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9 1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点关于M&K的资料--
M&K S150 THX喇叭系统
阅读次数2458)
M&K S150 THX喇叭系统 by 赖英智 (转贴)
赖英智是著名的《音响论坛》权威杂志的主编.
这篇文字不需要再加油添醋说明M&K喇叭的好,因为笔者已经买下它,用行动说明了一切!你可以看到每篇评论介绍得天花乱坠,有几个评论员会真的付钱拥有?省略了老王卖瓜,直接谈谈过去几个月来笔者使用M&K喇叭的一些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就算你不用M&K产品,也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笔者原是两声道音响的支持者,面对DVD时代来临的巨变,有段时间是以不便应万便。从纯音响转型到多声道环绕系统,不但器材需要更换,空间必须调整,连观念也不尽相同。试了很多次,发现很难从既有音响以添购的方式组合成一套理想的系统。以喇叭来说,在两声道主喇叭之外,必须添购中置声道与环绕声道,依照THX标准,音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尤其欣赏音乐片时更能发觉。笔者原本打算以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的喇叭当主声道,但几乎找不到音色接近可以匹配者,就算有价钱也令人咤舌。再说扩大器,五声道需要三部立体声扩大器,有几个人家里会买三部Jeff Rowlland Concenter?几经考虑后,决定另起炉灶,独立装设一套AV音响系统。
评论员通常比较挑剔,不愿意屈就于次好的产品。我给自己立下的标准是:不能太贵(一来负担不起,二来AV产品改款如翻书,很容易就落伍),不限品牌,声音一定要符合我的要求。前两者很好解决,杂志广告的产品起码有数百款。从几千元到几十万都有,所以我找了一些已有定评,印象也不错的产品借用试听。最后的条件可难了,一大堆东西在家里进进出出,始终没遇到心上人,最后把目标范围缩小,仅限JBL与晋两下品牌,JBL是THX剧院指定喇叭之一,M&K则是DTS、Dolby、乔治卢卡斯等实验室的监听喇叭。又经过几番折腾,最后选定M&K S-125喇叭系统,庆幸身为评论员有这点小特权,可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总在灯火阑珊处)。
在此之前,笔者使用Genesis II.5大喇叭,每声道有两颗12吋单体,由独立的主动伺服扩大机推动,低频延伸达到18Hz,在适当摆位与仔细调整分频点,相位情况下,可以发出轻风吹拂,裤管摆动的柔美极低频。之后笔者改用Muse 18超低音,如桌子般巨大音响同样可以发出18Hz极低频,搭配Aonus Faber Guareneri Homage喇叭听起来十分过瘾。很奇怪,两三年来我不认为家里聆听室里的严重驻波问题,驻波问题严重会让中低频变音,低频轰轰然没有细节与线条,极低频听不到,低频的速度与动态都变差,这些情况很少困扰我。但是M&K却把视听室低频驻波问题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透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可以知道,除非空间长度在十公尺以上,决难避免低频驻波。不过我们利用一些手段,像是拜访木箱,大型沙发,调整喇叭摆位等,可以降低频峰值降低或控制,使其不足为害。
有天代理商来电,说这套S-125还没付钱,另有紧急用途征用了,但又送来三只更大的S-150THX。S-150不但体形比S-125大了许多,也是(星际大战-首部曲)后制作的使用的监听喇叭,不听还好,一架上去我就不肯让代理上拿下来。S-150使用的单体与S-125大同小异,从防尘盖看来构造有些差异,实际情况仍在确定中。S-150改为三音路五单体设计,51/4吋低音只负责2KHz以下频率,三个一吋高音又把频率分为两段处理。由于工作范围小,每个单体的失真更低。剩余度增加,听起来也更加轻松庞大,你很羡慕S-125的好处吗?S-150还要好上25%!
