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25|回复: 18

百科全书

[复制链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发表于 2004-12-3 1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钢琴
piano

  击奏弦鸣乐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既能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又能担任独奏、重奏、伴奏的重要乐器。它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并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历史沿革  现代钢琴的前身是羽管键琴和克拉维科德 。钢琴的基本机械机制是1709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一位羽管键琴制作家B.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发明的,他将他的乐器称为可强奏和弱奏的羽管键琴。其他德国制作家在琴槌敲击的机械装置上进行试验,但他们的乐器称作方形钢琴。后来,方形钢琴在英国被大大地改进。到大约1775年 ,钢琴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德国(维也纳装置)和英国(英国装置)已经解决了大多数乐器方面的问题。维也纳琴触键比较轻,而英国制造的琴声音洪亮,音色较浓。1821年,一位法国制造家S.埃拉尔发明了最后一项基本改进装置,即进退装置。1825年,A.巴布科克创造了整块浇铸的金属框架及斜向交叉重叠的琴弦设计,近代钢琴的各个关键部件到此就告定型了。
   形制和构造  钢琴是一种用琴键带动琴槌敲击琴弦并使其发音的键盘乐器。其名称piano是原名意大利语pianoforte(强弱)的缩写,指演奏者可通过在琴键上改变手指的触键(手指压力)来产生强或弱的力度变化。这一特点是在钢琴所替代的两种早期键盘乐器羽管键琴和克拉维科德上所没有的。钢琴的结构部件主要包括键盘、踏板、击弦机、琴槌、琴弦、金属框架及共鸣板。其键盘按十二平均律半音关系排列,分上下两排黑白键。钢琴的音域比除了管风琴以外的任何乐器都宽,正好7个八度(A2到a3)或7个八度加1个 三度(A2到C4)。每个琴键控制一个音,共有88个键,有的甚至有96个键。除了键盘外,钢琴还有至少两个踏板( 有的钢琴3个 )。右边的踏板称为制音踏板(也称延音踏板),它使制音器抬起,离开所有琴弦,这样,在琴键放开后,被敲击的琴弦继续振动(不过,踏板必须踩下),并与其他琴弦产生共振 。由于可以同时听到许多泛音,既增强了音量又丰富了音色 。左边的踏板称为弱音踏板,它将整个大三角钢琴的机械装置向右略微移动,使大多数锤子少击一根琴弦,高音只击两根,中间音域的音只击一根,低音仍然击一根,这样只听到很少泛音,减弱了音量并改变了音色。中间踏板称为持音踏板 ,它使制音器保持踏板踩下之前弹奏的音,使它们在其他音被弹奏时仍然持续发音。击弦机是钢琴复杂结构的核心,演奏者按键时,击弦机将琴槌推送到适当的位置,再借惯性冲力击弦,包着毡子的琴槌掷向特定音高的琴弦(通常是每个高音3根弦,中间音域2根弦,每个低 音1根弦)。同时 ,琴槌敲击琴弦时,裹着毡子的制音器从这些琴弦上抬起,使其振动而发音。琴槌必须很快地从琴弦上弹回,以使它不妨碍琴弦的振动。琴键放开时,制音器落回此音的琴弦上,使其不发声。为了保证击键后琴槌不弹回琴弦,采用了一种进退结构装置,以使锤子落回时远离而不会弹回。除此之外,另一个装置在琴槌下落时将其抓住。为了演奏快速的同音重复 ,现代钢琴具有一个复式进退装置,可以使锤子落回两次,第一次到一个中间位置,第二次到一个远离琴弦的位置上。如果同音快速地重复,琴键被很快地再次按下,琴槌只到达中间位置,因此可以很快地回到琴弦。如果音不被重复,琴槌有足够的时间落回两次到它最后停止的位置。琴弦的声音是由一块起共鸣作用的木质琴枕与金属框架连为一体的音板来增强的。
  钢琴有大三角钢琴、立式钢琴和电子钢琴。三角钢琴呈羽翼三角形,琴弦是横向排列的,音板平躺在琴弦下方,发音洪亮,传送较远 。其型号 多种多样 ,从5英尺( 1英尺=0.3048米)长的小三角琴到长9英尺的 大音乐 会钢琴都有 。立式钢琴的外形如长方立柜,琴弦是斜向垂直排列的,音板在琴弦的后面竖立,主要优点是比三角钢琴节省空间,缺点是由于琴弦较短,比三角钢琴缺少共鸣、声音差。电子钢琴的音板由一个连接扩音器的电子并联系统所替代,扩大的声音从装在乐器底部的扬声器中放出,附加的踏板对音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连接放大器的可调旋钮改变声音的混响。
   演奏艺术  钢琴的演奏技术是在羽管键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斯卡拉蒂发展了双音、双手交叉、重复音、超过八度的琶音等弹奏技术,对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指法最初只用3个手指 ,在自然律 转调中,黑键用得很少。J.S.巴赫创造了平均律并把它用于羽管键琴后,在弹奏法上打破了种种限制,不仅使用黑键,也 突破了只 用3个手指的限制。C.P.E.巴赫首先发展了不同与羽管键琴的演奏方法,随后,M.克莱门蒂等人对钢琴演奏和教学作出了贡献。W.A.莫扎特的学生J.N.胡梅尔以辉煌的技术和典雅的风格名震欧洲。L.van贝多芬的演奏具有 强烈的戏剧性 和雄伟的气势。18世纪是羽管键琴与钢琴并存的时代。19世纪钢琴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占了绝对优势,涌现出一批钢琴演奏家。F.李斯特受小提琴大师I.帕格尼尼的影响,把钢琴演奏技术推到灿烂辉煌的境地。而另一位与他同时代的钢琴家F.F.肖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其演奏音色优美,语调亲切而富于歌唱,伴奏织体中隐藏着复调因素,踏板的巧妙使用和精美的技术性走句,使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极高境界。20世纪C.德彪西和M.拉韦尔的钢琴作品充满了色彩性,给演奏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他的音乐有时需要明亮闪光的色彩,但却罩上雾一样的薄纱,除了踏板的精巧用法外,需要抚摸般的指触和一掠而过的漂浮音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锋派的某些作曲家为了达到新奇的音响效果,对于演奏法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如采用手臂和拳头弹奏等,有的还在钢琴的琴弦上加入橡皮或其他金属物,以改变钢琴的原有音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提琴
violin

