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10920 发表于 2023-3-22 23:44:33

不要尽使用那些莫名其妙的词汇来带节奏。
系统每一个环节的瞬态响应必须最快;
宽松感是大喇叭才有的特点;
黏滞感是瞬态好的表现。不信就听听阿卡多《魔鬼的颤音》的后面几曲。前面几曲缺少黏滞感,因为乐器质量差。

gan_lin888 发表于 2023-3-23 01:39:35

绝对要唯快不破!起码有力低音不拖沓,中高音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五六十年代的那些单声道“猪油膏”,听的是老人家的初恋情怀。

paraworld 发表于 2023-3-25 11:15:59

小白 发表于 2023-3-22 11:57
卡的五六十年代也没有“很慢”。它的50年代EMI录音是非常爽利的。晚年演绎也不是都快,准确说是变得更“ ...

快慢看录音时长啊。贝多芬交响曲   卡拉扬在50, 60, 70, 80的四套录音   时长不同早期时间长晚期时间短。4套录音里部分段落有快慢但整体速度是有变化的

paraworld 发表于 2023-3-25 11:19:11

听过的现场里国外名团的贝多芬交响曲时长基本都很短   受到现在社会快节奏的影响了?   

小白 发表于 2023-3-25 11:51:19

paraworld 发表于 2023-3-25 11:19
听过的现场里国外名团的贝多芬交响曲时长基本都很短   受到现在社会快节奏的影响了?

现代社会节奏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不过我这里说的是演奏家年龄和速度选择的关系。

bluehigh 发表于 2023-3-26 16:09:25

吴宇森电影中鸽子起飞、子弹出膛都是慢速播放,快了,就没那味了。。

celibidache2 发表于 2023-3-27 00:33:03

本帖最后由 celibidache2 于 2023-3-27 00:45 编辑

快不一定等于外放,慢也不一定等于粘滞和味道。很多艺术家年轻的时候演绎作品会适当煽情,老了以后反而更关注整体结构,演绎起来毫不留情,点到为止。比如卡拉扬早期那些录音都比后面的慢并带有一些人情味,后来开始闭着眼睛指挥了看都不看一带而过。
慢的艺术家比如切利比达克,的确符合早期快,晚期慢的特点,但他晚期的“慢”却不是为了粘滞和煽情,音色都是追求透明和“无”。他老人家的慢有点让音乐逻辑自然“发生”,然后顺着逻辑走的意思。也就是所有演奏家始终保持听觉的敞开,始终思考演奏出来的声音和当下空间的关系。所以理论上在不同空间也会有快的演绎,也因为切利老了而带动整体变慢。
当然,这说的是音乐家的演绎,但音响是不是应该加入烧友自己的“演绎”,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个人的趣味是追求快速,精确,解析的同时,没有“外放”,没有侵略性,尽可能降低音响的存在感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声音的“快和慢”的一些感想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