只有少數幾款設計形式與它接近者能夠拿來相提並論……不出幾天,我保證就會有怒氣沖天的網友,叫您抱著學習的心態先買對LS3/5a回家去磨練一下。

我的重點是,我相信Thiel的單體配置方式與「高低音同步抵達」論點無關,也無法塑造您所說的三度空間假象,它是否真能解決相位問題亦難以證實。不過,這是Thiel原廠堅信有效的解決方案。就如同Infinity告訴用家四件式喇叭的低音柱必須向後擺,許多喇叭將高音單體的縱深向後縮,還有前面所提到的Tannoy、Dunlavy、ATC與Ruark一樣,它們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只是沒有任何一款喇叭能成為最終的標準答案。

幾何概念與音點之間的疑慮

現在,讓我們進入音場與錄音的部份。我想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二個方向:一、錄音的結果到底應該涵蓋哪些效果因子。二、音響重播應該怎樣配合這些效果因子。

<圖3>音場高低如果也列為錄音應該具備的效果因子,那麼圖中這種錄製方式的成音效果肯定會是一場悲劇。事實是,即使錄音師只用二支麥克風架在Drum Set上方,音場效果聽起來仍然與其他錄製方式沒有多大差別。

二個點決定一條線,三個點決定一個面,二個面可成就三度空間,這是念過國中數學的人都知道的基本幾何概念。從發聲體的角度來看,喇叭可以視為一個點(雖然真正以『點音源』發聲形式設計的喇叭並不多),麥克風亦然,而且不論其設計形式與收音範圍皆是如此。問題是,該用「二個點決定一條線」的方式定義二個喇叭,或是二支麥克風之間的關係嗎?如果純粹從二個音點呈現左右間距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如此。不過這裡又出現了二個問題:首先,麥克風有收音範圍,所以二個音點之間的距離絕對大於麥克風之間的距離,否則單點錄音法豈不等於單聲道錄音?另外,撇開多軌錄音不談,立體錄音法(Stereo Miking)也只是「理論上」將二支麥克風之間的收音範圍儘可能完美銜接。收音範圍重疊也就算了,萬一遇上技術不佳的錄音師讓二支麥克風各司其政,或是唱片製作上有特殊目的而故意將收音範圍徹底分開,這還能用簡單的「二個點決定一條線」來定義麥克風與音點之間的關係嗎?我很懷疑。

請注意,這裡所談到的僅是立體錄音法而已,更遑論多軌錄音所帶來的諸多疑慮了。如果您把這些問題拿來與不搞音響的錄音師討論,他可能真的會很輕易地用幾何觀念來和您界定麥克風、音點、收音範圍等於一條線這些問題。不過,遇上了真正去深入探討音響重播問題的錄音師(雅弦錄音室的老闆陳建平先生,就是最標準的資深錄音師兼音響迷),這其間有待討論與釐清的問題可就多了。

錄音與音響重播的神話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音點與音場之間的關係呢?這時候就得把焦點回到您所說的「效果因子」上了。錄音當中到底應該涵蓋多少效果因子?這絕對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每位錄音師的錄音哲學不同,每個錄音場地的條件不同,製作人的理念與要求不同,甚至演奏者與音樂內容都會有影響(註1),所以每張錄音裡頭所涵蓋的效果因子多寡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是絕對不可能沒有(除非用單聲道錄製正弦波)。

<圖4>如果深入瞭解錄音的真相,恐怕許多音響迷都要大失所望,並發現長期以來認為理所當然的音響常識都是一場誤會。圖中為六○年代初期Frederick Fennell指揮伊斯特曼管樂團,為Mercury錄製「Curtain Up!Holidays Around The World」(SR-90361)。看到卡在樂團中的柱子,還有數量龐大的麥克風(每件樂器都有麥克風單獨收音),是否又有發燒友要大呼「這是Hi-End的最大諷刺」?

