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音乐随笔想到的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大厅,典型现代音乐厅结构,类似柏林爱乐大厅那种多块切割观众席,内部用了很多玻璃反射板以打散声音。A区高价票附近尤其时中间座位(发烧友讲的皇帝位)听感比较干、燥,只有类似柏林爱乐或维也纳爱乐这样级别的团在这儿时,皇帝位才能有比较饱满的声音,一般的乐团坐此座位很容易暴露缺点。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获得平衡声音的区域是A区中后段的左右各靠近分割墙的位置,或者是全场左后方或右后方的高台(票价也都比较低)。这个场地我记忆中印象比较深刻演出有2014年夏伊和格万特豪斯的马勒七、贝洛拉维克和捷克爱乐的德沃夏克第六和加演的伏尔塔瓦、2017年加蒂和阿姆斯特丹皇家的布鲁克纳四、德彪西牧神午后、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同年拉特尔爵士带柏林爱乐的全球告别音乐会(勃拉姆斯第四)、2019年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现场演出和演奏家、指挥、乐团的状态关系很大,同一个场地,同样的维也纳爱乐,在杜达梅儿或尼尔森斯手里就不那么好听了。比较奇怪的是东艺的中间线无论是哪一排音乐融合度都不太好。另外由于场地太大,要感受独奏乐器的质感得坐得离乐器越近越好。但一旦有乐队合奏,那这个位置合奏又不好听了。其实这个和录音时独奏乐器与乐队的比例一样是个难题。这个厅太大了,不太适合纯粹的独奏音乐会,听过几场钢琴独奏,远比不上上海大剧院的音效。有意思的是,傅聪在东艺大厅的独奏会,他把钢琴别出心裁放在舞台上离后墙最近的位置,借助后墙的反射,声音要比其他钢琴独奏会(把琴放置在舞台中央)饱满平衡很多。东艺还有个歌剧厅,似乎没有太重要的演出,记得曾经在里头看过一场俄国芭蕾舞团。以上节选一位音乐爱好者的随笔,他评述了上海东艺的声学特点,音乐厅的声学,其实道理和烧友家里房间的声学是一样的。可以借鉴。有意思的是粗体字的部分,很像烧友对音箱摆位,越靠近墙壁,低频越好,越远离墙壁,纵深更好。
哈哈,不愧是发烧友,听现场也能联想到发烧来进行总结。
我也听过一些音乐会,不过去的音乐厅都是普通的“剧院式”的,也能体会到不同的音乐厅有不同的“音色”,有的音乐厅声音比较“中性”,有的则有点“胆味”,有的音乐厅可能是混响时间比较长,“分析力”比较差。
舞台布置、造型比较现代的音乐厅,我没有听过,希望今后有机会去听。 东艺有玻璃反射板吗?没注意到。不过东艺的声学效果属于典型现代声的。上海老音乐厅则是最温暖老派的。 本身听独奏和小编制和听大编制交响的声学要求就是不太一样的 msms_WNGKhHXy 发表于 2024-6-11 16:03
本身听独奏和小编制和听大编制交响的声学要求就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有些音乐厅有专门的小厅供室内乐演奏呀。 当年有幸参与了东艺的建设,只能说每次开会设计的首要追求是凹造型,色彩搭配,至于声学效果,少有提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