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7 17:08:29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8 18:18 编辑

美国篇初稿更完,有补后加,先来个纪念~
接下来,普鲁士精神+理性的极致,正式开启德国篇…

书接上文,下面开始德国篇,无五音难镇六律,无规矩不成方圆,德国篇开始,我写下这句话定调。

德国器材,我手上最后留着的最多,是一个积累的结果,对其特性,可谓烂熟于心,当然,有可能今后会改变占比,但是,并不影响我对德国声的印象,至少,耳机界,森海和拜亚,历史上是神话故事的主角,外带还有德国大师、极致这些后来跟班,耳机界里,德国风味,绝不甘寂寞。

如果说美国器材有股乡村布鲁斯,那股土嗨味的影子,不算长的美国历史,猜是不是受到点印第安部落舞蹈的点染,才成这般声音风格,生龙又活虎,当然,都是瞎扯。

那么德国,呵呵,世界上最极端的两个民族之一,逞强之后,身败名裂,来上一跪,继续复活称雄,那可真是一段漫长的故事,历史影响了文化,文化改变了习性,习性造就了特点,德国声,你的根在哪?

个人的理解,德国文化中给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其普鲁士精神和极致的理性哲思。

前者是军国主义之魂,极度专政的代表,一支未完成既定任务的十字军,一个有着国家的军队,一个人令行禁止的天下,一个可以连续7年以一国敌四国(法、沙俄、奥地利、瑞典)的武魂传奇,一个诞生铁血宰相的故乡,一个地主乡绅保守派的聚集地,一个大受工业革命之益的群体,一个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一个被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众议后彻底从地图上抹去但是永远无法从历史上抹掉的名字,一个被罗马人成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的日耳曼人的后裔。

这,多少,让我联想起中国历史上的外族威胁与文化融合,德国声中,多少存在着类似我国北方文化的气息,敦厚朴实,铁血丹心,也离不开金属与电的元素,电光火石,我把这个词留给德国声,不过这个词,是白版传授出来的,至少这么描述音响,我第一印象是他说的。

后者,德国人非常擅长思考,逻辑,理性,在西方哲学界,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马克思,无一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时至今日。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与波尔关于量子力学的世纪之辩,亦涉及深入到哲学方面,让人们感叹科学的魅力与魔力,成为科学史上的传奇。

而德国声,在理性的DNA下,如果仅用一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就是“规”,规则,规整,严肃、认真,瞎掰一下,俗话说工字不出头,注意,这是瞎掰,是否能够理解为德国声的那份保守,和严谨,不像美国声那样易放难收,不论大小粗细,都能有条不紊,方寸不乱,对,交响一把好手,应付大编制的专业户,交代的一清二楚,收放自如,同时普鲁士精神带来的铿锵有力,威武之师,软脚妩媚婀娜,都了无踪迹。

德国声的烈,不似美国声,少了一分霸气,多了一分认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严肃庄重,让人正襟危坐的听,有几分朝圣的感觉。

因为各方面都相对周全,破绽极少,搭配钢铁般的意志,所以给人感觉很能打,就是EMS这种素质不高的器材,实际上听起来,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声场构建上,在声音的气势上,也给人一种螳臂挡车的自信感。

其他的重装备和高级装备,更给人以强烈的素质感,均衡的高宽深,准确的定位,就好比空间外部有磁铁,音符一出来就吸在对应位置上,这些烧友们耳熟能详的指标,德国声似乎无一例外都能满上,让人啧啧称赞。

前面提到德国声包含着金属与电的元素,也可以理解为那种富丽堂皇的修饰手段,比起乡村山歌的美国质朴,就有如绿巨人战擎天柱的那种感觉,修饰,是德国声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对应的就是那种还不至于弯折到阴柔、妩媚的细腻度,表现细微之处,是相对于美国声,大概率上有更多胜算。
似乎,一切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过不失,非常均衡,德国声,我为什么还是不能专爱你?为啥总要做点嫁接?

《道德经》: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恒也。往优点的反面看去,德国声有诸多不足。

铁汉柔情,或许在美国声中能觅,在德国声中难寻,情,的表达,德国声是相对逊色的,比较孤傲,冷漠,少味,袖手旁观,不说对比美国,对比英、法、意,更是显得生硬(铿锵),呆板(鲜活),缺少拘谨(洒脱),无法逍遥游是也。

另外,如果说美国声让人觉得躁动,那么德国声让人觉得紧张,不够放松,在一些歌曲的表现上,文不对题,在所难免。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的喜好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敬我尤为爱之切恨之深的德味器材:ABL、MBL、Burmester、RKV、EMS、Sennheiser、beyerdynamic、EML、Telefunken、BRIMAR、Valvo、Geithain、MB QUART、ULTRASONE、T+A、LEHMANN、Siemens......