您在第三段中提到「……如果錄音中已包涵了前後高低的訊息因子,所謂的『喇叭擺位』就該視為求取影響音場表現最少的理想位置,讓音樂現場不受干擾的完美重現,那最理想的空間不就是無響室嗎……」這是絕大多數音響迷對「音場與錄音之關係」的認知,就像是大家在欣賞音場的同時,會假想二支喇叭正處於錄音時二支麥克風的位置是相同的。由於二個音點之間確實可以表現出樂器的橫向間距,所以我們可以在此作出第一個結論:在立體重播當中,音場的左右關係是錄音必然包含的效果因子。而且,這點結論在立體錄音法(Stereo Miking)與多軌錄音(Multi-Track Recording)中都可以成立。那麼前後關係呢﹖我想要先告訴讀者們一件事:就錄音技術而言,樂器(或是任何發聲體)的遠近僅能以電平大小、頻率分布以及殘響狀態來作決定。無論是在音樂廳中架起二支麥克風,或是將各樂器單獨以麥克風拾音再送訊號進混音台(Console),樂器的前後關係首先決定於音量大小:音量大者感覺上就向前傾,聲音小的就會落在後面。

這時候您可能會說:「不對,我確實聽過有些唱片當中,距離遠的樂器還是比較大聲啊﹗」這就涉及到我所謂的殘響狀態與頻率分布。先說前者。殘響的多寡與長短,可以讓聆聽者或多或少感受到樂器在音場中的遠近距離。直接音減少而殘響明顯增加,距離就會遠一些﹔完全乾淨的直接音不加任何殘響,聽起來就像是樂器豎立在音場的最前緣,音像也會明顯增大。所以在多軌錄音的運用中,通常會把應該配置在後方的樂器或音效增加殘響能量與時間,並且減少原始訊號的電平,聲音就自然會「感覺上」跑到後面去了。

<圖5>習慣以「二支喇叭代表二支麥克風」這種觀念想像音場的人,遇到圖中這種錄音狀況可就踢到鐵板了。請注意樂團前方麥克風不但數量多,而且分列為二排,此時二支喇叭到底代表著哪一排的哪二支麥克風?

另外還有一種因素,可以讓聆聽者辨識樂器的前後距離,那就是聲音頻率。您先前提到運動場,那麼您也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在距離遙遠到相當程度時,傳過來的聲音會變得頻率不完整,只剩下窄得可憐的部分頻寬而已。這樣的原理,也被運用在錄音技術上,所以您可以從一些唱片歌曲中聽到,吉他的中間頻段以下幾乎完全被等化器給修飾掉,剩下中高頻成分最多的撥弦聲,在遠處清脆的刷刷作響。讓TAS奉為發燒天碟的「老鷹合唱團 - 永遠不可能的事」,其中便可以聽到明顯的例子。而且,這種原理也不只存在於人工技術上,您只要拿Decca那套「諾亞方舟」來驗證一下就會清楚我的意思了。

音像的高低位置

既然錄音技術可以辦到,所以我們又可以立刻作下第二個結論:音場的前後關係,也是立體錄音所具備的效果因子。現在,要進入最敏感的部分了:錄音到底能不能表現樂器的高低位置﹖說實話,就我所接觸過的錄音技術,高低位置早已脫離了立體聲的範圍,而我前面所提到的電平大小、頻率分布以及殘響狀態,也很難與一般音場中的高低位置扯上任何關係。或許讀者中有人曾經在少數錄音上,體驗過樂器有些許高低位置差異的奇妙經驗,就如同我多次在劉仁陽顧問家中的頂尖系統重播過程中,聽到不同錄音所表現出不同的音場高度一樣。如果您要我解釋,我會很坦白地告訴您:不瞭解,真的一點都不瞭解。所以,我想您轉述李泰祥先生所謂「唱片公司在製作唱片錄音時,根本不會把音場高度考慮進去」,應該可以說是在「是否有必要」的觀念認知外,還得加上「是否辦得到」的原理問題 - 如果這種問題從來沒有成為過專業領域的討論話題或是想法,人家就不太可能會有機會去「考慮」這種效果因子。

