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关于刘汉盛音响空间的处理,开卷有益
对家庭音响空间的声学处理,HIFI大师刘汉盛先生在《刘氏好声歌》、《新音响空间十五守则》和《十大恶形恶状音响空间解决之道》中都有详细论述。对大师的著作,只有全文摘录,才是最大的尊敬。因为,大师的每一句都是精华,没必要再重复,更不可能超越。这三篇文章,已整理收录在本书的“参考文献”中,强烈建议各位发烧友下载,认真学习和感悟。为了描绘HIFI和AV两位宗师大道无形、相见恨晚的美好时光,先将《十大恶形恶状音响空间解决之道》的“第二大恶形空间:水泥砖墙、磁砖地面”全文摘录如下,这也是国内的典型居住空间,极具参考价值。症状:这是典型台湾居住空间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住宅都是钢骨水泥公寓,所以墙面与天花板当然都是水泥灌浆或砖砌。地上的作法除非特别指定,否则几乎清一色磁砖地面,这样的空间可说是百分百的“硬调空间”。与北美或部分欧洲相比,北美的空间刚好相反,几乎完全是软调空间。就一般住宅(House)或四层公寓(非高层水泥公寓)而言,不仅结构都是以木头、夹板构成,就连地板也是木板铺成。而四壁则多以石膏板钉成,天花板则以薄夹板为之。这种软调空间环境最大的好处就是声音听起来不刺耳,相当温暖。不过它也有害处,那就是低频段因为缺乏坚硬墙壁或地板反射,而且那些板子也容易因为振动而吸收低频,所以听起来总是不如台湾硬调空间的“扎实”。硬调空间的害处硬调空间有什么害处呢?高频段容易因为光滑坚硬的墙壁反射,而产生大量超过耳朵负荷的高频量感。低频段也会因为空间低频驻波的关系而产生过度的低频量感。您想想看,高频段量感多得刺耳,低频段量感多得浑浊有压迫感,而中频段却被夹在这二个变形巨人之间,整个高、中、低频段被严重扭曲,音乐会好听吗?要知道,一旦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平衡被破坏,音乐听起来就不会好听,这就是硬调空间最大的问题。我想很多音响迷都曾有过以下的经验:怎么换过好几套音响系统,在这个空间中听起来声音特性都差不多,都一样会尖锐刺耳难听?其实这是因为每个空间都会由于不同的长宽高比例、不同的建材、装潢材料以及不同的空间处理而产生不同的声音特质,硬调空间的声音特质就是高频段尖锐吵杂刺耳,中频段不够丰润,低频段不是某处浑浊就是量多而缺乏弹性,更不要谈低频段的解析力了。解决之道:其实硬调空间并非一无是处,只要能够适当的将“完全硬调”转变为“软硬适中”,就有机会听到好声。不过,要做到“软硬适中”需要一些相关知识,其中还牵涉到吸收声波材料的掌握以及对声波扩散的认知。坊间就有许多现成的空间处理商品是针对“软硬适中”空间而设计的,例如二次余数扩散器、泡棉吸音板、各种形状的吸音柱以及“低频陷阱”等等。如果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些市售现成品,您将有机会得到“软硬适中”的空间。不过,这类空间处理商品必须使用相当的量之后,才能达到适当的声波吸收反射与扩散效果,同时也才能把硬调空间转换成“软调”空间,这样一来您将要花一大笔钱。是否有比较便宜的方式能够让空间达到“软硬适中”的要求呢?当然有!不过我也要事先告诉您,假若您想要同时兼具“软硬适中”与美观的要求,花的钱当然就比较多。如果您不太要求美观,而着重在实用的“软硬适中”,我认为不需要花大钱也能够得到相当好的“软硬适中”效果。
天花板的作法在此先说着重实用的作法吧!首先我们从天花板与地板说起,这个区块我们可以设计成吸收与反射各占总面积二分之一(扩散可由家俱杂物去达成,暂且不管)。在此必须把天花板当作全吸收面,地板当作全反射面(磁砖与木质地板对声波反射的效果差不多,但架空木质地板会因为振动的关系而吸收一些低频段),这样一来就达成各占二分之一总面积的目的。最实用的天花板作法就是搭轻钢架放置矿纤板,它的作用在于吸收过多的高频量感与降低残响时间的长度,让声音听起来宁静而不吵杂刺耳。如果您不想让轻钢架降低天花板高度,也可以将矿纤板直接固定在水泥天花板上,在此我们就选择将矿纤板直接固定在水泥天花板的作法,这样比较不会引起轻钢架的共振,不过施工会比较麻烦些。或许您会有个疑问:市售矿纤板的种类那么多,到底要选择哪一种呢?其实您能够买得到的矿纤板绝大部分都是抑制空间残响用的,除非特别订制,所以选择哪一种都没有多大关系。请注意,我所谓的矿纤板是重量很轻、表面有吸音细孔或凹凸造型者。建材行还可以看到打很多洞的洞洞板以及表面粗糙的甘蔗板,这二种并非主材料,而是搭配使用的副材料。
