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从爱乐的节目单上key in的
林东荣曾师从时任中央歌剧院单簧管首席和香港音乐事务处管乐主任的张宏先生学习单簧管演奏,1985至1987在香港演艺学院主修单簧管,1992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主修单簧管演奏和教学法。199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获音乐硕士学位。2000,受聘担任中国爱乐乐团单簧管特邀副首席。 学习期间曾获辛辛那提大学研究生会全奖,英国苏格兰阿伯丁国际音乐节全奖。1996,获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协奏曲比赛大奖。其参与组建的prestige四重奏组在1996国际单簧管协会举办的录音比赛中获大奖。
科普兰的单簧管协奏曲是应美国著名爵士单簧管演奏家本尼。古德曼之约于1947年创作的,1950首演,古德曼担任独奏,莱纳指挥nbc协奏。这是科普兰唯一一首为木管乐器写的协奏曲。共有两个乐章,中间是一段自由的华彩乐段,这三部分不间断的演奏。因为两个乐章分别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创作,故风格截然不同。第一乐章,1947年作于里约热内卢。有诸多素材来自巴西的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这些音乐素材是伊贝利亚音乐和非洲音乐的结合。 1948年在纽约完成第二乐章。第二乐章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可以听到城市的通俗音乐。科普兰认为这些城市通俗音乐与南北美洲的流行音乐有着密切关联,如查尔斯顿节奏,蓝调音乐和巴西民间曲调。 科普兰将第一乐章描述为一首倦怠,懒散的歌,带有反思性的冥想和迟缓的情绪。这也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心绪的写照。科普兰运用巴西的9度和弦和二度音程在大调和小调间灵活运用,因此在主旋律和伴奏音型间有着明显的尖锐碰撞。细腻的音色变化对乐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速乐章充满幽默和戏剧的效果,好像一个人走出沉思冥想,回到了沸腾的现实当中。许多旋律碎片和动机的变奏组成了音乐得主体。与科普兰的其他作品一样,之一乐章随处显示出爵士切分节奏和摇摆乐节奏的特点。事实上,科普兰在独奏部分运用了类似爵士乐中的低音拨奏和滑音等。有些段落轮流出现5/8,7/8节拍,使我们想起巴托克的节奏和和声。配器简洁,清晰,充满戏剧效果。整首乐曲结束在一个最终达到高音d的滑音上,仿佛一个人真正摆脱了困境,与他的美国同胞一道投入到生机勃勃的城市生活中,就像作曲家的同胞,思想家爱黙生所言:我急切地奔入这响亮的喧嚣。
这段话是演奏者林东荣写的。 另外提一下,科普兰和格什温是同门师兄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