  擦奏弦鸣乐器。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 。作为独奏和重奏乐器在弦乐重奏和交响乐队中被广泛地使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小、声音最高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
   形制与构造   小提琴由琴身和琴颈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两者都是木制的。琴身的顶部表面称面板,底部称背板,琴肋称为侧板,三者粘合而成,形成一个空箱,起共鸣箱的作用(加强弦的振动)。琴体内部是一个音柱和低音条,用来传送弦的振动。琴颈和琴头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在其顶部是一个弦轴盒,固定调弦轴。在琴的指板和面板上方绷紧了四根羊肠制作的琴弦。缠在弦轴上的琴弦沿着指板,经 过一个称为琴码子的木片,连接于另一个木片,称系弦板  。弓子在琴弦上方擦过时,弦产生振动,发出声响。接触琴弦的码子也产生振动,它的振动反过来经过琴体传到琴背。面板上有两个雕刻的音孔,现在通常呈一个F形(因此称为F孔),它们的作用是让声音放出来,同时也用于加强面板上面部分小提琴(靠近琴颈)的振动。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定音为:G、D、A、E。其中G、D、A3 根弦通常由羊肠制成 ,E 弦有时是钢丝弦,在此情况下,由于普通的调弦轴不足以承受金属弦的压力,因此需要一个特殊的调谐器附加在系弦板上。小提琴的音域有4个八度,从低于中央C的G到高音C上面一个八度的E,另外 ,小提琴演奏家可以制造泛音 ,这进一步向上扩展了乐器的音域 。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包括 运弓 、换 把、音准、揉弦、双音、和弦、颤音、泛音、滑音、拨弦等。
 
 

