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耳机系统的购买理由和原理上(原创)
浅谈我耳机系统的购买理由和原理上(原创)先将我的耳机系统的照片贴出来让大家瞧瞧:
可能大家嗤之以鼻,这样也能发烧?听我慢慢道来。我先声明,我不是厂家的枪手,没有拿厂家任何好处。也不是推荐产品,而是给大家说明原理,供大家购买器材时举一反三。我的文章可能会刺激到某些商家的利益而出来拍砖!
首先说说音源:我用的是iRiver550 CD随身听,当然,用这样的随身听听CD唱片,效果确实不好,很多的细节都听不清楚,无法与发烧级的台式CD机相比。我是先将CD片在电脑中转换成MP3,再刻录到盘上用随身听上听。音质非常好!现在的MP3播放器99%都无法达到HI-FI级别。有的人就把这归罪于MP3是压缩格式不行。其实这是误区。MP3的音质是否能≥CD的音质?
有人会说:CD是无损播放,而MP3是有损压缩而成,CD的音质绝对是≥MP3的。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用原版CD压缩成MP3,在iRiver550 CD随身机+森海塞尔HD600耳机用CD片与MP3进行同一曲子比较,发觉MP3的音质比CD的音质更好,层次更加丰富,高音更加清晰。(因HD600耳机解析度很好)。我也觉得很奇怪!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具体分析如下:
一、读盘方面分析:
光盘储存大量的“0”与“1”的数字信息。而光驱读盘时一般常用两种方式:流媒体方式和数据方式。
CD的读盘方式是最早发明的,采用的较落后的流媒体方式读盘。
流媒体方式读盘:一般以恒定的速率读取数据。(具有时间的限制性,即时读盘),当光盘的质量不好时,即有些数据不太好读时,采取忽略跳过的方法,以保证流媒体的顺畅,(兼容性较好)。当用CD播放音乐时,盘片的质量不好时,或光头的质量不好,很多的音乐数据就被省略,音乐的细节就不够好。另外它不是采用音乐文件自身的时间控制基准,所以对CD唱盘的转速要求也较严格,所以发烧级CD唱盘有一套精密的稳速装置,所以价格昂贵。后来设计的音频、视频文件本身含有时间文件,它参考计算机的时间基准,只要计算机时间准确(不可能出错误),音频和视频文件就能稳定的播放。
后来发展越来越先进,除了CD以外,其他的文件都采用数据方式读盘:当光盘质量不好时,光驱是采取反复读盘与降低光盘转速相结合,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直到把数据完整读出为止。如果实在读不出来,计算机会停止读盘,并加以提示,避免文件被篡改。
优秀的MP3编码器Lame它不是直接用CD数据进行转换,而是采用数据读盘的方式将CD的格式用WAV完整读出另外储存然后再进行编码,保证数据不会丢失。
二、优秀的MP3编码原理:
早期的MP3编码器采取简单粗暴的有损压缩,音质当然不好。因此给人造成MP3不如CD音质的传统印象。而现在的优秀MP3编码器Lame采取多种措施来保障MP3的音质。
1、人体听觉心理学模型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几个重要原理:
1) 最小听觉门槛判定: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Hz-20k Hz的频率范围,但是人耳对不同的频率声音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不同频率的声音要达到能被人耳听到的水平所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那么通过计算,可以把音乐文件中存在但不能被人耳听到的声音去掉。 通过这原理,我们还可以建立模型,把大部分数据空间分配到人耳最灵敏的2kHz到5kHz范围,其余频率分配比较少的空间。
2) 人耳的遮蔽效应: 蔽效应表现在强信号会遮蔽邻近频率的弱信号。用生活经验来说,在安静的房间中,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来电时也未必能听见,而手机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围更大的声音遮蔽了。有了对遮蔽效应的研究成果,编码器就能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强信号对附近弱信号的遮蔽,把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声音才保留。
人耳还有前遮蔽效应和后遮蔽效应:因为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处理声音信号,在强信号之前或之后的弱信号,会被遮蔽掉。前遮蔽效应的时间约只有2-5ms,而后遮蔽的时间比较长,大约有100ms。利用这,我们能减小强信号之前和之后的分辨率。
