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4:57

走进圣殿 文:周小静

文章来自于www.bh2000.net.
纯转帖,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5:21

音乐欣赏入门讲座 序言

我们的《乐林漫步》节目从1992年开播以来,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了。除了从一开始就收听并且始终不渝的老听众外,不断地有新的听众加入我们的队伍,这些听众在来信和星期天的直播热线中向我提建议说,能不能一方面保持节目的严谨、深入以及系统性同时,也照顾到初入门者的需求。

我从大家的要求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过去我在节目制作中可能是过多地注意了逐步深入、逐步提高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而且我也不愿意重复已经介绍过的内容,以至于忽略了随时进入我们这个队伍的新朋友的要求,今后我会尽可能地照顾到各个层次。我想,收音机前的朋友们也一定能够想象,面面俱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而且它几乎是作不到的。所以也预先请大家谅解,并请大家及时地告诉我您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把节目作得更好。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1999年来到了。《乐林漫步》的播出时间有了较大的改动,从每次的一个小时改为半个小时,从原来的每周播出四次改为每天中午都在 13:30分到14:00播出一次,这就给大家的收听带来了方便。趁此机会,我们也把《乐林漫步》节目的制作方法作一些改革。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新朋友们制作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把它叫做《走进圣殿》,意思就是音乐欣赏入门指南,希望它能满足的大家的要求,能够带领朋友们一步步地走进音乐殿堂。请您注意收听的时间,不要错过了。好,现在就让我们在愉快的音乐声中《走进圣殿》。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5:41

[《走进圣殿》开始曲: 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NO.1第一乐章   ]

我们经常遇到许多渴望走进经典音乐世界的朋友。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耳朵一味地受社会流行趋势的影响,而想主动地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营造属于自己的、具有永恒价值的音乐天地。那么,怎样一步一步地迈上台阶,走进音乐的殿堂呢?这仿佛还不那么容易。于是,大家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欣赏音乐?

这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而且,说老实话,也不存在这样一把钥匙,它可以帮助大家一下子打开音乐殿堂的大门,从此豁然开朗,成为音乐欣赏的"行家"。我们应该认识到,欣赏经典音乐,不像听流行歌曲那样容易进入"状态"。它们往往在一开始接触时会使人感到高深遥远,尤其是没有文学性、描绘性标题的器乐曲,更是令人感到费解,大家常会问:它在表现什么?

音乐这门艺术,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和表现手法,如果一一讲起来,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所以我们有音乐学院,有分门别类的音乐教育体系。不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是不可能成为音乐专门人材的。对于我们只希望将音乐作为欣赏对象的人来说,虽然用不着去专门学习,却也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这才能更多、更深地理解音乐家们在作品中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也要怀有"进取"之心,为自己进入音乐殿堂下一点功夫。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6:07

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音乐表现手段和欣赏音乐的几种办法。在此之前先请大家读一读美国当代作曲家科普兰说的一段话:“要永远记住,当你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你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

这话讲得很透彻。一个作曲家在创作中,总是会把他的个性、情感,他对生活的感受反映在作品里。也许他是有意这么做,比如贝多芬在他的"英雄"交响曲中表达了他对法国革命的拥护,对为人类自由献身的英雄的赞赏,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以及对胜利的憧憬。让我们来听一听他在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

[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 0-1'53" ]

这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你一定感觉到了在贝多芬胸中涌动着的英雄豪情。再举一个也是他的例子,在第九交响曲末乐章里,贝多芬引用了诗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这是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他对人类自由、民主、和平的向往,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想象。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0'52-2'17" ]

从刚才举的这些音乐实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理解作曲家贝多芬的个性,理解他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有些作品中,作曲家并没有着意表现自己的思想或是某一种观念,但是他仍然会在其中流露出他的个性,表现出他的世界观的。比如巴罗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赫,他的音乐除了宗教作品以外,大多是没有具体表现内容的" 抽象音乐",比如小提琴曲、管风琴曲、古钢琴曲等等。可是,你仍然能从这些乐曲中"看"到他:

[ 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0-2'48"-叠话 ]

这是德国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管风琴作品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您是否从中体会到了他那开阔的心胸,崇高的气质,严谨的作风,情感充沛而又沉静坦然的性格呢?