小提琴


 
   制作与演奏   小提琴是从1500年左右所使用的弓弦乐器中发展起来的,它们中间有维奥尔琴、雷贝克琴、手臂利拉琴。它此时的准确历史由于使用了多种多样的名称而不是很清楚。现在所称的viola可能是16世纪这种类型的主要乐器。到1600年为止,尽管仍有多种名称,但已是现在所使用的乐器了。小提琴制作的主要中心是意大利的克莱蒙纳,历代伟大的小提琴制作家都曾在那里工作。小提琴的形制设计基本上没有改变,因此,17和18世纪阿玛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制作的乐器现在仍被使用。17世纪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主要在意大利和德国。在法国和英国,小提琴主要用于舞曲音乐。18世纪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意大利作曲家,如 A.维瓦尔迪 、G.塔尔蒂尼和 P.A.洛卡泰利为小提琴写了协奏曲;洛卡泰利创作了具有高难度技巧的随想曲。在德国,J. S.巴赫写了3首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和 6首无伴奏小提琴帕蒂他与奏鸣曲。同时代的法国作曲家 ,如J. M.勒克莱尔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音乐。18世纪中叶出版了两本重要的关于小提琴演奏的著作。18世纪后半叶,小提琴成为乐队中主要的旋律乐器。现代交响乐队中使用大约32把小提琴,比任何其他乐器都多。通常它们被分为两组(第一和第二提琴)。在室内乐中,小提琴保持着主要乐器的地位  ,作为独奏乐器也越来越重要。19世纪产生了大批伟大的小提琴炫技大师,如I.帕格尼尼和P.de萨拉萨特,小提琴教学在学校和家庭也更加广泛。20世纪将小提琴融教学与演奏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是 F.克赖斯勒 。他下一代的演奏家包括J.海费茨、D.F.奥伊斯特拉赫、I.斯特恩和Y.梅纽因等。多数的作曲家都为独奏小提琴写过作品,其中包括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交响曲
symphony

  充分发挥各 种乐器的 功能和 表现 力来塑造音乐形象 ,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交响曲在音乐发展史上是作曲家写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并对发挥器乐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交响曲主要是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3段形式  ,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3乐章的器乐体裁。代表性的作曲家有C.P.E.巴赫、J.S.巴赫、萨马尔蒂尼、施塔米茨等。18世纪古典时期规范的交响曲式,经J.海顿、W.A.莫扎特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的实践,最后完全确立。包括4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 ,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用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 ,快板或稍快 ,复三段式。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L.van贝多芬又在海顿与莫扎特的基础上对交响曲这一体裁的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巨大贡献。他的交响曲对整个19世纪交响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代表性作曲家有F.舒伯特、F.门德尔松、H.柏辽兹、J.勃拉姆斯、P.I.柴可夫斯基、A.布鲁克纳、G.马勒、A.德沃夏克、J.西贝柳斯等。现代交响曲的发展中,I.F.斯特拉文斯基、P.欣德米特以及R.沃恩·威廉斯、C.C.普罗科菲耶夫、D.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均作出各自的突出贡献。在中国的交响曲发展中,冼星海、江文也、马思聪、罗忠镕、陈培勋、朱践耳等人都留下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奏鸣曲
sonata

  多乐章的器乐套曲。又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 , 用1件乐器独奏或 1 件乐器与钢琴合奏。通常第一乐章为快板 ,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16世纪初的奏鸣曲泛指与声乐演唱的康塔塔相对的各种器乐曲。17世纪中叶以后,D.斯卡拉蒂、C.P.E.巴赫、J.S.巴赫、W.A.莫扎特等都为古典奏鸣曲式的确立作出了贡献。而以的奏鸣曲作品使这种体裁的创作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从C.M.von韦伯、F.舒伯特开始的浪漫主义奏鸣曲,继承古典传统的某些因素,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L.亚纳切克 、B.巴托克、S.S.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糅合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传统,融汇民族乐派与近代的种种作曲手法,赋予此类作品以新的个性。