borrego 发表于 2019-1-8 09:17:03

LZ描述美国声很到位的。 , 就差近年流行的"厚暧"这一块, 代表品牌有Manley, Audeze, TI和苹果。由其在耳机系统, 近十多年美国人喜欢偏"厚暖"的耳机声, 其实是从苹果iPod的调音开始的。使Grado在e系耳机开始也转为"厚", 少点夏天阳光, 多点冬天火炉。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8 11:03:59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8 13:20 编辑

borrego 发表于 2019-1-8 09:17
LZ描述美国声很到位的。 , 就差近年流行的"厚暧"这一块, 代表品牌有Manley, Audeze, TI和苹果。由其在耳机 ...
暖厚,啤酒肚,低频可以地动山摇,我也写了,很典型的就是pass,这种风格的鼻祖之一

这简直就是美国佬,不是年轻人,要中年上岁数,对了,还是西部那种身形肥大的美国佬,完全不同华尔街那种电线杆状美国佬,形似川普,不似奥巴马,一个梨,孔融让梨的那种梨,额…这种声音因为肥大的低频做靠山,高频表现显得尤其出挑,说的说的有点森海(540G)了,一点也不AKG(K500)

lavry的DA10声线比较明显,但是也有高频暗低频猛的特性在里面含着,估计接一个大结项的前级,比如英国老头那个,就可以淡化声线感,多一点宽厚,更显大块暖,但是更少灵巧轻快洒脱。

不过说到苹果,我还是觉得相对均衡,当然插上小白,听它粗烈的咆哮,那个还是有美国味的,说多少几分暖厚,不过,但是iPod插MX985,就能让我满意,相对饱满均衡。不过iPhone对比而言就是垃圾声了,很多塞子推不好,但总归,苹果,还是比较克制,做了一个万金油声,毕竟市场是世界各国,不能太任性

另外,Audeze这个玩意我听过几次,但是不是很喜欢,平板对于我还是不能承受之重,009也不例外,所以轻巧不压眼镜的K500还真有爱,那个LCD系列是有的啤酒肚,不过我想说的是GRADO

我10年前的方棍版Mpro是嘎嘣脆的声音,对于我来说太亢奋,不若M1新版好听,虽然我试图换过几个系统

嘎嘣脆,这个词来自于一个AKG迷朋友写的帖子,好像叫什么AKG的醉生梦死,帖子里面提到老AKG声音为歌德所借鉴发扬,当然这个说法我不知对否,但是,歌德PS旗舰系列的稳沉化,还就是你说的这个路子的一种趋势,虽然,我没有对比过PS旗舰的前生今世

但是我知道爱丽丝M1扁平版和现在这个版本的区别,还有,终归是吧啤酒肚往下沉了沉,向心性肥胖比挺个肚子据说在西方医学统计规律上更容易引发严重后果,但这个和歌德把肉往下垂应该没有关系

不过,我对比过GR10的初版和e版(银圈),在动铁的世界里,这个过程不明显,但是也还是有,我专门写过帖子对比,但是我觉得结相变小才是这个耳塞更大的变化点

当然,如果GRADO转向暖厚,就让我马上想起了KOSS,美国土嗨鼻祖,“土嗨”这个词,借用于隔壁某个关联KOSS的帖子里一个朋友那里,KOSS谦虚的定价,准确的定位,常青藤般的寿命,粗糙耐用的品质,额,不能再说更多



daniel_梵歌 发表于 2019-1-8 18:49:34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7 17:08
美国篇初稿更完,有补后加,先来个纪念~
接下来,普鲁士精神+理性的极致,正式开启德国篇…



引用之前小白版主形容德国人、德国器材的特点:倔强

德国声的特点就是:均衡(中庸)、理性(冷静)、倔强(德国品牌的器材都有点类似方向,都挺“倔”;不像美国器材,某几个品牌就跳脱“美国声”框架,往欧洲器材方向靠了)

iLLogiCo 发表于 2019-1-8 20:36:38

非要因为德国的哲学成就硬将德国音响器材贴上理性的标签的,明显是忘记了德国除了康德,尼采,黑格尔,还有如下伟大的灵魂:巴赫,亨德尔,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门德尔松。不要谈什么艺术是不是严谨的,伟大的艺术一定是严谨的,放之四海皆准。

iLLogiCo 发表于 2019-1-8 20:50:41

说德国器材倔强的也不大准确,至少不算是个性,而是某种情况的共性,全球的高档品牌,奢侈品牌等多少都会带有一些倔强的气质,以维持自身血统的纯正。某种意义上,麦当劳不卖炸鸡不也算是倔强吗?

zhzh00000000 发表于 2019-1-8 21:21:39

本帖最后由 zhzh00000000 于 2019-1-8 21:31 编辑

在柬埔寨玩儿,一家小饭馆墙上赫然挂了一个横幅,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你不说话,别人会怀疑你无知;你一张嘴,别人就知道了:你真的很无知;P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8 21:31:25

iLLogiCo 发表于 2019-1-8 20:36
非要因为德国的哲学成就硬将德国音响器材贴上理性的标签的,明显是忘记了德国除了康德,尼采,黑格尔,还有 ...