<圖6>在多軌錄音的領域中,樂器前後左右位置等「音場效果因子」就成為製作上的考量,不同的製作人會有不同的安排方式。所以像圖中這種整個樂團擠在一起的情況,在音場「完整重現」的音響重播當中可能會變成舞台寬大,樂器安排有致的場面。

在此為這種奇妙而敏感的問題舉個例子。無論是評論器材或是錄音,我都非常注重「形體比例」的正確性,因為就我個人欣賞「音響性」的諸多要素當中,比例是否正確對於音場形成是最具決定性的關鍵。不過很諷刺的是,在錄音技術中除非以立體錄音法配合巧妙的空間條件,否則形體比例大小始終取決於錄音電平與位置:位置較前、音量較大的樂器形體就大,安排在音場後方的樂器自然就會小一些。如果就幾何觀念的角度來看,這種狀況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愈靠近聆聽者的樂器形體理當要愈大才對。問題是,您有沒有發現很多被稱為「厚聲」、「肉聲」的發燒錄音,歌手的形體根本就是大得嚇人,聽起來或許真的很過癮,不過「正確的形體比例」卻不知道跑去哪裡了。那麼,形體比例是否應該成為錄音當中的另一項效果因子?就如同音場高度的問題一樣,在我所知的錄音知識內,並沒有足以控制形體比例的要素,但是在不同的搭配、不同的聆聽環境與調整功力下,音響重播確實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形體比例來。更有甚者,某些器材在這方面還表現得格外精準,只是天底下絕對沒有任何一位音響器材設計者能夠告訴您,使用何種線路、零件或是單體會讓音場中的形體比例正常化罷了。

音響迷的想像空間裡經常充滿誤解

在此要順便提出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觀念。在我們聆聽音響並且享受音場之美的同時,絕大多數人都是以「二支喇叭就代表二支麥克風」的理念在想像音場。其實,您可能要先瞭解一件事:在每年發行的成千上萬錄音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不是以這種方式錄製的,甚至於我輩音響迷普遍認知的幾家標準發燒小廠,我都很懷疑他們的單點錄音觀念是否純屬宣傳手法。所以,當您發現音場中有些部分老是不對勁,無論怎麼努力都調整不出正確音場(也就是『二支喇叭就代表二支麥克風』那種音場)時,請試著瞭解那很可能是因為錄音過程的某些條件受限,或是製作上的考量所致。音場如此,其他「音響二十要」的表現亦是如此。從開始聽音響以來,我就常常聽到資深一點的音響迷在大罵Telarc那張1812序曲,什麼等化過於嚴重啦,壓縮太多啦,砲聲經過複製啦,大砲與交響樂團分開錄製的方法不入流啦等等。有機會請您拿那張錄音去請教一下專業人士,想要在近距離(一定得是某種程度的近距離,否則會錄下周遭的雜音)下收錄動態龐大的砲聲,沒有壓縮器或是等化器的輔助怎麼可能會不失真?或是請來您心目中最發燒的唱片製作人,問問他如果要達到與Telarc那張相同的水準就好,有沒有可能將砲聲與音樂同一時間錄製進兩軌母帶?我保證他一定會說你搞不清楚狀況。既然二者勢必得分開收錄,最後再進錄音室進行混音,那麼用其中收錄得效果最好的一次砲聲來複製,創造出許多不同遠近、不同大小的砲聲也沒有錯啊 - 就我的觀念而言,這是製作技巧,而且是相當Hi-End的製作技巧。(註2)

