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s_WQwH4Rsz 发表于 2023-10-21 14:04:26

从官刻到独占,CD产业还能走多远

  流行唱片是最先投降的,直接把阵地转向附费流媒体并成功改变了收费模式。林忆莲三年前发行的《0》,跳过了CD唱片,直接线上发行流媒体,线下发行黑胶。当时我是非常惊讶的。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以国内糟糕的版权保护,如果发行CD唱片,马上盗版泛滥,正版反而卖不出多少,尽为他人做嫁衣。据说这是她的退隐唱片,可能想干净一点。


  古典唱片虽然也走上了这条路,但是依然坚守着CD阵地。最大的原因,个人观点,是古典唱片市场的体量太大,韧性太强。国内大部分乐迷是不听声乐的,谈起古典音乐好像和人声没有关系一样。有这种观点的,请打开QQ或网易云,查一查卡拉斯或迪斯考的唱片数量,马上就能明白体量大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通俗歌手的唱片数量,与古典声乐艺术家的唱片数量,差着一个指数等级!这还不谈器乐和乐队的唱片数量。这就是为什么古典乐迷买唱片能积累成千上万张。

  唱片产业崩坏已经是即成事实,整体压片质量严重下降。但是走到官刻这一步还是让人唏嘘不已。去年年底圈里就在谈论,哪家开始官刻,哪家有意向发行官刻,相互提防点。除了极个别难以复制的官刻版本,正经唱片公司搞官刻和自杀没什么区别。官刻怎么防盗版,怎么能够验明正身,让消费者相信自己买的是——官——刻,不是私刻。有人提出,昂贵设备高水平的刻录,比压片成本还高,效果更好。但这个观点是卖不出去的,商家逐利,肯定是追求成本低的。而且一旦发行官刻,谁知道是不是用办公室的戴尔电脑刻的。所以提到某某要官刻,马上就有人提出把这品牌直接拉黑。官刻本质上是录音公司没有动力进入压片程序。

  古典唱片业还没有彻底灭绝,另一个原因是版权独占。版权是把双刃剑。《我不是药神》这部片子,其实对版权做了深刻的反思——可能是无意的。如果完全不保护版权,那么没有人会去研发新药;如果过度保护版权,让绝大部分需要这种药救命的人买不起,也会引发问题。珍贵录音版权独占就有这种问题,当然这比救命药的问题轻得多,然而原理是一样的。某些录音公司独占珍贵录音版权后,就敢于挑战质量——价格规律,制作粗糙,还敢卖的贵。由于音频剪切和重制技术的进步,很多现场名演得以重见天日。这类录音是没法在LP时代发行的,录音太差卖不掉。现在发掘出来并重制后,从商业性来说最好的载体就是CD。由于独占的原因,这类CD往往发行量偏小,发多了怕滞销啊,自然成本偏高,如果是大师神演独占录音,也就把价格抬上去了。高价到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关键是很多独占录音本身的音源就不太好,尤其是器乐的声学录音——声乐的声学录音还算好的——,单纯从系统回放的角度来说,非常令人怀疑有没有买的价值。不少历史录音,尤其是电声录音之前的时代,完全应该做成档案保存,其文献意义远远大过商业意义。

  现在的古典CD唱片,很多是对这类独占历史录音的商业开发。有些转制的非常好,也卖的公道;但也有些录音实在是差的不像话,制作也简陋,所以见多了以后,估计不少人和我一样,下个数据,躺平。线上传播的时代,独占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不要说容易提取数据的CD,就算做成LP一样有大神能上传。

  从录音诞生以来发行的古典唱片,任何人都是听不完的,更何况还在不断发掘曾经遗失的录音。CD的本质,不过是用简单、廉价的方式——相对于SACD和LP——提供令大多数人满意的录音效果。以目前来说,这个观点依然立得往,制做良好的CD唱片,无论新的还是老的,都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录音效果。CD产业的崩坏,无论原因何在,绝对不是因为CD的音质不能令大多数人满意,恰好相反CD才是以低成本达到好音质的媒体。只是大部分人没有买唱片的习惯了。同时,国内几乎没有资源愿意投入到唱片宣发。甚至于原生SACD都没什么人谈起,还不如转制SACD热门,虽然原生SACD明显更发烧。大家都是一种躺平的状态。根本原因可能是新一代的音乐家号召力太弱了,没什么吸金能力。A股跨成这样,也没有金给他们吸了。

小白 发表于 2023-10-21 14:58:11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10-21 14:59 编辑

