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1|回复: 32

答谷雨

[复制链接]

8

主题

4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27
发表于 2004-8-3 2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来想说点什么,把您的帖子拉了一遍,电视和米饭的观点甚合我意,就不废话了。不过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每次碰到类似的论战,捍卫的一方总是试图举出枪花和恐怖海峡之类的中间分子来说服对方:看看,玩摇滚的不是做不出旋律,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呃,我的意思是,如果连枪花和金属都接受不了,那么双方就没什么深入探讨的基点了。听流行绝不可耻,听古典那就更牛逼了。我明白谷雨兄的诚意,但是,关于噪音,从PIXIES到灰野敬二,我始终觉得,一种进步的,创造性的,富于张力的艺术的美,是不可言表的。所以,尘归尘,土归土,打开知觉之门,让我们每个人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OV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1万

帖子

254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861

帖子

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8
注册时间
2003-9-6
发表于 2004-8-3 2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灰野敬二,山本精一,吉田达也,酸母寺之类的日本鬼子的CD比枪花恐怖海峡之类的难求多了,这里又有几个人听过呢?
那些在这大谈特谈摇滚的都是井底之蛙。
就象知道个周结论,但连raidas的写词人是谁都不知道。就大谈特谈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的SB一样,都是浅薄的。
听的多写的少是正途,但现在居然有人倒过来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3328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1: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可能不是摇滚本身的问题,我上周和一个本科音乐专业的英国人聊天聊到这个问题,感觉1910年以后整个音乐的发展脉络非常混乱。老英认为1967年是分解线,我暂且同意他的观点,那么1967年以后的脉络呢?更加不清晰,很难给以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当然,我自己对摇滚乐,jazz都非常不懂,所以也更本没有资格谈论评价,更难有切身体会。那个问题只是我脑子里经常出现的很多个“why之一”。

记得前年,谭盾搞水的协奏曲,也是一堆叮叮咚咚的噪音,而且据谭盾讲他的音乐的很重要的部分是灯光,这就更无法理解了。不过我到觉得,这两个问题背后有些相连冠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主题

8609

帖子

25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啊可能和年龄有关系,我年轻时候,什么摇滚都听,在迪厅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下狂舞,回去还要接上随身听听听重金属什么的。后来年龄大点了,就觉得吵,少听了,再后来就不听了。。。。现在连布鲁克纳都觉得吵,只得听听四重奏什么的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拉也拉不进迪厅了,真不知道四五十岁的时候还能听得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4

帖子

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一片姚大均的文章:

                            聽不到前衛音樂?

             --給關心前衛音樂的朋友



要啥沒啥! 找啥沒啥!?

Tower 唱片行沒什麼新音樂唱片?即使是台北的「2.31」 和九龍的「助聽器」也不能提供全面的前衛音樂作品?北京上海連一家像樣的唱片行都沒有?電台不播真正的現代音樂?用信用卡到國外郵購很不方便?

So what? 那些都不重要,也改變不了。

你相信嗎:「拒聽」某些音樂,遠比非找到某些名家的所謂經典唱片來得重要!換句話說:「不聽」比「聽」重要!


首先不聽:

‧Channel V
‧MTV
‧中文排行榜
‧英文排行榜
‧所有排行榜,甚至包括前衛音樂榜或美國大學生的偽另類
‧所有電視廣告


(包括不自覺地,被動地聽;還有,只是說不聽排行榜,不是不聽任何流行樂!)

關掉它!這是一個簡單的基本的「許由洗耳」的過程。

用不了多少日子,你會感覺到從耳根清淨→帶來的心靈寧靜和頭腦清醒。

但,要說完全的寂靜是最好的音樂,那是別人(音樂家和唱片商)騙你的!別信!那些嘴上掛著 silence 多好多好,向它學習,吸取靈感,等等的爵士樂手,你聽他們的演奏裡有過一兩秒鐘的休止嗎?(前幾天還在電視上看到 Otmar Liebert 就這麼一五一十地照著上面這幾句話說!)老實說,音樂就是寂靜的反義,即使 John Cage 在「四分三十三秒」中也是這麼告訴大家。其實,除非你沒氣了,不然你就聽不到真的完全的寂靜。

那,聽什麼呢?

