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指挥家 一张唱片
50年代末、60和70年代 是黑胶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人才辈出的年代,这个黄金年代,诞生了多位指挥家并录制了大量的黑胶唱片,很多指挥家我们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本帖旨在给每个指挥家配一张自己指挥的唱片 ,唱片不一定是他的代表作,尽量找些有指挥家本人真容的图片,让大家通过唱片感官上认识这些指挥家。没有什么顺序,想到谁就贴谁。第1位:阿巴多
第2位:安切尔
第3位:安塞梅
第4位:奥曼迪
第5位:奥特洛
第6位:巴比罗利
第7位:贝纽姆
第8位:比彻姆
第9位:波宁吉
第10位:伯恩斯坦
应该再来点曲目介绍就好了 本帖最后由 皓元 于 2022-9-10 13:39 编辑
爱火花 发表于 2022-9-10 11:26
应该再来点曲目介绍就好了
好建议!曲目介绍,工作量是相当的大,关键是自己又不是专业人员,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第11位:博尔特
第12位:博斯科夫斯基
第13位:布莱克
第14位:布里顿
第15位:布列兹
第16位:柴 里
第17位:多拉蒂
第18位:费德勒
第19位:费多斯耶夫
第20位:弗伦契克
来此顶帖,哈哈
约修姆
萨瓦利什
梅塔
岗巴
科林·戴维斯
斯维特兰诺夫
普列文
库贝利克
马蒂农
穆拉文斯基
很难有波宁吉正面照的唱片。 顶!以上大部分指挥家的演绎都没听过,只买过布里顿《战争安魂曲》,阿巴多的马勒九,伯恩斯坦的马勒八,巴比罗利的马勒五,全是cd。现在正恶补库布里克中,还是很享受的 请问45转的同样一张唱片播放时长是少一些吗,为啥都是以33转为主? msms_MQoPkojX 发表于 2025-2-8 23:50
请问45转的同样一张唱片播放时长是少一些吗,为啥都是以33转为主?
同样尺寸的唱片,45转的播放时间肯定比33转少。
(以下摘自网文)
黑胶唱片的标准转速为33转每分钟,主要原因包括历史原因和技术原因。
首先,33转每分钟成为黑胶唱片的标准转速主要是因为历史原因。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一种名为“长播专辑”的唱片格式非常流行,这种唱片可以连续播放大约60分钟的音乐,其转速标准恰好是33转每分钟。因此,33转每分钟逐渐成为了黑胶唱片的标准转速
此外,33转每分钟的选择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低转速意味着唱片可以容纳更多的音乐内容,从而提供更好的音质和音乐表现力。相比之下,早期的音乐唱片制作较为粗糙,高转速(如45转每分钟)容易导致唱片抖动和失真,而33转每分钟的低速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同时保证音质和音乐表现力
西诺波利
宾诺克
朱里尼
马苏尔
多那依
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
萨金特
列文
马塔
孟旭
找到一张波宁吉正面照,尽力了!;P gmemory 发表于 2025-2-16 12:20
找到一张波宁吉正面照,尽力了!
非常感谢!我找遍了我那一亩三分地也没有。 多南伊还健在呢,接近一百岁了。 感谢分享。其中大部分指挥家都不太熟悉。印象中听过朱里尼指挥vpo的勃一(封面是蜿蜒向远方的道路的那张),阿德里安 鲍尔特爵士指挥bbc交响乐团的勃一现场版。西诺波里的马勒八,詹姆斯 莱文的圣桑管风琴交响曲。卡尔斯明希的勃一,普列文的贝多芬第九,库贝利克的捷克作曲家音乐(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相对比较熟悉和喜欢的是特雷弗 平诺克以及他的英国演奏家古乐团演奏的巴洛克时期作品,比如bwv.1050等:loveliness: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