好,今天的《走进圣殿》栏目,也就是音乐欣赏入门讲座的序言,就到这儿。再强调一下今天这一讲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我们应该像作曲家科普兰所说的,把音乐作品视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作曲家本人正循着他的用音符铺就的道路向你走来,他向你敞开心扉,希望和你成为朋友。

[ 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NO.1第一乐章 ]

在下次节目的《走进圣殿》栏目中,我们要一起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去了解音乐的构成,请您注意收听的时间。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6:49

音乐要素漫谈--音区

在上次节目的《走进圣殿》栏目中,我们谈了欣赏音乐的一个重要的观念,这就是要把音乐作品视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来理解。假入您听了上次的节目,一定会记得我引用的美国作曲家柯普兰的一句话,他说:"要永远记住,当你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你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想,您如果有了这样的观念的话,就不再会觉得音乐是难以理解的了。

话说回来,相对文学和绘画这些比较具象的艺术来说,音乐是比较抽象的,难怪总有人说自己听不懂音乐,而很少有人说自己看不懂画,读不懂小说。许多朋友通过读《名曲解说》和音乐家传记类的书籍,了解了一些作品,但离开他人的讲解,独自去欣赏一部新碰到的作品,就又不知所措了。有没有一条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路,能够带领我们通向任何一部作品呢?

有的。这就是去了解音乐独特的、不同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我们把这称作音乐的构成要素。正如绘画是由线条、色彩、构图等等要素构成的一样,音乐也有各种要素,包括音区、力度、节奏、旋律、音色、织体、曲式、和声。任何一部作品,哪怕是一首短小的歌曲,都一个不缺地包含这些要素。当你了解了这些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之后,就可以解读任何一部作品了。这时再加上你对作曲家生平、个性的了解,对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认识,加上你自己成熟的审美能力,你就是一个内行的欣赏家了。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7:06

现在我们就从音乐的各个要素谈起。首先我们来谈谈音区。

音区是指音的高低范围。它虽然有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所谓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是相对而言。比如钢琴上的中央C,即整个键盘中间的C 音,对于小提琴来说,是低音区,可是对于大贝司也就是倍大提琴来说,它就是高音区了。请大家特别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音区,是以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或一个完整的合唱队为基础的,所以我们涉及的音区概念是大范围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件乐器或某一种人声。

音区是作曲家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段,对听者来说,也很容易辨认出来。您听,这是管弦乐队中的那一个音区呢?

[ 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赋格段的开头 ]

您一定马上就有了答案:高音区。对了,这是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短笛和比它略低一点的长笛。我们再听一段,请您注意它的主旋律是在哪一个音区:

[ 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圆舞曲》 ]

您不会弄错的,旋律是在低音区,由乐队中最低的乐器倍大提琴演奏。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7:29

单单辨认出音区的高、中、低,一点都不难,但对理解音乐来说,这还差得远呢。要紧的是我们应该知道音区这个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音乐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让我们先用语言中的音区来举例。可以说,在语言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运用音区表达情感的天才,当你需要对一个人说悄悄话的时候,你决不会高声大喊,而是会压低声音,也就是说,用低音区来说话,而当你需要引起人家的注意时,通常会抬高嗓门,运用你的"高音区"。情绪平和的时候,你会自然地使用中音区,而试图恐赫什么人的时候,就会采用极端音区,要么特别高,要么特别低。我们不是常常说"低声絮语"、"低声抽泣"、或者"高声呐喊"嘛。