天花板具有调节残响作用其实天花板的处理并不是全部贴上矿纤板那么简单,更进一步的作法是等到空间内一切都装置妥当之后,我们还要利用天花板来调整空间残响,让残响时间达到最佳状态。残响时间达到最佳状态有什么好处呢?音乐听起来清晰、丰富、温暖。残响时间过长有什么坏处呢?音乐听起来吵杂、混浊与虚软。残响时间过短有什么坏处呢?音乐听起来干涩、死板、单薄。到底要如何来调整天花板呢?我想音响迷不可能拥有残响时间测试仪器,所以我们唯一能够使用的就是自己的耳朵。您可以用自己的耳朵来判断残响时间是否适当、过长或过短。通常,我们讲话的声音如果相当丰润,不会吃力,拍掌时空间中没有高频的回响,而是具有肉声的掌声,这样的残响时间就差不多了。如果一进房间讲话就觉得吃力、或讲话会带有浓厚的鼻音,那都不对。假若发现残响时间在整个天花板都是矿纤板的状态下还太长,可以在天花板上以吸音能力更强的矿纤板或洞洞板、甘蔗板等取代矿纤板。不过,一般来说,如果室内已经摆设适当数量的家俱或物品时,整个天花板用矿纤板应该不会产生残响时间过长的问题,除非室内的家俱以及其它物品实在太少了。到底要取代多少面积呢?请一面更换一面用自己的耳朵去判断,一直到您认为残响时间适当为止。要注意的是,更换洞洞板或吸音能力更的矿纤板时,要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则,也就是不要把洞洞板或吸音能力更强的矿纤板集中在某处更换,而是应该平均分散安置在天花板上。
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则反之,假若整个天花板贴满矿纤板之后,您感觉残响时间变得太短,音乐听起来干干死死的,不够丰润饱满,那就需要减少矿纤板的数量。此时您要做的就是卸下几块矿纤板,再以表面贴有木皮的平整夹板取代,这种夹板不会吸收声波,能够把大部分的声波都反射回去。当然,假若您能够以表面光滑的二次余数扩散器取代夹板,那就更理想了,不过市售进口木制或普利龙制的二次余数扩散器都不会太便宜,除非买国产制品。更换夹板或二次余数扩散器时,还是必须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则。对了,为什么要“分散使用”呢?因为这样可以提升吸收或反射、扩散的“效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则,可以用比较少的材料面积得到更大的吸收或反射、扩散效果。为什么天花板要当做吸音区(用矿纤板)呢?其实这是因应台湾气候特性而设计的,在台湾,大部分人家里不是磁砖就是地板,很少会铺满地毯的,因为台湾的气候潮湿,灰尘又多,家里整个铺地毯的确对健康不佳。所以,我们把地板留下来当反射声波的表面(顶多铺可移动式的小块地毯)。由于天花板设计来吸音,而地板上又有许多家俱或杂物,这些东西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吸音效果,在这种设计下,天花板与地板的吸收、反射、扩散声波的“软硬适中”任务可算完成。
二侧墙的作法再来我们要让二侧墙“软硬适中”,我们的原则是吸收、反射、扩散总面积各三分之一,二侧墙的吸收、反射、扩散位置对称或不对称皆可。通常空间二侧墙多少都会遇上窗户,假若有窗户,我们可以把窗户的窗帘当作吸收声波的面积,此时采用的窗帘必须是厚而软的布窗帘,而非薄或硬的窗帘。为什么要用厚而软的布窗帘呢?因为唯有这种厚而软的窗帘才会让声音好听,薄而硬或各种塑料、纸质窗帘虽然也具有吸音效果,但是它们吸音的频率不对,反而会让声音变得不好听。除了厚而软的窗帘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吸音材质,例如泡棉用布绷起来也可以,具有造型的吸音泡棉也可以,这些都需要经过实际尝试,才能知道声音是否能够达到好听的程度,我的经验是厚而软的布料最保险,不容易出错。吸音的方式说过,接着要谈反射声波的方式。其实反射声波的方式最简单,您只要保持原来的墙面不处理就可以了。当然,为了美观,可以在这些墙面吊一些装饰品或画作,甚至音响架、书柜、唱片柜也行。不过我要建议您,书柜与唱片柜最好不要装上玻璃,因为玻璃的反射声波能力太强了。而音响“架”就是架子,不是“柜子”,因为柜子的振动对声音有负面影响。吸收、反射、扩散面积各三分之一吸收、反射之后,接下来要处理最后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扩散面积。