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放的解析】浅论玩弄感觉与玩弄精神~(1.20更新)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20 13:38 编辑脑放,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或者多少几分讽刺,我曾几何时也是这么理解,也是这么运用的,但是今天突然闪念一想,发现了一些灵感,今天就扒一扒这个精神领域。
从哪里开始呢?从自己的经验开始,我今天又在盯着一个器材思考,不是眼睛实际盯着,而是心里抓来想。
想它的好想它的不好,想怎么样让它更好,想它怎么样似乎那么固执难以变好,想想它的好,想想它和其他机器的对比中的成与败,想想他是怎么做到越级挑战的,等等等等~ 想着,时而欣喜爱恋,时而无奈厌烦,这么总是在自暴自弃的二元间跳跃,后来想的有点烦了,干脆跳出圈外,把回忆抓了过来。
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建立了一些此刻与旧时的链接,可以说是一种联想和积淀产生的复杂混合反应,以前这么想和现在这么想,以往的自暴自弃与如今的自暴自弃结合听感,就出来了下面的一个结论。
结论非常好懂,也很容易被理解,就是当你觉得这个器材好的时候,听到的声音是好听的,反之,则是不好听的,但是绝非这么简单,这里插播一个总是跌跤的地方。
就是当你要听一个器材的时候,比如今天我想听一下LAVRY的DA10解码,我在听之前建立一个意识模型,这里还要细说一下,这个模型不能是理性的,如果我揪出来这个机器的强项与弱项,那么就基本没什么毛病,听感常态,无喜无悲。
但是如果我建立一个这样的意识模型,就是DA10是美国牛逼技术大师做出来的,这家伙非常厉害,白版以前介绍DAC2002大金条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人还是音乐世家,深受熏陶,不仅仅会技术,这个机器比那个便宜的相位传真山寨解码肯定厉害多了,全面的多,能量不堆积,这好那好。
完了,听起来一定会挑出毛病来,会失望,会有不足,但是我没有刻意去挑毛病,只是希望型模型一旦建立,没有在理性砖块的求实基础上,而是一个纯『脑放』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那么实际听感,往往打脸,总会让你觉得各种问题横生,这个地方非常有意思,让我着迷的是它的起因,虽然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但是简单这么讲解决不了问题本身,并非根源。
如果你没有建立任何模型,比如我当下写帖,用DA10直接接RL906,放QQ音乐的随机MP3,就很好听,首首曲子都那么动听,这种in点似乎好了没有更好,有时候一种好,是没有比较的,也是懒得比较的,无需比较的,一旦比较就不好了的好,这种好会带给你时不时惊喜,让你持续在一个非常nice的状态中,难怪有句话叫做知足常乐,这个足并不是克制下的那个足,而也可能是这种满意了不想其他的足,精神的富足,虽然短暂,但是足这个字意味深长,满上了,够够了,就像吃饱了饭,饭是最后一口饱,就这个意思。
所以这种状态下,你不会再去考虑DA10的素质局限,失去了理性束缚,反而会觉得它样样好,各种歌曲精彩绝伦,这,也就是脑放大开的状态吧,至少在我这里,已经达到特效了,如果不是DA10,也一样,手机喇叭也能让你hi到天地间。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下,我的脑放让我听到完美的声音,就是你赞赏器材的时候,肯定自己调试的时候,专注于器材优点的时候,这里也绝非简单,因为很可能这么做达到下面说的效果,但是关键点在哪里,我没能动态把我到那个道,或许我一用力它就跑掉了,刻意反而变成笨拙的快乐杀手,就像你注意你自己的呼吸的时候,那个节拍就全乱了,但是你忙其他的时候,呼吸是那么自然而然。
反面的例子是,买柏林之声的时候,我带着相位传真去对比,在大系统下,相位传真像是被戳穿的谎话,败的一塌糊涂,店家一面得意的在旁边添油加醋,说大系统下的表现是一个器材实力的真正体现,帮助我做决定,当然,内因起到决定性因素,一方面觉得这个玩意更『全面』,二来有我想要的那种音色,三来是德国顶级乃至世界响当当大牌,四来这个解码是柏林之声917旗舰转盘里面的原班人马,不是随便普通档次CD机里面的玩意,等等等等,好奇、虚荣、自满、崇拜、向往、假设,一股脑各种意识/心里吹响集结号,然后掏钱买单,提货走人。
