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fei000000
发表于 2017-1-7 22:25:17
本帖最后由 sufei000000 于 2017-1-7 22:27 编辑
x-w 发表于 2017-1-4 12:03
通常会这么拆解判断一件器材,但he1上稍稍不同,除了整体感受,我个人没啥意愿去描述这些声音零件,因为 ...
这个"陌生"究竟是更好听还是不好听或是其它?这我觉得对听者是更重要的.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7-1-7 22:41:07
评价简洁明快看着不累,风格明显有侵略性的声音一定不是最好的,有人喜欢而已
x-w
发表于 2017-1-8 00:45:57
本帖最后由 x-w 于 2017-1-8 01:00 编辑
下周会二次光顾,一些问题我个人希望能找到答案,比方表现力会不会被he1限定于某些定式,个人非常在意。定式意味着简化,意味着去真实化的危险,意味着逻辑的缺陷体系的崩塌。而对不同音乐的适应面,对不同录音差异的辨识度,这两点如果无懈可击,我觉得对he1的音色等缺点的吐槽将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思途
发表于 2017-1-9 14:39:55
昨天去王府半岛试听了,今天看到LZ这篇听感,无比认同。也许真的自己听过才能体会到它丝丝相扣的逻辑和对音乐诠释的整体真实感。
我觉得he1这款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不仅是声音。它完全刷新了我对耳机,尤其是静电耳机的认识。
同去的小伙伴已经回去努力搬砖了,对他来说,这就是能在家中欣赏的音乐厅现场。而我还在那强大的声音直灌入脑的眩晕中,就像是佩戴了一副度数不大合适的近视眼镜一样。这样的体验,是否不耐久听?看到楼主本周还要去,注意身体:handshake
x-w
发表于 2017-1-9 14:41:59
抱歉我今天果然又去了一次,之后的回帖可能会夹杂不少负面的情绪,希望不影响到努力搬砖的小伙伴
x-w
发表于 2017-1-9 17:02:30
本帖最后由 x-w 于 2017-1-18 11:45 编辑
后记:
二次听he1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之前“不简化声音”预判是出了点问题的,或者说我陷入了自己的预设。带了20余张杂牌cd去,发现he1适应这些音乐的方式是:he1化的放出来,或者说现象上he1陷入了he1的逻辑陷阱,想构建真实,然而并不能跳脱出简化的宿命。所有音乐在之下有一种共性:写实单调,区别只是有些录音更“大片”一点,有些录音“小制作”一些。这一现象我想了下有两种可能性,1是这耳机的宽容度就有限,不济,露底了,2是前端给到他的声音就是简化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去分析证明,这么一套搭配啥也证明不了,第二个问题若往深里想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广义上的前端远不止是这台不受待见的马兰士,而是包含了整个音乐,录音,音响工业方方面面的环节,能深深感受到森海如果这次真的如广告语shape the future的话,短期内这个工业基础他是有心但也无力撼动的。演示区有个项目有意思,听了几曲森海ameo全景声系统播放9声道录音的古典现场+纽曼的9+1喇叭下,声音趣味和he1一套听起来几乎完全一样!而且你别说这“av声”还相当吸引人,和现阶段对古典现场的追求完全不同,什么音色,什么美感,在这套工业体系下真的显得wtf了,以至于让我不得不怀疑这锅到底该不该he1来背。关于这点,再补充一句,试听系统还有这样一个苗头,即便换sacd,也能听出he1这种单调有所软化,明显更丰富多元,并且随信息量的变大,整个建构的硬度都有软化趋势,这是一个很值得留意的重要特征。大黄的帖子也提醒了我,森海是个习惯于把产品献给未来的厂子,屡试不爽,现在这个节点去判断,未免早了些,也想问我们听者自己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这套王府井上孤零零的he1在现在在今天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架空的王者”,强力的未来感下,听出些无奈,一点叹息,剧情在总觉得已经探到些金刚钻,胜利在握的时候意外的暂停,而真正的演出或许注定了就不在当下。
sven
发表于 2017-1-9 17:41:03
x-w 发表于 2017-1-9 17:02
后记:
二次听he1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之前“不简化声音”预判是出了问题了,带了20余张杂牌唱片去,发 ...