最有效的扩散声波方式就是大家熟悉的二次余数扩散器,这类扩散器可以在市面上买到,您倒不必亲自动手做。不过,假若您想把整个空间请装潢师傅做整体设计,那当然要自己动手了。有关二次余数扩散器的设计、计算方式,我在“音响AV圣经”里有详细说明,请您参阅该书。看到这里,或许您要问:二侧墙的吸收、反射、扩散区域到底要怎么安排会比较好呢?一般而言可以有二种思考方式,第一种是把吸收、反射、扩散做小区域打散安排,让这三种小区块平均交错在二侧墙上,这种作法比较复杂,在美观上也要花更多心思去安排。另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二侧墙对称分三区块,第一区块是反射区,安排在最靠近喇叭处。第二区块是吸收区,安排在二侧墙的中段处。第三区块是扩散区,安排在靠近聆听位置处。
后墙的作法二侧墙说过,最后要处理的是喇叭后墙与聆听位置后墙。在此,我们的要求也是吸收、反射、扩散各三分之一,不过其安排的方式与二侧墙不同。我们要把扩散安排在喇叭后墙与聆听位置后墙的四个墙角,让最容易产生驻波的地方降低驻波的能量(驻波无法完全消除,只能降低能量)。再来,喇叭后墙要保持反射,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坚硬的墙面,这样才能把喇叭的能量毫无损失的传送出来。假若喇叭后墙用厚夹板钉成,会严重吸收中低频以下的频率,让低频不够扎实有劲。假若喇叭后墙以薄夹板钉成,则会吸收过多的中频,让中频段乐器形体变得细瘦,钢琴与人声不够饱满。或许您又要提出疑问:难道喇叭后墙就不能放置音响架、书柜、唱片柜或吊画吗?最好不要,因为喇叭后墙我们还有妙用,那是最后用来调整高频段量感用的。这话怎么说呢?当您一切都安置妥当、天花板也经过上述的调整之后,假若仍然觉得高频段量感太多,此时最有效的调节方式就是在喇叭后墙安排厚软的吸音物质,只要把这块厚软物质像挂画一样挂在二喇叭之间,就会有相当好的调节高频量感作用。
喇叭后墙要保持坚硬或许您的脑中又要冒出一个问题:刚才不是口口声声告诉我们喇叭后墙要保持反射、坚硬吗?怎么现在又可以挂厚软物质呢?其实您误会了,当您挂上厚软物质之后,喇叭后墙的本体还是坚硬的,这样并不会对低频或中频有过多的吸收作用,我们所挂上的这块厚软物质只是要调节过多的高频量感而已。对不起,在此让我说得更清楚些:喇叭后墙绝对不要有空腔形成的墙面,因为空腔会增强木板振动时的吸收声波能力。好,喇叭后墙说过,最后要说聆听位置后墙。在这片墙面的二个墙角上,我们已经安置二次余数扩散器,而剩余的中间墙面我们要做成吸收区。最简单的作法就是像许多旅馆内的墙面作法,以漂亮的布内绷吸音泡棉,在墙面上做成美观的一块块造型。这种作法当然需要木工师傅,一般人大概做不来。
软硬适中的要诀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硬调空间成功的转为“软硬适中”的空间。来,让我们再复习一次天花板、地板以及四个墙面的作法。我们把天花板与地板当作第一组,这第一组要把吸收与反射面积分配成各占二分之一,原则上以整个天花板为吸收区,整个地板为反射区。天花板还可以更换一些反射或扩散表面来做残响时间长短的调节,地板上那些家俱与杂物则当作扩散之用。第二组就是二侧墙,二侧墙我们把吸收、反射、扩散面积分配成各占三分之一。您可以把吸收、反射、扩散区平均分散在二侧墙,也可以整齐的分三区,如果要分三区,靠近喇叭处的侧墙可以规划为反射区,中段侧墙规划为吸收区,靠近聆听位置侧墙规划为扩散区。第三组就是喇叭后墙与聆听位置后墙,我们也把它分为吸收、反射、扩散面积各占三分之一,不过其配置方式与二侧墙不同。反射区设在喇叭后墙,扩散区则设在四个墙角,吸收区设在聆听位置后墙。
三分之一不是精确的数字在此我要提醒您,我所谓的三分之一面积或二分之一面积并不是绝对精确的数字,它只是个大约的数字而已。为什么?因为每个空间的各项条件与所使用的音响器材都不尽相同,您必须依照自己耳朵所听到的音响效果去做更精细的微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所谓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数字仅供大原则的参考而已。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您能够听到甜美、丰润、有光泽、有弹性、有活力、饱满健康的音乐。