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二三事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14-1-6 16:07 编辑掙扎了一下,想想還是另開一篇文好了
一般對T1這耳機的印象不外乎 "高密度""端正" "溫潤好推"這些形容詞
少數特定搭配會聽出 "鋒利""銳利""小而深的前方定位"這樣的聽感
兩年前我曾發過篇T1的評論,大概的提要就是
T1的中高頻不好控制,中高頻相當通透,類似陶瓷振膜一樣的聽感,中頻下段到低頻上段這塊也不好控制,容易發衝腫脹壓迫
在特定錄音可以有種身歷其境,獨特的立體感
兩年過去了,我沒想到有需要作出重大修正的一天,或者說根本沒想到T1這麼難開聲.....
這篇文可以視為另一篇長文 (預定) 的簡單提要或預告
簡而言之,T1開聲之後聲音很不一樣.....如果有聽過真正煲開的DT880'05 / DT990'05,在第一時間就能認出那種柔潤大氣的風格
然而....似乎沒多少人聽過就是,導致要描述或說明實在相當費力
先是聲音的線條感,如果說T1未開聲前,像是一個又輕又硬的振膜懸空發聲,開聲後就連那種"振膜"的感覺也取消掉了
只剩下空氣在震動,或者就像是連單體旁邊的那圈聲學帳版也一起發聲一樣的....難以形容
有人可能會想到靜電耳機,然而我對007的印象已經相當淡薄了,沒有把握便不多提
再來,聲音開了,好像是振膜終於克服了來自腔體的阻力,而使腔體"隱形了",如果說T1原本呈現的立體感是"小而深的前方定位"
那麼開聲之後呈現出來的是另外一幅完全不同的風景,在面前成扇狀極自然的展開、擴散出去
原本是接近音象派的呈現,一轉而為屏風喇叭那樣的音場派方向> 當然,這是個很爛的類比
也因為變化實在太過劇烈,或多或少讓人慌了手腳,整個系統方向恐怕需要仔細調整,舉個例子,音像的聚焦
如果要勉強的說一說和990風格的差別,印象中990中頻的色調比較暖些,或者偏淺紅一些
----
系統是CAS/EMU1212M > Benchmark DAC1 > 谷津HA3
DAC1由XLR輸出,配合HA3的增益而衰減30dB
HA3增益開到 最大
(這是個人習慣,我想一定有人會質疑增益開到最大 一開始會靠前發衝,不過那或多或少只是暖機不充分的現象,以及與前端配合的問題)
好歹把前后搭配周边说说好给个参考啊。 好文,害得我又对t1长草 為了更好的對比,轉篇舊文好了,因為beyer冷門又難搞,導致對其聲音風格的認知度低落....
---
近期一直和K702交互比較之後,算是對990的性格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如果說以K702為代表的他廠旗艦動圈耳機,就像是現代那種效率偏低(平均值87dB)
對功率、電流貪得無饜的,單體腳踢不動那種喇叭
那990就有點古風、高效率喇叭的味道,當然不是指實際上需要的電流/功率需求
而純粹是風格上的分歧
以最單純的"細節"這一項標準來看,K702是穩固的結像、重量感、定位、刻劃
等等綜合而成的,不是說990在這方面有所不足,而是比起上面這些,更重視
直接、活生的表情、中頻豐富細膩的層次,微小的強弱音變化等等,
最重要的是,輕鬆無壓力的呈現方式
這種特色,搭配好的話是非常"毒"的,大概就是讓你工作效率馬上下降一半的
那種毒法XD
880問題可能還不太大,990恐怕還得面對真正控制那個低頻,而不要讓它在那邊
"只是在卡在低頻上段振動,沉不下去"的問題
雖然一些低頻動過手腳的耳擴可以避掉這個問題,聽起來也不錯
不過我不喜歡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解決辦法
(這種耳擴通常搭K70X系列就現形了,低頻乾乾癟癟)
然而要以正攻法解決這問題實在頗有難度,處理不好就是低頻上段暴衝
很考驗耳擴和耳機之間的順服度
再來是990對器材的訊噪比、雜訊干擾都異常的敏感,當然不是說真的就能夠"聽見"
而是只要一不對勁,放出來的音樂就會有毛躁、吵雜的感覺 (ex:HA1過熱時的情況)
當然這也有好處,也許是拜這種敏銳性,電源乾淨、器材動作良好的時候
那聲音簡直美妙的讓人流口水....K702的中頻相比之下,難免呆了、鈍了、濁了
或者這麼說吧,像是從PIONEER KURO看習慣了之後,跑回去看大賣場BenQ LCD的感覺
HA1增益需要開到最高,才覺得能充分駕馭990這件事後來也想了一下
是不是一方面是滿足了990關於電壓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是線路的迴授量也減少了
所以才能讓990 "活" 起來呢?
