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么理解“声音的密度”这个概念的?
<P>下面转贴一段文章,大家看了后多发表发表自己的意见:<P>第二是它的声音密度比较高。声音密度,这个形容词经常出现在海外杂志上,不知读者怎样理解。其实越好的器材,声音密度相对越高,好比数码解码的取样频率一般,取样频率越高还原度越强。密度不同于取样频率的是后者可以用数字表达线性之优越性,而前者只能从音乐重放中意会,还要有丰富的聆听经验。如小提琴协奏曲中,那琴弦相交磨擦时的质感,以及多支小提琴上弦时所并发的量感,另外从轻声拉弦的技巧演译中仍能刻画出小提琴的轮廓,都在显示声音密度的多少,重放其他音乐也然,越高级的器材还原度越高 我的理解是声音声底扎实稳健,空气感好,声音不空洞。HD600声音密度感就远好于K501。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一天到晚发烧的鱼:
<B>我的理解是声音声底扎实稳健,空气感好,声音不空洞。HD600声音密度感就远好于K501。</B><HR></BLOCKQUOTE><P>K501空气感好,空间感好,声音也不空洞啊.我喜欢它的飘.
HD600确实是密度感特好的耳机,GRADO RS1也是声音浓密型的。但飘逸空灵是另一种境界,并非只有密度感好的耳机才高档。如STAX静电耳机密度感明显不如高级动圈,但谁也不会说STAX不如动圈吧。
HI-END声音也允许有各种风格,厚实密度大是一种风格,飘逸透明是另一种风格。如果有两种风格结合起来的耳机......大概只有奥菲斯了吧,我猜。 信息量足,声音饱满充实。 听了一段时间240DF,对600有新看法,下午发贴----顶级的对抗---哥俩好的矛盾与冲突。 akg240的缺点就声音密度小、乐器缺少实体感 如果听240DF你也这种感觉,我只能说---继续听。 哈哈,好,我继续听。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vivaldi:
<B> 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P>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麼感受呢?弦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麼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 <P> 以上选自刘汉盛“音响二十要”<P></B><HR></BLOCKQUOTE>
240包括akg其他耳机在声音密度上都比较低,这是公认的一个结论,不是我大饼听的多少的问题,akg的优点是比较平衡自然,因为密度小,听起来比较轻松,缺点嘛,正像楼上说的“HD600声音密度感就远好于K501”。<P> 没错,这就看这么理解什么声音是正确的了。 我对密度感的理解是:音质是偏向于“重”还是“轻”,“厚”还是“薄”。厚重的就是密度大的器材,轻灵的就是密度小的器材。厚重型的器材容易在分析力上失分,而轻灵型的器材通常透明度高分析力强,但容易在声音饱满度和低频上失分。
HD600是典型的声音厚重的耳机,即厚声型的耳机,而静电器材普遍是偏向于轻灵的器材,即薄声型的器材。发烧圈里普遍喜欢厚声器材的人多,但薄声器材如静电喇叭/耳机也一直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静电器材)。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电视:
<B>没错,这就看这么理解什么声音是正确的了。</B><HR></BLOCKQUOTE><P>???
说啥呢?
<p>[被 大饼 编辑过(日期 02-21-2002)] 连我自己都看不懂。
我是说AKG声音是不够厚润,不够密实,但它的声音最接近现场不是吗?这也许是AKG的设计理念指导的吧。
现场那里有彭湃的低频和金光闪闪的泛音呀,更别说形体感啦,现场的形体感是看到的。
所以我说HD600接近的是原声,240DF接近的是现场(抄谷雨的)。 说密度小是缺点也未必,akg的密度小,所以有些音乐的“线条”会凸现出来,对监听是有好处的,森海的密度高,所谓形体感我是指乐器的体积感,这是akg最少的东西,听小提琴应当感到琴箱体的共鸣,听大提琴会感到是个比较大的共鸣箱,而钢琴是体积很大的共鸣箱,另外中高频的声音细节再现akg也不如森那样好,你说akg两端延伸不够,我想未必是延伸不够,是中高频的细节不够,因为它们的延伸已经在超声波和次声波了,除非你是蝙蝠,否则怎么会感觉它两端延伸呢?音乐的基频在80-4000hz左右,泛音多在10khz以下,所以中高频密度不够或能量衰减造成延伸不够的印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