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交响作品里面的谐谑曲乐章。
感觉很假,内容很空,特别是悲剧性作品,与作品情绪氛围不搭调。 原帖由 醇厚水润 于 2013-5-16 10:5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感觉很假,内容很空,特别是悲剧性作品,与作品情绪氛围不搭调。
1:器材问题
2:听不懂和声变化,旋律变化,调性变化等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3:缺少全局概念。 悲剧性作品也不能四个都是慢板乐章的啊。艺术贵在有变化、有表现幅度,不可能从头到底悲剧、柔慢、深沉。那才是真的悲剧了。
随便举个例子。老柴的悲怆交响曲里的谐谑曲乐章,就和作品总体格局非常协调。由于这个乐章的存在,末乐章才更有说服力、更感人。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5-16 11:47 编辑 ] 李斯特,理查德斯特劳斯爱写交响诗,单乐章的,不墨守古典成规。
谐谑曲放在整个作品看是对主题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但相比其他乐章确实很难把我带进去,有时候感觉那种节奏很怪异,很固执,不知道在表达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从欣赏的角度是有难度的,不像其他乐章那样“言之有物””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拿来毁灭,第三乐章是美好的东西,第四乐章是毁灭。
[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5-16 14:07 编辑 ] 音乐的布局就是玩儿心理的 老柴悲怆第一乐章悲,第二乐章是美好回忆,第三乐章是神经质的狂飙突进,最后美好都是暂时的,痛苦是永恒的,第四乐章还是悲。 有喜才有悲呀 即使是一个乐章内部,不同主题也有对比的 新人希望在这里能多多看到这样对音乐本身来探讨的内容,谢谢了! 柴六还就是最喜欢第三乐章 整首曲子最强的戏剧性与感情强弱对比在谐虐曲乐章集中体现,乐章时间都比较短
个人感觉是最难听的一个乐章,,因为不太喜欢剧烈的戏剧性强的对比冲突 音乐是有对比的,如果一部长篇大作,全部是悲剧色彩,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比如舒伯特的《冬之旅》,如果全部是小调,听众会受不了,所以即使在流浪中,音乐也是大小调交替,大调是冬旅者对过去的回念和幻想,看上去挺明快,而小调是回到了显示,很压抑。这样不断的穿插对比,成就一部杰作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的胃口
[ 本帖最后由 zeppelin 于 2013-5-21 21:58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