音乐中的音区也有着类似的感情色彩。设想一下你是作曲家,需要你表现安详的沉思的时候,你用什么音区呢?你或许会想到大提琴那深沉的音区。而如果是表现飘逸的神思,你可能会用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让它们在高音区轻轻地演奏。请注意,我在这里说了"轻轻地"这个形容词,严格地说,这个词在音乐中是指力度,就是音响的强弱程度。音乐中的各种要素都不能孤立地使用,它们都会和其他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结合,因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来。刚才我们说了,表现沉思,用大提琴挺合适的,但是假如大提琴用非常强的力度来演奏,那就不象是沉思,而可能是紧张了。而同样是低音区,假如不用大提琴而用铜管乐器组中的最低乐器大号,那又是另一种效果了,可能听上去极粗野,或者极威严。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要素,即"音色",也就是乐器的音质特点。所以,再一次提醒大家:每一种要素都要和其他要素相结合,我们应该综合着来看它们的效果。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7:49

在一部作品中,作曲家不会总使用同一个音区,那样就太乏味了。他们会用音区的对比来造成新鲜感和情绪上的推进、变化。让我们来听一个有趣的例子,这是英国作曲家阿诺尔德的《四首苏格兰舞曲》中的第二首,它的素材十分简洁,只用了一条活泼跳跃的旋律,但通过运用音区和音色以及节奏的变化,构成了妙趣横生的乐曲。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乐队中音区较低的乐器大管和在低音区吹奏的单簧管:0-0'12               第二段是音区提高了一点的长笛,但它是长笛本身的中低音区: 0'13-0'25               不知您又有没有注意到为主旋律伴奏的乐器,它们采用不同于主旋律的音区,形成了对照。在第三段里,作曲家又换了一个音区,比刚才还要高些,这是小提琴组的声音,但第二个句子就又换成了低音区的大提琴,您可得仔细听,因为它太短了:                0'25-0'37 接下去还有音区的变化,我就不一一指出了,请大家自己来分辨。我们把仅长2'04"的这首小曲完整地听一遍,您会领略到音区变化带来的趣味的。            
[ 《四首苏格兰舞曲》中的第二首               ]            
在刚才这首阿诺尔德的《苏格兰舞曲》中,您是否领略到了作曲家对音区这一要素的妙用?当然,我们还要提醒一句:音色和节奏也都在其中起了作用的。               
音区还能有效地模仿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声音。比如老人说话的低沉,小鸟鸣啭的清脆,春雷沉闷的隆隆声等等。我们有一个极好的例子: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作曲家用音乐来描绘各种动物的形态,音区的运用相当有趣而有效。现在让我们来听其中的一首,这是最受人喜爱的《天鹅》,您听听看,作曲家是用什么乐器、什么音区来表现这种体态较大、动作优雅的鸟儿的。这首《天鹅》长3'10"。               
[ 《天鹅》 ]            
刚才您听到的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选自他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您一定听出来了,主旋律是用管弦乐队中音区较低的大提琴来独奏的,伴奏是钢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录音版本,由大提琴家麦斯基和钢琴家阿格里奇演奏。               
好了,我们今天关于音区的讲座就到这儿,下一次将为您介绍"力度"这个音乐要素。请注意收听的时间,不要错过了。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9:07

音乐要素漫谈--力度

:victory: :victory:
                                             在上次节目中,我们谈了音乐各要素中的音区,也就是音的高低范围。今天就接着往下进行,谈谈音乐中的"力度"。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29:55

什么是力度呢?很简单,就是音响的强弱程度。它和音区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如多少分贝算是强,多少分贝算是弱。作曲家在乐谱上标有详细的力度标记,从最弱的到最强,通常可分为十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力度都是一个相对值。能否在演奏和演唱中有丰富而细腻的力度变化,分出较多的力度层次,就要看他们的水平和乐感了。

