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hwl
发表于 2011-11-8 21:58:59
李赫特的烦躁,其实常常是因为,他不同时段需要不同的心境去体会,有的时候反差很大。中早期的极度深邃和晚期的从容平淡,如果随意放一起听不太容易同时适应得过来。期待白版把这套上传。
小白
发表于 2011-11-8 22:04:58
VeryCD上有的,16CD,我实在没空分享这个 ......
Lento
发表于 2011-11-9 01:39:29
我不喜欢里赫特主要是受不了那个力道……
听过不多的几张都觉得对比太大了
awshwl
发表于 2011-11-9 09:47:55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11-8 22:0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VeryCD上有的,16CD,我实在没空分享这个 ......
好,马上去拖
小白
发表于 2011-11-13 20:21:31
CD7记录了1967年8月两天的音乐会片段,录音已经非常出色,完全就是录音室制作的水平,观众席完全无声,只在演奏结束后发出一阵掌声。曲目里比较有意思的是海顿的一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第48首),里赫特对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是比较有兴趣的,演奏过不少次,这个现场的演奏版本可以说灵动、投入、纯净、透明,代表了里赫特对海顿奏鸣曲很好的演绎。
另外就是德彪西的前奏曲第2卷(Book II)里的12首。这组“前奏曲”可以说是印象派作品的代表,有着迷幻的意境和情绪,引发听者丰富而不确定的联想甚至通感。里赫特以灵敏而细腻的指触、变化多端的音色效果,可以说把12首小曲弹出了12种不同的意境。不过和一些法国钢琴家的演绎处理相比,有时觉得里赫特弹得还是太“用力”了一些。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有时还真是需要弹得“虚”一些、“弱”一些、“糊”一些。里赫特比较明锐而对比鲜明的演奏风格,并不适合所有的前奏曲——顺便一说,这12首前奏曲真是跨度蛮大的,从风格、要求和作品意境来看,体现了很大的差异性。
iverson
发表于 2011-11-13 20:44:29
和米开朗基利相比,风格上和触键的轻重上有哪些最大的不同呢?
小白
发表于 2011-11-13 21:12:45
CD8记录的是1969年11月18日在布达佩斯的一场音乐会。这次音乐会的曲目里有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比如舒伯特的D576“Huttenbrenner主题变奏曲”。这个Huttenbrenner是何方神圣呢?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虽然这位Huttenbrenner作为作曲家,并不大成功,也没有什么名作传世,但他是贝多芬、舒伯特两人的好友,并且是贝多芬逝世时在场的见证者之一。舒伯特也是他的好友之一,他的这首钢琴作品,就是依据Huttenbrenner的一个主题而谱写的13次变奏。这是蛮难得听到的一部作品,我听下来觉得还是值得一听的。包括里赫特的演奏,也是很精彩的,把每个变奏的特性都弹了出来。同一个里赫特,同样的钢琴技巧和表现风格,用在这部作品里,比之前的德彪西,就要更为得体、合适、对路。
里赫特演绎下面的舒曼Fantasiestucke(作品12)同样合适而得体。他的触键音色里有一种很浪漫而富于气氛感的成分,而激动时又可以很热情冲激,非常适合舒曼的作品,包括这首Fantasiestucke。这部作品完整演奏一共有8首小曲,但里赫特从来不完整演奏,总是从中挑几首,而且差不多总是那几首,其余的不碰。在这场音乐会上,他一口气弹了其中6首,算是最接近完整版的一个演奏了。
之后的12首拉赫马尼诺夫的“前奏曲”就属于俄罗斯钢琴家的看家本领了,也是里赫特常弹的曲目。这些前奏曲出自作品23号和作品32号两组前奏曲。作品23号一共有10首前奏曲,作品32号一共有13首,里赫特从中选出了12首,在音乐会上弹奏。非常精彩的演绎,在这里,感觉里赫特是在以最自如的方式演绎自己熟悉而亲切的音乐,他富于鲜明力度对比的演奏风格也得到了最合适的用武之地。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1-13 21:40 编辑 ]
小白
发表于 2011-11-16 21:18:15
CD9是1973年3月的两场音乐会。两场的主题都是巴赫的平均律。里赫特在两个晚上一共演奏了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二卷中的12组前奏曲和赋格。在这组演奏中,里赫特弹得非常沉静、优美。触键柔美轻盈,演绎略有些浪漫化的表现,十足地动听,很容易令人进入里赫特设定的“意境”中去,在不同的作品里,里赫特还运用了不同的触键方式,制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颇有些“情趣”的平均律,既毫无学究气,也毫无火气。
