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0.5+0.5<1.0——小议钢琴家兼职指挥
行人
记得几年前看到德国《fono forum》杂志上介绍了当代著名钢琴家pollini在意大利
指挥某家歌剧院演奏了罗西尼的歌剧(剧名已不记得了,事情大约是在他与abbado录音
老贝钢协的前后)的报道。鄙人为之一惊,事实上当时也给整个音乐界一个极大的震动
。
难道每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都必须走此路不可?——这大概便是大家当时所关心的
事儿啦。远的不说,pollini的同代人中不乏先例。如阿什肯纳奇、巴伦鲍英姆等均是有
代表性的例子。不错从商业角度上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大流量的录音即便是classi
c行业再不景气他们都会有不斐的进帐。然而,他们在钢琴/指挥上的努力反映在所演绎
的音乐上质量如何呢?
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并没有维持在钢琴上已有的水平,反之由于分心与指挥业务,
深陷与乐队的管理业务分散了精心钻研钢琴作品的精力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显得浮浅、
对音乐的解释缺乏深度。虽然阿什肯纳奇最近的普罗柯非耶夫奏鸣曲的演绎依然动人,
但是除此之外他的钢琴录音几乎已无魅力可言。不单是如此,让听他们演奏的听众们也
无法精力集中地听下去。
另一方面在看一看指挥的领域,他们的通病是没有有机地利用乐队的综合组织效应
,总觉着欠全面,音色也略显单调。总是让人觉着乐队如一件乐器在演奏一般,缺乏大
型乐队应有的层次感。(比较而言,协奏曲要比交响曲好一些。这大概是他们有着solo
的经验的缘故吧,有意无意之中更加注意发挥solo的作用并强调表现之。典型的例子便
是andre previn了吧)。
再者,如果阿什肯纳奇、巴伦鲍英姆等的钢琴/指挥都能够完美发挥并取得一流的成
绩的话那么那些专职指挥家如卡拉杨等不就变成低能者了吗?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krystian zimerman的贝钢协1、2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
有dg公司/zimerman/bernstein/vpo联手的贝协全集录音计划在3、4、5完成后,由于be
rnstein的突然他界而频于流产的边缘。可以想象不会有那一位指挥家接着完成的,当然
这里面有着经济上的问题,也有着保持整个录音系列的演绎风格统一性的问题,是一个
非常棘手的问题。经dg公司的建议最终由zimerman独立完成了。看来最终是无选择之择
,成为由zimerman独立完成的结果。结果上看zimerman的努力意外地取得了成功,此套
录音也居然得到了当年的许多大奖,获得了音乐界的普遍认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事后记者们问及zimerman是否考虑今后干一些指挥的活儿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zime
rman非常明智地说‘对于比人而言眼下一心无能力二用’正不知道那些脚踩两之船的音
乐人出于何目的。或许他们觉着solo的尽头已到,再干下去不会有什么大的长进了吧。
其实并非如此,就拿阿什肯纳奇在70年代开始指挥生涯同时的录音而言,他的努力是极
其让人为之感动的。如:他的肖邦钢琴独奏、他与帕尔曼等的贝violin sonatas等,留
下了极其珍贵的录音。……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位可以有所作为的俄国学院派钢琴家。然
而他半途而废了。
再回到pollini。事后舆论界普遍认为pollini的指挥效果及其糟糕。本人也有悔过
之意,这都是无法拒绝歌剧院方面百般诱惑的结果。同时pollini表示,他不会在任何时
候放弃钢琴的主攻位置。钢琴音乐是一个无尽头的路途,不会引起他的事儿而影响到钢
琴的演奏。
就鄙人而言,pollini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活着的钢琴家。他演奏的老贝的晚
期钢奏无疑是最理智最技术的一个版本,让听的人不会有多么大的心理起伏,但是音乐
背后的东西令人回味无穷。或许这样的演绎才是老贝所期待的。与其半路出家摆弄一下
指挥棒,倒不如固守钢琴演奏家这一块技术要求、艺术要求及其高的阵地更有意义。最
后再回到标题。0.5+0.5=钢琴演奏活动+指挥活动<1.0。
文中涉及录音
pollini:
beethoven:the late piano sonata/dg 449704
zimerman: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1,2/dg 437545
ashkenazy:
beethoven:the 10 violin sonatas/decca 421453
chopin:the nocturnes/decca 414564
andre previn:
thaikovsky:violin concerto/kyungwha chung/lso/decca 4250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