略舉數端:


‧夏日蟬鳴(像九龍公園那種),大片的,配上焚風,加冷飲。思考發聲體體積與音量大小的不成比例,或其他任何問題
‧窗外露進來的車聲、人聲、亂七八糟聲,感覺它與近距離內的寧靜的反差對比
‧壞掉的電視機,或是轉到一空台,聽那白色噪音,配上水平掃描線的恍惚
‧隨便找一小寺廟,不一定要聽僧人誦經,空當當時的微量鳥叫輕風更好
‧電腦內散熱風扇的持續哼聲,加上不明的高頻聲,和硬碟磁頭搜尋資料嘎嘎聲
‧巷內或胡同內即將消失的小販叫賣聲,仔細聽,有些像極了黑人藍調
‧再不然,在完全安靜的室內,或半夜,聽自己神經系統發出的那超高頻率聲(沒錯,你平常聽到的就是你神經系統的響聲)


開玩笑?不是開玩笑。

就算你買到不少前衛音樂的唱片,又能怎樣,又能多好聽?承認吧,它們是難聽的,絕大部份!!就算是 Stockhausen, Cage, Xenakis, J. Z???, D. Bailey, zoviet france, Stock, Hausen & Walkman 或是任何雜誌裡告訴你是好的唱片,也一樣。


它們的藝術/美學價值到底在哪裡?

是啊,它們滿足了你藝術美學上的需要!

真的嗎?亦或是藝術購買慾?美學購物癖?!


現代音樂真正重要的是它的觀念性。今天,即使全世界 John Cage 的作品和唱片都被銷毀,也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地位或是受歡迎度(相反地,人們可能會更愛他!!)。

關心現代音樂的朋友,有一個真正的 alternative 選擇,可以認真考慮一下:

翻出咱們的古書吧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理論提供了人類腦袋能想像出來的最高深最玄妙的音樂境界,此境界絕非當下任何西方現代音樂大師或合成器、電腦所能夢見!

知道德國小說家 Hermann Hesse 赫塞的 Glass Bead Game ,或是法國經濟學家/音樂經濟社會學家 Jacques Attali 的名著 "Noise",它們理論的靈感來自哪裡嗎?


以下推薦一些這方面入門的好書:



●中國音樂美學資料註譯。蔡仲德註。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九五。

●中國音樂美學史。蔡仲德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九五。

●中國聲學史。戴念祖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

●中國古代樂論選輯。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三。

●中國古代音樂書目(初稿)。中央音樂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北京:音樂出版社,一九六一。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資料目錄匯編。山東大學中文系編。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一。

●中國音樂美學史論。蔡仲德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八。

●中國音樂史料。六冊。台北:鼎文書局,一九八二。

●《樂記》論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三。

●《樂記》《聲無哀樂論》註釋與研究。蔡仲德著。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七。


除了幾本近三四年內出版的以外,以上絕大部份書都已絕版(這類書常只印一兩千冊),不過較大的圖書館中應可找到。不怕累的話,也可以試試比較有可能有這類書的地方:

台北:台大對面小巷口一家專賣大陸書的那家小店。或者,賣藝術書的「青藤書屋」,沒有音樂書,不過透過網站就可代訂大陸出版的書。
北京:風入松書店(北大旁邊,有《中國聲學史》);三聯書店(東城);人民音樂出版社(琉璃廠);中國書店(琉璃廠)
上海:古籍書店(福州路);音樂書店(還在?)
香港:三聯書店(中環);商務印書館(銅鑼灣)
成都:成都市裡小小的的卡夫卡書店可以買到 John Cage "The Future of Music" 的中譯單行本(波赫斯出版社發行,猜是他們自己出的)。


要不,直接找原典來看也可以。可從這些篇章下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之季札觀樂等)
《老子》
《莊子》(齊物論,天運,等)\n《論語》
《呂氏春秋》(仲夏紀,季夏紀)
《樂記》
嵇康:《聲無哀樂論》