力度标记通常采用意大利语的音乐术语,piano,是弱的意思,它的缩写就是一个P,两个P比一个P弱些,三个又比两个弱些,以次类推,最多可有5个,那就是极弱极弱了。意大利语的强,是forte,缩写为f,f越多就越强,假如乐谱上标有五个f,那就相当强了,演奏者必须竭尽全力了。除了这些记号以外,还有很象是数学中的小于号和大于号的渐强和渐弱记号,以及突强突弱记号等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说了。

和音区一样,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与语言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说话时,弱的声音可能比较温柔亲切,或带有神秘色彩;而强的声音,则可能令人激动,振奋或者是紧张。一个好的讲演者,在力度的运用上会是非常精彩的。

在音乐中,力度的运用就更讲究了。它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并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短小的乐曲: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中的《在山大王的宫中》。这是格里格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同名戏剧而写的配乐,后来他把其中的八段配乐编成了两部组曲,《在山大王的宫中》是第一组曲中的第四首小曲。剧中主人公培尔·金特是一个非常讨厌的家伙,在村子了干了许多坏事,被大家痛恨,他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外面闯荡。一次,他来到了山大王的宫中,引出来了许多大小妖怪,冲着他喊叫,把他吓得魂不附体。作曲家为这个场景写了一段十分有趣的音乐,起初的力度很弱,逐渐加强,直到非常响亮,成功地描绘了越来越多的妖怪以及他们越来越疯狂的舞蹈。全曲只有一个旋律素材,但听上去音响极为丰富。在听之前我还要提醒大家,音乐的各个要素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没有音色和音高的力度是不存在的。在我们所举的这个例子中,您还会听到音区的变化,基本上是从低到高,乐器呢,当然也就随着变化了。此外还有节奏上的变化,是从慢逐渐变快。好,我们来听仅长2'29"的《在山大王的宫中》。

[ 《在山大王的宫中》 ]

刚才您听到的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曲《在山大王的宫中》。您是不是感觉到了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性?它是从弱逐渐到强,直到极强,而音区呢,是从最低逐渐往上走,一次比一次高,到最后是整个交响乐队的全奏。(全奏是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整个乐队都演奏,音区自然就是从低到高都包括了。)

格里格的手法可以说是相当简洁而有效,一条旋律,通过力度、音区和节奏、音色的变化,获得了极其生动的效果,您一定在音乐声中想象到了山大王的宫殿里那可怕而有趣的情景,“看”到了培尔·金特吓破了胆的样子。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42:37

我们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这是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的终曲,也就是最后一曲。舞剧故事大意是,一个王子打猎时遇到了一只羽毛金光闪闪、象火焰一样美丽的大鸟。火鸟恳求王子不要打它,并给了王子一支羽毛,说在王子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要对着羽毛呼唤,它就会立即前来相助。王子放了火鸟,后来他真的遇到了困难,他想解救一个被魔王施了魔法的公主时,因势单力薄,打不过魔王。王子想到了火鸟,便拿出那根金光闪闪的羽毛呼唤起来。果然,火鸟来了,他们齐心协力,砸碎了一个巨大的蛋,使魔王丧失了他的魔力,最后他们救出了公主。在全剧的最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写了一段终曲,从很弱的力度逐渐加强,直到极强,音区呢,是从中音区开始逐渐提高,造成从朦胧神秘到逐渐明朗的音响效果,节奏也是从缓慢渐渐加快,在达到很快了之后,又放慢下来,最后给人以获得胜利后无比自豪的感觉。象格里格的那一曲一样,这里的素材也是极为简洁,只用了一条旋律,但通过力度、音区、音色和节奏的变化,获得了生动的效果,在音乐声中也许你会联想的到王子和火鸟齐心协力,找到了那个储存魔力的巨大的蛋,将它砸碎,破了魔法并取得了胜利的情景。这段音乐长2'46"。

[ 《火鸟》终曲 ]

刚才您听到的是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的终曲。这个例子极好地为我们说明了力度以及音区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42:49

