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8-12-12 17:08:54

小白 发表于 2018-12-8 19:21
专业上录音用的ADC确实没有16比特/44.1K直接这样输出的。录音的所谓“母带格式”在DAT时代是48k取样的 ...

好吧,我再澄清一次。

我说的,是升上去再降下来到16/44.1 VS 直接AD16/44.1 前者理论上最多和后者一样,但实际上就是更多噪音,因为它相当于过了一个过滤器。


小白 发表于 2018-12-13 10:52:17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8-12-13 10:53 编辑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8-12-12 17:08
好吧,我再澄清一次。

我说的,是升上去再降下来到16/44.1 VS 直接AD16/44.1 前者理论上最多和后者一 ...
我问了下专业搞录音的,说目前并没有能直接录16/44K的录音设备。目前的设备都是录下来96k或192k的 。。。你的想法得特别去定制一个录音系统才能实现了,天价了。如我前所说,从DAT时代的48k采样到后来的96k、192k采样,44.1及其倍数的频率就不用在专业的数字录音中。同样是索尼开发和建立的标准,为什么CD是44.1而DAT是48,我一直搞不懂。

wangyonc 发表于 2018-12-13 11:01:13

小白 发表于 2018-12-13 10:52
我问了下专业搞录音的,说目前并没有能直接录16/44K的录音设备。目前的设备都是录下来96k或192k的 。。。 ...

dat一直是建立在数字母带这个理念上的,广播口用的很多,所以会有那么多专业机,用来替代开盘。发展不出来也是因为他在当时太容易被完整copy而导致版权问题,只有在后期好像才搞定了防拷贝的技术,但是已经错过了时间,是一个存世很短暂的品类,比MD活的还短命。同时期还有一个飞利浦的数字母带,叫啥来着忘了,带子尺寸像卡带那样,那个数量更稀少。

wangyonc 发表于 2018-12-13 11:06:22

录音工业为何早期选择用2448作为录音采样的标准,而发行采用1644的标准,这个当年那么多技术大神制定的一定有其道理,数字录音后又不是直接出版,还需要做后期,在当时有限的可用采样率和物理存储格式下,采样时给后期留点余量,这也不难理解。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8-12-13 12:23:18

小白 发表于 2018-12-13 10:52
我问了下专业搞录音的,说目前并没有能直接录16/44K的录音设备。目前的设备都是录下来96k或192k的 。。。 ...

。。。no no no


白版,你还是没搞清楚我的论点。

其实,我主要是讨论模拟录音的AD过程,数码录音,肯定母带是24/20/96/192的,而且,只能从这里降到16/44.1,是没问题的,因为这已经是最优选择。

但是,如果是模拟母带,那么问题就来了(其实也不算问题,因为工业标准和流程不会改变)。你AD成20/96的数码母带,然后再DD(SBM,OBIM之类就是一个算法)成16/44.1,这时候,如果你去比较直接AD成16/44.1,肯定是后者更准确,因为前者是等于加了一个噪音门。但是这个只是理想化,录音室都是24/192AD数码母带的,因为原装模拟母带太珍贵,不可能时不时拿出来过带。

说句题外话,很多新发行的黑胶,也是用24/192的数码母带做的。。。所以Analogue production之类的公司会有机会卖发烧版本,因为他们宣称是用原装模拟母带做工作母带。。。哈哈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8-12-13 12:25:59

wangyonc 发表于 2018-12-13 11:06
录音工业为何早期选择用2448作为录音采样的标准,而发行采用1644的标准,这个当年那么多技术大神制定的一定 ...

早期各家录音公司都是自己做录音设备的,取样率都不一样。比如说DECCA用的是18BIT, TELARC用48KHZ等等。

24/96或者192成为行业标准,我记得似乎是DCS的DD设备出来后,才‘一统江湖’的。

也因此,我还是认为,唱片公司应该发行母带相同取样率的文档,这是最好滴!:)

小白 发表于 2018-12-13 18:55:09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8-12-13 12:23
。。。no no no




按你的这个逻辑,事实上对母带所做的编辑、压缩、合成等工作也是损失音质的,最好的录音方式就是direct to two tracks,不做任何编辑。模拟时代也有这种直接话筒出来刻母版的direct to disc录音。声音更直接,无编辑压缩合成环节。缺点是乐手必须一次过完成录音,没法修补演奏中的小瑕疵了。追求理想化的话确实可以去搞这种形式。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8-12-13 19:05:08

小白 发表于 2018-12-13 18:55
按你的这个逻辑,事实上对母带所做的编辑、压缩、合成等工作也是损失音质的,最好的录音方式就是direct ...

肯定的,所有编辑,混缩,合成都是破坏音质的。

但有个前提,现在基本都是多轨录音,那么你的session tapes是必须做混缩的,mastering工程师就是负责整合为一个完整画面。而我一直说的,录音的原件就是在母带工程师的监听系统上出现了(唱片绝不是为了重现现场滴!这点绝大多数人没想明白),HIFI就是应该要再现母带工程师听到的东西。当然这又涉及到专业器材和HIFI器材的无数互相白眼了:lol:lol,不多说了。

说到无编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有一个上交的CD,是用现场录音文档直接刻录的,即使做了混缩也只是3声道输入到2声道,没有其他手脚了。声音之好,普通CD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另一个是,你听听网上流传的风衣录音。这个就是直接把原始文档拿出来了,效果其实非常通透,虽然HIFI性不够但是听得出很鲜活。这很难言传。

skytool 发表于 2018-12-13 23:51:09

Cd 做成16/44.1 完全是由于8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限制造成的。没理由死抱16/44.1不放。

Dlgslam 发表于 2018-12-27 21:14:48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48K、96K、192K的取样频率是为了配合电影胶片的速率,因为电影胶片的播放速度是24格/秒,所以配音(乐)的取样率是24的整数倍。

小山没烦恼 发表于 2020-11-27 16:54:08

很多烧友认为升频是无中生有,不是原汁原味的。实际上是不了解数字音频由数字还原成模拟音频信号的物理过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狗尾续貂下,略谈数字重播的码率问题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