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0:40:01

黄河大合唱是个完整的组合,不能分割来对待。他的核心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一个“保卫黄河”。如果音乐听不明白,请注意听听光未然写的歌词!

大合唱前面写了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悲惨,那么多的怨愤,这个才是最后激情迸发保卫黄河的基础,这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但钢琴协奏曲黄河却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处理十分简单。

钢琴协奏曲比大合唱肤浅很多,特别是东方红与国际歌的引入。今天看来,他的引入确实很荒唐,但在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年代,他可谓必然。

说荒唐,是在钢琴协奏曲的保卫黄河战役中,把当时国统区的人民全部都排斥。读一读真实的历史,呵,不难了解到,国统区民众在大前线与鬼子一比一对拼。如果不是国难当头,同仇敌忾,国共怎么可能再次合作?没有这个合作赢得的机遇,五星红旗将如何插遍神州大陆!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0:46:11

如果听不出《黄河大合唱》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区别,我提议先看一看被江青强行删去的光未然那精彩的歌词!

冰冰鱼 发表于 2004-3-12 21:10:56

感觉像高中的政治课:D
至于江青如何如何,我们这一代文革后生人已经没有多少感性认识了,换句话说对她没有那种苦大仇深的感觉,即使都是江青的声音对我们的判断也没有什么情感上的障碍。试想两百年后的人评价这部协奏曲的时候,还会加入这么多的政治因素吗?他们会如何理解这音乐呢?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3:03:28

这话说的不对!要知道江青她想干的是什么,就知道二个黄河本质的不同。

接着说完这个问题。

前面我们谈到一个细节。请注意,储望华在审查演出的当天在干什么?放幻灯!放什么内容?

石叔诚介绍了几段幻灯的内容:

第一,第三乐章竹笛出现,打字幕:“革命 根据地 阳光普照”

第二,第四乐章东方红音调出现,打字幕:“毛主席党中央发出 战斗号召”

第三,东方红出现的时候,打字幕:“毛 主 席 万 岁 !”

对此,储望华说,当时李德伦是坚决反对。他认为打幻灯是“画蛇添足”,“音乐加了幻灯字幕,只会局限和束缚听众的理解和想象力。”

尽管李德伦曾经就“洋框框”的奏鸣曲式体裁提的意见,创作组接纳了,可这次很中肯的意见却未被采纳,可见他们接纳什么样的意见,原则是很清楚的。这个原则就是“文化革命”。

这是他们创作过程中,深刻领会江青指示精神之后的行动。因此,拒绝接纳中肯意见是必然,由此可以看到江青的巨大影子。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3:12:59

江青批准了创作组到黄河几个地方体验生活,他们带着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谢富治写信给山西的头头脑脑要求协助的信,一路顺风,关键的是信里介绍“因为这个创作,是江青同志关心和领导的”。江青对人事的关心与干预,不只是对殷承宗贯彻执行她精神的关心,也体现在对杜鸣心、刘庄等主创人员的变动。

按照江青的指示,,创作要在1970年元旦之前完稿。1969年12月15日,排练录音一送江青,第二天,她与姚文元等骨干人物就开会讨论。江青对创作提出严厉批评:“没有体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及美化‘国统区’,并具体指示加进《东方红》。”

1969年底,于会咏出现在创作组。他不是殷承宗请来的,他是江青听了录音后,特意指派来帮助修改的。于会咏不仅是个革命干将,他更是个很厉害的作曲(其中他后来参与指导的“现代京剧《杜鹃山》”,提出一切服从音乐的协调原则,今天很多人称道;他对上海的几个样板戏都有很主要的影响)。于会咏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修改,他有很具体的“点子”。储望华说,对“问题版本”,把东方红国际歌等文革痕迹抹掉,“要不要把于会咏的点子撤下来?”

