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sliu 发表于 2013-11-14 14:08:01

“众神的黄昏”——李斯特的晚年门徒

小白最近一直在研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之前发布过科瓦切维奇和古尔达的两套,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对李斯特之后的钢琴发展有一定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众神的黄昏”——李斯特的晚年门徒

    作为贝多芬的再传弟子和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弗伦茨·李斯特(FerenczLiszt 1811-1886)代表了浪漫主义钢琴演奏的最高峰。他同时还是那个时代最
负盛名的钢琴教师。全欧洲的钢琴家哪一个不想得到大师的点拨呢。但他是不接受初学者的,到他那里的都是初具规模甚至已经完全成熟的演奏家。作为教师,李斯特没有一套教学体系,他的每个学生的演奏都不一样。他不集中教技巧,只是作音乐上的辅导。他早年的教学于1848年在魏玛展开,最有名的学生是陶西格和彪罗,还有很多今天已不为人熟知的名字—赖内克(Carl Reinecke),门特(Sophie Menter),奥赫(Adele aus der Ohe),里维一金(Julie Rive-King)。晚年的李斯特在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来回奔忙于教学。他的学生西洛季回忆他晚年在魏玛每周二、四、六下午四点至六点上课,免费。
    遗憾的是李斯特本人没有留下任何钢琴演奏的录音(尽管不时冒出传言,说有一个李斯特的圆筒录音)。到了二十世纪,他的学生们有不少都留下了录
音,总计有二十一人之多!都是他晚年的门徒。在这些录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动纸卷钢琴,这个东西不可信,速度力度和踏板都十分令人怀疑。还有的学生
录音很少,或是没有以CD发行。著名的学生如安索盖(Conrad Ansorge)和魏斯(JosefWeiss)都只留下两个录音,西洛季(Alexander Siloti)只有一个三分钟左右且模糊不清的录音,施塔文哈根(Bernhard Stavenhagen)的一个百代录音在私人藏家手里,没有发行。约瑟菲(RafealJoseffy)和赖泽瑙尔(Alfred Reisenauer)则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留下录音数量比较多,而且发行了CD的学生有:弗里德海姆、绍尔、格雷夫、罗森塔尔、达尔伯特、拉蒙德和达·莫塔,每个人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托各大唱片公司转录历史录音之福,这些珍贵录音得以焕发青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和现今完全不同的浪漫主义钢琴演奏。
    说到李斯特的学生就不可能不说说浪漫派钢琴演奏的规矩。浪漫派的钢琴家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钢琴和钢琴家是音乐的主宰,而非作曲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音乐,给它们加上各种各样自己的注解,自由处理乐句和节奏。李斯特本人的演奏就是如此他在第一次试奏别人的新作品时弹得最好,第二遍时就会加上自己的东西了。浪漫派钢琴家还特别强调优美的音色,丰富华丽的风格,他们对织体丰富的音乐感兴趣,特别强调突出内声部。他们演奏的曲目几乎全是浪漫派或自己的作品,偶尔会出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巴赫的作品基本上被演奏成沙龙小品,至于印象派的曲目,经常被演奏的是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雨中花园》,不过都是被当成了浪漫派炫技小品来弹。从李斯特上课的纪录来看,他最看得上的作曲家还是肖邦,他对肖邦作品的解释是非常谨慎,细致而有见的。
    李斯特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欧洲各地闪耀着他们的光芒,占据了欧洲主要的钢琴舞台,他们中有不少人的弟子后来也成了大钢琴家,继承着自贝多芬以来
伟大的钢琴演奏传统。