一般來說,最重要的理論都在先秦兩漢成形,而宋代以後的樂論不值得一看。

不過,各朝代正史中的 《樂志》和《律歷志》在理論上極為重要。還有,兩漢魏晉的賦之中,也有如《嘯賦》等關於聲音的極有趣的篇章,可在《文選》等集子或類書中找到。


另外,不可忽視,又常被忽視的是佛經中的音樂部份:
《阿彌陀經》
《華嚴經》
等等


它們的「前衛性」可能會嚇到你。而 Cage, Xenakis 等當代「大師」想要在作品中表達,郤又沒完全成功的,古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就說得明明白白的了。

或應說是,夢得清清楚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35

帖子

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1
注册时间
2002-11-3
发表于 2004-8-3 2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不会因为地下或前卫更有价值。
我们吃猪肉,关心的是它的味道,而不是看重那只猪是不是长了双眼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4

帖子

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2: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不会因为地下或前卫更有价值。
我们吃猪肉,关心的是它的味道,而不是看重那只猪是不是长了双眼皮

音乐是不会因为地下或前卫更有价值,而是地下或前卫代表一种做音乐的态度,是为艺术而非商业迎合,我们吃猪肉,关心的是它的味道,而不是看重那只猪是不是长了双眼皮,这句话我认同,不过需要反过来,商业\功利性音乐恰巧就是长了双眼皮的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4

帖子

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3: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可能不是摇滚本身的问题,我上周和一个本科音乐专业的英国人聊天聊到这个问题,感觉1910年以后整个音乐的发展脉络非常混乱。老英认为1967年是分解线,我暂且同意他的观点,那么1967年以后的脉络呢?更加不清晰,很难给以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当然,我自己对摇滚乐,jazz都非常不懂,所以也更本没有资格谈论评价,更难有切身体会。那个问题只是我脑子里经常出现的很多个“why之一”。

记得前年,谭盾搞水的协奏曲,也是一堆叮叮咚咚的噪音,而且据谭盾讲他的音乐的很重要的部分是灯光,这就更无法理解了。不过我到觉得,这两个问题背后有些相连冠的东西。

谷雨,你对现代音乐\前卫音乐了解太少了!如把你对古典音乐钻研
的精力拿出一些来针对这些音乐,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噪音也是一种声音艺术,拿你古典的观点来看,音乐是正统的\旋律\调式\和声这些东西根深蒂固,以后现在观点来看,声音就是一种艺术,音乐包含其中.多聆听一些日本噪音音乐\欧洲实验电子\纽约前卫音乐等,就会了解声音的表现形式是多么复杂和多样话!与传统音乐相比,这些声音&#39垃圾&#39更能表现我们这个不确定性时代. 谭盾\刘索拉\吴蛮都是活跃在纽约前卫音乐圈的华人,谭盾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故弄玄虚,早年以洋唬土\以土唬洋搞得老外和中国人都不知道什么东西,还得假装喜欢他!不过他的以人聲叫唱為主的<<九歌>>还是不错!水的协奏曲,还是饶了我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4

帖子

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3: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转贴一篇文章,谷雨来看看!


      論後現代設計的「不確定性」---以後現代音樂為例  


 
 
一、前言

論述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原則,是此探討的主要動機。後現代藝術以不在向傳統藝術那樣純屬於藝術的這一專門領域;他已經完全的打破傳統藝術的定義,一方面的擴大成為多學科的理論所共同關心和研究的課題,另一方面,也成為高於科學知識,特別是高於現代科技的人類基本生活經驗的生動而深刻的總結,成為不斷超越人本身和超越經驗的自由想像活動,從而構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吸引人,又賦予人以最大自由的廣闊前景。後現代藝術的重要社會歷史意義,正是在於,它不但開拓了藝術創造的史無前例的可能性,而且也為根本地重建人類文化的最大創造力。因此,它屬於藝術本體論,主要探討藝術的基礎及可能性。所以顯示藝術只有在超越藝術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藝術只有不斷地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不斷地採取「反藝術」的形式,才也可能保持和發揚其生命力,才有最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後現代藝術背景