今天跑来这边第一帖。
楼主的分析很好,但是我觉得也许是太过于从过于从hifi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了。我们私下里沟通,好几位朋友都觉得这个就是个完成版的hd800, 但是另一方面hd800对音乐也是有显然有自己的理解的,例如弦乐的位置,低频的处理,明摆着就是对付古典大编制的,听其它的音乐不差,但是也说不上多好。
如果跳出这个现场的还原,而是直面音乐,甚至直面作曲家的谱子的话,我觉得he-1所作出的答案是足够让人满意的。至于这个声音以及对未来音乐工业的影响,无法评价。
至于再去一次,楼主仅仅才去了两次就已经差别这么大了,我觉得要对它做准确公正的评价,至少是要长期拥有长期把玩。
sven
发表于 2017-1-9 17:55:14
另外还是从一个非烧友而是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说几句吧。
我已经没听过任何静电,所以也许在洗脑程度上,次奥既完成了静电对动圈及平板的震撼,也完成了对对真实性的震撼,所以在这种双重震撼之下,我是无法对这个声音本身进行挑剔的。想起来以前经历过这种震撼只有:1. 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立体声时的震撼。2. 在我只有森海mx500的时候听到了k501在一个巨大的台式系统下的震撼。
其实稍微习惯一下之后都会意识到这种震撼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油画时都觉得栩栩如生,一百多年前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电影的时候,火车进站让那么多人惊慌不已,第一次看到三D电影的人也觉得总想躲避一些东西,但是现在几乎不在有人会觉得那东西就是真实了。也许等哪一天,习惯了次奥的这种声音之后,你也不会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就像习惯650,习惯800一样。
hifi跟视觉产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玩家有太多的参与度了,因此发烧友的一个乐趣就是把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最满意的声音,这几乎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当然是乐趣的来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当你太过于关注那个让你满意的声音的时候,其实你自己的视角也是在被扭曲着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次奥对我的震撼革命性的,我转我在另一个地方的文字:
“我去过很多次现场,我又一次半开玩笑地说,去现场是最好的退烧方法,因为你去了现场,要么现场极烂,让你立刻幻灭。要么现场极好,你根本不会想去拿任何回放系统去比较。举个比方说,现场如果是100分的话,那也许耳机此前所能交到的最好的答案是60分?那么各路耳机都在拼命地从40分努力到这个及格分,但是你的一切折腾都不过在这十来分里面折腾,跳出来从非发烧友的角度来看,显得是那么可笑。你自己以为是惊人的变化,但是外人理解不过是水电核电这样的区别。”而次奥不一样,它直接把这个满分线拔高了十来分。
x-w
发表于 2017-1-9 18:04:59
sven 发表于 2017-1-9 17:55
另外还是从一个非烧友而是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说几句吧。
我已经没听过任何静电,所以也许在洗脑程度上, ...
有意思,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一次次震撼到麻木过来的。其实应对这种震撼很容易,当你自己无限清楚自己要什么时候,这类震撼是不会真正震撼到你的,对he1,我的心态一直是好奇而从未被震撼到,不过那套8+1倒是有点震到我了。
x-w
发表于 2017-1-9 18:07:55
pm2.5才20的天气下,听完出来我却有些郁闷,he1给我的伤感是,以前说还原现场就是句纯玩笑,等到现在he1真的拿枪上去干了,却发现枪里没有子弹,而对面也没有敌人
sven
发表于 2017-1-9 18:13:54
x-w 发表于 2017-1-9 18:07
pm2.5才20的天气下,听完出来我却有些郁闷,he1给我的伤感是,以前说还原现场就是句纯玩笑,等到现在he1真 ...
以前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时候,有小提琴家抱怨太难了,贝多芬咆哮着说,当我跟上帝沟通的时候,我哪管你们这几把破小提琴?
我有时候觉得,我们太过于关注这几把破小提琴了。
ylfly
发表于 2017-1-9 22:29:12
x-w 发表于 2017-1-9 17:02
后记:
二次听he1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之前“不简化声音”预判是出了问题了,带了20余张杂牌唱片去,发 ...
x-w总的这个感觉能不能理解成:相比于其潜力,目前我们听到的前端、音频文件以至于录制手段都过于“简单”了……
mvw
发表于 2017-1-10 10:26:12
x-w 发表于 2017-1-9 17:02
后记:
二次听he1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之前“不简化声音”预判是出了问题了,带了20余张杂牌唱片去,发 ...
帮顶,有些说的还是挺要命的.我最近不打算听了,打算以后谁家进了量产的,再去听,试听机处处有保姆式维护的痕迹,声音上到处被关照得密不透风,找不出破绽,我不太相信上量之后还能这样.
x-w
发表于 2017-1-10 10:59:56
本帖最后由 x-w 于 2017-1-10 11:06 编辑
想了下,对后记我还是不能负责,这事儿说大了,蹭听庶民咱并担待不起,搬砖的上啊,搬几年,留十几年,20年了咱再去蹭:P
anderson
发表于 2017-1-10 12: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