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系统平替与2025展望:Gustard、SMSL与10M时钟的把玩心得分享
2024年,我对自己的音响系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平替升级”,将原本的Weiss Jason转盘 + Medea Plus DAC西装组合,换成了国风组合——SMSL T2转盘 + GUSTARD R26 DAC。得益于近年数码技术的飞速进步,这套国风组合的音质表现与之前的瑞士西装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为了进一步提升音质,还是做了一些微调工作。以下是我的一些调整心得,希望能为各烧友提供一些参考:[*]更换IEC保险丝(FUSE)
将原机的保险丝更换为SIBA或Schurter等大厂型号,这一步对声音的细腻度和背景宁静度有显着提升,属于“小投入,大回报”的调整。
[*]线材的选择
可以适当将就,但数字线和信号线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分析力和密度上限。我保留了之前系统中的Van den Hul MC Platinum AES 数字线和CNT(Carbon Nano Tube)信号线,确保信号传输的纯净度。
[*]CD转盘避震
SMSL T2转盘的底子不错,分析力很高,搭配Alto-Extremo Neoflex避震脚后,整体声音的稳定度和音场表现进一步提升
[*]保护盖的使用
T2和R26闲置的RCA和XLR接口都加上了Cardas和Oyaide的保护盖,这一步对背景宁静度和声音密度都有可闻的提升。国产器材在这方面往往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建议尝试。
[*]电源处理
虽然电源线可以适当将就,但电处的作用不可忽视。我继续使用之前系统中的Burmester 948电处,确保电源供应的纯净与稳定。
音质对比经过以上调整,这套国风组合的音质表现已经开始接近之前的Weiss西装, 与其一较高下。虽然论配件已是“豉油贵过鸡”(笑),但这种通过微调逐步提升音质的过程,正是音响发烧的乐趣所在。而以我的听感来看:
[*]GUSTARD R26 DAC 的音质约为Medea Plus的70%,中频流畅度尤其出色,但低频的密度和情感表达稍逊一筹。
[*]SMSL T2转盘 的音质约为Weiss Jason的60%,分析力很高,但声音偏冷,缺少一些温暖的情感。
整体来说,这套组合的声音框架与Weiss西装类似,在不直接对比的情况下,声音清晰耐听,完全能够满足日常聆听需求。当然,如果追求极致的密度和情感表达,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外置时钟的探索与时钟线的选择由于器材平替回笼了一部分资金,而我的SMSL T2转盘和GUSTARDR26 DAC都支持外置时钟输入,于是尝试加入外置时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音质表现。经过一番寻觅,最终选择了日本Cybershaft出品的OCXO 10M时钟。
Cybershaft 10M时钟的接入挑战Cybershaft的10M时钟只有一个输出接口,因此只能在T2转盘和R26 DAC之间二选一。最初,我倾向于将时钟接入T2转盘,因为转盘的时钟精度对音质的影响更为直接。然而,T2的10M时钟输入要求正弦波电平必须在1Vrms以上,而Cybershaft的输出电平则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之后经过与Cybershaft厂方的沟通(特别感谢他们的技术支持!),再次确认了这一点。而SMSL官方和QQ群对此问题也未能提供有效解答(无奈摊手)。而这个1Vrms电平输入要求, 大部份日本/美国/欧州厂牌的10M时钟输入也不符合…
因此,最终只能选择将10M时钟接入R26 DAC…
时钟线的选择:专业品牌的“小黑线”之争时钟线作为信号传输的关键环节,对阻抗精度和失真率的要求极高。因此,小弟决定跳过音响品牌,选择专业领域的线材,以确保信号的准确传输。以下是“小黑线”对比:
第一轮比较:50 Ohm vs 75 Ohm阻抗之争从整体听感来看,50 Ohm的时钟线在通透性和自然度上明显优于75 Ohm的线材。尤其是在同级别的Canera线材对比中,50 Ohm的线材能够呈现出更为细腻的高频延伸和更扎实的低频表现,而75 Ohm的线材则稍显沉闷,细节表现也有所欠缺。对于追求极致音质的发烧友来说,50 Ohm的线材无疑是更优的选择。当然,75 Ohm的线材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在某些系统搭配中仍能发挥出不错的效果,但相比之下,50 Ohm的线材更能满足挑剔的听感需求。
第二轮比较:同阻抗线材对比,细节决定成败75 Ohm组:Belden 4694R vs Canera L-5.5CUHD
[*]Belden 4694R:这款线材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细节丰富,音场开阔,尤其是在高频的延伸和低频的控制力上,明显优于Canera L-5.5CUHD。整体听感更为平衡,适合追求全面表现的发烧友。
[*]Canera L-5.5CUHD:虽然这款线材的表现也不错,但在细节还原和音场规模上略逊一筹,整体听感稍显平淡。
[*]
50 Ohm组:Thermax RG400 vs Canera L-5DFB vs Belden 9913
[*]Belden 9913:这款线材无疑是50 Ohm对照组中的王者,细节表现极为出色,音场宽广且层次分明,整体听感自然流畅,堪称全能型选手。
[*]
[*]Canera L-5DFB:这款线材的速度感令人印象深刻,动态表现优异,但在细节还原和音场规模上略输Belden 9913,适合喜欢快速、干净音色的发烧友。