3) 人耳的空间响应: 人耳对某些高频的声音的空间感很差,辨别不了声源的方向。联合立体声应运而生:在某些频率上采用“单声道”(事实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声道),以减小流量。
2、VBR技术
正如上面所说,MP3是由帧构成的,MP3能象动画那样读到哪放到哪, 播放器不必预读整个文件的内容,即使部分数据损坏也不会对播放效果有太大影响(实际上这就是流媒体所具有的特性)。而每个帧的帧头里都包含这该帧的码率(bitrate,单位是kbps)等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对每一段音乐甚至每一个帧定义独立的码率,这就是VBR(Variable bitrate,动态码率)技术。
与VBR向对应的是CBR(Constant bitrate)。一支交响曲,合奏大动态部分的数据量显然大于引子部分,如果用128kbps的CBR编码方式来编码,在引子部分可能有多余的数据流量,而在合奏部分却又不够,VBR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把在不影响音质的情况下,对流量需求小的部分分配较小的码率,把冗余字节缓存起来留给有需要的部分,在短时间内提供更高的码率,以保证音乐的质量。
所以说,VBR的作用是更合理的分配流量,在不增大文件体积的条件下提高声音的质量。
不过VBR在应用初期带给过MP3随身听不少麻烦。因为早期大多数MP3播放器都是针对CBR设计的,其根据文件大小来获得时长的算法对VBR失效了,因为VBR MP3的bitrate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不用担心了,市场上的播放器基本上都解决这问题了。
除了上面说的两方面,MP3编码还有很重要的一招:Huffman编码(Huffman是个科学家的名字), Huffman编码广泛应用于无损压缩领域,比如我们常用的WINZIP,WINRAR等压缩软件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只能说是基础,因为这些用到的编码方法不只是Huffman编码)。 Huffman编码用途就是降低数据的冗余度,可节省大约20%的空间。用WINZIP来再压缩MP3文件没什么效果就因为MP3编码的时候已经应用到采用Huffman编码。
如此复杂的编码,运算非常复杂。它的要求就是CPU运算速度要快。还好,现在的CPU速度完全可以胜任。
三、MP3的解码:
解码是编码的相反过程,但比编码要简单。解码也分两种,硬解码和软解码。硬解码所需的解码软件较小,因此可以固化在芯片ROM中,但解码出来的MP3会将原有的一些音乐信息省略,因此音质不是很好。软解码的编码软件较大。在随身听中平时是储存在闪存中(固件),开机时再临时调入RAM中,现在一般是用Lame优秀解码软件,它解码出来的MP3音质是很棒的。判断软、硬解码的方法:如果开机马上能听到音乐,一般为硬解码。开机后要等7~8秒过后才能听到音乐的为软解码。
结论:
如果:
一、使用专业CD播放机(5000元~上万元以上):1、具备非常精密复杂的机械传动以保证盘片稳定运行。2、质量很高的光头,保证CD盘的数据能顺利读出。
二、高质量的正版光盘(反光膜均匀、反射率高,以保证大部分的数据能顺利读出)
这时的CD音质有可能≥MP3音质。
如果是普通CD播放机加质量不是很好的光盘或盗版光盘,那么CD的音质就可能≤MP3音质。
下面说说iRiver550 CD随身听的结构:
影响音质最主要的是优秀的解码芯片和线路输出,在市面是同时具有这两项的播放器少之又少!因为靠播放器里的功率放大,音质是无法与耳机放大器相比的。我们看看iRiver550 CD随身听的结构:
iRiver550 CD随身听采用了PHILIPS的SAA7750EL芯片,该芯片是PHILIPS半导体公司五、六年前开发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里面集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它与其他的芯片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内嵌了世界著名CPU生产厂家ARM公司架构的32位RISC CPU。(一般硬解码芯片只有4~8位)。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它的运算能力比其他的芯片要快很多。(下面还会讨论)。并且在SAA7750EL芯片上集成的优秀的数模转换芯片是24bit。这样,有好得多的音质。(采用硬解码,它的集成度要小的多。大家可以看看芯片周围的管脚的数量就知道了)。PHILIPS的SAA7750EL四四方方,周围的管脚密密麻麻。飞利浦公司有个传统,就是注重音质,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飞利浦的收音机是全世界音质最好的,打开机盖,发现里面的零件比国产的和日本的收音机整整多了一倍。就当时,PHILIPS的SAA7750EL芯片音质也是好的,也最贵。比索尼的芯片好得多。它的音质如此优秀,取决于:1、运算能力非常快的CPU。2、较复杂先进的解码软件。3、结构较为复杂的数模转换芯片。