经常看我所写有关空间处理文章的人,现在一定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反射与扩散都各占三分之一,为什么不干脆不要反射区,而让扩散面积占三分之二呢?二次余数扩散器的表面不也是光滑的吗?既然是光滑的,就等于是反射,如果我们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来取代反射区,是否效果会更好呢?没错!如果单以声波扩散的角度来看,用扩散来取代反射,其声波扩散的效果将会更好。不过我考虑的是,一旦室内使用太多的二次余数扩散器,这些扩散器都是木板做成,它们是否会吸收掉太多的中频段与中低频段呢?一旦中频段与中低频段被吸收得太多,音乐听起来就会不够有劲,不够饱满,这是我所担心的。当然,假若实际听起来并不会产生中频段与中低频段太少的问题,您就可以用扩散来取代原来的反射。看到这里,或许您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以上“软硬适中”的作法好象与我以前我在“刘氏好声歌”所提出的“前硬中吸后扩散”原则不太一样?其实大原则还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仅在于聆听位置后墙除了墙角的扩散之外,多加了吸收区而已。事实上这块吸收区可以依照实际情况调整,如果高频段听起来太多,聆听位置后墙最好采取吸收声波的方式去做。如果高频量感不会太多,聆听位置后墙采取全面扩散的方式会更好。
最后,摘录《新音响空间十五守则》的第七条“反射、吸收与扩散三者必须巧妙运用”,作为结语:以上所谈的“前硬中吸后扩散”原则,事实上就是音响空间中“反射”、“吸收”与“扩散”三种表面处理大原则。这三种手段必须灵活运用,并尽量在大原则的范围之下发挥您的想象力。在此我要提醒您,当您想模仿别人的处理方式时,一定要先仔细评估,自己音响空间的声音特性、各项条件以及本身好恶是否与别人相同。否则,胡乱模仿的结果通常会以失败收场。请记住,我们精心的调配反射、吸收与扩散声波,为的就是要得到“温暖”、“饱满”、“柔和”、“丰润”、“清澄”、“透明”的声音。如果您听到的是尖锐、刺耳、单薄、白热的声音,那么听音乐将成为痛苦的试炼,而非轻松愉快的享受。
天花板怎么弄啊层高本来就不高、、大别野不算啊
谢谢先学习下 先收藏了。 收藏了 写得很好,只有不断实践体会修改才能理解作者原意。 声音空间的声学结处理构,是好声音基础中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好器材就无用武之地,发烧就应该适可而止。
:lol 有一定经验。但是, 全文未见提到任何 SBIR 字眼。缺乏基本原理,很难站住脚。也不知道这些大师们听没听过半波损失这些原理。 SBIR计算器 ;
来自barefoot, 这才是科学 kyokyo 发表于 2015-3-3 1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BIR计算器 ;
来自barefoot, 这才是科学
这个是不是有点不适合家庭,仪器太专业了 有时,即使混响时间测试值是达标的,声音还是不好听,这时尝试变换扩散板吸音板的位置与数量可以收到改变的效果。所以,声音是否好,属于调试者自身的偏好,是艺术的范畴。 本帖最后由 音乐潜水艇 于 2015-3-3 16:23 编辑
我意思是,混响时间达标是必须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调整扩散和吸音的位置与数量以及他们的比例。即使混响时间达标,依然还是有很多种组合,在这些组合里有些声音是可以接受的,有些是不行的。 音乐潜水艇 发表于 2015-3-3 16: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意思是,混响时间达标是必须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调整扩散和吸音的位置与数量以及他们的比例。即使混响 ...
这点完全同意。
大部分烧友都不管混响什么的,或者根本不去计算和测量。盲目的上一些ABCD道具。。。。 非常有用的帖子感谢楼主分享:handshake 另一位大师的小小建议
http://www.citysoundproofing.com/roomsing.htm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