从中国百科全书上找的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奏曲
concert

  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和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音乐史上曾先后产生过教堂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协奏曲形式及其变种二重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小协奏曲等 。18世纪末,W.A.莫扎特谱写了各种不同乐器的协奏曲约50部,最终奠定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曲式与风格。与奏鸣曲曲式不同的是:①协奏曲通常由3个乐章组成 ,省略了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 。②第一乐章采用协奏曲——奏鸣曲式,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由乐队奏出,第二个以独奏乐器为主,乐队协奏。③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④第一乐章末尾通常采用即兴风格的华彩段 。 L.van贝多芬、F.门德尔松、J.勃拉姆斯、P.I.柴科夫斯基、B.巴托克、S.S.普罗科菲耶夫及中国作曲家马思聪、杜鸣心、何占豪、陈钢、谭盾、瞿小松等也对协奏曲的创作曲作了新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赋格曲
fugue

  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对位的基础之上,从16~17世纪的声乐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卡尔演变而成 。
  赋格曲分两个主要部分:①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开始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 ,接着第二声部在属调上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位的旋律称为对题。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 。呈示部中主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②发展部。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此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赋格曲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类型。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进入次数也无定规,调性转换亦较频繁复杂。此外,根据曲中所用主题的多寡,存在单赋格曲、二重赋格曲和三重赋格曲等多种形式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主义音乐
classical music

  18世纪初~19世纪初的音乐风格。它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
  1720~1760年左右,一般被称为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也有人称前古典主义时期)。这种风格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更简化与更“ 自然 ”的旋律(这在当时被称为“华丽风格”)。这种风格还可以包括结构的方整性,结构内部(乐章间或乐章内)的更大的对比,力度等级的渐变 ,节奏轮廓更加清晰 ,和声语汇简化 , 和声节奏放慢等等 。在1730年前后这种新风格也出现在意大利的器乐作品中,特别是节奏复杂化和旋律装饰化的倾向在德国的情感风格的键盘乐器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峰。此外,早期古典主义音乐还包括了以法国音乐为主的洛可可风格,这种高度装饰化的宫廷风格与当时的意大利和德国音乐相比带有更多的巴洛克遗风。
  1760年~18世纪末,可以划为晚期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种不同于早期阶段的更具世界性的风格上的综合。它开始越来越具有风格与形式上的复杂性和表现上的深度,这一过程的特点是以J.海顿和W.A.莫扎特的成熟作品为代表的 。至于L.van贝多芬 , 在把他划为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何者更好这一点上,长期以来是有不同意见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他既是一个古典主义音乐家(特别是青年时代 ),又是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因为他身上的确已经存在着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如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作曲家,主观的自我表现在作品中越来越强烈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他又既不是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像H.柏辽兹或R.舒曼那样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不过,从音乐上来看,他对大规模曲式的控制,明确而有力的节奏,功能性为主的和声,把主题(动机)的展开作为一种原则来坚持,以及对传统对位技巧的兴趣等等,都有助于人们把贝多芬的风格看作是海顿和莫扎特风格的一种延长和扩展。因此,人们还是把贝多芬 、 海顿和莫扎特3人放在一起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或把他们视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奏曲
variation
   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  成的乐曲。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固定低音变奏曲 。称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 ,以4~8小节的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  为主题,当主题不断反复时,上方声部蜿蜒不绝地变化复调结构与和声织体 。 ② 装饰变奏曲 。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③自由变奏曲。主题的结构、性格和体裁均变幻不定,仅保持主题的个别音调和若干和声轮廓,因此又称性格变奏曲。变奏曲可以作为独立作品,或作为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组曲的一个乐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谐谑曲
scherzo

   17~18世纪上半叶一种轻松活泼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如C.蒙泰韦尔迪的《 音乐的谐趣 》,J. S.巴赫第三 首《帕蒂塔》中的谐谑曲等。18世纪后半叶起,奏鸣曲套曲中的第三乐章常用比小步舞曲更为轻快活泼的 3 拍子的谐谑曲来代替。L. van贝多芬曾对此作出突出贡献。A.布鲁克纳、I.P.柴科夫斯基等的交响曲也都效法贝多芬包含谐谑曲乐章,但已不限于三拍子。F.F.肖邦和J.勃拉姆斯把谐谑曲用作独立的钢琴体裁。有时谐谑曲也被用作标题交响音乐的体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1685~1750)
Bach,Johann Sebastian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1685年3月21日生于爱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卒于莱比锡。
    
 