CD10有两场音乐会,其一是里赫特在1972年2月16日在匈牙利Szeged演奏的一场音乐会,曲目包括了门德尔松“无词歌”里的5首、肖邦夜曲(作品9之1)、德彪西的“意象集”第一卷3首、以及很少演奏的“向海顿致敬”。这些曲目里,“无词歌”、“向海顿致敬”可能是里赫特留下的唯一一次演奏录音,所以很有价值。
在“无词歌”的演奏中,里赫特很明显地使用了一种接近人声咏唱的音色,同时适当地突出主旋律,使作品极具歌唱性。作为一个钢琴大师、色彩大师,里赫特精通运用各种不同的触键音色来塑造作品之道。
德彪西的“意象集”第一卷里,“水中倒影”一曲是我个人很喜爱的。里赫特在此的演绎偏轻快一些,高音区拂过的音粒颇具印象主义之风,很具意境感和色彩感;第2曲“向拉莫致敬”也是我喜爱的,作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难以用言语表达,比较微妙,里赫特的演绎把这种“微妙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在音乐中,有时一种“不确定的微妙感”反而比明确的意境或情绪更为引人,德彪西的某些作品是此类的范例。
CD10还收入了1978年8月10日在布达佩斯的一次音乐会,曲目包含了肖邦的2首圆舞曲、4首玛祖卡、舒伯特的一首钢琴奏鸣曲D664。
里赫特对2首圆舞曲的演绎是优雅、轻灵、身姿绰约的。对4首玛祖卡舞曲的演绎也比较侧重于表现作品优美、灵巧的一面,弹性节奏的运用还是比较节制而自然的。我个人觉得,里赫特演绎这些情绪和风格不太复杂的肖邦作品(也包括“夜曲”),虽然大多是很好的水准,但也并无特别的出彩。
最后是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D664,在这里,我们回到了熟悉的里赫特式的舒伯特——优美、诗意、内省、气息绵长的分句、独自吟哦的投入、(内容需要时)鲜明的对比度。在有些段落里,会让人感到里赫特简直是在一边做梦、一边弹奏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1-16 21:51 编辑 ]
nzjcy
发表于 2011-11-16 21:44:40
这套录音效果一般,演绎不错。。
小白
发表于 2011-11-16 21:53:58
原帖由 nzjcy 于 2011-11-16 21:4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套录音效果一般,演绎不错。。
不认同。这套的音质属于现场钢琴录音里很好的。很多内容都已达到同时期录音室制作的水平。
voodoo111222
发表于 2011-11-17 11:29:46
演绎的不错。钢琴录音里很好。
小白
发表于 2011-11-27 21:24:01
接着往下说,现在听到CD11了。这是一张很重要的碟,因为它记录的是1976年12月9日在布达佩斯一次音乐会上演奏的4首贝多芬奏鸣曲。这4首都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编号分别是1、7、9、12。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听到绝对安静的观众席、专业录音室水准的录音,令人惊异——这真的是现场表演吗?里赫特的演奏无论是发音、细节处理、大线条的把握,都是大师级的,一听即知属于顶级的演奏,几乎无需任何赘语。
我想稍微说一下的,是里赫特圆润、柔美、有立体感的钢琴发音。钢琴的发音是演奏家技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色要美、纯净圆润、饱满洪亮,弱音时保持清晰可闻,而强音时又尽量不要给人砸的感觉。这些,在这张现场录制的唱片里,里赫特以实际的演奏效果,给了我们一次典范级的演示。踏板的使用也是节俭而恰到好处的,绝大多数的音粒都以浑圆、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手指控制几近完美,听完之后几乎可以说——观止矣!除了接近完美的技巧控制之外,这些演绎同样不乏令人感动的音乐处理。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第7奏鸣曲的广板乐章。在这里,有细腻的音色层次和变化、富于深情、几乎“浓情欲滴”的乐句和音色。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1-27 21:40 编辑 ]
iverson
发表于 2011-11-27 23:10:23
这套碟我一看价格 就缩掉了:Q
yangmetal
发表于 2011-11-28 02:03:12
要西……要被你毒死了~
乐海神游
发表于 2011-11-28 09:52:33
很煽情,中了点毒,下了很久了好在还静不下心来听,否则可能要毒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