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发烧生涯 连载一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hifi音响和发烧友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那个时候的音像店遍布大中城市。更加普及的就是销售sony和爱华小型磁带随身听和耳塞的街边小店了。 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能够买上一部进口随身听是非常提高身价的事情,被同学看到了一定是被羡慕嫉妒恨的。
作为一个小镇长大的七零后,我自然也是这些学生之一。 工薪阶层的家庭出身让我没有什么条件去买动辄一两千块天价的随身听(当时的月工资也就几百块钱)。 我当时的器材无非就是老爸在70年代末买的袖珍三洋录音机,家里父母结婚时作为三大件购置的熊猫牌单卡录音机,以及叔叔送的熊猫单放机。 作为一个中学生,虽然我无力购买昂贵的进口随身听,但是我仍然保留了一颗追求发烧的心。 每次去市里,我总要去卖随身听的店里徘徊很久,哪怕被老板报以轻蔑的目光,仍然乐此不疲。 过年有了压岁钱,会欢天喜地的买一根进口耳塞。我所珍爱的爱华v143和索尼mdr-e741都是这样来的。
读大学以后,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父母给我买了一台七百多块的索尼walkman,我依稀记得是wm-fx445。这是一台有FM/AM收音和自动返带功能的磁带随身听。 它使用两节五号电池,带杜比降噪功能。 这台磁带机的功能很齐全,电池的续航能力也不弱。我一度以为它的音质远远好于我的土的掉渣的熊猫单放机(后来发现并不尽然)。 当时家里还添置了当时非常流行的家庭影院,有音箱,功放,vcd机,甚至还有一台双卡录音座。正因为如此,我不仅可以买磁带听,甚至还可以买一些廉价的打口和盗版CD再翻录成磁带听,甚至录制自己喜欢的精选合集。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不光不交学费,学校还会发一些补助,再加上父母给的钱,手头还是比较宽裕的。不止去买盗版和打口盘,甚至省钱去买一些更贵的耳塞。 当时看到杂志上的广告有所谓爱华超重低音笛管耳塞,就买了一条。 这条耳塞的价格要比其他耳塞贵三分之一,可惜声音除了低音很多以外,中高频都含糊不清,毛毛糙糙。由此我认识到第一,并不是价格越贵的产品音质就越好,第二,声音一定要高中低频样样均衡,不可以夸大任何一个频段,否则必然不出好声。
再后来准备考研究生,父母为了激励我读书,出了七百多块钱给我买了一台中档的索尼CD随身听D-E445。CD机买来以后,我就拿来用它的线路输出对比我家的台式音响。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家那台以音质为卖点的一千多元零售价的VCD机声音竟然不如几百块钱的CD随身听。三观尽失之后,我落魄的拿出我的熊猫单放机,和我的日本进口磁带walkman用我当时最好声的耳塞索尼mdr-e741作为参考耳塞进行对比,结果居然发现熊猫单放机的音质细节比索尼的更好。这件事再次让我认识到,音质好坏,和厂家宣传的卖点,价格,尺寸,是否随身或者台机没有关系。音质是客观存在的,只可以被耳朵感知。
时光如梭,一晃来到了21世纪。这一年,我来到天津读研究生,开始了我疯狂的耳机发烧友生涯。
(待续)
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