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访谈-NECTAR AUDIO LABS 廖工访谈录
认识廖工最早是在论坛上,当时的dp505界面和mk508时钟都很火。直到后来自己也成为了时钟和交换机的用家,在这个春节尾巴,正好到徐州进行旅行,于是策划此次访谈。LM:廖工你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电子音响感兴趣的?
廖:读小学的时候,就对这个电子设备就比较感兴趣了,以前就有那些电子制作的一些杂志,但是那个原理图,肯定小学生是不可能看得懂的,但是你会觉得那个东西很新奇。后来读书以后,就更进一步地增加了这方面的兴趣,然后我读初中的时候,就自己就买了一本全英文的电子专业书。虽然说可能那些原理不懂,但是那些专业词汇还有些句子,那个时候就已经记下来了。现在的话,现在你如果说你真的想做音响产品,你英语肯定是要过关的,因为毕竟国内系统的资料几乎没有,零散的资料自相矛盾的也很多。当你要想挖掘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原理的源头,你必须得找英语的东西。国外系统的文章可能也是零散的,分散在整个网上了,你需要通过自己的搜索技能,一点点地把这些文章找出来,仔细地去研读。现在想起来应该差不多快30年了,但当时记住的单词还是没有忘记。
LM:目前本职工作是?
廖:已经是很早就没有上班了。当时去长沙读书,选的是那个电子相关的专业,就打了一个理论基础,你没有学校里的理论基础,再从头去学一遍,那真的是要花很多很多时间了,还有很多需要计算的地方。但从学校出来以后,没有做这个电子相关的工作,从学校出来就去了深圳,刚开始的话就是做结构设计。我在深圳的话,那个时候就是做机箱,然后做这些机柜。在那个公司,了解现代机箱加工的全套工艺,从开料到具体下一步怎么做,最后那个表面处理怎么做。然后就去珠海,还是继续做结构设计,但是做的是那种数据中心、机场、电信。然后做那种高精密的空调,学会整套空调系统的设备设计了。那个时候就把怎么做结构设计,怎么做立体图,做二维平面图,做施工工艺图纸全掌握了。可能一个人的一生,你所有的思想观念跟经历,都是相当于你以前所学的东西。你所经历的事情,相当于是一个积分一样,这是一个路径积分,你之前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技能、所有的经验全部累积起来,最后会产生一个结果。 LM:从什么时候开始玩hifi的,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做器材的?
廖:在珠海就已经开始玩了,那时还比较低端,创新声卡,好像是03年的时候。那时候把声卡都玩了个遍,然后就是买音箱,还有玩各种播放软件,一直都对hifi很感兴趣。然后一直在玩到08年左右,突然自己以前那个爱好种子,就开始萌芽了,开始自己就设计产品了。最一开始做的是r2r解码,然后做了耳放,做了电源,做了很多很多个板子。那个时期就是积累经验,练习技能,学习整个音响行业的知识。先把国外的那些有名的大师的作品都看着研究,把基础打扎实。另外呢,把别人的理念跟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对比。刚开始做的时候,比较注重那个参数,觉得只要参数顶级那声音肯定好了,但是这个时间很短,大概可能过一两年发现就不是那么回事,就不再去单独追求参数,就把人的听感放在第一位,参数尽量做好。
LM: 这段时间你一直在做器材,但没正式上市商品化,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开卖的呢?
廖:这个时间是比较长的了,很长一段时间,大概在2012年10月份,我就已经不上班了。那几乎有三四年时间,一直在自己玩和琢磨的过程中。而且没上班以后,我的产品还是没有上市,就是全职研究这些东西。看国外的那些文章,自己不断地做电路板,做了不知道做了多少电路,然后验证各种模块的这种功能。
所以大概是在17年,等于又练了五年,中间还跟国内做模拟电路很有名的SFB03作者周师傅,当时我给他做机箱找工厂,他把做模拟电路的全部经验都给了我。还有当时和美国的Nelson Pass交流,他很大方,还给我零件都不用钱,运费都包了。国外很多大师都非常平易近人,你发邮件询问问题他们基本都会回。所以跟这些大师学了很多模拟电路的心得和经验,怎么选择基础的零件、选择焊锡、装配工艺、设计电路。因为你自己全靠自己闭门造车,几乎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跟那些大师去学习,他们几乎也不保守,会传授你。在17年我又在研究时钟,之前也研究了很长时间,于是做了第一个产品:字时钟CK508。 LM:为什么第一个推出的会是时钟呢
廖:主要因为我自己已经做了耳放和解码,做了好多个原型机。但和市面上顶级的比还觉得要差一口气,不够好,没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做出来一直没上市。但是时钟做出来我觉得还算不错,价格也不算高,当时才卖6000多,给一些朋友试过后反应都不错,所以就推出来了。后来的话。就又做了界面,DP505。再后来产品线就多起来了,10M时钟mk508,线性电源,光隔离等各种各样的产品。
LM:目前卖的都是数字产品,几乎没有模拟产品
廖:对,现有产品里线性电源应该算模拟的。主要相对来说,模拟产品产量很难上来,有很多特别的工艺,去做装配焊接啊,比方说我耳放其实做的也不错,做了新的放在家里,但一直没上市推广。我可能做一台耳放要花一星期,需要顾虑到很多细节,这产量很难上来。数字产品相对可以批量化生产,手工环节没有那么多,像当初那个nx503光隔离,当时团购订单量比较多,一来就是几十台,如果用模拟工艺去做肯定是交不了货的。