伟大的艺术一定是严谨的,这个没错,另则伟大的艺术,一定也是天人合一的,缺一不可

这里实非帖标签之意,而是反过来,怎讲?就是因为,见识范围内的德国声,都有一些相似的共性,所以为了寻根,转头回到文化、历史、地域特性中去找寻一些关联,虽然可能有失准确与妥当,但为此帖的动机与过程量,借此抛砖引玉是也

另,艺术是内容是灵魂,器材是载体是表达方式,世上有万种艺术,也就会对应万种表达方式,纵使严谨,亦有方式之别

别说,举个例子,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百度上是这么说其影响的:

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揭示,为思辨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该书从先验逻辑的层面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触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要害。《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书的本意不难理解,其成就也颇为佩服,但是,类似的事理,德国人讲出来,篇幅巨大、艰深难懂,对比而言,中国古代先贤讲出来就简明扼要,一点就透,挺有意思~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8 21:35:28

iLLogiCo 发表于 2019-1-8 20:50
说德国器材倔强的也不大准确,至少不算是个性,而是某种情况的共性,全球的高档品牌,奢侈品牌等多少都会带 ...

这里不得不挺一下倔强的器材,在这个失去个性的年代,能够利永贞,太不容易,哪种风格皆然

白版说倔强是用在湖人机器身上,如果没记错,那就是德味浓,好事嘛

个性明晰,人们自然可以,爱憎分明,小葱拌豆腐,有爱不释手,就有拂袖而去,见仁见智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9 14:45:16

东瀛篇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9 19:03 编辑

日本,一个熟悉的陌生人,N年与日本人为伍的经验,外加也去过几次,照理说,应该多少了解一些那方水土,那种文化,那类风格,然而,对于日本的器材,我经历折腾一番,最终还是敬而远之。

菊与刀这本热门书,我印象中好像并没有看过,我倒是看过一本《冰眼看日本》的类似书籍,选它做日本篇的封面,实则因为其知名度,更因为我喜欢它的书名所带来的那份意境。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日本声,我选“纯”,那份一心一意,毫无杂念的匠人精神,比德国的严谨认真,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人除了在工艺上专精外,对于材质本身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广宣方面对于二者的说明,极尽全力。

那么,印象词,为什么不用细腻、妖、艳、娘炮、精致、萝卜声、修饰等词?因为我觉得这些词过于明确的指代,部分日本器材,而失去了其全貌,比如铁三角的妖,索尼的艳,还有那个怎么听都习惯不了的金嗓子,这些确实也是日本声的一个代表,但是同样,二嫂、天龙、力士这样的品牌,就不是这个路数的声音,它们更素净,感觉起来更少染与人工的介入。

我理解中的日本精神,有着几许执着与苛刻,对准自己认定的方向,一路走到黑,做到极致,而且,标榜这种极致,这种极致每每都能让我开脑放,但是,当声音响起,我的内心却不接受这样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有个什么,实则是“非力取”的,这点我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也仅仅是个猜测,只能笼统的讲并不是我要的声音,并非我的最佳选择。

日本器材,相对具体一些的声音表现,可能有如下几种中的一种或多种,这样的概括应该是不完整的,但是就我能想到和见识到的讲一下:

①非常黑的背景,无杂质的声音,顶级的安定感,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有时候像是黑暗中蹦出来的音符,无中生有般的神奇;②非常细腻的声线,没有一丝粗糙,没有一丝火气,没有一丝浮躁,纯粹的展现;③极致的素质,比如:非常好的延伸,去到尽的高频,深不可测的低频,完美的瞬态;④染色,妖艳,女毒,或年轻化的声色,娇嗲,或反过来,能够表现一种落日残阳下的凄美之感,而这种阴属性,似乎在他国器材上,不易觅到。⑤刚正细致,白开水般的直白,但是对于每个音符的还原,都丝毫不带一丁点的马虎劲,有那种一口井不挖它个穿孔出水,就绝不拔出钻头再挖第二口的精神,从而在流畅度上多少有些折扣。⑥解构的音乐呈现形式,令人恐怖的解析力,有时候会有并不为烧友喜闻乐见的“齿音”,声音的表达,似乎被肢解,五马分尸,似乎能够看到一个音符被分成了多个构成其的音色部分。⑦相对比较素、淡的音色,或者来源于人工的妖娆甜蜜。