[*]Thermax RG400:虽然在这组中排名最后,但RG400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尤其是在层次感和整体平衡性上,依然是一款值得信赖的线材。
小小心得分享:线材的衰减度(attenuation)越低,音质表现通常越好。细节更多、音场更大、听感更自然,这些都是高端线材的共同特点。一旦体验过更高等级的线材,就很难再回到低等级的产品。尽管我个人对Canera L-5DFB的速度感情有独钟,但Belden 9913的全面表现无疑更胜一筹。
外置时钟的实际听感而将Cybershaft10M时钟接入R26 DAC后,系统的音质提升可谓立竿见影:
[*]细节还原:高频延伸更加自然,细节丰富且不刺耳。
[*]音场表现:音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乐器定位更加清晰。
[*]背景宁静度:背景更加漆黑,微动态表现更为出色。
虽然未能将时钟接入T2转盘有些遗憾,但R26 DAC的提升已经让我非常满意。尤其是在播放高解析档案时,声音的流畅度和自然度都有了显着提升。 最后,我想特别提一下搭配了10M时钟的R26 DAC。这套组合真正释放了R2R架构的潜力,声音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同时保持了极高的流畅度和自然度。高频清新飘逸,中频饱满细腻,低频扎实有力,整体听感既通透又富有音乐性。与此前未加持10M时钟的声音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之前的声音虽然也不错,但在细节还原和整体流畅度上明显逊色,显得有些平庸。而加持10M时钟后的R26 DAC,则真正展现出了其作为准高端DAC的实力,音质提升之大,令人难以忘怀。
对于已经拥有GUSTARD R26 DAC的发烧友,强烈建议尝试搭配10M时钟,这套组合能够真正释放R2R架构的潜力,带来前所未有的音质提升。
总结:
经过近一个月的搭配与调试,国风组合——SMSL T2转盘 + GUSTARD R26 DAC的声音完成度有了显着提升。尤其是在中频细腻度方面,这套组合的表现甚至比肩许多更高价位的系统,令人不禁感叹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分析力的提升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整体听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完满的状态。而此次玩钟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外置时钟的威力,尤其是对细节还原和音场规模的提升,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加钟终究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举动,而非系统升级的必需品。
如果系统本身的声音还未达到自己的合格线,盲目添加外置时钟反而可能“多只香炉多只鬼”,平白增加变数,让声音调整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能离享受音乐的初衷越来越远。因此,在考虑加钟之前,务必先确保系统的基础表现已经达到自己的期望。
不过,作为一名音响发烧友,折腾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宿命。我们总是追求极致的音质表现,不断尝试新的搭配、新的器材,甚至明知已经达到了不错的状态,仍会忍不住想要更进一步。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正是发烧友的乐趣所在吧。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音响系统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享受音乐,而不是为了无休止的折腾。要找到平衡点,既满足对音质的追求,又能静下心来欣赏音乐,才是长烧不息的关键。
都没原来的好,那干嘛要换:o 听说10M时钟频率太低不适宜dac, 尤其是高采样率 tblyc123 发表于 2025-2-17 21:54
都没原来的好,那干嘛要换
舊的很好,但現在性價比提昇了:lol clark8888 发表于 2025-2-18 07:05
听说10M时钟频率太低不适宜dac, 尤其是高采样率
願聞其詳:handshake 时钟线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试试东方旭普的sta142,我自己用下来还蛮不错的价格也不贵。
他家很多更便宜的线也不差。 johnmo 发表于 2025-2-18 10:10
願聞其詳
我的歌诗德X26iii也是,时钟、交换机这些加持后,音质提升实在过于明显... clark8888 发表于 2025-2-19 07:41
請教圖片出處?
所以高采样率檔案重播不建議加鐘? 本帖最后由 clark8888 于 2025-2-19 12:48 编辑
johnmo 发表于 2025-2-19 12:09
請教圖片出處?
所以高采样率檔案重播不建議加鐘?
群友发的收藏了。依稀记得国外某大牌说过10m只适合周边设备同步用。 主时钟(MCLK)通常需为采样率的整数倍(如256×或512×)。10MHz无法直接满足768kHz×512=393.216MHz 如果有整数倍关系的MCK,那是最理想的,器材拿了直接用。问题是MCK不存在标准,不同器材用的频率不同,甚至同一个厂牌的机器也没有一致标准,所以根本没有卵用,10M当然不如MCK理想,但人家是一个可以一致使用的标准。标准化重要多了。 阻抗没什么好试验的,器材需要多少就用多少,不能乱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