廖:另外一个就是平时一直在做技术储备,还有一些高级技术还没有用上,有时候没办法一口气把掌握的所有高级技术都塞到一台设备内,这成本会上升很严重,最终售价市场会难以接受,这是个取舍问题,毕竟你还不够有名气。只有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推出这种旗舰型产品。那么多年的训练,现在基本上,全套包括电路设计、结构设计、测试甚至连包装,都可以自己全搞定了,基本上想做什么产品都可以比较快做出来。 LM:你还有ODM/OEM项目
廖:我有个国外网站,国外就有一些厂牌会买我们的时钟模块,买的挺多的,然后他们自己做电路板和机箱。然后国内也有一些代工,各种产品都有,有些就拿我做好的现有产品改一改,有些是完全定制化做个全新的,电源、数播、界面都有。当然定制方会有自己的声音喜好和市场考虑,不一定和目前我自己的产品风格一致。
LM: 你觉得时钟是参数最重要吗,像esoteric,ch原厂时钟参数并不算好,但第三方时钟替换上去并不能获得更好的听感。
廖:音响圈里面有一个误会,觉得参数好就是声音好,但是测试参数跟那个听感不是完全对等,甚至说有的时候参数与那个听感甚至完全没有关系。就好像LP跟那个开盘机的一样,如果你说测动态范围测失真,你肯定是比不过CD比不过数码录音了,但是它听感整体来说还是要高了。所以这个时钟也是一样,时钟的参数并不完全反映你的听感。我觉得不是参数不行,也不是测试出了问题,而是说参数没有完全反映人的听感。如果你能够建立这个人的听觉的全套的模型,又有这个准确的方法去测试,甚至每个人的听觉的差异你都能够测出来,然后能够量化,这样的话测试结果跟听感肯定是完全对应了。但是目前的话,测试结果只是提供一个类似身高体重的初步结果,至于长得好不好看,没法去准确描述。 LM:有人说时钟其实是一种模拟设备
廖:严格来说所有的数字设备,都是模拟设备,数字信号相当于是一个模式固定的模拟信号。如果你用足够高的示波器来去看,他那个波形还是有细微差别了,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的参数。再高级一点,从射频能量的角度来看,它有一部分那个射频干扰,会穿透到你这个系统里面去,目前来说是没有设备去准确测量的,它造成的那个听感的差别,目前的话只能凭人的耳朵去去评价。像很多线性电源,还有很多这种数字设备里面的电源,对这种高频的干扰,甚至是可能从几兆或者几十兆,他是没有那么抑制能力的。所以如果你这种极高频的这种干扰,他会从电源或者从地线,串到不同设备中互相干扰
LM:看到你新上架了一个电源处理器,这个有什么玄机吗
廖:对这个的话,是因为有一个新理念,最近几个月才产生出来,是非常非常新的一个理念,我觉得可以做产品尝试一下。就目前市场上面已经上市的电处,有隔离牛类型的,还有再生式的。再生式的相当于就是一个大功率的功放,先生成一个标准的正弦信号,然后再把它放大到功率级别,可以驱动这个后面的设备,相当于一个功放。但是我后来发现,如果测参数,表面上它的参数是比较完美了,但实际上它的高频干扰反而比较大,产生的那些射频干扰对于后端设备影响很难说,同时声音会有一些压缩。而隔离牛类型的,它本身就是个变压器,这个变压器本身相当于是一个窄带滤波器,它会对那个高频相对通过性没有那么好,另外隔离牛容易叫,非常怕市电里的直流部分,越大功率的变压器越怕直流。隔离牛对极高频,因为这个绕组之间有那个分布电容的存在,高频干扰会直接穿透过去,电容把它这个高频干扰耦合到输出端,所以说它应该是在一定的频段下有干扰衰减,在一定的频段以后就没有了。
我这个新出的,属于滤波型,就是目前的理念来看,从低频到高频甚至极高频,非常高的射频频率范围内还能过滤它的干扰。至少目前分析来看,应该不太会吃信息量和压缩动态,这个需要成品做出来后测试一下。他的那个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应该是独创的。 LM:你觉得目前数字系统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廖:数字滤波。因为数字滤波从我目前了解的这些信息来看,没办法做到一个完美的状态。现在你测动态范围测失真,已经是完美级别了,但是在听感方面,我觉得目前的数字滤波的技术方案,不管是哪一个厂家出来的,还是有缺陷。我觉得数字滤波算是广义的,就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整形等,短期内我看不到彻底解决方案,听感上面比模拟系统就是有缺陷,只能尽可能去缩小差距。因为这个本质上是一个数学问题,你如果在数学理论方面没有出来,那你就不可能实现。还有就是录音,录音时ADC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它那里面也有数字滤波也有信号处理,还有他时钟的jitter会固化在数字文件中,这个是没法消除的。一般来说,录音设备所用的芯片,受限于他的那个算力运算能力,不可能采用高级的算法,损失的话也已经无法挽回,就是你最理想的状态,也只能重现他这个录音。相对来说,开盘带那种虽然有低频抖动,但是它不会受到这种数字滤波影响。所以尽管那个开盘带或者LP,它的动态范围、信噪比这些会比数码录音会差很多,但是它的这个听感可能更符合人类的那个听觉。还有数码系统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干扰,现在的环境跟几十年前的环境不一样,现在的话每个房间里面都有Wifi,蓝牙,手机。然后各种电器像冰箱,然后特别是电磁炉电吹风还有这个日光灯管,他们都会产生大量的干扰,都会最终串到供电里。发烧友可以给这些设备增加一个合适的工业滤波,让它这种干扰信号少串一点在电网里。
LM:现在有很多参数科学机,国内外都有,有些好听有些不好听,你觉得啥是影响听感的因素?