作曲家对力度这个要素非常精心,演奏和演唱者也都十分注意要把各种力度层次做出来。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初学乐器者在力度运用上要么是能力有限,控制不了乐器的力度,要么就是对乐谱上的力度标记视而不见,以为只有音符才是音乐,结果演奏得毫无趣味而言。人们通常说的"缺乏乐感"常常就是指演奏上缺少力度变化和丰富的力度层次。

今天的讲座我们到了该结束的时间了,最后让我们来听一首非常带劲儿的小曲,这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雷斯庇基改编的《康康舞》,其中的配器也就是管弦乐队的编配相当华丽,不过您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中的力度变化上,除了大块儿的对比以外,还有在每一个乐句中间的微妙的变化。好,让我们以伦敦漫步管弦乐团演奏、杰哈尔德指挥的这首《康康舞》结束今天的《乐林漫步》,请您别忘了收听下一次的节目。

[ 《康康舞》 ]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43:26

音乐要素漫谈--节奏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43:40

在前几次节目里,我们谈了音乐要素中的两种,一是音区,一是力度。对于这两个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朋友们一定有了了解和体会了。今天我们就接着来观察构成音乐的其他要素,谈谈节奏。

节奏这个要素在音乐中是非常引人注意的,比如一位初学跳舞的朋友,在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他首先要想一下的是: “这是几步?”也就是说,这是几拍子的舞曲。假如一个人连两拍子、三拍子都辨认不出来,那是根本没法子跳舞的。

关于节奏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宽泛地说,它是音乐的“进行”,这个概念包括了音乐中的重音、节拍和速度;具体些说,节奏是指音乐的律动,既有规律的运动;如果说得生动和诗意一点呢,则“节奏是音乐的活力,犹如心脏的跳动对于人体一样。”

说到生活中的节奏,除了我们的心跳、呼吸、走路时手脚的动作以外,还可以扩大到四季的更替,潮水的涨落,月圆月缺,日出日落,植物的播种、生长、成熟……等等等等,它们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节奏之中,假如失去了这些节奏,就是有灾难发生了。

我们的语言也是有着特殊节奏的,不用说,诗歌有着鲜明而规律的节奏,中国的五言、七言古诗,那节奏就像音乐一样朗朗上口,所以过去人们不是读诗,而是像唱歌一样的“吟诗”。生活中的语言也有一定的节奏,句子的长短,句子当中由重音和轻音构成的抑扬顿挫,都是节奏。而不同地区的方言,不同性格和不同年龄所具有的语言节奏或者说“语速”,也都是节奏。

这么一说,节奏的范围似乎大得无边无际了。当然我们在这里不可能讨论广义的节奏,举这些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节奏存在的必然性,以及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大自然、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我们就回到音乐的节奏上来。

lihaoren 发表于 2010-3-16 17:44:06

我们下来听一首曲子,请您边听边打拍子,看看它是几拍子的?

[ 曲例 0--0'25" ]

毫无疑问,这是三拍子的,您一定是马上就听出来了,这是华尔兹,也就是圆舞曲的节奏。我们再听一段乐曲的开头:

[ 曲例 0--0'19" ]

这也非常容易听出来,它是两拍子的。现在我要问问大家,您是根据什么,得出三拍子和两拍子的结论呢?您可能会说,凭感觉。这很对,就是要凭感觉,这里用不着去做什么分析,我们的感觉一下子就可以捕捉到音乐的律动。不过,细想想,这律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由强的音和弱的音有规律的交替形成的。在三拍子的节奏中,每三拍中有一个强拍,形成强 弱 弱,强 弱 弱这样的规律,而两拍子则是强 弱、强 弱的交替。现在让我们把刚才的两首乐曲完整地听一遍,请您再留意一下它们的节奏。这是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爵士组曲中的华尔兹和波尔卡,两首一共长4'18"。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圣殿 文:周小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