专业设计的S-150
原本M&K为家用音响设计了类似的S-100B喇叭,音箱稍微小了点,但既然有专业的,为何还选择业余?笔者对极低频的要求比较严格,主喇叭与中置都换成S-150,干脆连超低音也请代理商送走,以更大的MX-200取代。这时笔者的系统其实很不标准,前方三只喇叭是经过THX认证的S-150,后方环绕声道是S-125,向后墙投射以取得更好的扩散效果,超低音则舍弃MX-150THX而跃升为MX-200。即便如此,无论音响的密度,重量感,形体感,音像比例,动态对比,速度状态,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成绩。
在没有主动伺服线路的产品中,MX-200是我所听过速度最快的超低音(M&K另一款MX-70以单体尺寸小,速度又快些),它的短路环设计让声音不但启动快,刹车也快,低频干干净净。MX-200的极低频延伸少有人能及,影片里的爆炸算极低频吗?不,效果音的主要能量集中在40-60Hz左右,要听极低频还是得找好音像录音。安塞美指挥的是六零年代老录音,伦敦Kingsway Hall底下不时有地铁穿越,深沉的低鸣与磁带录声都是检验极低频的好材料。Telarc的马勒五号交响曲,在亚特兰大交响乐厅录音,从第一个音符随之就有闷胸的空间极低频涌现,低的几乎听不到,MX-200却让我清楚的感受到气流的威力。
大致就绪后,我开始认真考虑扩大机的搭配,希望M&K在优异的音响性之余,有更好的音乐韵味,笔者不预设任何立场,对扩大机的选择完全以是否为原则。先后试过YAMAHA,AMC,SONY,KENWOOD,B&K,LUXMEN,PARASOUND等AV环绕扩大器,他们互擅所,不过以音色的温暖,质感的得轻松来说,居然是功能简单的LUXMEN最吸引人。玩过太多的HI-END器材,我对高价的AV产品不太感兴趣,如果读者真的太多金,到可建议Theta,Meidian.Lexicon.Kinergetics等几个品牌,他们确实都是好东西。可惜LUXMEN没有dts解码功能,扩大器功率也略嫌不足,super speedway中的F1赛车听起来密度感与重量感轻了一点,期待中的LUXMEN新的产品又久久没有露面。这时DENON A1D出现,搭配M&K的场合,他比SONY TA-9000对味多了,尤其在低频部分,DENON胜出一大截。也许A1D是全新拆箱的关系,我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音乐细节,却也对过于硬朗的声音皱眉头。
慎选搭配器材
把DENON还回去后,再度期待Marantz SR-18的来临,不到满意我是不会掏腰包的。啊,差点喊宾果! Marantz不但体型重量是日本AV扩大機之最,扩大机的推动力与质感同样名列前茅,在纯净之余还保有温润的色泽,高雅的声音又HI-END音响器材的味道,与M&K喇叭搭配听音乐很能让人满足。不过,在视听SR-18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中了DENON A1D的毒害,SR-18虽然有较人性化的操控界面与美丽外观,扩大起部分后劲更足,但数位部分总让人若有所失。并非Marantz不好,只是在M&K S-150照妖镜般的解析下,我很清楚发现这两位天王巨星的差异。AV扩大机当然讲究环绕效果,目前只有SONY与DENON采用32位DSP。很明显他们的音场模拟效果与音场细节都高人一等。DENON以独家的Alpha 24的线路搭配每声道两颗BURR-BROWN PCM-1702主声道,这样的架构连许多的HI-END音响都膛呼其后,难怪会让人听得出神。为什么没有DENON的前级+MARANTZ后级这样的机器呢?
厚着脸皮又把念念不忘的DENON借回来听,音响店老板肯定恨的牙歪歪的,这回是被操 过的展示机器,咦,DENON的硬调子哪去了?我需要的透明度,速度感,空间刻画能力,动态,细节,一样也没有少,但唱过一段时间后的DENON A1D音质更柔和,音色更温暖了,我一方面落锤下订单,一方面为刚刚写完的SR-18评论深感歉意,最后竟放弃MARANTZ投入DENON怀抱。
Denon在声音的宽厚、细致、饱实程度方面或许还不如欧美高价产品,却已经是日本制品中的佼佼者。而透过它高超数字线路播出的唱片,一次又一次让我感到震撼与感动,即便在过去的大型音响系统中,我也没听到这么多的音乐讯息!情报量一多,不需要拼命增加音压,就能得到很逼真的临场效果,可能是数千观众喧腾的露天舞台,也可能是密闭吸音的Studio,不一样的录音空间、条件,现在我可以一目了然清楚看见。Denon有部分功劳,最大的关键还是在M&K喇叭身上。你可以怀疑我耳朵不客观,但二十世纪福斯公司、A&M录音室、哥伦比亚影业、Dolby实验室、DTS公司、著名的Gateway Mastering、全球摩托罗拉 DSP Dihital Audio Labs、派拉蒙影业、SONY录音室、SONY DVD中心、华纳影业……这些 M&K用家总不会通通头壳坏去吧?