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江青多次接见殷承宗。江青提出“拆音墙”,削减乐队,编制把双簧管减为一支,圆号减为三支,长号减为一支。江青还否决了原来黄河颂作为结尾的高潮处理。

1970年1月25日,修改后送审,当天就得到江青的明确答复:“可以了!”安排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

修改的过程中,江青提出,根据工农兵的意见,加进《国际歌》。

1970年4月,江青批准钢琴协奏曲黄河到广交会对外演出。黄河至此正式对外公演。

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出现场,一定在场所中央悬挂江青送来的一幅老毛彩色照片:头戴八角帽站在延安窑洞前,他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现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3:14:39

上面说了很多江青与创作的事。如果觉得这么说还难以理解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与江青的直接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创作中往往有各种想法,几个主要创作人员也有分歧、有争论,那么最后怎么办,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储望华回忆:“每到这个时候,殷承宗就说‘我们创作小组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大家民主讨论,最后由我来集中;如果我不能集中,那就送到江青同志那里,由他来集中。’于是大家都一时语塞,面面相觑,无话可说。”

石叔诚的回忆说的更明白与直接,“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可以看出江青的主导思想是把《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名作改头换面为一个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的御用工具,用‘自己’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取代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她成功了,为此曾不无得意地说过:样板戏中,只有《黄河》是她自始至终亲自抓的。”

这话说的实际,钢琴协奏曲黄河,始终都在江青的点头之下进行的。李德伦的点子,和于会咏的意见,都不是主要的,只有江青的意见,她的要求,她的想法,才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大方向。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3:16:03

殷承宗和储望华最后说上两句。

储望华有很多好的钢琴作品,前面说过了,前些年北京曾举办过二次作品音乐会,都很成功。创作黄河的前后,储望华为殷承宗的演奏也改编过不少好的富有民族风味的钢琴曲子。储望华回忆中透露说,当时如能放手写,钢琴协奏曲黄河应该更加精彩的,但殷承宗受俄罗斯的影响很大,追求整体气势的东西。他说,殷承宗个人在音乐艺术上的修养和品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风貌。”

殷承宗是一个很充满才智的人。他虽然获得过一次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二名,但他弹琴到老仍比较粗糙。上面写那个帖子的网友,一定没有听过殷承宗的现场,否则他不会说那些言过其实的文字,如果殷承宗看了,都要脸红。现在殷承宗每年都会到世界各地演出,据一位熟悉他的人介绍,每年演出都在上百场。前年他带来了一台欧洲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音乐会广泛对他的演奏存有批评。主要是他的特长没有,他的劣势却过分显露。如果不相信,可以比一比他的现场与傅聪的现场,或者几个年轻的后生。

殷承宗觉得自己一生有几次重要的选择很对路,第一是到了俄罗斯,学习俄罗斯学派的演奏;第二是文革后到美国,见识了世界各地的一流钢琴家。当然他没有说明自此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个就是认识到了发声,才是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现在除了傅聪,中国老一代钢琴家里,只有他很注意环境音响对钢琴发声的影响。例如他对郎朗的启蒙指导,最重要的是告诉他控制钢琴发声;例如他在上海大剧院举办演奏会,批评那里的声学条件很差。过去,大剧院声学条件听到的是一片赞誉声。

殷承宗他不该是个钢琴家,应该是个音乐经纪人。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到前几年对郎朗的提携与包装,以及他成功的替俄罗斯人举办了二次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音乐大赛等等这些重大活动来看,都可以说明他无愧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音乐经纪人。
可惜了,这么个优秀的音乐人走错了路!

可惜了,这么个好的体裁给折腾了啊!

meltice 发表于 2004-3-12 23:27:19

无奈啊,这就是历史,无法改写,无法重新来过的历史。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3:31:26

从整个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过程看,从开始到结束,始终都是按照江青的意愿进行,这点无法回避:创作的实施与妥协,也都是按江青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江青不止一次提出对“黄河大合唱留曲不留词”,一些人以为江青尽管不接纳作词的光未然,对作曲家还是欣赏的。也许你真要问,不正是她才提出搞这么个钢琴协奏曲的黄河么?当事人回忆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江青对冼星海的态度,按照那个时代的说法叫做“有批判的保留”,江青明确“对冼星海要一分为二”。

今天,距离那个时代似乎远了点,仅仅因为我们喜欢钢琴,喜欢键盘,听到的是钢琴的敲击声,听不到江青说话声,我们就对这些历史事实视而不见?我们就夸他好?