阿瑟·弗里德海姆
Arthur Friedh
1859.10.26一1932.10.19
    弗里德海姆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八岁开始学习音乐,九岁即公开演出。在安东·鲁宾斯坦那里不太成功地学习子一年之后,他转而投往李斯特门下。李斯特起初并不很喜欢这个鲁宾斯坦的学生,只是觉得他很有个性。弗里德海姆则努力模仿李斯特弹琴的风格,不仅在音乐风格上,连举手投足也模仿的惟妙惟肖。终于在188年,李斯特承认了这名学生。拉蒙德的回忆录记载了关于弗雷德海姆的故事:匈牙利钢琴家布尔麦斯特在魏玛见李斯特时演奏了大师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弗雷德海姆为他弹乐队部分(相当复杂)时居然可以背奏,令李斯特大为惊讶。李斯特另一位门徒格莱里希的1884-1886年李斯特授课纪录也描述了弗雷德海姆上课时演奏李斯特的《第二叙事曲》,被大师称赞为“不能弹得比这更好了”,他最终成为李斯特的秘书和最重要的学生之一。李斯特去世后,弗雷德海姆先后在美国和英国演出并教学,他还创作了声些歌剧,两首钢琴协奏曲。他编订的肖邦作品的乐谱(Schirmer版)至今还不时能看到有钢琴学生在使用。
    作为最能体现李斯特演奏风格的门徒,弗里德海姆留下的录音少得可怜,只够装下半张CD,全部是二十世纪初的声学录音,效果不佳,而且曲目安排也是支离破碎,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首先是韦伯的《第一奏鸣曲》的第四乐章,然后是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最奇怪的是肖邦的《第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丰”进行曲,弗雷德海姆弹完了中段之后就很满意地
结束了,没有再反复。还好剩下的五首作品是完整的,包括肖邦的《第二谐谑曲》,李斯特的“钟”,“鬼火”,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和第六号。弗雷德海姆的演奏具有浪漫派演奏家的一切缺陷特征,节奏不稳定,对作品随意篡改,极端的个性化,尤其是他的节奏实在是太随意工没有逻辑可言,让人觉得他似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但他还是有些闪光的东西,他的演奏是大刀阔斧式的,潇洒的触键,漂亮的音色。在他演奏的《钟》的录音中,虽然不乏错音,但明显感觉到他大笔挥洒的姿态,经过句被改成刮奏,不时像开赛车似的猛然加速。他的录音最成功的要数《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和《鬼火》,前者他的八度虽然还算不上最利索,但整体弹得有对比,有幅度,后者他把音乐的那种飘忽不定弹得出禅入化。
    弗雷德海姆的演奏完全是靠个性取胜的,而始终未能成为技巧大师。他在教学上也是有些成果的,最著名的学生是后来获得第一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金奖的范·克莱本的母亲Rildia Bee O'Bryan Cliburna。
   