那你一定会提起WALKMAN当年的辉煌,是的,不能忘记的过去,但那时日本一家独大的随身听市场,在被ipod干掉之前,我也用了N个CD机,MD机,也曾经想要一幅MDR888,也有点埋怨松下的白开水和索尼的大法味太重,宣传是音乐味,但是听到自己耳朵里总觉得人工干预多了几分,当MX500叩开平头塞市场的欧系大门,当WALKMAN渐渐没落,我就忘却了爱华、索尼、松下、建武等等一众日本声,也因为这个派系与我口味的八字不合,没有动力再去翻开它的历史,或许那里依旧会有我的一份认同
或许,终究有一日,我能学会理解日本声那份美妙......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9 14:45:44

法兰西之『五光十色』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13 18:37 编辑

法国器材,在说之前,我想提这么一句,如果你很在乎味道,没有碰过法国机,枉发烧一回。

什么?你玩过一票英国货?还接触过意大利货?不要闹了,浪漫王中王,毕竟还是法国~

每年游客接待人数世界前三,鲜花、美酒、奶酪、香水、烹饪样样具备稳定世界的实力,还有最多奢侈品品牌,世界前三的游客接待量(17年),这是一个能够把浪漫,这种形而上的概念,活生生转化为形而下额实物的国度,恐怕这个,才是法国冠以浪漫之国的真实原因。

对了,来段扯的,法国米其林轮胎,和日本普利司通轮胎,那就是一对黑脸与白脸,老司机就知道,什么区别,什么感觉,声音方面,也多多少少,有类似之感(当然,这两种使用体验的优劣可以互黑一辈子停不住)。

如果说德国更像北方的敦厚纯朴,法国更像南方的风流倜傥,那么浪漫主义,哪里来的呢?

借用度娘:
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②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③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④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⑤      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⑥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有钱开心)⑦      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某些德国声,说它土气,并非绝无道理)⑧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但英国似乎有点为了那份绅士气质的矜持与保守,不似法国那么放得开,浪的起来)

若用一个字形容法国机器给我的印象,那便是“情”,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生死相许,对,死了都要爱,法国风情让你死去活来,欲罢不能!!!

若要叩问『情』的形式,那么太极生两仪。

一端是『色彩』,牛顿用三棱镜把光分成七色,也算是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光的『内涵』,又如儿时玩具万花筒一般,斑斓多姿,这是一种动态的色,就像灯光下的钻石,变换着色彩,而不是听什么都是一个色,那种固定姿态,那种甩也甩不脱的烦恼;

另一端,是味的浓郁,绝对不用嘴里含话梅,不用周边补,那个味道也足够你受用,就食品举例,可以想像豫菜中的荆芥卷牛肉,或者胡辣汤,如果用奶酪形容,法国声更不像是普通奶酪,而是那蓝纹(青霉)乳酪,饱含着浓郁的辛辣风味。
色彩与足味构成了法国器材独有的风韵,在那里等待着欣赏她的烧友,不过确实有点骚的太猛,所以也甩开了相当一部分人,变成了一个非万金油的派系(让位较为中庸的英国)。

法国器材,我听过的牌子不是很多,相比英国玩意,似乎是那种比较稀罕的类型,耳机圈里,乌托邦啊,嗯,法国劲浪,那个味道不喜欢,包括他家音箱,在高频段的处理,无爱,按下不说,说说心爱与心仪之物。

在现象级的老帖《也谈谈三万元CD机的选择》里,作者提到了法国文豪(87年诞生品牌)。

如果讲世界著名音响品牌,而且只能每个国家选一个,那么我的认知体系里面,法国非文豪莫属,其实米格MICROMEGA也是87年出头的牌子,后来我才知道,但是没有文豪定位那么高,也是传统法味。

什么?还有一个叫帝瓦雷的07版新秀品牌?额,没错,我还听说一个叫做璞珀的国产数字功放新秀品牌,言归正传,还是讲回那份经历时间的经典。

作者提到文豪,这么讲的,欧系设计的典型,难玩,玩好了美日就不要听了,活生生的声音!
你看,人家还来个叹号,别怪我观察的仔细,整个帖子,哪怕作者吧咋吧咋嘴,提到的那个“生活感出色,模拟味浓,乐感好”的EAR英国机,都没有舍得给上一个叹号,何等优待,但是诉说简短,点到为止,法国器材,你让我魂牵梦萦。

给这么多铺垫,话说,没有听过法国机,怎么写的更加贴切?说干就干,收一个44.1的94年左右的法国版收音机,米格解码器。话说,我还以为米格完蛋了,仙鱼上大把,直到看到紫坛里小熊猫在2017年9月27日04:04:25发布了一个讲米格新产品的帖子。

