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ter in beijing, Tokyo, Seoul, shanghai, hongkong, Singapore, kuala lumpur, Moscow, st peters berg, Paris, London, Berlin, Rome, Madrid, Washington, new York ...........Richter in KFC and MCdonald and Starbucks and Everywhere .... 原帖由 ypwangwei 于 2011-11-4 15:1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骗钱的东西 Richter in beijing, Tokyo, Seoul, shanghai, hongkong, Singapore, kuala lumpur, Moscow, st peters berg, Paris, London, Berlin, Rome, Madrid, Washington, new York ...........Richter in KF ...
哈哈,倒李派又开始活动了……;P 有沒有和我一樣就是聽不下去里赫特的 基佬牛逼不解释。
基佬唯一的问题是不能长时间听,会觉得被他狂操身体顶不住.... 里赫特有一些个性比较强的演奏,也许不是人人喜欢的,但今天听的1954年的CD1、CD2两张,我觉得实在是无可挑剔。如果这样的演奏有人讨厌,我会深深质疑那人的音乐品味。 原帖由 ypwangwei 于 2011-11-4 22:1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骗钱的东西 Richter in beijing, Tokyo, Seoul, shanghai, hongkong, Singapore, kuala lumpur, Moscow, st peters berg, Paris, London, Berlin, Rome, Madrid, Washington, new York ...........Richter in KF ...
So what?好听就行。
他弹得好听你管他在哪弹?听就是了。
他弹得不好听你又管他在弹?别听就是了。
骗什么钱,有多给你选你不选是你自己的事,大把人想买不缺你一个 今晚接着听CD3。这是1958年2月三场音乐会的选段。2月9日,里赫特弹奏的是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D958。我们知道里赫特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演绎是比较有名的,但这个较为早期的演绎,和后面他的演绎风格,还是有差异的,要更结实、快速,不象后期的演绎那么缓慢、注重发掘“诗意”。包括后面加演的舒曼“托卡塔”,都弹奏得非常快速有力,也许这场音乐会上里赫特比较兴奋,更多地表现出了钢琴家正当壮年时的“意气分发”,和我们大家更为熟悉的后期里赫特,还是有差别的。
2月11日、12日的音乐会上,里赫特弹奏了李斯特、德彪西的作品。风格跨度比较大,从灵动、敏锐的“精灵之舞”,到抒情性的“爱之梦”(2、3两首),优雅的3首“遗忘的圆舞曲”,柔美飘逸但气氛扑朔迷离的“彼得拉克14行诗”。特别是里赫特为其夫人女高音歌唱家Nina Dorliac伴奏的德彪西“遗忘的歌曲”2首,是比较有意思的。
在这些李斯特、德彪西的作品中,里赫特充分地表现出了他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灵敏而细腻的诗意境界。有时他营造出的“气氛”是能让人沉醉其中的。当无可指摘的全面技巧和艺术意境的营造能力在同一位钢琴家的身上结合时,结果必然是——一位钢琴艺术大师。匈牙利的这些现场录音可证,此时的里赫特,已经是一位钢琴艺术大师。 虽然我不喜欢里赫特的演奏,但是------
除去感情、氛围、风格什么(其实我不喜欢的就是这点,过于精致和雕琢),从把握作品的思路和演奏的技巧来说,除掉一些犯二的唱片(大概有三分之一,主要是晚年的一些),几乎是无可挑剔。能做到这一点的钢琴家,绝对可以称为大家了。
而感情氛围风格什么的,没什么孰优孰劣的,个人喜欢就好。 CD4很值得一听,这里收入的是1963年4月27日里赫特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1号(作品22)、舒伯特的D946“三首钢琴作品”、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D760)。这里的三首作品都是比较有份量的,特别是“流浪者幻想曲”可以说是他的拿手作品(EMI的录音室唱片版本非常著名)。
D946的这个录音也很重要,之前我没有听过里赫特弹奏这部作品的录音。D946这部作品的性质至今没有搞得很清楚,只知道是由3首独立作品组成的,性质类似于舒伯特的4首一组的“即兴曲”。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尽管被演奏较少,但可听性较强。如果是喜欢舒伯特钢琴作品的人,推荐一听,特别是抒情意味很强、情绪频频转换的第2首。里赫特在此的演奏还是干净、对比鲜明、慢速乐段带适度的诗意,简单地说,不论快慢,都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里赫特的这个现场演奏的“流浪者幻想曲”我觉得也是稍更突出力度的鲜明对比,弹得比较干净、结实,并未刻意突出抒情和诗意的一面,有些本可以处理得更具回味的乐句,处理得稍感平淡和偏快,有一些“火气”。
