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看这两张图就知道了,那么多麦克风,后期再进行混音再调音,当然有些录音只用了3个。
听了再顶级的耳机,是不是感觉和现场也有些不一样?是不是感觉现场暗了不少,尤其是坐后排?高频的远距离衰减,但不会差很远,因为调过音。
不过每场录音环境都不一样,除非你听了一场交响,后来去买了张cd,恰好就是你听的那场,还听见你在咳嗽,这个概率。。。
平价耳机的感觉是向一个方向去渲染,调音有个方向,其他要妥协,打个比方,HD600,交响,那种厅堂感确实很好听,听流行呢?氛围不太合适吧。
所以最好就是备几只耳机,分工流行古典之类,
术业有专攻,听着舒服又不纠结,
想把hd650推成w1000的感觉还是不用尝试了 。
老调重弹下,
er4b的设计理念确实很特殊,
这家伙是声学精密仪器的一种,有时候确实不像是在听音乐,而是听声音,
因为你几乎不会把耳朵放在麦克风的地方去听,你也没那么多耳朵来混音,但遇到录音很自然的就有的你享受了。
就欣赏一般音乐来说,耳机犯不上和仪器较劲,出发点不一样。
再举个例子,大家看看这两张图,黄一点的是2000元级的望远镜,大一点的是施华洛世奇望远镜,一万六左右,不过实际效果和照片差距更大,
偏黄的是绝大部分望远镜的感觉,军镜有时候是故意偏黄,因为感觉上能增加辨识物体的能力。
施华看起来是如此纯净,如同泉水洗过一般,加上镜片极其高的透光率,初看非常震撼,实际上它是稍微偏青色,音特美虽然离施华的档次差很远,但他的调音理念和渲染方向有点这个意思。
摘录一段关于音特美的描述,会对他的调音方向有个了解:
音特美
一个显得十分理性的厂商,或者说它的调整思路是纯数据化的。
作为一个听力研究的机构,ETY看待耳塞的角度与别的厂商——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专业舞返厂商——都有不同。在ETY的视角,ER4是一个“器械”,是一个类似听诊器或者心电图之类的东西。它的作用并不是诠释,而是回放。 在ER4的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GRAPH,上面有一条与ER4S的曲线几乎重合的虚线(仔细看)。
根据ETY自身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耳塞曲线”,它基本吻合一定距离以外全频平直的监听箱,到达人耳后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中,高频的衰减十分严重,各个频段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把它们在FRG上表示出来,就是这条“理想曲线”。
ETY认为最好的耳塞就应该是这样:听起来和标准监听箱没什么不同。它应该完全反映前端给出的信息。耳塞只是录音染色、音源染色、放大器染色以及线材染色的载体,而不是新染色的添加者。由此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什么ER4B有着亮到过分的高频泛音:它的设计考虑了人头录音的高频衰减,所以就不在耳塞上进行衰减了。反过来说,我们一般耳塞下的人头录音,高频是过暗的。 ETY的典型风格:FRG纯平?不,不是,是听觉纯平。
再转两个厂商的理念,大家要看理念选塞子:
Ultimateears UE
最早,UE10pro就是很多人的梦想,号称“3210”之一。而UE的民用产品由5pro的入市到TF10的盛行,再到大量低端的推出,把市场重心放在民用市场的UE越来越尝到甜头——当然还有苦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策略。市场和技术,几乎永远都是相背离的东西。 迄今为止UE的大部分产品,都有一个统一的调音观领导——一种偏向监听的,冷静直白的风格。如果看频响图,会发现UE的一些耳塞,中高频泛音段有一种细微的抖动。 从听感上分析,就是牺牲一些部分的泛音换取更清晰,更明确的线条感,他们也许认为泛音过分会造成多余的染色,影响监听的准确性。在我听过的UE经典系列(SF/TF/UE)产品有这种特点:高频清淡,人声略薄。 这是UE系的监听观:通过去除晕染来得到凸显的形体感。从sf3到5pro到TF10再到UE10(还有朋友评价的UE7pro),都多少显示出这样的特征。 理解了这种风格的存在,就能理解为什么5pro被批评没有乐感,TF10的人声感情不足。尽管5pro低频多,但是严格来讲它并不适合热情的流行乐。TF10用家也纷纷寻求换线的改变——因为这种风格令人无所适从,甚至令人不快。 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特质的存在,也就出现了不少对UE产品的责难。从这点上说,UE试图以TF10打开民用市场的想法并不是太成功:UE的旧有风格其实还是不太容易被接受。毕竟,它一直是一家面向专业市场的厂商。 UE被收购前,已经在谋求更贴近发烧友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的策略调整,MF系列的产生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MF2仍然具有UE经典观念的痕迹)。UE11pro的诞生即表明了,UE正在向更加富有乐感的方向努力。UE11的低频量增多,声音更富有感情,然而毕竟还是未脱出UE经典风格的影子,线条在我听来仍略嫌突出。而UE700做了更多的改变,纤细而有一点修饰感的声线表明了UE在这方面的尝试还在继续。 UE的经典风格:抑制乐感,取得清晰。
Westone威士顿
某人说:Westone的调音观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然,这话说在W3发表以前。现在不是太行得通了。 从头说起,um1、um2都具备这一种特点:高频较暗,量少;中频厚,密度高,有一定修饰;人声结像极端前凸,或者说能和你本人重合。 这是一种彻底的,WST式舞台监听的风格。就我听过的ES3亦有着强烈的此种表征,不过ES3的特性更加激进,也导致了一些业内朋友的贬谪。 WST经典风格最大的特征是人声强烈前凸和着力渲染,尽可能使人声贴近聆听者——或者应该叫做表演者。我甚至评价UM2的歌手结像是和本人重合的。WST也许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歌手进入状态。而高频部分的暗化处理我认为更像是一种强弱对比:用于凸显人声的明确度。两端的不加笔墨,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开发um系列时无线接收器和录音回放工具的频响较窄,调音师觉得如果多加增益反倒会有副作用吧。但这样的调整,会使得在聆听回放的时候声音偏闷,声场放不开(个人以为声场是由结像界定的,结像都不见了谈什么声场)。 可以说WST趋向专业范围的调音也让它在民用市场毁誉参半:不少朋友非常喜欢它细腻丰满的人声(这意味着流行乐的表现得到了保证),而不少朋友非常不喜欢它过于拥挤的声场和加料较多的中频。“有素质没听感”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没有错误的。专业范畴的厂商总多多少少有点这种德性。 Westone3的发表,以及其后ES3X与UM3X的发表,标志着WESTONE的转型:人声依然是着力渲染的部分,毕竟这几乎是WST的标志。而两端的调整回升,使整体能量分布由“橄榄球形”趋向平衡。W3的调整也许尚显青涩——一个巨人的转向总是要一点时间的——而um3x个人觉得已相当有水准。 WST的经典风格:人声丰满,紧收声场
[ 本帖最后由 zgxx 于 2011-8-7 10: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