那么,广告怎么说来着?米格80年代就开始研究CD机等数字发烧产品至今,期间推出多款经典CD机。

看来做音源有一手,有的牌子是做放有一手,双全的也有,但是两全其美的不多啊,硬说的话,柏林之声感觉着能算一个吧。

接下来米格向来持有迷人的法味,有着温润通透的中频,丝滑柔顺的高频,以及扎实但不过量的低频。

这里我那个收音机的感受是,足够有质感的韵味和氛围感,不是那种滑不溜鳅的感觉,但是没有什么精确结相,什么线条钢丝,统统,没有的,油画一幅,浓墨重彩,花枝招展,浓妆艳抹,入味,够味,回味无穷。

转回来,中频通透么,这里很容易产生误解,非常容易,我的理解是这里的通透,是不糊的意思,对,不糊,但是有味,不是用糊换来的文雅。

温润嘛,温的意思是非冷色调,这个好理解一些,润的意思就不那么好理解,同样容易出误解,不是脚底抹油那种感觉,是不觉着刺激,有味但不过度,怎么叫做过度?

细心观察不同场合女人的化妆就知道了,那种过度的,你都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一点风吹草动,她脸上那妆能够成块剥落,就像墙灰一般,那睫毛画的能够粘成一个扇饼,硬的,可以掰下来的感觉,那口红之红,为你带来一股浓的化不开的村味。

嗯,不会的,法国器材不会到那一步,至于得当的妆怎么描述,额,无数作家比我说的好万万倍,我仅就夸张一下过度的那种情况。

低频,说的非常准,扎实,但是不过量,不会觉得蓬松,实绩听的时候,两者一结合,就觉得有点硬派了,所以,如果说法国声软,要看你怎么理解,大编制混了可以说『软』,但是低频表现形式让声音有几分硬朗,可以说『不软』,哪个软哪个不软,或许还有很多种解释,比如米格风格不软,不靠糊来表达感情,但是不代表他控制力不软,能干掉柏林之声,这里很是纠结,文字描述一不小心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还有一句话,小熊猫给米格做广告帖里说的,不追求巨大无边的声场,但有着栩栩如生的舞台感,不追求手术刀般的高解析,但有着从容舒适的⾳乐味。

我听下来基本贴切,声场确实够用就好的风格,栩栩如生和音乐味,就这么说吧,羽商11.2的那个耳放,我专门写了一个帖详述,那个玩意似乎不愿意为了听感,妥协后多分给中频一点权重,乐器表达一把好手,但是人声有点淡了,同样是二十多年前的收音机,用柏林之声解码接11.2听人声,我听的有点勉强,中频有点要用力才能汲取到的感觉,尾韵短,铿锵有余而柔情不足,用米格解码就正当好,也不软,也不拖沓,什么都正正好的感觉。

其实,甘蔗没有两头甜,人们有时能理解不能接受,这不,紫檀买文豪新旗舰的朋友也说了,详见帖子《吃螃蟹,很可能是国内第一台到客户手里的文豪cd8st LE(9.15更新)》。

①       一种鲜活的氛围,有厚度,但不笨,有密度,但不冲……能让你瞬间融入音乐……没有妖与腻……②       声场庞大、层次感好、声音框架感足、速度快,文豪是弱项,大编制古典,有点不甚理想,说实在的,有点乱。③       但文豪的做法也算相对聪明,既然做不到很好的层次,那就放低声音的能量,让整体声音冲击力下降,讨好耳朵,至少能让你坐下来、听进去。(最后这句,让我马上联想起有着同样毛病和治疗方法的英国老头解码)④       胜在音色较浓郁,饱满,泛音多,细节丰富,圆润耐听,小编制古典给人一种波光淋漓、美轮美奂的感觉,三频平衡,解析也是不错的,之前ayre小7听不到的细节,文豪能清楚的交待出来(艺雅几分油润,ARC表达胜过它,有时候,感情细节要点纹理,要点质感,要点『粗』少点打磨,但是美国派比法国硬气,柔化的纹理,我接触过的玩意,英国老头那种和柏林之声那种,都是两种殊途同归,那么滑呢?就不好么,当然不是,为了流畅,可以快,可以滑,可以快又滑,千变万化,法无定法)