现在普遍发行黑胶,主要原因都和音质无关,是:第一,黑胶无法完美复制(CD可以完美抓轨),第二,黑胶变成艺术家的画册/海报,具有纪念品/收藏品性质。

事实上现在的黑胶质量都不理想,和以前的黑胶比,彩胶、透明胶普遍压盘水平偏低。

dragon 发表于 2023-10-21 15:38:02

cd当然不可以完美抓轨
流媒体才能完美下载:lol

弦烧乐韵 发表于 2023-10-21 16:12:30

本帖最后由 弦烧乐韵 于 2023-10-21 16:13 编辑

玩到一定档次的很多烧友都玩CD黑胶的。也没见过主流系统(20、30万)里面的流媒体能打赢CD的。不过流媒体确实方便,苹果音乐我也一样有付费听,都是玩具喜欢那种玩那种呗。

ppchris 发表于 2023-10-21 22:49:28

流媒体主打方便,但是浪费音质,新的巴托克apex播放96/24的流媒体,效果比好的cd还差点,追求音质还是本地硬盘数播最好,完美切合cd到高码流,也能很好的展现黑胶转录后的黑胶特质。

小白领 发表于 2023-10-21 23:08:34

3年前就感到惊讶了?Radiohead的专辑《in rainbows》在十几年前就这么做了。

路易的欧罗巴 发表于 2023-10-22 00:22:03

分对象。
普通大众 不在乎音质
古典音乐 老钱群体 相对在乎

gq1220 发表于 2023-10-22 08:16:31

路易的欧罗巴 发表于 2023-10-22 00:22
分对象。
普通大众 不在乎音质
古典音乐 老钱群体 相对在乎

不在乎音质的普通大众会掏出手机打开不交会员费的qq音乐或者网易云听128k mp3,而不是去买碟

April 发表于 2023-10-24 16:13:12

本帖最后由 April 于 2023-10-24 16:19 编辑

CD就一个载体而已,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而且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台的,CD真的消失了,资本就会显露真实的嘴脸
你想象下城市里没有正规出租只有滴滴,吃相会有多难看;P

另外烧友普遍老龄化,对流行的定义恐怕有些误会;P即使2023年了,绝大多数新出的流行专辑,都没法在流媒体上找到(我指得那几家高品质的,QQ音乐之流不算)。而得益现在的电商和物流,能在全世界范围淘CD,真的非常幸福。

小白 发表于 2023-10-24 16:23:43

April 发表于 2023-10-24 16:13
CD就一个载体而已,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而且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台的,CD真的消失了,资本就会显露真实的嘴脸 ...

但是也有新的流行专辑,出版的形式就是流媒体+黑胶。

fevertao 发表于 2023-10-25 16:42:12

弱弱问一句,啥是官刻?

amex 发表于 2023-10-25 20:32:09

CD产业不都死了好几年了?

小白 发表于 2023-10-25 20:51:21

fevertao 发表于 2023-10-25 16:42
弱弱问一句,啥是官刻?

官方以CDR形式出版的刻录CD,非批量印制。从版权角度看100%正版。

msms_WQwH4Rsz 发表于 2023-10-26 13:57:33

amex 发表于 2023-10-25 20:32
CD产业不都死了好几年了?

显然没有。国内版权保护不严。以QQ音乐为例,很多唱片缺少出版公司的介绍,大多数没有说明版权相关的录音时间、录音地点。多艺术家的唱片,有时候还会出现艺术家标注混淆。

我不相信这是得到官方批准的版权,只是这类录音公司往往是欧洲小公司,管不过来。最后也是民不告,官不究。

但是国际大公司同步发行的新唱片,线上音乐平台就不敢乱来,怕吃官司。

开头就说过,由于古典唱片体量巨大,不少消费者培养出了买碟的习惯,特别是在版权控制严格的地区,买碟是最省事省心,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另外,古典唱片业内是一个相同曲目不同演绎相互残杀的内卷生态,从吸引消费者买唱片的角度来看,这话半点不夸张。古典唱片业的衰落,背后是音乐界的衰落,杀不动了。只是靠着近百年来累积的大量录音资源吃老本,处于一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态。

至于新录音,今年从德国淘回的一批钢琴CD唱片,几乎每张录音水准都非常高,特别是透明感、低频下潜、空间泛音等方面显得非常真实,普遍超过上世纪的钢琴录音。只不过这些钢琴家没有一个人具备世界性的号召力。

4realms 发表于 2023-10-26 14:19:07

LP在实体介质内的份额明显上升, 但实体介质整体的份额不断萎缩, 流媒体份额不断上升, 但付费下载(不算在流媒体)断崖崩跌, 是现在的真实状况.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官刻到独占,CD产业还能走多远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