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帖一篇我书中的文章——音乐全才圣桑斯
扫描贴图。请放大看。 这个应该算不得盗版吧! saint-saens?我很喜欢,最喜欢他的死之舞.
钢协确实不错,最近花了60米收了两张emi的previn&collard合作的2.3.4.5 引用第1楼小小啤酒肚于2006-03-15 17:39发表的“”:
这个应该算不得盗版吧!
这个是我自己盗自己的版! 音乐全才圣桑斯
金庸先生在他的《射雕英雄传》中塑造了一个“文才武学、书画琴棋、算数韬略、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的黄药师。这样的通才世上真有吗? 除掉文学作品虚构的成分,历史上“黄药师”式的人物还是有的。
西洋有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中国则有书画双绝、写有《二京赋》、发明地动仪、指南车,并推算出圆周率近似3.16的张衡。这些罕见的天才在一生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成就,天资稍差者终其一生也难望其项背。虽然未必会有生而知之的天生智者,但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先天秉赋的重要性。至少在艺术领域里,先天条件是决定性的,证诸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我相信绝无疑问。 音乐家中,这类通才自古以来也不少见。许多作曲家,如舒曼、瓦格纳、德彪西、托维,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已不足为奇。鲍罗丁更在化学上卓有建树,除此外他居然还是医学博士。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罢了。本文的主人公—一法国作曲家圣桑斯比起他们来更有过之。在音乐方面,他身兼钢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据获所知,在这方面能和他抗衡的音乐家大概只有三位:埃乃斯库、卡萨尔斯、伯恩斯坦。埃乃斯库在作曲、钢琴演奏、小提琴、指挥上都有极高造诣。还教出了梅纽因那样杰出的学生;卡萨尔斯既是大提琴泰斗,也长于指挥、作曲、教学;弹得一手好钢琴的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冠上“音乐教育家”的头衔后又是一个。 圣桑斯虽也在垂老之年灌录了少量唱片,但今人已难得听到 (EMI百年纪念专辑里有一段)。据他同时代人的记载,圣桑斯是一位技术精湛、手法细致的钢琴大师。李斯特的学生比洛有一回甚至说:圣桑斯视奏的能力绝不在李斯特之下! 圣桑斯本人所写的五部钢琴协奏曲首演时都由他亲自担任钢琴演奏,从这些作品的难度来看他的钢琴身手之不凡不容置疑。
圣桑斯的指挥没有留下录音,但乐史记录着他生动的指挥画面。最有意思的一幕在1868年5月13日,他先在安东•鲁宾斯坦的指挥下首演了自己的新作“第二钢琴协奏曲”,随后两人对换位置,鲁宾斯坦坐到钢琴前弹起了他的钢琴协奏曲,而圣桑斯站上了指挥台。1886年3月,他的“管风琴交响曲”在伦敦首演,担任指挥的也是他本人。 除了音乐上的成就外,圣桑斯能说多种语言,还善于写作散文、评论、戏剧,热衷于天文、考古、几何、哲学。上帝对这个宠儿青睐之至,还给了他86岁的高龄! 算上这些与音乐无关的杂学,那么音乐家中就没人能和他在多才多艺上竞争了!
圣桑斯精力旺盛,一生86年中,大半在创作,产量之多十分惊人。一般乐迷听得最多的是那部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插科打浑之作“动物狂欢节”和“第三(管风琴)交响曲”,其实,我觉得,圣桑新的众多作品中,不可不听的倒是那几部器乐协奏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为小提琴和乐队所作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巴涅拉”。欣赏了这些精品,圣桑斯的美便一览无余了!
圣桑斯的美在哪儿?写下这个问号后,我脑海里忽然冒出一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用这句话来形容圣桑斯的音乐再合适不过。他的作品,无论交响曲、协奏曲、还是室内乐,无不洋溢着清澈精致的特有美质。条理明晰、结构均衡、形式完美。然而,他也不是平淡保守的平庸之辈。他从来就不回避表达强烈的激情,运用创新的作曲手法。 他的“管风琴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都没有采用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大提琴协奏曲”只有一个乐章,“管风琴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奏鸣曲”都只有两个乐章,但每个乐章包含了两个部分,这样共四个部分,对应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在作品中,圣桑斯还借鉴了李斯特的单主题发展变奏手法,使作品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部灵感丰富的杰作。在一开头,圣桑斯竟然取消了常用的乐队呈示部,让钢琴独奏以一段气势宏伟的华彩乐段拉开作品序幕。第一乐章结束前华彩乐段又一次重现,首尾呼应,令人叫绝。在经典协奏曲中,象这样的巧妙构思,绝无仅有!
圣桑新作品中的新意随处可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没有采用惯用的三段体慢板,分明是个奏鸣曲式的谐谑曲快板;又如“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竟没有采用奏鸣曲式,而是变奏曲形式。真是处处见新意,时时叫人意料不到!
