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K 发表于 2018-4-10 16:25:42

旺德——老式的革新者,音乐的仆人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8-4-11 11:20 编辑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越来越喜欢旺德指挥的音乐。可以说旺德留下的录音都保持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几乎没有败笔。

与绝大多数战前老派德国指挥一样,旺德的指挥事业也是从歌剧院助理指挥开始的,而且旺德在歌剧院里一混就是二十年。

虽然旺德被当代人熟知是他在NDR的时期,但他从1939年到1974年间一直在科隆歌剧院及乐团任职(除了1944年科隆歌剧院被炸毁,旺德去萨尔斯堡指挥了一年)。
要不是因为家庭风波要离开科隆,估计旺德能在科隆干到死。在移居瑞士之后的几年里,旺德依旧与科隆WDR广播交响乐团保持密切合作,并录制了著名的布鲁克纳和舒伯特交响曲全集。

1946年,当34岁的旺德被科隆歌剧院任命为音乐总监时,他是当时全欧洲最年轻的音乐总监。
但是两年后,为了能执掌科隆著名的Gürzenich(居尔泽尼希)乐团(其实可以看做是科隆歌剧院的伴奏乐团),旺德毅然让渡出歌剧院音乐总监的职位。

随后在50年代初,旺德率乐团开展了欧洲巡演,在那个主场时代,旺德似乎是第一位带团巡回演出的欧洲指挥。
巡演为旺德带来了广泛的声誉,随后,一个法国厂牌(如今属于环球)邀请旺德和他的乐团录制了三十多张唱片,这些唱片让旺德的声誉遍及欧洲,美国和日本。

令人惊奇的是,旺德在取得这些成就之后,面对纷至沓来的邀约,却慢慢减少应邀。直到将工作的重心限定在科隆,并与德国其他一些广播交响乐团保持合作。
慢慢的,旺德又变成了那个“被人遗忘的德国指挥”

直到1982年,英国爱丁堡音乐节上,原定邀请滕斯泰特率NDR前往演出,虽然合同已签,但此时滕斯泰特已经离职,NDR由旺德继任。
英国方面对旺德此人一无所知,还专门派人到德国打探旺德的实力,搞的老头子很不高兴。
但最后演出大获成功,再加上同是1982年旺德与英国BBC交响乐团的一场演出,旺德才再次获得轰动性的世界声誉。






GhostK 发表于 2018-4-10 16:26:05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8-4-11 11:20 编辑

旺德一生合作的乐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德国广播交响乐团,旺德没有说过个中究竟,但有人说,只有广播交响乐团才能满足旺德对排练时间的苛刻要求。

旺德说过:“一次演出能给我五次排练,我基本满意,当然,如果能给我七次排练,我才会完全舒坦。”

虽然旺德的指挥风格是质朴,中正的风格,但旺德多次强调音乐家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态度,对音乐演出的职业性要求甚高,近乎苛刻。
旺德对于谱面细节也十分关注,他强调“指挥家不应该只是给乐团讲一些原理性概念,更应该讲一些专业性的实际的东西”。

记得旺德第一次访美演出结束后,有记者问到排练时间的问题,旺德老头子似乎有点不高兴,说道:“我认为没有一个真正的音乐家会觉得排练的太多了,没有一个!只有在芝加哥,人们总是问我为什么要排练五次。你看人家BBC,给了我整整26小时排练时间,排练完,乐团还告诉我,和你一起排练的这一周真是太棒了!美国的报纸还说我的排练时间是索尔蒂的两倍,完全是胡扯,索尔蒂排练四次,我五次,仅此而已。”


GhostK 发表于 2018-4-10 17:06:30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8-4-11 11:22 编辑


德国战后组建的大量广播交响乐团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一个不大的国家中存在七大广播局,每个广播局下一般设两支管弦乐团。

与一般的爱乐乐团不同,广播交响乐团可是完全吃官粮的,一方面承担着普通的广播演出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文化探索、推广、传播和教育功能。
说白了,就是不用为市场操心,可以大量演出没什么人喜欢的现当代古典乐。其中尤以SWR为甚,堪称德国“新音乐”传播的桥头堡。

旺德选择与广播交响乐团合作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时,有人要问了:“什么?你说这个只指挥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的德国老保守会指挥现当代古典乐”。
我们来看看旺德自己是怎么说的:

“ 我演出了大量的现代古典乐,我想应该比其他任何一个指挥家多得多(此时旺德77岁)。对于民众和听众来说,我是一位革命性的指挥。我演出这些现代音乐可是在科隆预售票的常规的音乐会上,而不是一些特殊场合!”
“Bernd Alois Zimmermann是我的老朋友,他的四五部作品都是由我首演的。我二十几年前首演了他的《交响曲》,这部作品时至今日仍旧让我感到震撼。”
“勋伯格的《The 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16》太了不起了。这可是1910年写的东西,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你听第三乐章,甚至会以为那是利盖蒂(Ligeti)写的,太超前了,简直是天才。我和Ligeti通信还提到此事。”
“十二音的勋伯格就像被裹上了紧身衣(精神病院用的那种),无调性的勋伯格才是最牛逼的,完全的自由!”
“ 这些伟大的音乐(现代古典乐)在希特勒时代是禁止演出的……在战后的第一年,我就立刻恢复了这些高难度的先锋音乐的演出。”

所以说,单单从唱片了解一个指挥的艺术是多么的片面,毕竟唱片公司要收益。在旺德70岁的时候,音乐会曲目单上还保留着很大分量的现当代曲目。
直到最晚年四处客座的岁月,旺德的演出曲目才慢慢收缩到那几位德奥作曲家。有时候,他甚至只想指挥布鲁克纳


GhostK 发表于 2018-4-10 17:33:22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8-4-11 11:23 编辑

旺德也十分关心当代作曲家的处境,曾提到:“对于当代作曲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存。或许一个好的方法是,科隆、汉堡或慕尼黑的广播电台可以委托这些作曲家写交响曲或者钢琴协奏曲,这样他们就不需要依赖听众……现代音乐需要有人去培养听众,而不是局限在小圈子里……我在科隆的常规音乐会上会演奏很多现代和先锋音乐作品, 不管听众们喜不喜欢……二战的二十年间,我们无法听到这些伟大的音乐。记得战后我第一次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快80岁的科隆市文化部长幕间找到我并对我说:‘我还是更喜欢勃拉姆斯。’我说:‘亲爱的Fuchs先生,我希望你能赞同这首交响曲也是非常伟大的音乐,它在音乐史中已经非常醒目了。’他说道:‘旺德先生,那是你的历史,不是我的’”

与大部分老式德国指挥一样,旺德的音乐是面向现场听众的。
旺德那几套著名的交响曲全集录制完之后,随着现场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满足他对录音质量的要求,旺德就再也没有进过录音室。

当旺德被问及对现场听众有什么要求时,他说“安静即可”。;P

“当我第一次在科隆演出梅西安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时,梅西安就在听众中,他是我的朋友。演出刚开始五分钟,就有听众陆续离开并猛摔门,我停止演出并说道:‘两周前这里演奏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时,你们还表示了赞赏之情。可别忘了当年布鲁克纳在维也纳首演这部作品,结束的时候音乐厅里只剩下二十个人。所以请你们让我们演完这部新作品,之后,如果你觉得很烂,随你们怎么说。’可听众一直在咆哮!梅西安坐在听众中问我:‘你在说什么?你在说什么?’人群太过愤怒,他根本听不清我在说什么”。最后这场音乐会有两三百人中途退场。

旺德有时很任性,会临时更换音乐会演出曲目,而且不给理由,如果非要给理由,那就是:“我想演这首。”


yzh6290621 发表于 2018-4-10 23:58:47

旺德,很喜欢的一位指挥。布交、贝交都是极品

Vintage 发表于 2018-4-11 09:33:40

好文。

GhostK 发表于 2018-4-11 10:05:34

yzh6290621 发表于 2018-4-10 23:58
旺德,很喜欢的一位指挥。布交、贝交都是极品

旺德的录音第一耳朵没什么亮点,但越听越喜欢。大道至简

GhostK 发表于 2018-4-11 10:06:38

Vintage 发表于 2018-4-11 09:33
好文。

还是看了你的帖子,也来写点旺德的小故事;P

zjn626 发表于 2018-4-11 10:16:28

最喜欢的贝9就是旺德和NDR的版本

橙色柚子 发表于 2018-4-11 10:28:30

好文,真心不错

GhostK 发表于 2018-4-11 11:18:57


虽然旺德也是科班出身,但是在音乐学院主修的是作曲。学指挥除了上了不到一年的大师班,基本全是自学的。

在旺德还很年轻的时候,有记者问旺德:你诠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更像托斯卡尼尼还是富特文格勒?
旺德回答:更像贝多芬。