讲味道感的机器,你不要纠结素质,尤其印象深的是,层次感,人家给你氛围,韵味,你要分个小葱拌豆腐,怎么可能,互相矛盾的事物,没有知足常乐,就有求全之毁。

典型举例,日本料理,一上来呼啦啦啦的一堆盘子,里面有混搭无融合,看上去五颜六色,吃起来各是各味,有意思么?你在河南吃碗烩面,或者在陕西吃碗羊杂汤,或者在云南吃一份过桥米线,或者在广西来上一碗螺蛳粉,回味无穷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曾经有过一段恩怨史,剑拔弩张,拔刀相向,现在,偏爱德国器材的烧友与偏爱法国器材的烧友,也有意见之不和,君子争理,小人争利,不仅如此,其他门派的器材也一样,听音观的争论,无始无终~
最后再提一嘴,法国还有个牌子,不是很贵的定位,一个叫做珊瑚的发烧品牌,这个牌子相对于米格,是法国年轻人的声音{:1_98:}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9 14:46:11

意大利篇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16 09:32 编辑

比萨由面包而来,在西方历史里面包作为主食占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但是最终把比萨推向世界的还是一个那不勒斯厨师在1889年特意制作献给Savoia 女王的玛格丽特比萨 (pizza Margherita) ,用女王名字命名的三色比萨。

一个美丽的误会,比萨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次,马可·波罗请来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描绘起中国北方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但忙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马可·波罗提议将馅料放在饼上吃。该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按此法配上了当地的乳酪和作料,大受欢迎,从此“比萨”就传开了。

上述内容摘自百度,不知真伪,另外,百度上还讲了意大利人不屑美国人胡来,乱改比萨配方,然后还用必胜客这个商业模式,推广至全世界,文章反过来,也就看到了传统意大利披萨的真实一面(文章《去过意大利你就知道你误会披萨了》)。

这和意大利声有什么关系?呵呵,意大利是个有意思的地方,但是我不是很接受意大利声,太随意了一点,缺点狠劲,似乎有那么点好逸恶劳。这个作风其实也充分展现了意大利文化,看看意大利军队在近代史上的作风,尤其二战中的表现,就能更直观感受那份独特。

但是作为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有数不尽的故事和经历,不过她的熏陶之下,欧洲它国们后浪拍前浪,然而意大利人似乎早已通关看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所以一些顶级的HiEnd器材也出自意大利人之手,两级分化,很有意思。

意大利声不妨有人爱的死去活来,下面就由比萨饼延伸开来,说说我对意大利声的理解。这里借用朋友的一个表述,他才从那里回来,印象还能带点温度。

『意大利质量太作坊;意大利声:慵懒、和谐;别的地方理解不了这种心态;其实不小资,很古朴;英国是小资;很有魔性的古朴;英国是小资,也是一种骑士绅士;声音还是很有框架的;有自己的明确套路;真正的没套路也是意大利;意大利的套路就是乱七八糟;堆在一起就是美;但拿出就是垃圾;单看某一点各种不行;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古朴的意大利村头儿;』

上面这些断断续续的表述,把英国声与意大利声揉在一起说了一下,虽然有点碎片,但很是传神的表达,很像他家比萨,下面用我自己的方式解构一下:

意大利玩意的质量,绝对让你痴醉,我翻船不止一回(非发烧器材),胆小鬼注意。

用一个字来形容意大利声,我选『媚』,取义妩媚,不是魅,那个是留给法国器材用的,夜总会里的香艳浓烈,意大利声还真听不出太多艳(仅限我的视野),所以上文说古朴,我是赞成的,不挑逗,不出挑。

那么怎么个妩媚?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慢,柔,软,糊,至少占了2项或者以上,那种随意,将就,舒适(四川话里有个词巴适)。

什么?你说法国声是软蛋?你说几万买了个名字叫做文豪的垃圾?Oh no,那你最好别打意大利器材主意,换了二手去美、德、日阵营里拼素质吧。

对于器材,素质是什么呢?动听是不是一种素质的体现?客观世界是否源于心生万物,还是继续扛起唯物大旗?

『素质』~~~~~~~~~~~~~~~~~~~~~~~~~

是三维均衡的声场,精准瞄准般的定位,如放大镜聚焦般精细的结像?是一飙高频就唱起山歌,一到低频就任性砸下去的山姆叔叔?是小心翼翼让人总觉得脚尖点地总也落不下来的那种精致的中立国之声?是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的那份烟尘不染的纯粹?

还是那事故圆滑,老成练达的唱腔?是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魅力无限?是深藏不露但是又可以随时让你猝不及防的内家功夫?抑或是慵懒,散漫,玩世不恭的那份潇洒?

