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24-8-25 20:58:16

相隔六年的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

图中这张CD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一张CD上面听到同一位歌手,相隔六年的两次录音,前一次是模拟录音,而后一次是数字录音。录音地点和录音师都是一样的。

这位是爵士乐女歌手Etta Jones,一位传奇性的爵士乐演唱家。1980年她在新泽西州Rudy Van Gelder的录音室里录了8首歌曲,此时是模拟录音。1986年,她又回到同一个录音室,还是Gelder先生,用日本三菱的数字录音机为她录了7首歌曲。两次表演的伴奏都差不多,萨克斯管、钢琴、震颤琴、贝斯和鼓。

两次录音的声音确实是有差别的。更喜欢哪个主要看口味——1986年的数字录音更清澈一些,高频响应听上去更佳,1980年的模拟录音里她的嗓音更“肉感”和厚实一些,多一些粘滞感,整体音色也更温暖一点,但高频响应不如数字录音,高频有些毛茸茸、不是最清晰的感觉。

当然,1986年时数字录音技术还不够成熟,比起现在的数字录音,声音的质感会差一些。不过这种直接的对比还是颇有意思的。模拟录音虽然已经Out了,它的特色还是值得鉴赏的。

小白 发表于 2024-8-25 21:02:30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4-8-25 21:07 编辑

补充一句:在唱片业界,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数字录音机已经相当普及,主流的唱片公司和录音棚陆续用数字录音机和调音台取代了原先的开盘机和模拟调音台。不过一直到90年代,仍然有少数艺术家选择用模拟录音来制作唱片专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90年代的CD唱片专辑是ADD或AAD的,意味着其母带是模拟录音(如下图这张)。这种非主流的做法背后往往是艺术家对声音的特定追求。也就是艺术家愿意利用模拟录音的特点来塑造自己的唱片。

当然这种做法近些年已经极少了,因为还能工作、状态完好的模拟录音机和模拟调音台越来越少了。

aboutwind 发表于 2024-8-27 14:32:30

我喜欢一件事就是把AAD的转路回磁带或者开盘,再享受

4realms 发表于 2024-8-27 20:41:19

本帖最后由 4realms 于 2024-8-27 20:46 编辑

sacd于1999年推出。虽然sacd不成功,高格式回放也非完全必要,但这大体算一个分水岭,数字录音可以兼顾清晰和绵密了。
03,04年的一些新录音高频已经非常好了,跟现在的水平区别都不大。
八九十年代初的就还是不成熟,清晰但偏空。
不过这些差距都是高频,低频数字就从来没输过模拟。

ppchris 发表于 2024-8-27 21:22:08

模拟录音听的就是那厚实带有一种胶质感的中高,数字录音尽情享受低频的冲击力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相隔六年的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