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David Oistrakh、Andre Cluytens、法国广播交响乐团(EMI再版)
创作时间与地点:1806年,维也纳
首演:1806年12月23日,维也纳;弗朗兹.克莱门特小提琴独奏
首次出版:艺术与工业署,维也纳,1810年
乐队编制: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大号——2圆号,2小号——定音鼓——弦乐器
演奏时间:约45分钟
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自古一直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对它回顾。
本曲完成于1806年。这一年,他对他的学生——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满的诗意。贝多芬的协奏曲比莫扎特的协奏曲有气势和深度。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队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乐队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因此该曲又被称为《交响协奏曲》。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采用传统的三乐章结构。第一乐章是昂扬着英雄精神的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庄严壮丽的小广板。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回旋曲。在第三乐章中,有一个华彩乐段,光辉灿烂,满目生辉。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所谓三、四、五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大部分小提琴协奏曲都是用D大调写成,贝多芬这首也是D大调。
这首协奏曲是那种典型的协奏曲格式,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其中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贝多芬的协奏曲(包括钢琴协奏曲)戏剧性都不是很强,从整体的情绪上来说也是不太激烈的。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这一乐章从定音鼓的五击开始,因此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作《定音鼓协奏曲》,乐队前奏将呈示部的主题首先演示一遍。其中的D大调主部主题沉静、安详,A大调副部主题力度有所加强,并在重音拍上采用顿音,显得非常坚定、果断。整个乐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有对比,但是没有激烈的冲突。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这一乐章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单簧管呼应着小提琴奏出的乐句,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其中间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经过句。最后,经过一个简短的小提琴独奏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题,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随后,乐队重复。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现,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极大,充分表现出欢乐和高昂的情绪。这个乐章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
据贝多芬年表记载,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并于当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专门为当时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而作,也是由克莱门特首演小提琴。当时一、三乐章中的华彩(Cadence)部分是由克莱门特谱写的。现在演出的基本是二个华彩版本,一个是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华彩,另一个是克莱斯勒华彩。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作独奏小提琴曲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是对演奏者艺术成熟性和技巧掌握的考验,所以也是一部每位配得上大师称号的人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都必须掌握的作品。因此,这首作品1806年12月23日举行首演时受到冷遇就让人感到很意外了。对贝多芬极其崇拜的作曲家卡尔.车尔尼说这首协奏曲是“竭尽全力创作的”,他这话多少算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当时的掌声更可能是给予独奏者也就是弗朗兹.克莱门特的,他当时泰然自若地试奏了那极其艰难、几乎到处是修改痕迹的小提琴声部,而且在两个乐章之间加进了自己的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即兴乐段(显然在某个地方还倒握着小提琴)。1807年1月8日维也纳《戏剧、音乐和诗歌报》上的评论也许更好地总结了听众对贝多芬的音乐的反映:
“至于贝多芬的协奏曲,行家们的看法完全一致,他们认为这首协奏曲虽然有其优美的一面,但同时也认为它缺乏连贯性,一些平庸的乐段无休止地反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厌倦。他们一致认为贝多芬无疑应该更好地运用他的杰出才华,给我创作出更多像C大调和D大调这样的交响曲,以及他那令人愉快的《降E大调七重奏》……”