後現代主義是產生於現代資本主義內部的一種社會交化思潮,一種心態和精神,一種生活方式,它以「不確定性」的原則進行自我界定,主旨再批判和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所繼承的歷史傳統,提倡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於形式和不追求結果的自我突破的創造精神·。後現代主義的規模興起和傳播,雖然是本世紀的六十年代之後,但其醞釀和產生過程,卻延續了整整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值得深思,而且有趣的是,後現代主義不論是在其醞釀和產生,還是在其發展和傳播過程中,都是以文化藝術作為最主要和最中心的關鍵領域。換句話說,後現代藝術始終是後現代主義最大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及其基本原則,都是從後現代藝術中脫穎而出,又是再後現代藝術的多樣而附有生命地的創作活動中的到最充分的表現,同時也一在地後現代藝術的不停演化和發展中更新,顯露其轉機和新趨勢,因此,探討後現代藝術是探討後現代主義的最佳途徑之路。

 
  
三、後現代理論—德國哲學家尼采

後現代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採取的為抽象哲學理論形式,也就是極端重視文學藝術的研究,因此,論述文學藝術的開始,是建構他們的後現代理論。而後現代主義影響最深的德國哲學家尼采,始終都是把藝術看作是生命本身,並且把藝術創造活動看成為人的自由的最理想的領域。因此,尼采主張:不僅以文學藝術「酒神精神」去創作,而且也以此進行「對於一切現有價值的重新評價」。由於此後現代主義的堅實的理論基礎。讓人們開始從後現代藝術的創作經驗中獲得了自由思想的靈感,實現人類自由的最高目標的可能性。

德里達的漫畫。作者大偉‧列文。刊載於紐約《書刊評論》,1983年頭腳倒立,表示對種個世界和傳統文化進行解構,其立足點和觀察點都是與傳統相對立、並以摧毀傳統為己任。(圖出自於高宣揚)

 

四、後現代藝術的本質—人的最大自由可能性
     (德國哲學家康德)
康德(德國哲學家):提出「人是目的自身」的為偉大命題,康德認為當人只是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作為一個經驗的存在而構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時候,人仍然是和其他事物一樣,是他律的,是沒有真正的自由的。只又當人作為倫理行為的主體,從感性世界進入道理智世界,才能脫離感性世界的約束而成為自律。此關於「人是目的自身」的基本口號,代表了古典人本主義的現代精神,同時地隱含了後現代的、反對以人為主體的基本精神。因此,康德的理論也成為了後現代思想家批判古典的現代精神的啟蒙者,發現拯救人的自由的轉機,把人從傳統文化家所中解放出來。
  
  
  

      ( 後結構義家米謝福柯)
影響重要人物—賈克‧德里達(Derrida,思想家):對西方傳統文化進行「解構」。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批判古典人文主義,引發論述後現代基本「人觀」。

此種種的論述集中的體現了人的自由本質。人是自由的,重視人的自由問題,並像康德那樣,圍繞著人的目的去探討人的自由,並且開始於人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去尋求人的絕對自由的可能性。後現代思想家看來,自在自為的自律就是無目的的不確定性。這是一種進行自由創造的沒有根基的遊戲活動。
  

 
五、不確定性的藝術—後現代音樂家John Cage

解構傳統音樂—後現代音樂家John Cage,1912-1992之「機遇音樂」

他徹底投降機遇的一部作品叫作《4分33秒》(1952 ),:鋼琴演奏者一動不動地在鍵盤前坐了四分三十三秒鐘只是在規定的時刻打開和關上鋼琴的琴蓋來表示三個樂段的劃分。音樂就是音樂廳內外的各種噪音雜聲。這首樂曲的“主旨"在於當沈寂無聲時,聽眾開始注意到周圍發生的無目的的、偶然的聲響。出現的聲響也許是一聲咳嗽‧也許是移動腳的聲音,甚至人們自己的耳鳴。凱奇John Cage所要求的“僅僅是認識我們的現實生活"。

這部作品的創造與演奏,是後現代音樂以其自身的自我表演去實現它對傳統音樂的一種批判。首先批判了傳統的「樂音」概念本身。在二十一世紀以前,西方的音樂對聲音的探索,基本是建立於有規律的振動的樂音與不規則振動的噪音之間的區別的基礎上。所謂音樂,就是依據有規律、有規律振動及其調和的原理,以音樂的高低、強弱、音色的節奏、旋律及和聲合理的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因此,傳統音樂把節奏、旋律、及和聲當成三大基本因素。