SAA7750EL芯片采用软解码的形式。它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开机之后,主芯片(PHILIPS SAA7750EL)开始工作,从存放固件(操作程序)的闪存芯片(SST39VF160)导入程序(包括开机程序和解码程序)运行,同时发出指令,令550的光头的电机驱动(BD7920KS)、CD-ROM控制(Sony的芯片CXD3023R)、CD-ROM的RF矩阵放大器(CXA2571N)等一系列控制芯片运作,从碟片读取出的数字信息,光头读取下来的信息首先进入闪存中(电路板背面那块三星的容量为16MB的闪存,好处是:1、抗震。2、如果是MP3的话,当信号贮存完毕后,光头和电机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然后再到主芯片(PHILIPS SAA7750EL)进行软件解码,再进入24bit数模转换器,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然后分成两路:一路线输出,一路进入SAA7750EL芯片中的音频放大器(一般的MP3播放器的解码和音频放大是分开的,而SAA7750EL芯片是将其集成。这样信号能更好的耦合,减少失真)进行放大后到达我们的耳塞,由耳塞将电流转化为声音。
SAA7750EL芯片的内存较大,可以装入体积稍大、但解码能力非常优秀的LAME软件,该软件要求CPU运算速度要稍快,SAA7750EL芯片中的32位的CPU可是游刃有余。用该芯片解码出来的MP3音质非常好,彻底改变了MP3音质不好的形象。完全可以HIFI。经过我使用多年,无论是高中低频,细节听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失真。影响MP3音质最主要的是音乐录制问题。现在MP3的编码都是在电脑是进行的。现在的编码软件已经很先进了。编码的效果都不错。举例:我在街上看到外来工推着小车,上面放个破音响,手里拿这MP3光盘叫卖,播放的声音惨不忍睹,但我买来后,放到我的耳机系统听,有的曲目达到了HIFI级别。
有人会问,那些硬解码的厂商为什么没办法生产更先进的软解码芯片,因为要设计超大规模芯片,必须有巨大资金的投入。SAA7750EL芯片应用在随身听上有大量的市场。而发烧友数量有限,开发出来不合算。我当时是用1400元购买,前几年,商家为了清仓,打折销售,我又用了600元买了一台备用。(未完待续,因贴子太长,无法一次发表,只能分两次发表)
[ 本帖最后由 xyzcbx 于 2011-3-31 21:25 编辑 ] 呵呵
太多术语
LZ是工程师么 这枪文写得有诚意!:lol 原帖由 xyzcbx 于 2011-3-31 21:2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先声明,我不是厂家的枪手,没有拿厂家任何好处。 ...
lz我从未怀疑你是抢手 说他枪吧,也不知道这个CD随身听有什么枪的价值,说他不枪吧。。。你们懂的:) 这帖子很。。。。。喜感。。。。:lol
Lame是个好东东,压的mp3的确是8错。
imp550在小铁饼时代也算是不错的东东。
不过楼主这个折腾法。。。某还是看不明白那。。。:L :L 这帖子貌似还有下集。。。:lol 看完不知道说什么了,我还是看看下集吧 等下集 LZ说的数据拾取部分问题不大,这也是为什么meridian采用DVD-ROM+RAM的结构也能好声的原因。但是播放时,即使是使用RAM缓存,吐出信号始终都是连续的不可停不可重复不可逆的连续单向过程。随身CD也好MP3也好,这方面始终与大部分HIFI台式CD不是一个级数。至于MP3的压缩原理,损失的信息真对人的听觉感受完全没有影响吗,恐怕不是这样的,只是“研究”认为影响较小而已。最后iRiver imp550 这个价格一点不便宜:lol
[ 本帖最后由 kane_wzh 于 2011-3-31 22:05 编辑 ] 这里的烧友一条线都可以买你整个系统了。:lol 进来学习。:lol MP3比CD好:L :L
神人啊 CD转成MP3,再刻成碟,居然细节多了······OMG,这细节从哪来?压缩成MP3时生成的? 老烧们别批的太狠,LZ自己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还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