聽我說完這些話,您可能會覺得很失望,因為這等於是在為「重建現場」宣佈死刑。相信我,即使您浸淫音響多年,耗費的金錢龐大,恐怕也比不上我千里迢迢跑到波士頓去念錄音工程,然後在區區「基礎混音課程」就發現錄音真相時來得失望。但是,這到底是誰的錯?我們音響迷真是在緣木求魚,拼死拼活追求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嗎?我倒不認為應該這麼悲觀。雖說音響技術的基本理論早在五○年代就已成形,現在的諸多新意也只是在既有架構下作小格局的發揮,不過就音響重播與錄音技術而言,確實還有太多我們沒能探索完全的領域。比方說,我在二年前聆聽Chesky的新作「Christy Baron/I Thought About You」(Chesky JD-152)時,發現其中的形體比例精準程度是前所未見者,於是立刻發傳真給錄音師Bob Katz,問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結果,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錄出來就是這樣子……你真的覺得與以前的效果有明顯不同嗎?我自己倒是沒有發現。」再談到音場高度的問題。早先我認為音場高度的改變並非人人都聽得出來,而最容易的改變方式就是從喇叭著手,其他週邊器材與配件在這方面幾乎可以忽略掉。可是,後來在調整精確的系統中,我竟然體驗到了換擴大機、換訊號線也能改變音場高度的情況,甚至連調聲的小動作都會有影響。如果硬要歸納出原因來,我會說是因為頻率有了些許改變後,泛音結構在空間裡構築而成的Image帶給聽者不同的感受了﹔也就是說,同樣的器材或是調整方式到了另一個空間裡,就不見得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不如從美學的角度來審視音場觀念

現在讓我們來歸納一下問題:既然音響迷所追求的音場表現中有一部分效果因子存在於錄音中(左右關係與前後距離),某些部分又無法由錄音提供(音場高度與形體比例),而我們偏偏又可以從音響重播過程中改變這些效果,那麼我到底應該拿什麼作標準呢?我們不妨回到這份來函中提到的二種可能性:

一、 ……如果錄音中已包含了前後高低的訊息因子,所謂的「喇叭擺位」就該視為求取影響音場表現最少的理想位置,讓音樂現場不受干擾的完美重現,那最理想的空間不就是無響室嗎……

二、 ……反之,如果訊息中沒有這些效果因子,那就要靠喇叭位置與牆壁的反射,模擬構築出一個音場,然後再加上一點想像力……

說實話,我反覆思考了這二種可能性,並不能完全認同其中任何一種,而我們偏偏又身處在二種模式的尷尬點上。最佳擺位確實該視為求取影響音場表現最少的位置,讓音樂現場不受干擾的完美重現,不過無響室在此時理當無法成為標準答案,否則錄音室豈不是都得設計成無響室,錄音師才能在二支Monitor前聽到完整無誤的訊息因子?再來,正因為錄音中包含了部分效果因子,所以音場並不是完全靠喇叭位置與牆壁的反射,然後再加上一點想像力模擬構築出一個音場,否則用上了不同的喇叭擺位與空間處理後,一不小心豈不就發生音場左右顛倒、前後交換的危機?

如果硬要找出一個標準,我只能告訴您,除非取得錄音當時的鑑聽系統與空間環境,還有數不盡的週邊配合條件,否則天底下還真是沒有標準可言,甚至還不會有任何重播過程稱得上「正確」。問題是,這樣的答案對您有意義嗎?我記得多年前曾經有人倡導一個理論:用B&W 801播放Denon的錄音,你才會曉得聲音的原貌是如何,因為Denon錄音室就是用B&W 801鑑聽的。如果就我的角度來看,我會說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即使讓您取得完全相同的器材又如何?前面提到的那些週邊配合條件要怎麼辦?還有,我是不是從此只能聽Denon的錄音?萬一改天他們換了鑑聽喇叭我豈不冤枉?

在此,我只能給您一個建議方向:先增加自己對音場的認識,比方說多聽現場音樂,搞清楚樂團當中在不同編制下樂器分布的大約位置,或是去瞭解決流行與爵士樂團裡樂器的「可能」的排列方式(這其間的變數太多,每位唱片製作人的想法不盡相同),然後在大量的錄音重播過程中一面驗證,一面進行器材與空間的調整。這就如同許多人提出音色的標準,或是頻率響應要多寬廣才夠是相同的道理,我覺得在不同的空間與器材搭配下,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的喜好與認知,去發揮某種程度的音響美學空間。日本Stereo Sound雜誌所提出的「唱片演奏家」,不就是同樣的含意嗎?