这种观点或者类似的看法似乎延续了将近四十年,这首协奏曲的演出次数在此期间很少超过十次。这首协奏曲的超群质量最终开始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是1844年伦敦的一场音乐会,当时担任指挥的是门德尔松,而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则是十三岁的约瑟夫.约阿西姆——他将成为19世纪传奇般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贝多芬对克莱门特演奏的评价没有被记录下来,但他的感受很可能反映在了一个否则无法解释的现象上:他改变了这首协奏曲的题献对象。手稿第一页上写着贝多芬特有的双关语:“为维也纳剧院第一小提琴和指挥克莱门特而写的协奏曲。”不过,当总谱于1808年出版时,上面的题献对象却改成了贝多芬童年时的朋友斯蒂芬.冯.布鲁宁。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贝多芬还想再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其中最后一首便是1802--1803年完成的著名的《“克鲁采”奏鸣曲》Op.47;但在这之后贝多芬只写了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G大调奏鸣曲》Op.96(1812年创作,1815年修改)。后者被广泛视作贝多芬最出色的室内乐作品,但与《“克鲁采”奏鸣曲》或者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相比,这首作品的小提琴声部明显不再像以前那样炫技,而是更加抒情。
除了卡尔.车尔尼外,至少还有另一个早年鼓励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声音。1807年4月,贝多芬接待了钢琴家、作曲家和伦敦一家出版公司的负责人穆尔奥.克莱门蒂,他急于想得到贝多芬一些最新作品的英国出版权。这些作品包括《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三首“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Op.59),《第四交响曲》Op.60以及《科里奥兰序曲》Op.62。从他的来信中看,克莱门蒂特别称赞了小提琴协奏曲,但也提出了一个事后看来很怪异的请求:贝多芬能不能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钢琴协奏曲?这个请求最后完成了,作品编号与小提琴协奏曲相同,上面的题献对象是斯蒂芬.冯.布鲁宁的夫人朱丽。在18、19世纪,对其他独奏乐器协奏曲进行改编的做法是比较普遍,但对Op.61小提琴声部的改编——几乎可以肯定是另一人根据贝多芬在手稿上留下的几个提示完成的——丝毫无助于挽救这部协奏曲的名声。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对缺乏想象力、有时非常笨拙的改编,左手仅仅是在给右手的主旋律提供伴奏。贝多芬五首有作品编号的钢琴协奏曲中典型的独奏风格——左右手之间细腻而富有戏剧性的交替往来在这里几乎无影无踪。
不管怎么说,与克莱门蒂之间这看似很具吸引力的交易最终变了味。到1809年底,上述作品没有一首在英国出版,而且英国方面也没有支付任何报酬。仍然在欧洲大陆忙碌的克莱门蒂最终为贝多芬——也为他自己大发雷霆,致信给他在伦敦的合伙人:
“你让我在这件事上丢尽了脸!——而且涉及当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你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完全有能力满足他的要求!……那么,请别再耽搁片刻,赶紧告诉我他是怎么对你说的,好让我与他处理好。”
克莱门蒂得到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它的钢琴版最终于1810年出版,但贝多芬此时已经同意维也纳一家出版社出版这首协奏曲,这便是1808年成立的艺术与工业署出版社。出于研究的目的,这算是第一正式版本。
这首协奏曲的第一批听众觉得难以接受它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它在许多方面象征着与传统的明显决裂。比方说,莫扎特和海顿的小提琴协奏曲相对比较短,风格和配器比较简单。贝多芬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时间长达45分钟左右,比在他之前的协奏曲长很多。的确,在大多数演出过程中,单单第一乐章几乎就与莫扎特前四首小提琴协奏曲中任何一首同样长,只比K219短几分钟。如同在《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中一样,贝多芬在这里显然认准了要使自己协奏曲的交响风格更甚于同时代重要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乔万尼.巴蒂斯塔.维奥蒂——贝多芬肯定熟悉维奥蒂29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些。军号与鼓的使用——贝多芬交响曲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也在音色上将这首作品与海顿和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区分了开来。
调性往返与主题发展的给人印象深刻的交响使用——再加上独奏声部与乐队之间关系的戏剧化处理——是贝多芬所以成熟协奏曲的特点。虽然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这种协奏曲风格的脱胎换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过莫扎特这位先例——尤其是莫扎特的K466、K491和K503——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却是前无古人。不管听众最初用了多长时间才真正意识到这首协奏曲的伟大,它对后人的影响却是无与伦比的。门德尔松那首伟大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显然极大地归功于贝多芬的这首范例;值得注意的是门德尔松是在他1844年访问伦敦后立刻开始创作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他在这次访问过程中极其成功地指挥了贝多芬的这首协奏曲。同样,其他具有辉煌交响性的小提琴协奏曲,如勃拉姆斯(1878年)、西贝柳斯(1905年)、埃尔加(1910年)、尼尔森(1911年)、勋伯格(1936年)、布里顿(1939年)和肖斯塔科维奇(1948和1967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尽管各不相同,但均延续了贝多芬在他的Op.61中开创的传统。
[ 本帖最后由 monarch426 于 2012-7-17 18:4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