 

 
  

而凱奇(John Cage)這部作品卻沒有出現任何樂音,更談不節奏、、旋律、及和聲。在這部作品所展現的,是一種非樂音的寂靜及時空結構。聽眾其期待的心情所期盼聽到的「音樂」,不像傳統音樂那樣演奏的出現。而這《四分三十三秒》所開闢的寂靜時空正提供了一個自由想像的世界,使得作者、演奏者和聽者三方,感受到這樣新的世紀中「一切可能的事情都可能發生」。一切都深深的感染著身臨其境。於是,這裡提供的「寂靜」時空,成為了最大音樂創作何欣賞的時機總匯。

凱奇(John Cage)所提出的,從根本上說是,推翻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藝術基本觀念的徹底的革命。溝通思想與感情的藝術力量,使生活富有意義, 通過藝術家個性的自我, 表現瞭解普遍真理. 這只是凱奇John Cage反對的觀念中的幾項內容”. 他繼續指出:‘凱奇提出一種由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產生的,其中盡力消除藝術家本人個性的藝術,來代替由個別藝術家的想象力.趣味和欲望創造的自我表現的藝術‧他竭力提倡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進行藝術發現的永恒的過程;而不是藝術傑作的積累。”

   凱奇的影響已超出了音樂的範圍。實際上,在採用多種表現手段的演出活動方面,他的音樂也超出了音樂的範圍。在這類演出活動中,,景象,聲音可能還有氣味和觸覺同時向人們的各個感官襲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本世紀的下半葉事先進行了很多革新,率先“把音樂從音符中解放出來”。

 
  
  
  
六、批判「傳統」為後現藝術的出發

批判傳統之所以成為藝術創新的首要出發點,是因為在後現代藝術家看傳統像是固定的框框,限制了藝術的創作自由。問題正是在於:任何創作都不可避免地面對著歷史遺傳下來的現成傳統,基於此傳統存在的事實,如何於尋求最大的創作自由,則是打破傳統的問題了。

而《四分三十三秒》的演奏過程,突破了傳統音樂的哪些因素呢?

總括來說,以五個方向的因素供我們思考和分析。這五個方向的因素,可歸結為以下…

   (一)什麼是音樂?

   (二)為何演奏音樂?

   (三)演奏中演奏者同創作者、欣賞者的觀係如何?

   (四)演奏音樂同創作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五)欣賞的意義何在?

別於傳統音樂概念,沒有傳統音樂中的以規律的樂音、節奏、旋律和和聲。重新思考傳統音樂所排除的自然界與日常生活中許多可以成為音樂的聲音因素。也就是傳統音樂未能全面的表達「聲音」的真正含義,同時也大大縮小了音樂的創作來源,阻礙著音樂家從大自然和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汲取無限多樣的聲音原料。

 

 
七、結論

後現代藝術則是進一步發揚尋求最大自由的創造精神。李歐塔(J.F.Lyotard,1984)在談後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說:「後現代主義就是要尋求這樣一種正義,就是敢於冒險去從適應該去做的那些假設……這類假設包含著一種絕不是經協調同意就能產生的正義觀念。」明確的把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歸結為「永遠保持初生的狀態」,也就是永遠保持的創造精神的那股生命力。後現代藝術家之所以在其藝術創作中追求以「不確定性」作為基本形式的絕對自由、固然是因為她們對傳統藝術所規定的各種確定性感到框限,更重要,是因為看到其生活中的不自由,感受於生活中的不自由而追求那種真正的自由。回歸於尼采的理論—生命的自由本質,了解藝術的基本現象是一種生命的創造精神,在最不利的逆境中從事創造。所以後現代藝術的不可界定性,主旨在摧毀傳統藝術的終極價值規範體系之決心,也就是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認定自由無非是人的意識抉擇,是人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694

帖子

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3 2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噪  音  聽  法  論

序:

一般聽 (日本) 噪音音樂的方法,多半是讓自己完全臣服於這類作品中,以被虐狂式的心態讓高分貝的聲音海完全淹沒自己,並且一定堅持到最後一秒鐘。這兒提出幾種另類聽法,對付頑固噪音家,如 Merzbow (秋田昌美),C.C.C.C. 等特別有用。