埃米尔·冯·绍尔
Emil von Sauer
1862.10.8-1942.4.27
    和弗雷德海姆的大刀阔斧相比,绍尔的演奏风格是富有诗意的,永远在控制之中,优雅精美。除此之外,他的技巧也是完美无缺的,连一向对同行评价苛刻的约瑟夫·霍夫曼都评价他是李斯特学生中“真正伟大的技巧巨匠”。绍尔1862年10月8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十二岁时看了一场安东·鲁宾斯坦的音乐会后立志要成为出色的钢琴家。1879年他投人尼古拉·鲁宾斯坦门下直到1881年鲁宾斯坦突然去世。回到汉堡后绍尔开始其演奏生涯,先是在家乡大获成功,而后是伦敦、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意大利他结识了赛恩一维特根斯坦公主,后者把他介绍到李斯特那里深造。因此在1884年和李斯特上课之前,绍尔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钢琴家孔被称为是李斯特的学生并不让绍尔感到特别高兴,他认为自己的主要老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格莱里希1884-1886年的李斯特授课笔记中可以看到,李斯特为绍尔的授课并不多,而且辅导的内容是少之又久除了演奏生涯中的音乐会之外,绍尔在音乐文献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李斯特十二卷钢琴作品和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乐谱一直沿用至今。作为作曲家,他作有两首钢琴协奏曲(至今还有钢琴家演奏和灌录CD),两首奏鸣曲和为数众多的“音乐会波尔卡”和“音乐会练习曲”。作为钢琴教师,绍尔担任过维也纳音乐学院钢琴高级班的教授,有不少出名的弟子,不过多数是女生,最有名的莫过于艾丽·奈(Elly Ney)。在演奏生涯中,他的技巧从未退化,即使在年届80时还保持着上佳的状态。晚年他还经常出现在国际比赛的评委席上。
    在这套唱片发行之前,我们能听到的绍尔录音只有珍珠公司发行的一张半CD(另半张就是弗里德海姆的录音)。新发行的马斯通(Marston)的三张CD中的很多录音都是首次发行,特别是增加了他二十年代在西班牙的录音和一些刚发现不久的录音。绍尔最为人熟知的唱片就是李斯特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录制了两首作品的李斯特弟子有两个人,另一个是格雷夫。这两首协奏曲录制于绍尔七十六岁时,指挥是李斯特的另一位高足魏因加特纳(他和李斯特学习指挥),两人配合默契。整体上演奏的速度比一般钢琴家都要慢一些,《第一协奏曲》他们特别强调了作品的庄严感,而没有丝毫的炫技成分,《第二协奏曲》的钢琴音色始终光彩照人,慢乐章充满了诗意。这套唱片其他精彩的部分还有《第12匈牙利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钟》,两首音乐会练习曲等李斯特的作品,《第12匈牙利狂想曲》据绍尔回忆是他第一次去见李斯特时演奏的曲目。这些李斯特作品的演奏充分说明了绍尔的演奏是辉煌技巧和高度理智控制的结合。唱片中还包括新发现的特别珍贵的录音—舒曼的《狂欢节》。透过绍尔对这部作品的演释又可以看出浪漫派演奏的痕迹一一整首作品被删去了几段,很多反复记号被省略,段落之间没有任何停顿,而是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绍尔对大型作品整体架构的把握、流畅、弹性节奏的成熟运用,无不说明他是一位有风格、有趣味的音乐家。最能体现他是技巧巨匠的作品是舒而茨~艾弗勒改编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艰深的技术在他弹来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这一点只有后来的列文涅的演奏能与之比肩。
    Arbiter的唱片录制于绍尔78岁时(1940)。尽管录音效果不佳,但考虑到演奏的珍贵性,还是非常值得一听的。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和门格尔贝格在阿姆斯特丹的现场演出录音。绍尔的演奏风格特别适合像舒曼这个类型的作曲家的作品,细腻而敏感,可以发现一种已经在现代派钢琴家中绝迹的微妙乐感,每个和弦,乐句都充满着表现力。尽管第三乐章出了些纸漏,但无伤大局。另一部分录音是同一年在维也纳的音乐会。曲目有舒伯特的即兴曲、肖邦的波莱罗、《降E大调夜曲》和《第二十四练习曲》,舒曼的幻想曲集中的第七首,一首斯甘巴蒂的小步舞曲和钢琴家自己创作的《第一奏鸣曲》的一个乐章及两首小品。其中肖邦《第二十四练习曲》和《降E大调夜曲》也在商业录音中出现过,两者相比区别不大,都弹得气势恢宏。

