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5-4 11:23:55

Hifi与hufi之别猜想,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调音游戏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5-4 13:53 编辑

先上图再码字
一切源于帖子《传说中的『玻璃芯』2条光纤和2条同轴线的混搭比对~为光纤这玩意【正名】》,然后我整了条玻璃光纤,然后听的很矛盾,有点和缺点对比塑料光纤都很明显,我在那个帖子里写了详细感受,但是原因却久久萦绕心头。

我就琢磨这个东西,加之之前的种种琢磨,包括线材基础材质,包括唱头磁铁强度,包括等等等等,各种现象与关联,然后有了此文的猜想。

猜想来源于感受,仅为猜想,但是可以在这个框架下,解释我的疑惑,在此一表

这个猜想,在于不论器材声音听起来感觉快慢,但是播放完成一首歌的时间没有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感觉是一种假象。

总时长没有变化,那么每个部分又不失均衡,没有忽快忽慢,那就说明,留给每个『音』的展现时间是等同的,我们并没有听到一个『音』挤占了下一个『音』,只听过一个『音』中不同频段之间的相互倾扎。

那么这就好理解了,调音就好像一场赛跑,你初始有一堆跑步选手,比如有100个,20个一组,分别代表不同频段,这里仅仅粗糙举例,那么5组一共,这5组队员身穿不同颜色衣服,代表不同频段。

一个『音』响起的时候,就是发令枪响的时候,然后这些跑步选手就要奔向前方,但是它们速度(蕴含能量)不一样,在一个『音』允许的时间结束之前,不同组的选手最终停在的位置也不同。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你可以调整各组队员的数量,比如让某一组变成30人,让另一组变成10人,这也是频段间的能量分配。

好了,有了这个基础模型,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就出现了~

你可以安排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那么可以操纵特定频段泛音的多少,或者说所谓的解析,其实都是刺出来的部分,感受些微,说法不同,刺出来是什么意思?

枪打出头鸟,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要刺出来,要出头,就要有阶层,要有次第,跑的快的要和后面的拉开差距,且可见。

因为只有1个选手跑的很快,但是这个人力量太微弱,形成不了感觉,或者感觉太过于些微。所以比如有5个博尔特一样的,冲在前面,穿着亮眼黄马褂,那么就刺破了某个东西,凸现出来了,显而易见,让整体不那么光滑,而是有了纹理,有了泛音,有了解析,有了等等

那么刺破了什么?大部队,或者说这里需要有个频段差,突出了前后反差,形成了前后感觉。一切整齐划一的队列,光滑,圆润,没有火气的玩法,流畅入水的玩法,光滑的像泥鳅的玩法,就是大锅饭,选手尽量跑的差不多快,不要有太大差距,各个频段不要差异太远距离,或者简单的分成几大块,相互距离不要太远,让感觉上不要有分离之感,就可以蒙骗感官了。

或者还有一种玩法,反过来,让每几个队员和其他都拉开差距,化散整个声音的能量,形成一阵雾,一个大气泡,一个宽松又虚无的结像,甚至没有了结像感了,没有了边际,怎么都可以了

其实这个有点像一口气吹成型的艺术品,一气呵成,有的队员被吹远,有的近,相当于它们跑的远近不同,一个道理,主动与被动,当然我认为,还是一气,用电的能量,由作者精心安排、部署,设计好这个格局。

当然,比如,声音里低频的特点是振动频率低,高频振动频率高,那么调音作者就要安排好对不同频段选手的不同吹气力度,让他们落在不同的落点,如安排策划一般,周密执行任务。

这样就拉开了层次,也解决了泛音、微动态、残响、解析、纹理等等感受,不同频段队员的多寡,决定了密度的大小,密度太大就太紧、太硬、太亮等等,太小就听不见,稍微有点就虚,再多一点就发泡,肥大,糊,再多一点就密度大,再多又回到密度太大,就这么一个游戏,创造了感觉的不同。

不同队员的不同位置离散,也造就了不同的色彩感,色彩多寡,变化多少,有些器材声音好像就只有黑白一样刻板,这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落点和落在那个点的选手,两个维度,可以有各种变化组合。

再说空间与连贯性,最远的可以感知的队员在这个『音』的时间结束前,如果都早就停止奔跑,那么结像小,线条紧,声场巨大,因为后面空空如也,所以就感觉宽阔。

反之,如果一些选手,都死命的跑,在时间最终结速前,都跑到距离起点很远端,那么这个声音就显得慢,余韵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或者结像显得大,比如有一层能形成外壳感的队员都跑的整齐也都快,在有限时间内吹气大泡泡,吹泡泡是要时间的,吹的慢到点了才吹一个小的,那么快慢就是能量的赋予,或者二合一,结像即大又慢,都可以做到。

跑在最前的密度大,相邻频段没有拉开距离,就形成边界感,如果跑在最前的和其次的频段差异大,就形成针刺感,锥形结构,如果跑在最前面的,比较稀薄,比较少密度,那么就形成朦胧感,或者隐隐有感觉,但是不至于让『音』的时间后半段感受不到刺激,以为空了,那就不连贯,反之一个『音』的时间内,总有一部分能量弥散到最后一刻,那么也就『接上』了下一个音,就连贯了

但是结像密度太大,就吸收了太多队员,捆绑在一起,这时候它们落点都比较凝聚,密度被挪移,所以剩下的弹药太少,空气稀薄,所以就感觉后继无人,所以就失去了连贯感,所以T1和头版DT990,就有差异,所以就会玉润珠圆但是有索然无味感,所以就会显得更HIFI但是没有HUFI的那个味,更清晰,更干净,更不容易乱,更条理,更分裂,更分离,更少味道。

而所有器材,或者周边,又把其他器材,或者周边的这种能量布局,进行重新梳理,进而改变声音。写的有点急,文字内容多少有点混乱和语无伦次,但是意思就是这个,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手法,创造了我们对声音感知的假象,可以怀疑的是,我的这个理解是否正确,但是必然的是,以此类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我们却难一一见到幕后真相,不过,可以不见,莫问我是谁

或许就这样,我们把感觉玩弄,就这样我们自娱自乐~或许~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5-4 12:37:54

吹个真正够大的泡泡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Hifi与hufi之别猜想,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调音游戏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