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hwl
发表于 2012-7-28 16:30:32
B从音色来判断,我还真觉得应该是霍洛维茨的,特别是低音,还有渐慢的感觉很像他。另外,A应该是肯普夫了,我又听了一下,会处理得怎么质朴的,名家里也就肯普夫了。
飞雪连天
发表于 2012-7-28 16:44:05
那看来就都出来了,白版该揭晓答案同时也说一下自己的排名和听感了!:lol
小白
发表于 2012-7-28 16:51:06
B确实就是霍神的。1953年的第一次录音。他当时还不知道舒伯特的原版是降G调的,后来知道了,就不弹比洛的乐谱了,按舒伯特原谱弹。比如,土豆上的这个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LivGpeeb7s/
海菲兹拉二胡
发表于 2012-7-28 18:23:54
原帖由 ramos 于 2012-7-28 12:19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先不说AB是谁,为什么我猜对了2个小白不给我加分!!!! 你悲剧了,猜对两个就比我多加了10金币。。。我都没猜对一个(第一页)。。。
yangmetal
发表于 2012-7-28 18:34:26
昨天晚上下好,周末早上准备听,上来一看,玩完了一刚……只速度哦~
GhostK
发表于 2012-7-28 21:30:32
还没来得及参与就结束了。神速啊。。。。
小白
发表于 2012-7-28 21:54:18
a前面好几位猜测是肯普夫。其实不是的。:) 肯普夫对此曲的演绎虽然也偏慢,但对比没那么强、速度和表情变化没那么多,是一个倾向于质朴、自然、流畅的歌唱性的演绎。
a的背后其实是某大神。前面已有人猜中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7-28 22:05 编辑 ]
飞雪连天
发表于 2012-7-28 22:01:11
怪不得白版这麽久还不揭迷底,我还以为在酝酿文章呢!:lol
那A就只有里赫特了。
GhostK
发表于 2012-7-28 22:02:52
原帖由 飞雪连天 于 2012-7-28 22:0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怪不得白版这麽久还不揭迷底,我还以为在酝酿文章呢!:lol
那A就只有里赫特了。
李赫特和肯普夫差的那么远的啊。不会把这两个搞混的吧。
我赶紧下下来听听看能不能赶上个末班车
小白
发表于 2012-7-28 22:09:07
a这个演绎其实非常独特。可能很多人听不太惯。就象d——尼姑的版本,可能也听不太惯一样。建议大家多听几遍a的独特处理,看能否接受它。:)
小白
发表于 2012-7-28 22:18:35
按理说,舒伯特的这首即兴曲,情境是非常宁定、安详、歌唱性的,但a的演绎显然把它处理得比较dark、比较dramatic、比较表情丰富,有较多的细微变化、渗透了演奏者对它的个性化处理。从传统上看,这样的演绎可能不是很符合这部作品的演奏传统。其实我也听过这位大神演奏的其他舒伯特作品,总体感觉不是很“Schubertian”。在此听听大家的意见?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7-28 22:19 编辑 ]
jacob1990
发表于 2012-7-28 22:23:10
原来A是索神的
awshwl
发表于 2012-7-28 22:30:55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7-28 22:1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按理说,舒伯特的这首即兴曲,情境是非常宁定、安详、歌唱性的,但a的演绎显然把它处理得比较dark、比较dramatic、比较表情丰富,有较多的细微变化、渗透了演奏者对它的个性化处理。从传统上看,这样的演绎可能不是很 ... 其实,比较dark比较dramatic才是更Schubertian的。我在一个德国钢琴家朋友的G大调Sonata录音里,第一次听到把这首弹得这么深邃的,但其实也是这样一种dark and dramatic倾向的——当然这种dramatic不是说强弱强调,而是一种很浓烈的,很复杂的感情在里面——而复杂的感情,才是舒伯特的精髓。话说,这几天在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Schubertian》一诗,就是写的黑暗、戏剧感而深邃的风格。
索神我不熟,那或许就是李赫特了?
小白
发表于 2012-7-28 22:43:10
原帖由 awshwl 于 2012-7-28 22:3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比较dark比较dramatic才是更Schubertian的。我在一个德国钢琴家朋友的G大调Sonata录音里,第一次听到把这首弹得这么深邃的,但其实也是这样一种dark and dramatic倾向的——当然这种dramatic不是说强弱强调,而 ...
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觉得传统上Schubert的钢琴独奏作品,不是这样表现的。人当然都是很复杂的,我相信舒伯特的内心世界也是有dark, dramatic一面的。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在我的理解里,不是这样的。就象莫扎特也有dark, dramatic的一面,但不等于可以把莫扎特演绎成这样。
A是Sofronitsky的一次现场表演。他好像留有不止一次此曲的现场,处理风格类似。我觉得5个版本里,Sofronitsky(a)和尼姑(d)的演绎是最个性化的,我觉得都可以听出俄罗斯派演奏家对德奥经典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和表现手法。Perahia(c)的表现方式是最smooth的、最modern的(我一直认为modern音乐演绎方式的一大特征就是smooth),最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和喜爱的。Edwin Fischer(e)则是以一种德奥式浪漫派的手法处理这部作品,手法精细、速度小自由,情绪小激动,但不像俄罗斯派的神仙们那么浓墨重彩、对比强烈、表情深邃、高度个性化。霍神(b)在这5个版本里反而没有太多可说的特色。速度比较快,较紧凑。霍神晚期对此曲的演绎更松弛一些。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7-28 22:48 编辑 ]
awshwl
发表于 2012-7-28 22:55:51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7-28 22:4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觉得传统上Schubert的钢琴独奏作品,不是这样表现的。人当然都是很复杂的,我相信舒伯特的内心世界也是有dark, dramatic一面的。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在我的理解里,不是这样的。就象莫扎 ... 莫扎特是另外一回事,舒伯特的话,其实他的交响作品,都往dd的方向走了,但是他的小作品,钢琴作品,都不怎么走这个方向。我提G大调那首,原因就是,那首并不是首常见的作品,大多数人只是录全集的时候,顺手录了,所以在其他不dd奏鸣曲的方向上,连带着演奏这首也是小清新。但是,如果把这首单独拿出来研究,就会发现,特别是第一二乐章,都是非常dd的。其他曲子,有没有他dd一面的,不好说,或许有也不重,但是一些曲子,就是很dd的。那么既然可以肯定,舒伯特有dd的一面,其他的曲子,也处理成dd一面,只要处理好了,也无可厚非不是?
[ 本帖最后由 awshwl 于 2012-7-28 22: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