阿图尔·德·格对夫
Arthur de Greef
1862.10.10-1940.8.29
    格雷夫生于比利时,生日只比绍尔晚了两天。他十一岁就在当地获得一项作曲比赛的第一名,接着就进了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他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是莫舍莱斯的学生路易·布拉辛,这位老师是瓦格纳的崇拜者,创作了著名的《魔火音乐》和《女武神飞驰》改编曲。格雷夫在他十五岁那年认识了李斯特,在魏玛
和大师学了两年。肖伯纳在伦敦听过他的音乐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称他“精神饱满,光彩照人,干净利落,充满自信,不仅具有相当的辨别力和鉴赏力,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才华”。在李斯特晚年的学生中,格雷夫是最理智的钢琴家,他的演奏几乎是反浪漫的,从他的录音可以得到证明。格雷夫从1885年起就在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执教直到1930年退休。他最著名的英国学生科尔称他是个“有绅士风度,友善而又具有幽默感的厂。
    1882年格雷夫与格里格相识并迅速成为至交直到格里格去世,格里格热情地把他称为“我所遇见的对我的作品的最佳淦释尤,。他们俩多次在比利时合作演出了格里格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格雷夫的这个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的录音也是这部作品历史上首个完整的录音,此外他还录了几首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格雷夫还
以诠释圣·桑的音乐而著称于世,他曾在巴黎结识了圣·桑并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弹的圣一桑《第二钢琴协奏曲》录制于1928年。除了两首协奏曲以外,格雷夫的录音还包括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四首圆舞曲,一首夜曲和李斯特的《第十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波兰舞曲》《维也纳小夜曲》莫什科夫斯基的三首小品等等。他的演奏技术非常准确,有控制,和绍尔一样是理智型的钢琴家,但他比绍尔拥有更刚毅的气质。他录制的格里格和圣一桑的钢琴协奏曲都是现代的演释手法,节奏上很严格,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任何删节或改动,速度和分句都很合理。他演释肖邦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很多浪漫派钢琴家如拉赫马尼诺夫、戈多夫斯基、科尔托等都录制了肖邦的《第二奏鸣曲》,相比之下格雷夫演释得更深刻,音色更深沉。两首李斯特的炫技作品,他都弹得坚实无比,
字字珠现。美中不足的是,格雷夫在弹《维也纳小夜曲》这类浪漫轻盈的作品时有些过于规整而缺乏灵气。
    格雷夫的运气不错,这两张唱片的录音质量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他刚劲厚实的音色,背景噪音也很小,远好于李斯特其他学生的录音。

莫里斯·罗森塔尔
Moriz Rosenthal
1862.12.18-1946.9.3
    罗森塔尔可能是李斯特晚年众多学生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1862年12月18日生于波兰的利沃夫。在师事李斯特之前,他有过两位重要的老师—肖邦的早期学生米库里和李斯特的学生约瑟菲。1876年在维也纳首次登台演奏贝多芬的《C小调
三十二变奏曲》而开始其演奏生涯。1877年被李斯特收人门爪罗森塔尔的年轻时期演奏力度幅度之大,速度和持久力只有后来的霍洛维茨才能与之相比,犹如晴空霹雳,对钢琴穷轰猛打。约瑟夫.霍夫曼小时候在柏林看过罗森塔尔的演奏后写道:“他弹得棒极子于是我开始在我们柏林的家里每天敲打六小时钢琴,就是想学罗森塔尔的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能发出晴空霹雳后,罗森塔尔的风格有所转变,除了雄浑的力度以外,更是大大发展了精致细巧的风格。他的艺术生命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罗森塔尔大约录制了四十面的78转唱片,时间的跨度是1922-1937年。珍珠公司的两张CD几乎把他的录音都收全了。曲目是典型的浪漫派曲目:主要是肖邦的作品—《玛祖卡》《夜曲》《圆舞曲》《摇篮曲》《练习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除此之外还有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维也纳小夜曲》,德彪西的《水中倒影》,阿尔贝尼兹的《特里亚纳》和钢琴家本人所作的著名小品《蝴蝶》,以及两首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狂欢节》。
    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录制于1930年,罗森塔尔己年近古稀孔他的技术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对钢琴具有绝对控制力、音色优美、分句清晰。有两处典型的处理反映出浪漫派的痕迹:开头的乐队序奏被大幅删减到只剩数个刁布;结尾的双手跑动被改成八度交替以追求更炫技的效果。其他肖邦的小品都弹得美妙异常,在风格上的把握万无一失;而那些炫技作品则展示了他那一手令人瞳目结舌的技巧,没有人能把《维也纳小夜曲》弹得像他那样轻盈纤巧,或是在《第二匈牙利狂想曲》中表现出的雷霆万钧的气概。像《特利亚纳》那种满是音符的复杂技巧在他的手里仿佛是信手拈来的。罗森塔尔还创作了不少钢琴曲,多数已经被时代所湮灭二只有钢琴小品《蝴蝶》至今还不时有钢琴家演出和录制唱片。