图片


 
   生平和创作   巴赫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其几代祖辈家族成员多系民间乐师、城市吹鼓手或管风琴师。幼年时参加德国特有的乞童歌队 。8 岁父母双亡,寄居于兄长处,并从兄学键盘乐器等。15岁起独立谋生。1703年任魏玛宫廷小提琴手。1707年任米尔豪森教堂管风琴师。同年与堂姐玛丽娅·巴巴拉结婚。1708年任魏玛宫廷管风琴师,兼为宫廷作宗教音乐。1714年被任命为宫廷乐师,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后任克滕宫廷乐长。这是他一生中处境较为顺利的年代,也是他创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乐创作上)丰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热爱音乐 ,对巴赫非常器重 ,常与之一起演奏 、旅行。此期间巴赫写下许多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创意曲》。1720年他妻子去世。1721年与安娜·玛格达勒娜结婚  。1724 ~1750年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长。同时他还在尼可拉教堂供职,并兼事托马斯教堂附属学校的教学和演出工作 。巴赫在莱比锡度过了后半生,写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经文歌、5 部弥撒曲、4 部受难曲、3部清唱剧等宗教性音乐 ,又创作 《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下卷 、《意大利协奏曲》、《戈尔德贝格变奏曲》等世俗性乐曲 。1747 年他访问波茨坦 ,为普鲁士皇帝腓特烈演奏 ,并根据普皇的一个主题写一部乐曲《音乐的奉献》献给普皇。最后,他写了一卷《赋格的艺术》(未完成)。此后,因双目失明而搁笔直至逝世。
   成就和影响  巴赫终生在教堂和宫廷中供职。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在他思想、创作上留下深深的宗教烙印。但这并未妨碍他创作伟大不朽的音乐。巴赫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 ,结构的严密性与当时崇尚理性和数学的理性主义有关。他对音乐科学的创造——十二平均律积极支持,并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加以推广和应用。巴赫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 ,富于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质和内在的思想情感,艺术上达到了深切动人的境地。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根植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音乐语言极其丰富。他的音乐绝大部分是以严谨的复调写成,这些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网,其中每根线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的生命,而又各系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之一,从而使音乐织体的纵横关系达到有机地完美结合的境地。巴赫的音乐创作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的开端,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也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语言的形成。18世纪末叶的古典乐派作曲家们,如W.A.莫扎特在其晚期创作中明显地吸取了巴赫复调音乐的精神和手法 ,L.van贝多芬在音乐的逻辑性上更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巴赫的成就。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如R.舒曼、F.门德尔松、F.F.肖邦等,从巴赫的音乐中吸取灵感。20世纪各种不同流派的作曲家们,也从巴赫的音乐中获得了新的养料,如B.巴托克、I.斯特拉文斯基 、R.欣德米特、A.奥涅格等。巴赫及其音乐不仅是他以前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以后音乐发展的启迪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1756~1791)
Mozart,Wolfgang Amadeus

  奥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图片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之家 。3 岁已显露音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即作曲,6 岁又随父学小提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 、普雷斯堡巡回演出 ,获得成功。1763年起到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结识了J.C.巴赫等作曲家,并向他们学习作曲技术。但繁重的演出任务摧残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萨尔茨堡弥补中断的音乐与文化学习,1777年起又进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萨尔茨堡。1781 年他与大主教决裂,提出辞职,并到维也纳谋生,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友谊,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给海顿 。1784 年他参加了共济会,对共济会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启示下写了许多作品。1789年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轰动一时,但未摆脱经济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请求接任宫廷乐长职位,未能实现。1791年他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追思曲》,最终未能完成。
   创作  莫扎特在短暂一生写出大量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留下许多不朽杰作。他的主要创作领域之一是歌剧,11岁时就写了第一部歌剧,此后所作有《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假园丁》 、《 牧人王 》、《 伊多梅纽》、《后宫诱逃》、《女人心》、《蒂托的仁慈》、《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余部,其中以后三部最具代表性。《费加罗的婚姻》于1786年首演,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这部歌剧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 ,增强了抒情性 ,并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唐璜》于1787年首演,是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它加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复杂 、真实 ,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矛盾冲突。《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关系。这部歌剧是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交响音乐是莫扎特另一个重要创作领域,包括约50部交响曲和50余部协奏曲。交响曲中41部有编号,因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 巴黎 ”具有法国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35“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个乐章 ,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模仿,常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第 39 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第40交响曲富有戏剧性和乐观主义情绪,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第41“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on贝多芬英雄性交响曲的出现。最后 3 首是贝多芬之前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协奏曲是除歌剧之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3 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 , 而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27部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调 、c小调、A大调等;7部小提琴协奏曲中,G大调、A大调、D大调比较突出;其他还有单簧管协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圆号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长笛协奏曲、风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17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首、弦乐四重奏 23 首,弦乐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调、c 小调钢琴奏鸣曲,降 E大调、降B大调、A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献给海顿的 6 首弦乐四重奏,C大调、g小调弦乐五重奏、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
   影响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 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他的音乐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反映了18世纪末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 、正义 、尊严的追求。他音乐的价值越来越被后世所认识,长盛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1770~1827)
Beethoven,Ludwig van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图片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 ,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 ~ 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 ,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 。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 。在他死后 ,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 。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 。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 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 :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 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贝多芬故居所在地维也纳近郊(绘画)


