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点出门,晚上11点才回酒店,累死……继续更新
HD650的空间感原本是相对模糊的,换上这条线,不同乐器及人声之间的分离度大大提高,口型和乐器的相对比例更加正确。听DG的Hilary Hahn & Matthias Goerne & Christine Schafer 的康塔塔专辑《Bach: Violin and Voice》唱片,一把琴,一“把”男声,一“把”女声合作的作品,如果系统调整的不好,饱满的男声会吞掉一些小提琴的细节,女高音的能量感很强又保持了正确的口型大小,你的耳机能感受到吗?Hahn的琴声,混音后成为了男女声的背景,一不小心,就听不见。Baroque 音乐是像舞蹈的起落,但要保持典雅之风格,速度太慢,好比拉牛上树。伴奏的古乐队的几件低音乐器也可以把系统低音问题显露出来。你的系统假如补品太多,爆棚音乐听得很爽快,可能觉得变了低音太响,轻盈不足。大家如果对自己的系统有信心,不妨买张碟试试看。[ 本帖最后由 dragon 于 2011-6-26 10:21 编辑 ] 万恶的东方航空公司,每次都晚点,5点才能起飞
在机场继续写…… 阅~ 谢楼上的领导赏脸
于通俗音乐的表现,赵学而的HQCD专辑《听听》是最近比较喜欢用的考验器材的碟片,这张碟不用特别的介绍如何欣赏,完全可以感性的去分辨。你的系统越好,就能听到越多的信息,一句唱词,之间包含的韵律变化,在不同的系统中区别极大,最差的表现是,一首歌听完,你觉得庸俗刺激,调整的好一些的系统,你会觉得唱的风情万种,最顶级的系统,会让人觉得清丽脱俗。这条线换上去,在我的耳机系统上,可以达到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的水平,很好了。
[ 本帖最后由 dragon 于 2011-6-26 16:49 编辑 ] 此线是改变 还是 提升?
回复 36# 的帖子
写了这么久,看到你这个问题,觉得自己白写了,汗颜ing :victory: 这条线下的650我是听过的。感觉非常好,当时都有点舍弃T1上650加此线的冲动。特点是宽松,且没有改变耳机本身的特点。
不知T1是否能换线,如果可以的话还真想换上这条线试试。 T1换的话,要动手术把焊点换了,你舍得?:) 这线2K多,加HD650本机基本5K了。如果声音能达到这个档次那就算值得。 我有同感,确实很好。 原帖由 we520 于 2011-8-27 18:4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线2K多,加HD650本机基本5K了。如果声音能达到这个档次那就算值得。
是呀
酱油贵过机 原帖由 dragon 于 2011-6-26 17:1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写了这么久,看到你这个问题,觉得自己白写了,汗颜ing
lz,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线到底如何? >Labkable设计师以台湾某品牌
搞什么啊,有什么不能正大光明说出来,我台湾人 不用怕,台湾做铜线最有名的除了"万隆"还有其他家??:L
"万隆"的线就"万隆"铜线,有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了不起就OCC制程,老古董技术何必遮遮掩掩。
我台湾人 LakeXXXXXX台湾无代理,我台湾人直接旁边经过留: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