充当专业家庭监听室
记得我说过S-125像明镜一样,你给它什么讯源、什么样的搭配,它都会忠实反映出来。S-150可以说是大了一号的明镜,它让眼睛看得更清楚、视野更开阔,对不同录音的判别更灵敏。笔者听过不少所谓的专业扬声器,过去最感动者为Dynaudio Acoustic的主动式小喇叭,它的质感比M&K细致甜美,中低频也够饱满,但是分辨力却不如S-150。
拿这样敏感的小喇叭用在家庭中,会产生什么结果?第一,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录音师,前面摆了庞大的混音器,软件传来不论良秀,全都原汁原味一五一十的呈现眼前。透过数字能力超强的Denon A1D ,稍微做一点音场调整,马上会有料想不到的明显变化。例如听CD时把环绕声系统在古典音乐厅模式,这时空间大小、效果强弱、高低音等化略微变更,感觉上就像从中纪念堂换到了香港全弯大会堂,让人不得不佩服M&K距细靡遗日剖析能力。精确,根本就是M&K代名词,也许它不具美声风姿,要论真真实感绝不让他人!
第二、你可以想象自己坐有国宾戏院最好的位置上,不但可以轻松过关,从、、到,M&K喇叭都可以让你享受到富动态,定位明确、冲击力强大、透明度与空间感优异、高频坚实不刺激、中低频饱满丰厚、气势与规模庞大的效果,电影最需要动态与速度,很多喇叭往往顾此失彼,尤其是大尺寸单体的落地型喇叭,老是有速度提不上来的情况,遇到那么多的爆炸效果,未免就太温吞了些。M&K的速度属于型,难得的是全频段有一致的速度感,不至高音快低音慢,在许多高价喇叭上,我都找不到类似的优点。
第三、你可以想象坐拥百万音响,而且是多声道的百万音响,这太离普了吧!只凭几只M&K喇叭加上Denon扩大机,就可以媲美百万音响?笔者是高价器材的过来人,自认为还有一点点经验,平心而论许多百万音响在音质的纯度、高贵感,精致程度,极高频延伸等表现,确实不是M&K所能企及的,换个角度来看,M&K S-150所提供极其真实、没有掩饰、赤裸裸把录音原貌呈现在眼前的能力,却也不是所有高价器材者擅长的。Audiofon亚伦罗桑的小提琴录音,或者DG穆特的前者琴声共鸣美妙,琴弦微颤的表情生动自然;后者琴音强劲,力道十分阳刚。它们在M&K的诠释中好听就好听,不好听就当场翻脸,S-150绝不打马虎眼,也没有能力把丑小鸭变天鹅,它真实得让你觉得异常可贵。
第四、你可以想象如挥动双手的指挥家,让眼前的大乐团全力奔驰。一般小喇叭有明确的音像、清晰的定位与广阔的音场,轻松程度就不及大喇叭,播放管弦乐尤其感觉中低频少了一截,来段土巴号说不定还会捶胸顿足。M&K S-150一来有多单体伺候,二来不求低频延伸,反而使中低频格外饱满,在极大音压之下也不容易紧绷。ATC号称可以播马勒交响曲,就是中低频相当饱满,M&K除了饱满外,更有速度与透明度,连高频也能量充沛,DG伯恩斯坦版的马勒第二,S-150是我唯一可以大声挤压而不溃散的小喇叭。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的都是M&K用在音乐播出的情形,如果是Dolby Dihital或DTS的5.1声道呢?前面说过笔者的整套M&K系统不太标准,果然在环绕声环境中,立刻找到破口。问题出在后环绕喇叭,原本的S-150为单向发声,虽然投射到后墙的CD架上增加扩散,但聆听室前后距离太长,物体移动时会出现中空,包围感不连贯。幸好还没付钱,立刻请代理商改装SS-150THX后环绕专用喇叭,按照THX标准,放在聆听位置侧边稍后,离地高180公分。被美国刊物誉为SS-150,价格比S-125还贵,但是装上去三分钟后,我就知道这笔投资省不得。
难以超越的声音成就
SS-150采用TRI-Polar设计,正面有一寸高音与51/4寸低音,两侧各有一颗31/4寸全音域单体,对三个方向发声。无论是Dolby Dihital或DSP音场效果,SS-150最大的成就是,音符弥漫在空间中,几乎忘了这是多声道系统,一旦切回Stereo,又干又涩的模样还真难适应。SS-150除了可制造大规模的音场效果,包围感一流,对移动的声音更是拿手,不仅前后移动毫无间隙,斜向的移动与上方音场都很明确。就这样,我的系统变成人套M&K S-150加上MX-200超低音,应该很爽了吧!是不错啦,但是(代理商只要听到,真想掏出枪来毙了这个混蛋!)这套器材还有提升的空间吗?全新的M&K喇叭容易出轨我发现摆位不良的M&K喇叭也无法发挥全部实力。读者在AV杂志上很少看到变喇叭摆位的文章,的确家庭剧院不需要如两声道音响那么费事,但也不保证往墙角一塞就会好听,像M&K这么敏感的喇叭,摆位还是很重要的。