每当我看到很多年轻朋友喝彩,我总想到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再来一次文化的革命,不是不可能。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2 23:39:49

最初由 meltice 发表
无奈啊,这就是历史,无法改写,无法重新来过的历史。

所以,李德伦说的一点没错,演出不要指挥就可以的作品,不演奏他就是了!
所以,他与黄河大合唱根本不是一回事,怎么听不出来?

meltice 发表于 2004-3-12 23:42:13

黄河大合唱的CD版本,老唱片有何推荐?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3 09:09:10

黄河大合唱的CD版本,有何推荐?
确实一下很难说的上来啊,因为现在资讯发达,但我很局限,了解与关心也不够,不知道新搞出了什么好的版本。只能简单说说以前知道的常识东西。

在谈版本之前,有必要说说原创与后来演出的一些变化,这是我们说版本的一个重要依据。

作品原来共有8个乐章组成,准确的说,是8首歌曲组成。每首歌曲开始均有配乐朗诵。黄河大合唱的原创之作,与现在流行的很多演出不大相同了。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对照这个原创,以及钢琴协奏曲的轶闻趣事,不难发现文革中改编的钢琴协奏曲,被有意删除了什么。

现在有人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思路,把大合唱改为四个乐章来演出来介绍了。如果对照原创,就保留了1、2、4、7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7《保卫黄河》(轮唱)


现在的资料都会做如下的介绍。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撤退,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由此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以光未然笔名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教授的冼星海深受感动,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一个小窑洞里,抱病连续写了6天,同年3月31日完成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一个叫邬析零的指挥,后来很多从延安出来的艺术人才都参与了那次活动。《黄河大合唱》从一开始演唱就引起巨大反响,歌声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5月11日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再度演出。


黄河大合唱的核心是保卫黄河,但是他最有分量的,构成他思想与艺术伟大的,却是原创中的4、5、6几个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是激发最后万众一心保卫黄河的基础。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3 10:01:13

在后来的演出实践中,《黄河大合唱》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格式: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4《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混声合唱)

5《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6《保卫黄河》(轮唱)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中国的著名指挥都基本尝试过黄河大合唱,大的合唱团乐团也都基本合作过演出。李德伦也亲自指挥演出。

音乐界认可的第一人是原来中央乐团严良堃的指挥。但我觉得这个还不够全面,最关键的还不仅仅是一个指挥,相关的是演唱《黄河怨》的女高音。严良堃的指挥中央乐团及合唱团演唱,女高音郭淑珍独唱的版本,应该是最好的版本。

在说明这些之前,很有必要先看看歌词及点题的朗诵词:

黄河船夫曲
黄河大合唱(第一章)
作词:光未然(张光年)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船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和
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
划哟,冲上前!。。。。。。
咳哟!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3 10:20:07

黄河船夫曲(歌词)
划哟,冲上前!
......

咳哟!

乌云啊,
遮满天!
波涛啊,
高如山!
冷风啊,
扑上脸!
浪花啊,
打进船!
夥伴啊,
睁开眼!
舵手啊,
把住腕!
当心啊,
别偷懒!
拼命啊,
莫胆寒!

咳!划哟!
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
咳!划哟!
咳哟!划哟!
......

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
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的开场曲。

我们都知道布鲁克纳的交响乐要求管弦乐各声部,都统一模拟管风琴的音响效果演奏,在这个合唱开始,音乐让混声合唱有意无意创造了一种黄河之水滚滚而来,奔腾不息的音响效果声。他伴随着船夫的号子,不仅听到了他们的号子声,拼搏声,吼声,还有开怀的大笑声,更有他们的心声。

在这个演唱中,对中国合唱队人员的声音技巧要求,可能高一些,比后来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节奏的变化大一些,相对来说也就更复杂一些。

从西洋合唱的角度看,其实是简单的基本要求,即统一、不乱,泛音形成良好的共鸣,产生一种音响效果。

中国的合唱对成员所以合唱的水平有限,主要的是一个选人的问题。我们是嗓音不好的人,让他加入合唱团。例如金铁林这样的声音,加入合唱团很难出好的效果。

国外对合唱的嗓音要求很高。因此,很普通的乐曲,我们合唱团的演唱都难以很好地胜任。中央乐团的合唱水平,自然是当时,也是现在最好的,他们现在易名什么,不知道了。

老唱片 发表于 2004-3-13 10:33:58

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第二章)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里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象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词,都是发自一个嗓音醇厚的男声。这个角色几个著名的话剧演员都担任过。

我们现在听到的基本都是男中音的歌唱。黎信昌、刘秉义,其他同时代著名的男中音,以及现在的一批优秀的男中音。黎信昌演唱的黄河颂比其他人的感觉更好,主要是感情的沉稳,声音纯净,有一种神圣感。

我觉得最优秀的演唱,应该是一个瓦格纳式的英雄男高音,因为这个曲子中,似乎应该有几分自豪骄傲,他需要声音有一点激越,音色明亮点更美。这点上,男中音缺乏。中国没有这样的英雄男高音声音。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