廖:这个问题比较反直觉,特别是你在初烧的时候,觉得参数这么好了还不好听,是不是自己听力有问题。我觉得还是还是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就是这个测试的模型覆盖不全面,听感和测试参数没完全连接起来。我自己从经验来推测,声音高频区域,就是不在音频范围内,超过听感这个高频区域的频谱分布不一样。这个频谱的话,人耳朵是听不到,但是人可能感受得到,或者是说那个高频分布会直接影响那个人的听力,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在这里。
LM:我发现不管是usb处理器还是交换机等,声音上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你喜欢的好声音是什么样的?
廖:声音最基础的就是能量分布,我觉得应该是要比较金字塔的一种结构,高频不能过于突出,低频要有氛围有能量感,我不会把高频做得很张扬。还有就是要比较好听,如果声音一耳朵比较惊叹,细节满天飞,但你听不了两下就想关掉了,那样是不对的。我希望声音比较耐听好听,放优秀的录音能体现录音的美,而放比较差的录音也能听得下去,你再去分析具体素质,可能哪方面稍微下降一点点,但是你还是听得下去。在很早期做实验时,我当时喜欢的是那种细节满天飞的声音,高频螺旋式上升,越高越好,但后来我发现那是错误的,声音会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人注意力了,整体平衡感也差。后来我就把方向调整过来,不再做那种高频特别突出的了。我也能做出那种超级变态透明的声音,细节扑面而来,但我感觉太过了,反而影响了最后听感。每个人的听音观都是不同的,做器材的要符合自己的听音观才能做到一脉相承,否则你变来变去,客户也不知道这个品牌有啥声音特点,只会觉得品牌主事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LM:怎么做到那么多产品最终的声音走向都是一致的?
廖:这种的话有很多方面去实现,发烧友会用周边调整来搭配出自己想要的声音。而作为一个开发的人员的话,电路原理是根基,然后第二个从元件来达到你自己想要的声音,第三个就是从焊接工艺和装配工艺,还有那个元器件在焊接之前的处理。就特别是元器件的选择和处理,还有这个焊接方面。因为我之前跟那么多大师学习的时候,就是借鉴了他们很多的经验,自己再去实践,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案。就是说我用什么样的零件,用什么样的工艺,用什么样的电路,最终大概率声音是八九不离十的。而且直觉很重要,第一听感,特别是一个新的器材,人的大脑会在那个时候敏锐地把第一感觉和特点抓下来,存在你的脑袋里面,可能当时你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去形容它。但当你再慢慢去分析,通过更长时间去聆听,去做声音调整,基本上最终就能达到想要的声音了。
LM:下一步你还准备推出什么产品
廖:就是把前面说过的那个电处,极高频的滤波模块功能集成到现有产品里去,可能电路没那么复杂,电流的处理能力没那么大。然后做产品的话,肯定会把那个r2r解码器做起来,然后前级,耳放也要做起来。
LM:准备定位到什么级别?
廖:因为模拟设备本身需要的时间就比较多,没法大批量生产,就想做精致的。估计解码是在2万左右,耳放在一万五左右。
LM:那基本就是国产第一梯队了。
廖:然后还会做一些PCIE的扩展卡,usb卡和sfp光纤网卡,包括m.2接口的卡。因为现在我发现那个高级时钟可以用在这些扩展卡上面,而且可以降低电脑的影响,因为现在有了新的方案。最后也考虑做个数播出来,现在技术储备的差不多了,电源和扩展卡目前都有了,然后把这些新的时钟技术,还有这些抗干扰的技术,都用里面。
【LM专访】埋头研究五年才上市——NECTAR AUDIO LABS 廖工访谈录 咋不上点图呢! 我也是这个观点,所有的音响设备都是模拟设备 blizzard_c 发表于 2024-2-22 07:49
咋不上点图呢!
上一张采访地的图:lol 写的好多。。牛逼。。。 bbfat49 发表于 2024-2-22 09:59
写的好多。。牛逼。。。
可惜你们在不同县:lol DXDXDX 发表于 2024-2-22 16:19
可惜你们在不同县
那边偶尔也去,总比去魔都方便啊。。。: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