尤金·达尔贝特
Eugen d Albert
1864.4.10-1932.3.3
    李斯特的教学并没有形成体系,他的学生弹起琴来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总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超感性的,往往失于控制的浪漫派演奏家,如弗里德海姆,另一类则能够驾驭自如,理智当先的演奏家。绍尔、格雷夫和罗森塔尔都属于后者。而达尔贝特又是一位典型的感性强于理智的演奏家。
    柴科夫斯基在1884年明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提到“这儿有某位年轻人,叫达尔贝特。去年冬天在莫斯科,我听了他几次公开和私人场合的演奏。我觉得他是个天才钢琴家,是鲁宾斯坦(安东)的合法继承厂。布鲁诺·瓦尔特夸张地把达尔贝特比作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只不过那一半是钢琴。
    这位传奇钢琴家生于苏格兰,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法国和意大利人的后裔。1876年他随英国著名的作曲家沙利文学习和声和对位。1881年他赢得了门德尔松奖学金,离开英国,来到了维也纳,指挥家汉斯·李希特邀请他演出协奏曲的音乐会,并把他介绍给李斯特。李斯特立刻就对这个天才宠爱有加,称他为“陶西格第二”,“除彪罗和鲁宾斯坦之外最有才华的技巧大师”。由于达尔贝特身材矮小,弹琴时又具有泰坦神力,因此又被称为K ,J、巨厂。不过达尔贝特投人最大的并非钢琴演奏事业,而是作曲,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写过二十一部歌剧(最著名的是第七部《低地》)!一首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两手弦乐四重奏,还有很多钢琴作品,室内乐作品,艺术歌曲等等。
    在私生活上达尔贝特也是一位风云人物,他结过六次婚,生有八个儿女。其中第二位妻子是和他一样狂风暴雨般的,技巧高超而端庄健美的委内瑞拉女钢琴家泰蕾莎·卡雷尼奥(Teresa Carreno)一一她也结了四次婚!他们有个特别经典的笑话:“快来!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在跟我们的孩子打架!”
    达尔贝特留下的录音情况和弗里德海姆差不多,没有什么完整的东西,录音效果都很差,不过数量要多一些,。1910-1928年的这些录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方面的音乐家一一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室内乐演奏家于一身。最成功的演奏是韦伯的《邀舞》,展现出他全盛时期盛气凌人的风格和无人可与之匹敌的技巧。贝多芬的作品只录了《第18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和《“黎明”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都是删了再删以适应四分多钟的时间限制的。其中《第勺l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充分展现了达尔贝特左手技巧,十六分音符又决又清晰又均匀。几首舒伯特的即兴曲都弹得很漂亮,潇洒自如,绰约多姿,肖邦作品演奏都是山流的,充满了力度感,降A大调和升C小调圆舞曲,《“英雄”波兰舞曲》《摇篮曲》《升Fib调夜曲》,都具有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而且都在强力控制之下。奇怪的是这些东西每首都录了两次。最怪异的录音是肖邦的练习曲《蝴蝶》,在1923年的录音里,他像练琴似的不间断的弹了三遍。他似乎对录音满不在乎,也不介意谁会去听他们。达尔贝特还和小提琴家魏斯格博尔录了些莫扎特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片断,都弹得温文尔雅,还有他亲自指挥歌剧《低地》的
部分音乐。1930年的贝多芬《“皇帝”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唱片是一次广播录音,以现在的欣赏标准来看是不能接受的,晚年达尔贝特已经完全不在状态,随意而奇怪的节奏变化,极端的力度处理,还有错音到处可见。
    达尔贝特最后成为瑞士公民,他于1932年在拉脱维亚逝世,他正在那里准备和第六任妻子离婚。达尔贝特也开展了教学活动,在学生中有一人继承了他辉煌的技巧风格,并发展成为德国现代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就是巴克豪斯。