M&K建议房间有多大,喇叭就摆得多宽,而且M&K不怕硬调子空间,四壁都是硬墙的环境,反而能量不会流失,对扩大机的需求可以减轻。通常缺少适度吸音或扩散,小喇叭容易因声波漫射而不耐听,大音量下尤其明显,得力于卓越的中低频营造宽厚基础,M&K却少有这样的麻烦。我在侧墙有几片很大的CD架。聆听位置后面也是满满的CD架,再加上一些可调整的天鹅绒布提供吸音,结果使M&K有不错的堂音表现,吸收与扩散兼容,是比较保险的推荐。
原厂为S-150设计的脚架不甚美观,高瘦的铁架适合用在混音台前,从较高的地方俯视录音师,Studio内以直接音为主,这样他们可以听见最精准的声音。家里可没办法把前面三支喇叭吊在墙上,或以近场方式聆听,好不容易找来一对90公分高的脚架摆放S-150,从聆听位置看过去,S-150大致与耳朵齐高,由于M&K喇叭本身就设计有内倾角度,因此正着摆过去,有天突然想至,如果把S-150垫高,让耳朵与中间的高音单体对齐,然后模仿录音室一点点俯角,那会是什幺样子?七手八脚将喇叭垫高,哎呀!实在不太美观,接下来声音的表现 却让人又吓一大跳!难怪录音室会把M&K都摆成那种样子,这下子S-150不但细节丰富,而且声音更加温厚起来,监听喇叭率直无染的个性依旧,只是多了几分娇柔。换句话说,S-150现在可刚也可柔,和几位一起聊天听唱片,CD叠成一座小山。每个人都讶翼于M&K那么多样风貌的表现。再一次,我肯定M&K水晶般的反射能力,从不同的软体中,轻易可以指出在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条件下录音。这种调整方式不但适用于M&K喇叭,只要是仿同轴设计的产品(两颗低音夹一颗高音)都可以尝试,让耳朵对准高音单体,说不定会有重大发现哦。
最终的调整
不过主喇叭架高后,中置声道怎么办呢?为了顾及投射银幕,中置声道通常只能放在地面仰角向上发声,S-150前面三支喇叭完全相同,方方正正的还真不晓得如何是好。按照一般摆法,中间音像会比较低,尤其音乐录音,从两声道切换成五声道,阿诺史瓦辛格立刻就变成矮冬瓜。最后的处理方法有几个:一、中间声道音量增加1DB,二、用30公分的脚 架垫高,三、把S-150横着摆,三颗高音单体全部放上面,投射轴对准耳朵。如此一来问题差不多都解决了,剩下只有空间的细致调整。
最近度听一对Tannoy Stirling HE喇叭,两个大箱子让聆听室的中低频少了一些,别忘 了M&K是很敏感的。在架设完成的M&K S-150THX系统中,可以指出几个优点:动态超级大。录音师宋文胜操刀的瞬间金鼓齐鸣,高音能量又特别强,过去只有大功率扩大机推Genesis喇叭才能尽情释放,M&K不但行,从寂静到掩耳的动态对比还更鲜明醒目。平衡感绝佳。从低频到高频,M&K保持一致的能量,一致的饱满,一致的透明与细节,还有一致的速度,这种平衡感相当少见,特别是速度与细节,一旦习惯了M&K的声音,再听别的喇叭都觉得不太有劲,活生感不够,细节遮遮掩掩的。定位明确。不仅前方的定位很实在,连后环绕声的定位也有密度与重量感、中有不少斜向移动的音效,在SS-150协助下包围感好得令人坚起大拇指。
目前笔者正在实验数组式环绕声的玩法,但标准S-150系统所提供的前后左右定位 ,已经没什么好挑剔了。正确的音色与音像比例。要说的喇叭很多,要说却不容易,M&K除了忠实反映软体内容,对周边器材的敏锐度丝毫不爽,呈现出来的乐器与人声比例可以给录音师最好的判断。有机会另外试听了几套当前最贵的环绕声系统(身价百万元的Ravel除外),偷偷告诉你,一股优越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对M&K S-150THX最大的赞美,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它!
论坛链接http://www.e8shop.com.cn/mksound ... D=3&ID=14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