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chen
发表于 2020-9-8 05:18:24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20-9-8 05:21 编辑
boxerlc 发表于 2020-9-8 01:25
现在T1 T5都是低阻设计了,你觉得下一代旗舰恢复高阻的概率大吗?现在耳机低阻化就是一个趋势。如果听感 ...
我觉得恢复高阻抗耳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低阻抗耳机就是一个向市场妥协的产品,便于用小功率的耳放和一体机推动,向市场妥协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调音柔和化,用来应对PC hifi和低端的音源和周边线材,目的就是让你用低端音源时也能有一个不太难听的声音,但既然向市场妥协,就会牺牲声音的质量,主要是牺牲了一些音色的准确性和高音的延伸,当然还有声音的中性无染的风格以及高中低三频的平衡等等,类似的例子如HD800S也是一样向市场妥协的产品,毕竟厂家赚钱是第一位,而第一代的产品为了得到用户的认可,必然要竭尽全力把声音做到最好,就像我自己做耳放,目前就是竭尽全力把声音做到极致,并得到高烧友的认同,在达到这一步后就要考虑如何来拓展用户数量,就要考虑如何在调音上做一些文章来吸引一些既没有多少听音经验,音源和周边又不太讲究的新烧和初烧。新型号必须要得到老烧的认可,新烧和初烧才会跟风,然后新烧、初烧跟风后,其中很多人发现声音并非如老烧说的那样好,有些人甚至怀疑老烧在夸大其词,其实是初烧的音源、周边以及搭配调整经验不如老烧,再加上听音观、听音经验也有问题造成,厂家调整产品声音的目的就是满足这一部分新烧、初烧的要求。
4realms
发表于 2020-9-8 08:56:43
雪风 发表于 2020-9-7 19:03
讲道理,T1三代振膜的球顶背面是涂了层什么东西啊,看着真的好厚啊。。。振膜不应该越轻越好么?以前听说过 ...
其实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锥盆球顶越厚高音延伸越高,查公式可得。一层胶应该不至于太重,对内损和强度也会有帮助。
但涂胶也是拜亚传统技能了。振膜一直都有涂胶的。
boxerlc
发表于 2020-9-8 09:51:06
wzchen 发表于 2020-9-8 05:18
我觉得恢复高阻抗耳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低阻抗耳机就是一个向市场妥协的产品,便于用小功率的耳放和一体 ...
我仍然觉得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只是对厂家行为原因的一种推测,但不一定是事实。
我不觉得这帮音频工程师在开发产品的时候脑子里会把用户分成新烧或者老烧,这太扯了。他们考虑大概率只是市场需求和定位而已。后期产品质量和价格下降大多是出于成本控制或者配件供应考虑。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了。
原来出32欧880的时候,还有250欧和600欧共存。而这次T1的32欧版出来之后,只有这一个版本了,显然拜亚已然下决心并且有信心做低阻耳机了。如果T1三代比较成功的话,那以后的旗舰肯定全是低阻了。只有三代完全失败了,他们才会再做高阻的旗舰。
小白
发表于 2020-9-8 10:39:40
国内9月10日在广州开发布会,我去听听看。不过估计现场只有搭配拜牙自家的耳放了。
borrego
发表于 2020-9-8 10:42:28
看head-fi上的发图, 三代主要是在单元前加海绵减高频, 这在耳机灵敏度降低反映出来。一代和二代用家之后可以买那片海绵来试一下。但加阻尼一般来说会减少动态.