說實在話,我這樣的調整對耳擴本身、耳機是有點霸王硬上弓的味道在的
如果電源情況差一點,可能會比調整至中等增益的情況還要難聽
最後談唇齒音的問題、與其說是高頻有某段突出、不如說是像過載了,煞車鎖死的情況
我猜600歐姆版本問題輕微很多的原因正是如此,高阻版本餘裕度比較好
"正常"情況,唇齒音應該是收得有點慢、有點奇妙的顆粒質感,不太刺激銳利
但是通常能作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是算"反常"了 (苦笑)
-----
先隨便談談參考唱片:拉摩的皮馬龍,雷翁哈特指揮,算是廣義的古樂作品
為什麼會選這張巴洛克時期的冷門歌劇做參考?最大的理由是好聽
這種華美嬌艷的情調和義大利幫的歌劇很不一樣
請注意,華美嬌艷並不等於娘娘腔,相反地,個人覺得DHM很好地捕捉了人聲的能量感,
相比於HM,DHM的錄音看似沒那麼"發燒",但是我覺得其實是各擅勝場,DHM錄音的色溫比
HM高一些,頻段收錄的更完整一些,但是在錄音電平的處理比較保守些
以990先上陣,不管是女高音們,或者是接著對唱的男高音,有種難以描述的氣韻,很難
形容那種感覺,像是人聲,像水墨畫那種,慢慢地暈開、消失在空氣中,美到會讓人屏息
的存在感,那不是強調輪廓,稜角,或者重量感的類型,但是自然而然的有著一定的密度
與能量感在
古樂特有的清麗質感被很好的呈現出來了,論活靈活現的動態可能只算是普通,也沒有
特意去強調抑揚頓挫,沉穩不誇張,充滿信服力
然而這種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感覺並不會無趣
決定喜不喜歡的關鍵可能是能不能接受那種細膩又厚實的,無孔不入的的中頻質感,這種
獨特的質感巧妙的補充了整個場景,德系耳機如森海也有類似風格的呈現,不過沒有像
Beyer那麼徹底,喜歡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氣氛很好",不喜歡的人可能會覺得無謂生事,
以這張唱片的情況,我很歡迎這種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的感覺
接下來是K702
和990幾乎是對極的存在,沒有990那種讓人屏息的美感/存在感,甚至是不特意去誇耀這
方面的類型,論人聲的質感只是普通,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穿透力、能量感極強極穩
,堂堂皇皇,雖然不會讓人停止呼吸,不過足以讓老饕大快朵頤,或者這樣講吧,K702的
肉聲感更強,更飽滿
另一個與990針鋒相對的一點是動態,K702沒有那種精細的質感與逼真的氛圍,純粹以動
態變化取勝,這裡說得動態並不只是衝擊力,而是活靈活現感覺的關鍵要素,前面說990
是沉穩,那麼K702在這裡就有點活潑,甚至豪放的味道,這種活靈活現的動態變化帶來了
無法預測的新鮮感.......前提是錄音的品質真的要非常好
決定喜歡不喜歡的關鍵?或多或少要能接受這隻耳機其實是監聽耳機的事實,你可以很好
地去"觀看"音樂,但很難真正的進入音樂,K702有著旗艦級耳機的性能沒錯,但是欠缺一
個引子,一個讓人被吸引,投入音樂的要素,說真的,在聽參考唱片中幾個很喜歡的段子
時,我發現自己光顧著歸納分析,卻始終沒有被音樂吸引......以前說過K702有種把樂團
從舞台打光下拖到日光燈下的能力,也許這就是主因吧?
---
好文。
huang兄有没兴趣谈谈t1所谓版本一说的看法? 怎样才能开声呢 mifeng 发表于 2014-1-6 16: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
huang兄有没兴趣谈谈t1所谓版本一说的看法?
不覺得T1的版本差異有到很大的地步,以我手上換了新版頭帶的舊版T1而言
換新頭帶後,一開始聽起來有差別是因為耳罩側壓的微妙變化所導致的
最老板和新板T1還差在 聲學布黏合方式的不同
這個是很單純把聲學布黏死一點以免臉頰摩擦產生可知覺的異音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14-1-6 19:03 编辑
bpatrick 发表于 2014-1-6 16: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样才能开声呢
我不知道,不過可以稍微講一下可能的徵兆
1.某些錄音開始有跟原本"小而深"的呈現方式完全不搭嘎的臨場感
2.似乎有左右互饋一樣的錯覺......雖然正常來講耳機是不可能有左右互饋的
好吧,還是頗怪力亂神的....然後也是莫名其妙在bilibili看蟲師特別篇時開聲的 lol
如果比較客觀的去談, 所謂"開聲" 這回事 可以理解為耳機這個系統內某個或某幾個零組件的性能產生變化
導致失衡與再平衡
如果要說是"懸邊"的話,耳機的"懸邊"基本上是和振膜一體化的, 大概是PE薄膜之類的材質,頂多上阻尼塗布、多層疊合、
或者鍍上鑽石啦、鋁啦金啦鈦啦之類的
這部分的材料特性可能有變化,但是如果直接導致上述那種天差地別的聽感
應該已經是品管不良的等級了....