弗雷德里克·拉蒙德
Frederic Lamond
1868.1.28-1948.2.21
    李斯特最后的两名学生是拉蒙德和达·莫塔。两个人是同年出生,又是同年去世。和达尔贝特一样,拉蒙德也出生于苏格兰,他很快就觉得在当地已经没什么可学的了,于是就跑到德国投在彪罗门下,然后在李斯特去世前一年在魏玛和罗马跟大师学习。1886年他会见了勃拉姆斯,拉蒙德是最早的演奏勃拉姆斯音乐的钢琴家之一,据记载他在1886年一次演出上连续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三奏鸣曲》、一首狂想曲、两首叙事曲、一首谐谑曲、两首随想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拉蒙德还会见了鲁宾斯坦,听了很多他的音乐会,受到了很深的影响。拉蒙德是在施纳贝尔之前欧洲最重要的贝多芬作品的诊释者。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发行的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的乐谱就是由他在之前彪罗版的基础上编订的。这个版本充斥着拉蒙德的个人标记,包括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古怪的指法,大量的踏板标记,速度标记,是典型的浪漫派逢释的产物。二十世纪末还发行了中文版。1893年柴科夫斯基逝世时,拉蒙德应邀到俄罗斯出席了纪念仪式并演出了作曲家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俄罗斯,他还会见了斯克利亚宾,并演奏了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
    从拉蒙德弹李斯特作品的录音来看,他并不是以辉煌技巧取胜,而是以丰富的音色,富有诗意的句法和强烈的个人风格使人受到感染。他录制了李斯特技巧最难的奥伯的歌剧《波尔蒂契的哑女》中的塔兰泰拉改编曲,这个作品完全是炫技性的,迄今为止很少有钢琴家演奏和录音。这个录音让人感到他在和高难度的
技巧搏斗,并没有真正的完全掌控。他还录制了李斯特的《爱之梦》第三首、《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号》,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细语》和《叹息》,塔兰泰拉舞曲,高级练习曲《鬼火》,这些都是很宏伟的表演,证明了他是一个自成流派的风格大师。
    除了李斯特的作品之外,贝多芬的大型协奏曲和奏鸣曲也是拉蒙德经常演奏的曲目,他留下了两张贝多芬作品的CD。其中《“皇帝”协奏曲》是声学录音时代的产物,也是这部作品历史上的首个录音,奏鸣曲则录制了“悲枪”“月光”“暴风雨”“黎明”和“热情”等,弹得最成功的是“热情”和《第三十一奏鸣曲》,对结构的把握比较好,技巧娴熟,偶尔有些经过句弹得结结巴巴,《第三十一奏鸣曲》的赋格弹得特别精彩,层次清楚。和施纳贝尔从乐谱的角度出发不同的是,拉蒙德的这些演奏充满了个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随意的自由节奏,乐句结尾的渐慢,两只手分开起音,不按照乐谱上的力度变化,有些困难的乐句会放慢速度等等。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话,这样演奏会被认定为是离经叛道的。
    拉蒙德的演奏生涯很长,一直弹到将近80岁。在1944年家乡的超长独奏会上,他还演奏了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贝多芬《第二十七奏鸣曲》,克列门蒂的一首奏鸣曲,肖邦的圆舞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和李斯特的《第十四匈牙利狂想曲》。