在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曲目中,圣桑斯的这首又显得十分独特,只有一个乐章。为什么?不用说,又是受了李斯特的影响。和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一样,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在一个乐章的外衣下包括了几大段落:开头是一段完整的奏鸣曲式,中间夹杂着一段间奏曲。在这儿,大提琴出人意料地自顾自叙说起来,没有复述乐队的主题,而与乐队构成对位进行。最末一段回归到头一部分的主题,大提琴的各种辉煌技巧得到了充分发挥:分弓、跳弓、双音、八度、琶音、快速音阶 … 最后在激奋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圣桑斯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也是经典之作,自萨拉萨蒂1881年首演以来,几乎每个成名的小提琴家都拉过它 (除了海飞兹)。在萨拉萨蒂之后,此曲最优秀的演绎者当属法国大师蒂博,可惜他未能留下唱片。蒂博的弟子弗朗西斯卡蒂倒是灌录了唱片(CBS),成为最具法兰西神韵的名盘。当今的风云人物中,林昭亮的唱片是最受好评的。青春的热情、感奋、活力、亲切委婉的优美旋律是这部作品最诱人的地方。尤其是美得如同仙境的第二乐章,仿佛是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一小块一小块白云(奥尔语),末尾处轻盈宁静的泛音惹人遐想,余味无穷。
熟悉音乐史的乐迷都知道,在上世纪末,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是以发音纯净、技巧卓绝而独步天下的。当时另两位大师约阿希姆、奥尔尽管反对他那种近乎卖弄技巧的演奏风格,却也不得不对他超人的技艺深表钦佩。圣桑斯题献给萨拉萨蒂的几部作品都充满了高难度技巧,好象正是为了给他一个展示绝技的机会。除了“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外,“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哈巴涅拉”两首篇幅不长的名曲也都以技术难度而出名,是小提琴家必练的作品。不过,圣桑斯毕竟不是帕格尼尼,他的作品中,不光有眼花缭乱的技巧,还有优美委婉的旋律。正是因为这点,它们自问世以来久演不衰,据说,“引子和回旋随想曲”的唱片版本已逾30种,大大超过了同样炫耀技巧的帕格尼尼的任何作品。 比起华丽辉煌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我更爱听带着西班牙异国情调的“哈巴涅拉”(Havanaise)。曾见有人把它译成“哈瓦那的回忆”,我不知这样译的根据何在,但我的确在这首作品中听出了几分回忆的意味。那引人无限遐想的旋律总是让我回忆起什么,回忆起过去的某段美好时光,勾起无限怅惘 …
有两张索尼的CD是圣桑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精品唱片,将他作品的精华尽收其中。一是片号为CBS MDK46506的名盘,集马友友拉的大提琴协奏曲、林昭亮拉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里卡德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于一身。乐队素质一流,录音一流,实乃罕见的珍品。另一张片号为SONY SBK48276,收录了法国钢琴家昂特勒蒙演奏的“第二”、“第四”两首钢琴协奏曲、罗斯(马友友的老师)拉的“大提琴协奏曲”、朱克曼录制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乐队均为奥曼蒂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此外,海飞兹在他的一代名盘“Showpieces“中,以无与伦比的技艺表演了“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和“哈巴涅拉”,体现出了小提琴技巧的颠峰水准,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比。记得既听过萨拉萨蒂、又欣赏过海飞兹演奏的大文豪萧伯纳曾断言:海飞兹的发音、技巧犹在萨拉萨蒂之上。那么,对萨拉萨蒂赞不绝口的圣桑斯若听见海飞兹的演奏,岂不更为之倾倒! 他会不会为海飞兹再写出几首名曲来?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9-10 18:24 编辑 ] 拉威尔十分推崇圣桑斯的钢琴协奏曲,认为它们堪与莫扎特的作品比美。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录音很少,市面上所能见得到的,只有鲁宾斯坦、卡萨德苏、帕斯卡罗杰三人的版本。这真让人感到遗憾。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早已成为大热门,唱片多得数不过来,为什么偏偏圣桑斯无人问津?是不是正合了韩愈所云“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好”?对大多数乐迷来说,俄罗斯作品中那股子春潮般涌来的忧郁、悲切恐怕要比浪漫的法国人笔下那一个个生动跳跃的音符更能打动人心。或许这种偏执反映出了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但对圣桑斯而言太不公平了!
圣桑斯的艺术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追求的是“风格的纯正和形式的完美”。尽管他最优秀的作品不乏创意,但他毕竟不是德彪西、瓦格纳那样的独创者。正因为他的作品执着于形式、结构等表面的东西,许多人批评他缺乏深度。这样的批评不无道理。看:他写了五部交响曲、五部钢军协奏曲、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但至今常演的还有多少?其二三成而已。勃拉姆斯一生仅仅写了四首交响曲、四首协奏曲,然而每首都是无可争议的杰作。质量谁高谁下,由此可知。
不管怎么样,本文介绍的那几首圣桑斯的精品还是乐迷们必听的杰作。一个博古通今、爱好广泛的通才,在精研文、史、哲之余,还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音乐,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 钢协,Sony的两张市场上看不到了,卡萨德苏的也没见到过,还是与时俱进听这个:
过瘾哪! 听他的音乐已经可以感受到他的超卓之处, :Q :Q 为啥没人说参孙与达利拉?个人觉得那才是圣桑的最高成就。在法国歌剧史上的地位也数得上了吧。
以前买过一张圣桑的冷门曲目,只记得里面有一首竖琴和另两件乐器(抱歉,想不起来了)的协奏曲,开头很悠扬动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