 
  1802 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 ,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 的第五 交响曲和 纯 真质朴  、歌 颂大 自然 的 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 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 。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 ,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 ,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顿(1732~1809)
Haydn,Joseph
   奥地利作曲家。1732 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的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
 
 

图片


 
   生平 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6岁时到海恩堡合唱团唱弥撒曲,并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羽管键琴、小提琴。 2 年后到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当歌童。17岁时因变声被解雇。为餬口他教几个孩子学习音乐,并勤奋自学,练习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向意大利作曲家N.波尔波拉学习作曲、声乐等。从1761年起,海顿在P.A.埃斯泰尔哈济亲王的宫廷中任宫廷乐长近30年。期间写有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 ,5 首弥撒曲和 11 部歌剧等。这些 作品使 他蜚声 欧洲乐坛 。1781年海顿结识了W.A.莫扎特,并与之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790年,N.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宫廷乐队解散。长期依附于贵族的海顿,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在1791年和1794年两次前往伦敦,期间写下了12部《伦敦交响曲》及其他作品,形成了创作的高峰。他在一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 L.van 贝多芬,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迥异,师生关系为时不久。但海顿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1802年以后,海顿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海顿逝世后,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在那里建了海顿陵。
   创作   海顿的作品体裁涉及面很广,但他偏爱日常生活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快乐和充满希望是他作品的艺术气质。在海顿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成就最高。他在前人基础上,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为近现代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他一生创作了 100 多首交响曲。早期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海顿交响曲中最有名的是12部《伦敦交响曲》,它们标志着海顿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开创了交响曲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 - 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四重奏是他另一个重要器乐曲创作形式,共写80余首。内容大多表现欢乐、热情等 。其90年代创作的《皇帝》、《日出》等 8 首弦乐四重奏可与他的《伦敦交响曲》相媲美。在奏鸣曲与协奏曲方面,他的5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奏而写,大多纯朴而稍平庸。他写过20余部协奏曲,其中《 D 大调钢琴协奏曲》和《 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最为优秀。海顿的其他作品还有18部小型喜歌剧,8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也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2: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维瓦尔第(1678~1741)
Vivaldi,Antonio
   意大利作曲家 ,小提琴演奏家 。1678 年3月4日生于威尼斯 , 1741 年 7 月 28 日卒于维也纳  。童年随父学小提琴,1703 年后在威尼斯救济院所属女子音乐学校任职 , 1718~1720年任曼图亚总督的乐长,后又回到威尼斯。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现存的有40多部歌剧 、400多首协奏曲以及许多奏鸣曲、宗教音乐,如弥撒曲、经文歌、清唱剧和世俗康塔塔等 。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协奏曲 , 如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仍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其他作品还有《和谐的灵感》、《奇特曲》和《西滕琴》等。他的作品手法独特、构思清新、技巧娴熟,对协奏曲的发展贡献尤大。他也是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家,把高把位、快速经过句、双音等技术用于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部分,使用拨奏、加弱音器和变化弓法来扩展和丰富小提琴的表现手段。
 
 

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2 09:51 , Processed in 0.103037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