何塞·维安纳·达·莫塔
1868.4.22-1948.6.1
    李斯特主要学生中最后一个去世的是何塞·维安纳·达·莫塔,比拉蒙德只晚了三个多月。达·莫塔生于靠近非洲沿岸葡萄牙所属的圣多美岛,早年即全家移居到葡萄牙里斯本。他五岁时即首次公开演出,十三岁第一次在里斯本露面,不仅演奏了肖邦的谐谑曲,门德尔松的《辉煌的随想曲》和他自己的作品,还在门德尔松的三重奏中弹钢琴以及指挥乐队演奏了自己的作品。李斯特的学生索菲·门特在听了他的演奏后建议他去柏林,和沙尔文卡学习钢琴和作曲。1885年达·莫塔来到魏玛参加了李斯特的大师班。李斯特去世后,他又和彪罗学习子.段时间。直到一次大战之前,他一直住在柏林,和布佐尼成了最好的朋友,布佐尼的一组巴赫管风琴改编曲就是题献给达·莫塔的。在当时的柏林,他和罗森塔尔、达尔贝特、施纳贝尔都是顶尖的钢琴家。除此以外,他还醉心于室内乐,经常与萨拉萨蒂和伊萨依合作。1915年,他先是接替施塔文哈根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接着功成名就的达·莫塔回到里斯本,成为他的母校里斯本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待到1938年退休。达·莫塔和拉蒙德一样,也擅长弹奏贝多芬作品,他的演出不多,但每次都是当时音乐生活中的大事。在1927年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达·莫塔公开演出子全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
    达·莫塔的录音很少,大约只有十二面78转唱片,全部录制于1928年,转成CD后只有半张,非常珍稀。九首作品中的头三首是他自己写的伊比利亚风格的舞曲,作品9号:《爱之歌》《葡萄牙楚拉舞曲》和《异想天开的圆舞曲》,都是特别优美而高贵的小品,他弹起来也是风度翩翩,轻松惬意,充满韵味。其他的录音有:李斯特旅行年代第一年《瑞士》中的第七首“牧歌”,布索尼的炫技作品《图兰多》间奏曲改编曲,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舒伯特《G大调奏鸣曲》中的《小步舞曲》,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中的《到何处去?》。最有意思的是布佐尼改编的莫扎特《第十九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音乐会二重奏》,洛佩兹为达·莫塔弹第二钢琴。达·莫塔的演奏可以归人绍尔、罗森塔尔一
类,具有宏伟而高贵气质,有风度,音色漂亮,层次丰富,演绎很有分寸感,显示了浪漫派钢琴演奏的优点。
    与李斯特学生同时代或稍晚一些,还活跃着其他特别著名的浪漫派钢琴巨匠,他们把浪漫派演奏风格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吮有两位还坚守浪漫派阵营一直到八十年代。



mmxh 发表于 2013-11-14 20:02:27

“李斯特主要学生中最后一个去世的是何塞·维安纳·达·莫塔”
Frederick W. Riesberg (1863 -- 1950.03.14)
请问这位呢?虽然他晚年去美国后,改行以演奏管风琴为主,但他早年在德国可是以钢琴家身份出名。

mmxh 发表于 2013-11-14 20:12:57

Ansorge的录音不止两个,
除了珍珠出过的舒曼浪漫曲和李斯特改编萧邦作品,还有好几首录音没有CD化,包括
贝多芬的月光第二乐章、悲怆第一乐章、回旋曲op.51之一、致远方的爱人改编曲,
莫扎特奏鸣曲K330第二乐章,
舒伯特音乐瞬间第三首。

mmxh 发表于 2013-11-14 20:20:10

Weiss的录音更多,有十多首,
只不过独有珍珠CD化过其中两首,贝多芬奏鸣曲18号的第二乐章,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2号,
其实1924年这首贝奏当时是录了全曲的,而且还录了热情全曲,可惜只有其中这一个乐章被CD化。
另外他早期还有勃拉姆斯、萧邦、李斯特、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以及他本人的作品共计十多首录音。

mmxh 发表于 2013-11-14 20:38:06

李斯特弟子中,有录音留下的,还有两位。

波兰钢琴家Alexander Lambert (1862 -- 1929)
一首,亨德尔作品,胡拜改编,和小提琴大师Efrem Zimbalist合作。

德国钢琴家Emil Liebling (1851.04.12 -- 1914.01.20)
三首,萧邦前奏曲op.28第七首、圆舞曲“分钟”op.64之一、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里的“钟”。

hugohugo 发表于 2013-11-14 22:42:51

APR公司出版了罗森塔尔的5CD包子,由大名鼎鼎的Marston专制,这套唱片质量不亚于Pearl,而且价格实惠,赶紧收入囊中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众神的黄昏”——李斯特的晚年门徒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