耳罩側壓貼合 > 是有很顯著的影響,不過已經兩年多了,該扁的也早就扁了,更何況我當初還試過拿老990的耳罩替換
差異也沒這麼大
線材 > 耳機線之前有磨損,送回原廠更換,這部分變數應該可以不列入考慮
那麼主要的變因是那圈聲學帳版? 可能吧....
以我的理解,那圈聲學帳板的用途是平衡腔體內外兩側的壓力,一般beyer是用類似羊毛紙的材質,在T1/T5P這個產品線材
才用上無紡布...
在這裡先打個預防針,可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去動那圈帳板的腦筋,因為那圈帳板和單體的音圈是合在一起的
一拆就扯斷那個比頭髮還細的音圈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4-1-6 17:10 编辑
“T1的中高頻不好控制,中高頻相當通透,類似陶瓷振膜一樣的聽感,中頻下段到低頻上段這塊也不好控制,容易發衝腫脹壓迫
在特定錄音可以有種身歷其境,獨特的立體感”
形容得很精彩,帮顶了,这个确实是拜亚动力耳机的特质。
听感锐利,也就是说有点锐化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只是系统好一点似乎不那么明显,边缘不那么锋利割手,但相比其他品牌的耳机,似乎还是偏锐利。
说不上好坏,感觉是拜亚的特色,一直都坚持这么做,虽然一步步收敛,但从没想过放弃的样子。 我还没试过把左边旋钮的增益调到最大 大部分是9点位置 ha3阻抗设置的多少? mvw 发表于 2014-1-6 17: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1的中高頻不好控制,中高頻相當通透,類似陶瓷振膜一樣的聽感,中頻下段到低頻上段這塊也不好控制,容易 ...
你说的最近的飞利浦有AKG的风格,指的是哪些型号呢?
不得不说搞好拜亚基本可以不用去听很多静电了!T1推好基本世界第二!仅次于009!而且你若喜欢拜亚的细节呈现方式!那可谓完美了 楼主能不能说说ha3下的t1三频表现,刚入ha3准备上t1。 虽然对拜亚不感冒依然觉得T1是个好东西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14-1-6 21:38 编辑
醇厚水润 发表于 2014-1-6 21: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能不能说说ha3下的t1三频表现,刚入ha3准备上t1。
首先要說聲抱歉,沒辦法很好的回答
如果以HA3新機 搭未開聲的T1的情形而言,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中高頻太過收斂,
整體而言有點呆、平淡而舒展不開
也有可能跟T1的中低頻打架,導致"飽滿"到有點壓迫,甚至不耐聽
耳擴、耳機兩者都很強力,都想把對方拉到自己這一邊
這樣兩者互相抗衡了半年多,聲音才大致穩定
我直接轉以前寫的東西
====
HA3用了半年多,應該可以稍微聊聊了
首先,這耳擴較弱的環節還是在於電源部分,相對容易受環境干擾/影響
將耳擴本體和電源部分開設置在不同平面上,聲音會有一定改善
以音色而論,算中性偏暗偏暖,中高頻微妙的收斂,瞬態有點柔化
營造出一種"天鵝絨框邊"一樣的聽感
然而在"溫柔"的外表下,控制力,或者推力是相當強橫的
甚至給人有點不好控制的感覺
用個不太洽當的類比,像是懸吊被調得比較軟的肌肉車
偏流調到最大的情況下,會多出一種金黃的光澤感,我相信應該蠻多人喜歡
這種光澤感的
前面提到有點不好控制,不如這樣說吧,有些情況下這耳擴會有點內在不協調,
出不了力的感覺
聲音變得相當的暗、濃、重、厚,好像是耳擴裡面某個銜接的環節出了差錯
所幸這個似乎會隨熱機/run-in 改善
====
一般狀態的T1去搭的話,走向大概不出上述情況,以我這邊的情況而言
256ohm 和 32ohm是比較常用的偏流檔位
不過如果訊源那邊搭不好,256ohm檔位下會收不住中高頻與高頻下段,需要調大一點偏流壓制
以上都是在增益最大的情況下談的,我個人是把HA3當成可調音量的後級在用,跟一般印象可能有點落差
另外,三個輸出 bypass / sw output / pre out 會微妙的影響聲音,可以和偏流切換搭配試試
我的印象大概是 正負正 這樣搭配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