这里没有整明白,还是先别惦记意大利,免得碰一头灰。

这里说一下,就像美国声中的马克一样,不那么美国,意大利声中的M2tech也不那么意大利,不那么明显的传统,当然这两者还是隐藏着属于自己派系的一些深层特点的,有人说M2tech是意大利版旷世,挺在理,我就他家界面写了详细内容在帖子《USB数字界面 int204 对话 Hydra Z》中。

另外,这里提一个反向观点,就是意大利声,反过来玩也挺有意思,这个和其他门派不一样,当然这个玩法比较别致,怎么搞?就是不忘初心,视初为终,详述如下:

其实rudi我觉得最意大利的是那个NX03,还有那个MD1,这个逻辑很难理解,器材越高端,那份风采就越深深埋藏,意大利尤甚,rudi最新的那个挖铝,我觉得通常意义上素质很强,很普适了,反而意大利味褪去不少,比来比去,觉得和羽商11.2那个乐器机都没大素质差异。

还有那个030,北极星的玩意也类似,底层那个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滋味,意大利你认真,就进入不了那个状态,反而一放下,一松劲,就跨入门槛,随性游走,满地风光。

反向而求,看看电影《头号玩家》,恍惚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9 14:46:49

加拿大篇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11 14:04 编辑

加拿大,传说中的枫叶国,印象中一个非常低调的国家,风景如画,高度发达,闷声发财的主,不少国人移民的向往,那种新闻联播上很少出现的那种角色,一年到晚能瞅见几次也不容易,话说那个枫叶糖倒是挺有滋味的好东西。

翻翻历史,额,好像比较单纯,早期英属殖民地,没有向美国一样撂挑子,知足常乐,能忍则安,多年媳妇熬成婆,最后英国在1982年给予了她一个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利,成为英联邦国家之一,终究可以偷着乐了。

这块土地纬度高高在上,人烟稀少,热和热闹,就相对隐匿一些,那种动辄带起阵阵风尘的风格,还是留给英、法、意吧。

加拿大声,用一个字表达我个人的印象,那就是“素”,本来打算用清,后来想想,清还是有些具象化,不如“素”来的意境化。

不妖娆、不斑斓、不多姿,更像尼康,非佳能,更非SONY,注重明暗多余色泽,干干净净,少杂质,凸显纯净,听起来有几分清爽、凉快之感。体外扯一句,高纬度国家,器材的那股寒意,似乎有点共同,比如,瑞典普丽声也有几分,给喜静不喜动,喜清不喜浊的人们,提供风味独到的佳肴。

听过的加拿大牌子,不多,就2个,一个百事通,一个Simaudio,加国发烧牌子也不算多,这两个算是耳熟能详的,限于我的经验,也就听过这俩,没有太多样本量对照,“素”这个印象,能不能站得住脚呢?不得而知,只能推测~

Simaudio,鼎鼎大名的430平衡耳放,当然,他家CD音源,我早有听过了,这个牌子的声音,属于婉约派,不直接的类型,这是区别于百事通的,我喜欢直接一些的声音多点,就还是讲讲百事通。

从耳放到功放,百事通就是那个味,几分硬朗,旷达,多少几分也能从外观和分量上体会得到,可总见人们想尽一切办法,用上各类暖糊道具,给它改造的面目全非,费劲九虎九牛九狼九豹之力,与其那样,还不如换个其他风格的机器,说不定就稳稳的知足。

加拿大器材,限于经验,也就只能说这么多,后续有进一步深入接触,再增补感受……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9 14:47:11

北欧篇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18 18:46 编辑

提到北欧,能想起的是丹麦的通话?瑞典的诺贝尔?挪威的森林?芬兰的桑拿?还是冰岛极光?

北欧品牌,原来论坛里面热过一阵的Bladelius,这个印象比较深,是一个CD机融合和数播功能,挺有前瞻性的在当年。机器很漂亮,外观设计又是那句话,简约而不简单,这个印象比较深,后来发现北欧还有不少好牌子,但是各个牌子之间,有的风格迥异,似乎比较离散,难以找到关联性与共通点,但是隐隐觉得似乎并非那么简单与孤立,仔细扒扒,发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虽然如此,不舍抛弃,在此一表。

先说一下整体感觉,借用表达方式来言,可以地域的建筑与家具设计中找到一些灵感,在这两方面,北欧这个区域的人是比较好“色”的,色彩是一个尤为重要的主题,具体我搜了几张非常有代表性的照片,可以帮助形象感受。

或许因为长年寒冷气候原因,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因为这个与赤道边缘的区域天壤之别,人们的感情或多或少被这种因素所“压抑”,变成传说中闷骚,人们内心的情感不但没有淡化或者消亡,反而愈演愈烈。

正如一个不言语的人,很大概率是内心的言语正在电闪雷鸣,而不是一潭死水,让后就可以通过一种更聚焦,更凝练的方式,集中的表达在他们便于表达的方面上。他们渴求那份萌动的生机、希望内心情感的表达,化为形色。