这就是旺德指挥艺术的核心,作为作曲家的音乐的仆人。

“我认为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音乐反映了他们对其所在时代的感受,真正伟大的音乐从来不是个人化的,绝不是!伟大的音乐总是表达对时代大环境和社会的感受……在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中,你可以听到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但是听不到贝多芬的个人情感,他赋予音乐时代特征。布鲁克纳表达了对宇宙苍穹的感受。可是舒曼、勃拉姆斯、马勒开始在作曲中掺杂作曲家的个人感受——他们的烦恼、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乱七八糟。在他们的时代似乎个人变得如此重要,尤其是他们的感受变得如此重要。我们自醒自觉‘人’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我确信这绝对是个错误。布鲁克纳有时在思想上回到了巴赫的时代甚至是中世纪。你从来不会在布鲁克纳的音乐中感受到个人情绪,从来没有!当一个指挥需要利用音乐来表达他的个人感受,那就是犯罪。你不能带着你自己的情绪去演奏巴赫,你必须为音乐服务。这也是我试图去做的事,去感受并重现当作曲家写作的时候在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这非常的困难,非常难!我不需要利用音乐表达我的个人想法,我只会探查为什么作曲家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我会探查创作动机,作曲家的动机。这种感觉太棒了,让自己完全陷入虔诚的狂热。当你试图这样做时,你会变得谦虚审慎,之后你自然而然会甘愿只为音乐服务。”

“音乐是由我诠释,我也有多情的人类感受,我当然可以利用音乐为自己欢呼,但是如果我这样做了,我宁愿去死。”在理查·施特劳斯《Ariadne auf Naxos》的开场白中,作曲家说音乐是圣洁的艺术。”


4realms 发表于 2018-4-11 11:27:33

这段自述透露出一种真诚的拘谨

小白 发表于 2018-4-11 11:29:01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8-4-11 11:38 编辑

其实这种都是瞎话。谁也不知道贝多芬本人对音乐的构想和Vision了,指挥家、演奏家们所谓的“忠于原曲”“忠于作曲家”,事实上都是、也只可能是——忠于演奏家心目中YY的那个原曲、那个作曲家。

整个过程就是在根据乐谱、根据其他历史资料,去揣测贝多芬、去揣测作曲家。结果就是在“诠释作曲家”(同时自我催眠为相信自己能代表作曲家)。所谓的What Beethoven thinks,其实是What I think Beethoven thinks。

这种瞎话说起来挺振振有词的,但本质仍是瞎话。。。我个人不大喜欢听演奏家说这种瞎话。在音乐面前谦卑是好的,但与此同时又僭越地认为自己能get到作曲家的原意,其实这是另一个方面的自负和骄傲。

所谓为“音乐”服务、做音乐的仆人之类,由于“音乐”两字是一个高度虚化的概念,所以这种话其实也没有实际意义。针对一个越虚的概念所说的话,也就越无实际意义,多半就是虚无的口号、标签而已。

GhostK 发表于 2018-4-11 11:57:17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8-4-11 12:02 编辑


当有人问旺德对年轻指挥家有什么想说的时,他回答:“(对他们来说)有太多的诱惑,同时也是考验。因为不管在哪,只要年轻人展现出一点天赋,媒体(唱片公司)就会立刻尾随而来……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发展,在音乐中发展自身”

看到这段话,似乎就可以明白,当旺德青年时代得志之后,为什么慢慢远离唱片和指挥邀约。他明白这些可以给带来广泛的名声,但对他在音乐造诣上的提升并没有帮助,他选择退出公众视野,回到音乐中提升自我。

音乐在旺德心目中是崇高和神圣的,也是他人生的核心,他放弃了可以获得的名声专心为音乐服务。

“在美国你看不到小剧场,但是在德国到处都是——城市剧院甚至乡村剧院。那里只有四十人的小乐队,上演着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其他歌剧。指挥家最好是从这些小剧院开始他们的事业。就像我一样(其实战前那批伟大的德国指挥全都是如此),那时我才二十岁,我被要求与歌唱家一起学习,学习用钢琴伴奏来排练……当歌剧导演排练的时候我就弹钢琴为他们伴奏。所以指挥家必须会弹钢琴,不是像霍洛维茨或者鲁宾斯坦那样弹,而是像一个指挥家那样去弹,这完全是两码事。指挥应该通过钢琴知道管弦乐团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并且能够帮助歌唱家演唱。后来,我有很多学生,他们能完美的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但是,他们不会弹《托斯卡》……他们弹的歌剧是如此的精准,就像在演奏一首奏鸣曲。你必须要给歌唱家提示——乐团将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样才能协助他们演唱。”

与战前那一大批伟大的德国指挥一样,旺德也十分强调在歌剧院学习指挥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歌剧院可以让指挥学会配合、关注、倾听。可惜如今的指挥很难有这样的经历了。现在的指挥基本上都是音乐学院——指挥大赛——大师班——管弦乐团出道!人们看好 Kirril Petrenko 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身上有一些老大师的特质



GhostK 发表于 2018-4-11 12:07:21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8-4-11 12:08 编辑


旺德所说的勋伯格天才式的作品《The 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旺德自己也录过

虽然旺德和居尔泽尼希乐团录制的那些唱片如今基本都被Testment数字化了,但这张并没有,只有黑胶可听。有点可惜了
旺德在提到这张唱片中韦伯恩的《第一号康塔塔》时说过,韦伯恩真的太难唱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旺德——老式的革新者,音乐的仆人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