一:把音量關得低低的,幾乎到聽不見的地步,好像在聽小蟲子蠢動一般。悠閑地做自己的事。

二:音量開到六分強,人離開房間,帶上房門,到冰箱去拿碗綠豆湯喝。

三:先把喇叭選鈕切掉 (OFF),再將音量鈕順時針方向一直轉到最大。盯著擴大機的音量表看紅綠的跳動。(不過要當心下次開音響時別燒壞喇叭或耳膜)

四:插入耳機,音量調到八分強。把耳機放在屋角地板上,繼續做自己要做的事。或者:塞著耳塞,再戴上耳機,享受音波震盪頭骨而非耳膜的快樂。

五:把 CD 唱片放入電腦的光碟盤中,用圖像軟體(如 Photoshop 之類)把曲子當作電腦檔案打開。盯著螢幕上閃爍的光影(此法需要超級特異功能)。

六:音量關到一分,開始哼自己平日最愛聽的流行歌,或隨口吟一首白話詩。

七: CD 正在播放時,走到 CD 唱盤前,將唱盤舉起,整個翻過來,看看會有什麼奇特的音響效果(此法用想像即可)。

八:把 CD 放在水泥地上,用鞋底踩磨,像要滅香煙蒂似的。再把 CD 用肥皂洗乾淨,擦乾,放入唱盤中播放,享受那種跳針的快樂效果。再把這種效果轉錄成卡帶,做成自己的 remix 版音樂卡帶,分贈好友共享之。

九: 把 CD 放上,音量開到九分強,放在自己左邊。把電視打開,音量開到八分強,放在自己右邊。人坐在中間,用左右手中的兩個遙控器左右不斷變換頻道(沒有節目的電視台白色雜音也好),聽兩種聲音相混疊的立體聲效果,同時像 Masonna 或 Merzbow 一樣甩動過肩的黑長髮。最好拍成現場實況錄影帶,分享樂友。

十:將 CD 唱盤放在 repeat mode 反復播放模式上,音量調到九分強。走出屋外,鎖好大門,跳進車中,開到海邊去親吻大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11-27
 楼主| 发表于 2004-8-4 00: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springson 发表
[B]呵呵,这个啊可能和年龄有关系,我年轻时候,什么摇滚都听,在迪厅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下狂舞,回去还要接上随身听听听重金属什么的。后来年龄大点了,就觉得吵,少听了,再后来就不听了。。。。现在连布鲁克纳都觉得吵... [/B]

我想这个和年龄没关系,就象我不认为我7年前的初恋是早恋。假设小白先生的比喻成立,那么,60岁的老人和18岁的少年可以通过活塞运动获得同样的快感,没有质的区别。人们选择一种音乐类型——我指真正用心在听的人——一定暗中契合本人某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或者说天性,就象喜欢流行的朋友,容易接受关于世俗的爱、悲伤、离别和力量的诉求,这是骨子里的东西,不随岁月变迁。少年听摇滚,中年听爵士,老年听古典,不仅无理,而且无聊。如小白先生的意思,成熟的人不屑听摇滚,但是我要说,把音乐当作划分品位的标签,这种标榜的态度,是对音乐本身的不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18

帖子

1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4 0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5748

帖子

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4 0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faceless 发表
[B][QUOTE]最初由 springson 发表
[B]呵呵,这个啊可能和年龄有关系,我年轻时候,什么摇滚都听,在迪厅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下狂舞,回去还要接上随身听听听重金属什么的。后来年龄大点了,就觉得吵,少听了,再后... [/B]

呵呵,本论坛藏龙卧虎。小白和春婿等同志架子要少摆,尤其是谷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3328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8-4 07: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感觉,现在大概有几个方向,
第一个,最主流就是pops,流行因素的大杂烩。
第二个,电影音乐,交响音乐的苟延残喘。
第三个,试验性音乐,“艺术家”的自说自话。
第四个,其他,比如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乡村音乐,hiphop。
这一类的受众的年龄或者背景共性很大。
第五个,jaz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14 22:14 , Processed in 0.11895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