带有冰雪王国的特色,朴实,简单,却不凡,单纯而不复杂,一眼望去,就有非常明显的可辨识性,就知道那份独特的心机,浓浓的化在被创造的物质之中,很外显,有几分刻意的展现感,这个和中国文化的那份独特的“隐藏”,有一些差别。这个表述可以用在北欧风格的家装(含家具)上,也可以挪来在器材声上一用。

听了几个牌子,细节稍后交待,感觉上北欧的器材是非常擅长表达感情色彩的,并不亚于法国,感情的沟通传递,是充分、深入、充实、饱满的,不孤傲、不淡漠,不世故,不精致,不复杂,不别扭,专心致志,变化万千,有特色且很自然的表露,不会让你觉得那种底色感,那种套路感,而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方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外界环境的冰冷寡淡,更激起内心的斑斓,使用质朴的方式,表现在对物的塑造上,深刻而安静,不诉求激情式的活力展现,更在意表达那份灵动与生机。如果用一个字来描述北欧器材的特点,那就是“灵”。

我是挺喜欢这个派系的器材,因为主听人声,更侧重感情的表达,此其一,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有很多种选择,而没有其他区域那种比较泛的背景基调,比如比较英国味的英国器材,比较美国风的美国器材,北欧器材,五花八门,八仙过海,此其二。

但是也有一点要提出来,就是东邪西毒,北欧尤胜,或许由于她的专心致志结合那份纯朴,就行北欧家装里的纯色应用一样,不带杂,寄显眼,这里的器材更敢于个性化,更具有特色而不平庸,比较典型的是贵丰和音乐之旅,都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了,大把文章描述。

拿贵丰大菠萝来说,他让我想起了两个有一定关联的功放,一个是美国的PASS,一个是我自己用的相位传真,这些东西看似风马牛,但是PASS的那种特有的宽松带一点慵懒味道,相位传真高度透明但是音色中性温润少染,这两个机器高频都不是其侧重,大菠萝也是,不过,大菠萝是有味的,不是拙劣的染色,这个味是在表现某些曲目时候,让人感觉恰当的不能再恰当,毒的不能再毒,登峰造极,舍我其谁,但是同样暖厚暗派的PASS或者相位传真,都没有这个功力。

至于这是怎么做到的,一下子还讲不出来,但是这个感受,及其深刻,怪不得有人爱的死去活来,但是,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局部的完美,也造成了局部的不足,让其失去了万金油的称号,而且随着完美的加剧,不足也在增长,所以当我欢天喜地以为找到了另一个真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错了,那种不足同完美一样,我有多接受那份完美,就有多不接纳其不足。

音乐之旅和贵丰类似,让人们爱恨分明。其他再说几个,翩美,有一点仙气,那个“翩”字翻译的实在妙不可言,不过整体还是稳实、周全,不缺下盘,这也是挺有意思。Bladelius有着类似瑞士声般的小结相,但是没有那份“精致”感,平易近人一些,同时带有一丝不同于高文那种贵气的凉意。达尼那个味多少有点亭亭玉立的感觉。Hegel相对中正平和,比较百搭。真力就不说了,多少人领教过了。还有带有胆味的丹麦神弓。

相比北欧器材,国产器材就相对中性的多的多,所以也有人说没有特色,这里有几种说法都可能是答案,也不局限于这几种说法,第一,为了稳妥,不敢做的太出格;第二,文化使然,不会做的太偏颇,不然少有人欣赏;第三,技术及艺术修养,没有到位或者还是文化影响,比较中正;当然还有很多解释,不过埋怨国产器材没个性少脾气的同时,你是否能够与东邪西毒长厮守?
补充一点,有时候人们需要理性一点的声音,不要那么上杆子的感情色彩,不要太挑逗,要肃静,庄严,或者其他一些需求,那么日系和德系是首选的考虑对象,加拿大虽然素淡,但是那份理性却没有那么凸现,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刻意的追求,一味地以感情表达到位就好来论述器材。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9 14:47:43

俄国篇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11 14:01 编辑

俄国器材,额,除了胆管,还真没怎么听过,也没怎么听说过,好像是有那么一两个稀罕货,但是HIFI市场确实没有成气候,把不准脉,也不敢盲狙。

单说胆管,那可就多了,还有很多现在在产的,不少国外天价机都在用,那么就管子而言,俄国器材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呢?

“斗”啊,战斗的民族,声音争勇斗狠,素质感满满,硬朗跋扈,趾高气昂,那种斗争意识,都能化为声音意境,让你浓浓的体会。

你让他来段优雅柔情缠绵辗转?哦,什么下场呢?

我想起那个复刻大顿的整流管,正如举重冠军跳芭蕾,不是味,俄国,就是要那份锋利直爽,那份剑拔弩张!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各国音响特点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