到这里我想指出一下,这些五六十年代的现场录音,音质已相当清晰,动态也保存得不错,比我想象中的声音更好。匈牙利电台的录制水平,值得褒扬。 Richter 的碟价格都不低啊。
这套近千了。
标题
有兴趣听听。 CD5记录了一场发生于1963年4月29日的完整音乐会,曲目很有意思:亨德尔的一首组曲、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里的6首、普罗科菲耶夫的Visions Fugitives(“瞬间意象”,作品22)中的10首(完整演奏是20首)。必须再指出一下,到这个时期的现场录音,音质已经非常棒,简直可说达到了模拟录音时期录音室制作的水准,而且观众席传来的背景杂音非常少,少到几乎没有。录音水平高之余,匈牙利的观众素质也非常高,在演奏时几乎是鸦雀无声。如果说里赫特的现场录音的音质并非总是能让人满意,那么这里的匈牙利电台的录音,可以说弥足珍贵,效果极佳。
把巴洛克时期亨德尔的组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仿巴赫平均律而写的“前奏曲和赋格”一起听,是很有意思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参加一次巴赫钢琴比赛担任评委,受到参赛者的精彩演奏的启发,而产生创作念头的。作品题献给大赛的金奖获得者尼古拉耶娃。其实里赫特弹奏这些作品时,作品也不过诞生了十多年,还属于很新鲜的作品。尽管是受到巴赫作品的启发而写的,但作曲家并不试图真的复古,而是借用古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新灵感”。如果适应现代派音乐的话,我觉得这部作品是颇有听头的。当然,一次性听完是受不了的,太费时间。这里里赫特选弹的6段,从演绎角度看,无论是技巧,还是音乐氛围的表达,都是一流的。
普罗的“瞬间意象”也是颇为有趣的作品,很短小,有些仅半分钟,表现的是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灵感、想象、意象,有些作品接近无调性,有些仍有清晰的调性感,就这么随意听去,有时会产生一些共鸣,有时没有,但仍觉得是很有趣的钢琴小品。里赫特的演绎活灵活现,带一些普罗作品所特有的“神经质”。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11-8 18:54 编辑 ] 原帖由 wudanao 于 2011-11-7 10:3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求小白上传下流浪者,我好和emi的作个比较
http://www.filesonic.com/file/498093031/richter_in_hungary04.rar
http://hotfile.com/dl/47184738/18da383/richter_in_hungary04.rar.html
转自BOXSET CD6记录的是1965年7月17日的一场音乐会,在这里钢琴家弹奏了莫扎特的一首早期钢琴奏鸣曲(K280)、贝多芬的一首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01)、肖邦的4首谐谑曲。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里赫特的发音圆润清晰,但有些耽于沉思,甚至按某些人的口味来说,也许个性强了些,我个人也觉得说服力不算很强。莫扎特应该没有这么“复杂”,里赫特的演绎,似乎有些“里赫特太多”,而“莫扎特太少”。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101,里赫特用类似的方式演绎,却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在这里,我感觉到艺术家的演绎习惯和音乐个性,和具体的作品之间,还是有协调与不太协调的问题。里赫特比较内省、精致而沉思型的演绎风格,用在莫扎特的早期钢琴奏鸣曲K280上,就确实不如用在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上那么妥帖而令人信服。 接下来的4首肖邦的谐谑曲,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演出,也很适合里赫特钢琴艺术的特性。在这里,里赫特的演绎既有深度浪漫、诗意的乐段,也有激情四溢的地方,既十足地里赫特、也十足地肖邦,作曲家和演奏家似乎在精神上合体,达到了情投意合的一致境界。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全部四首肖邦的谐谑曲,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我个人觉得这四首肖邦谐谑曲给这场演奏会增色不少,甚至可作为整场演出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