高阻抗/多线圈/轻线圈设计比低阻抗/少线圈/重线圈设计好, 仅在震膜/磁铁设计相同时成立. 如果震膜/磁铁设计有为低阻抗/少线圈作优化, 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musicforever
发表于 2020-9-8 13:02:10
拜亚低阻最成功的的是dt860 dt660黑色那个批次,其他都不行的,而且现在看看这个,我觉得还是买极致signature吧
無事不瘋魔
发表于 2020-9-8 13:12:37
我其实看着T1mk3还蛮帅的。。质感也很好的样子
姜你军
发表于 2020-9-8 16:27:31
無事不瘋魔 发表于 2020-9-8 13:12
我其实看着T1mk3还蛮帅的。。质感也很好的样子
确实
但是我觉得拜亚动力这个设计语言有点去严肃化,在老人眼里肯定败笔
新拜亚动力我觉得应该学惠普那个新标,结构极简,但是所有人秒懂那是惠普。
拜亚这个像树枝的标,真的太不严肃了,如果akg这么搞我觉得没问题,拜亚这么玩就会让我觉得这玩意能驾驭得了交响吗
厂商觉得消费者在年轻化,他们要极简主义,要科技感
Karen...
发表于 2020-11-26 15:49:06
声音暂时还没听过,看了下造型确实有点一般
shiyaojian
发表于 2021-2-10 00:27:21
chaisan 发表于 2020-9-7 18:24
声音等听了以后再评论
外观着实不如一代二代
t1三代设计太俗气
donthuang
发表于 2021-2-10 00:47:16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21-2-10 00:50 编辑
終於能回文了....
聽了3rd,總之,以前針對初代和mk2的系統會大概率翻船,比當年的990'05 32歐姆低阻版還麻煩
低阻化是徹頭徹尾失敗的商業決策
不過掌握了驅動條件,換上mk2用了兩年的耳罩,基本上就是進化版的初代T1
有ˊ著同樣豐厚的中頻能量,又沒有初代T1有時略微白熱化的缺點
唉,一言難盡,就算不維持600歐姆,跟DT1990/amrion的250歐姆看齊都會是一代名作
結果被新老總拍腦袋低阻化決策給毀了
donthuang
发表于 2021-2-10 01:00:45
本帖最后由 donthuang 于 2021-2-10 01:19 编辑
我在其他地方有發過,但在這裡還是講詳細一點
T1 3rd基本上是這樣的產物:跟2nd同一顆單體,但只專門應付高頻和中頻,所以能量感特別豐厚
中低頻靠後腔開孔刻意控制的諧振/共鳴強化,類似KISO小喇叭的套路
低頻則是用了原本只用在封閉式耳機 770/t5P那個"低音反射系統"去強化
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也只有這樣拼命才能和高頻中頻豐厚的能量銜接上
這些老經驗的beyer用家,特別是玩過990'05的應該都還能應付
但最大的問題是低阻化,而且是徹頭徹尾的低阻化,跟AKG那種假低阻不一樣
如果說以前600歐姆高阻要求稍高的耳擴增益 (個人估計要20dB以上,10倍放大)
那這次3rd的比較合理的耳擴增益大概只有3-5dB,約1.5-2倍放大
導致一般"正經"台式耳放的增益 對這耳機都太高了,甚至都太響了,不只會過推,整個頻響平衡都會跑掉
還有預設耳罩內襯太厚,導致帳版周邊那圈低音反射孔無法順暢動作
如果手上有用舊的2nd耳罩,建議可以直接換上,會省事不少
簡單總結,3rd跟前兩代的差異主要是
1.開放式天限,聲音背景乾淨度和音色純度較半開放式的前代遜色
2.低頻是擠出來的,借力使力的產物,雖然豐腴,但制動力較弱
3.音場改成跟HD800類似那種舞台前排聽感,可以說是一般人印象的更宏大
大概是這樣
donthuang
发表于 2021-2-10 01:13:51
shiyaojian 发表于 2021-2-10 00:27
t1三代设计太俗气
3rd實物質感還不錯,維持水準,頭帶段落感也改進了
問題是在其他層面.......
vanbeethoven
发表于 2021-2-11 09:12:16
价格相当的前提下,个人坚信买新不买旧的硬道理
夜火
发表于 2021-2-13 09:39:18
灵敏度才是关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