<圖7>喇叭花著名的「Drum Record/Track Record」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稱它為真正的發燒經典應該沒人會反對吧?不過您要是有機會實際去瞭解一下Drum Set,會發現即使是在最頂級的音響系統上重播,這張錄音裡頭各個鼓之間的形體比例與高低位置,和真正的現場演奏相比就顯得並不精確,而這二項也是一般錄音所無法掌握的效果因子。

最後,感謝李先生提出這些問題,讓我有機會去重新思考一些久未回想的觀念。我知道這些回答並沒有辦法完全解開您的疑惑,因為您所提出的問題實在牽扯太廣了,真的很難用幾頁篇幅簡單作出結論。幸好,您只有提到音場與錄音之間的關係,如果信中多出了「音色」、「頻率響應」等字眼,我可能要約您到錄音室見面了。

註1:指揮家馬歇爾說過:「每個音樂廳的音響特性都不同,所以調整樂團使其符合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就成為指揮的主要工作之一。」

註2:請見「音響論壇」網站5月26日留言板讀者所述:「1812序曲這張唱片本身就是一個對Hi-End的諷刺。當時因為無法錄到滿意的炮聲,錄音師竟然用其中的一聲砲響經過EQ、複製之後搞成二十幾聲來爛芋充數,可謂開『好來屋』夢幻工廠Studio之先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116

帖子

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09-11-11
QQ
发表于 2010-2-3 21: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有点累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2536

帖子

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7
注册时间
2009-6-12
发表于 2010-2-3 2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129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9-7-12
发表于 2010-2-3 23: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125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04-9-1
发表于 2010-2-3 23: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
某些人所说的“点人头”、“数小提琴把数”,纯粹是幻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8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8-12-18
QQ
发表于 2010-2-3 23: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一直以来我都只是听出一排小提琴、一片人头,看人家写得那么好,总觉得自己的差,原来都是大家心理作邃
最爱GMP和DT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93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7-6-19
发表于 2010-2-4 00: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多数情况下都是听到一组小提琴这样的...但可能某些器材上真的可以分辨出每把小提琴吧...我没听到过...但是不敢说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332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7-7-23
QQ
发表于 2010-2-4 01: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uzuowei 于 2010-2-3 23:46 发表
同意楼上,一直以来我都只是听出一排小提琴、一片人头,看人家写得那么好,总觉得自己的差,原来都是大家心理作邃



录音 器材有一定基础 还是会听到 前两天第一次听到原来不是一片人头 以下是当时记录的听感


雪狼湖:葬月
听这个因为自己喜欢雪狼湖 听得多 这曲子低频明显 自己相对熟悉 想感受下低频的特点
低频力度 gemini强点 但前级收得比gemini干净 放也放的更彻底
这次使我注意到的是。。。。人
张学友和其他演员一齐歌唱的 以前感觉是一群人在唱
现在感觉到 不同的人的位置 因为合唱 也会一时这个个唱得高昂点(听起来突出) 一时那个 不可能一直都那么平稳 音量一致的(当然也可能是剧情里安排就是轮流高昂点)反正此起彼落的
拿前级回去时要好好在箱子里听听 箱子的分离度更好~
迷恋 wadia 64 --- 王者哈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3348

帖子

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08-11-25
发表于 2010-2-4 0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iro 于 2010-2-4 01:15 发表



录音 器材有一定基础 还是会听到 前两天第一次听到原来不是一片人头 以下是当时记录的听感


雪狼湖:葬月
听这个因为自己喜欢雪狼湖 听得多 这曲子低频明显 自己相对熟悉 想感受下低频的特点
低频力度 g ...


类似的感觉, hifi展会上听到过一个很贵的系统(大概几十万), 有一个段音乐, 真能听出来里面好多的鼓是一排, 一个一个的响.
白天听小提琴, 不瞌睡
晚上听大提琴, 睡得香
M&V@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857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3-2-18
发表于 2010-2-4 08: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文~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6 05:55 , Processed in 0.093855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