但是就在第二天,我接上自己系统后,看着德国货外观那股高贵、扎实劲,自己脑放不由大开,前一天那些高分贝的自我意识因素又吵闹起来,打开系统听,不满意,想回到相位传真,人声味不足,那是一种潜意识的不满,和意识没有关系,隐隐中作乱,但是我没有忽视这个声音,没有压制他,没有用所谓的理性干掉他,因为我知道唯大丈夫能本色,直心是道场,我不能这么做。
后来和朋友说,让我仔细玩玩,这么好的东西,德国电声艺术巅峰,怎么怎么滴,我想想,也罢,就冷落了相位传真,认真玩柏林之声,在各套不同的系统组合上面,在各种耳机和音箱上面。
在后续的一系列各种听当中,我更全面的掌握了柏林之声的特性,认识了它那无可替代的好,但是当我再次接回相位传真的一刹那,潜意识还是明确的告诉我,人声这个玩意更胜一筹,我怕我的结论太过于草率,又一顿横比,但是我心依旧,我都想说我心永恒了。
这个例子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什么叫做秉性难移,难说的很客气了,太客气了,你本来就是土包子,怎么也洋不起来,那就土土的好了,哈哈哈
那么,除了这两个例子,其他我接触到的所有器材都难逃这个结局,包括相位传真,有时候听着真闷,不够解析什么的硬素质,其他的所有,所所有有,一一切切,不论新旧贵贱洋土,都是一个结论,没有永远好听的器材,受意识影响极大,久听会厌,所以说,只有当下好,哪怕是5元钱的喇叭。
还有一个情况,当你正常听的时候,如果你偶尔发现器材中的不足,比如你觉得人声远了,不够味,或者你觉得声音糊了不够清晰,或者你觉得声音刺激了缺少安定,或者觉得水润过头少了纹理与质感,等等等等,或者它们的反过来,这也是潜意识做的怪,因为我没有刻意去挑刺,也没有刻意去确认什么机器的素质什么的,什么也没做,就是傻傻听,但是他就出现了。
这时候你的心里就会产生一丝厌恶之情,完了,器材从此处处不是,怎么都别扭,听完了还念念不忘,下次听还有那阴魂不散,这也是潜意识反过来对意识的一种影响,一种互动的过程。
听者状态,和听感相关性实在太大,不仅只有当下好,物质和精神还互相反复作用,观点来回变化,辗转反侧,复杂纠缠,而这,就是脑放,你不得不承认它的神奇~
而『脑放』大开,可以逾越所谓的器材档次的屏障,让你觉得无心他物,同样在你不如意的时候,看到别人发表的脑放大开或者模拟大开的帖子,你的失意与别人的得意形成的正反双向落差,会更容易助长心中的草,但是你却并不知道,那个角落里的他人那个更便宜、同价位或者更贵的器材,是不是真的能让你脑放开的更大,其实更是一种欲望诉求。
我个人感受,脑放开了以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下无敌,那种感受不是理性意识所能够表述和理解的境界,每个人在自嗨进入高潮的时候,都天花乱坠,天下无敌,反之亦然,但是这种表现却可以感染旁人,很有意思,让发烧不停的陷于我们称之为欲望的泥沼,但是却又不得解药,因为来自无明之中的念头,终究困你与食色之中,再完美的器材也有反感的时候,隔锅香是永恒的话题。
既然,类似『正念』或者『善念』的意识,可以唤醒脑放,那么掌握这种技巧,就可以做到神仙无他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境界,这个渔是远远胜于鱼本身的,就是没得卖,不是价格的问题。或许,这种随时都能找到最初的感动的欲望,虽然看起来无关于物质,但是才是最最大的那个欲望。时时大开脑放,让音乐永远美妙?抛掉器材,就算是歌曲,不论什么类型,也有类似的效应存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对于音乐本身,我同样遵循内心,能匹配脑放频道的,我都喜欢,其他的,我都保持尊重,我不是器材至上主义者,也非内容至上主义者,我是内心至上主义者,所以兼容器材与内容。
有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哪怕它非常经典,但是我听不『懂』它,就算是脑放大开,或者把这个乐器的说明、历史、作者等等都详细了解一遍,再开脑放,也不管用,换不同人在不同场合用不同乐器演奏,也不一定顶用,这就是乐曲本身与我不对路,所以我喜欢不上,但是我保有对其的尊敬,敬而远之,我并不试图用力,通过勤能补拙的努力,去适应它,欣赏它,因为试过了,没用,有些东西就是这么样承认下来的,顺其自然,没必要死扛。
同样,针对流行歌曲,我也是一个态度,我不挑歌词写的优雅与否,只要听起来有感觉,我就喜欢,不论是80年代的留行,还是10年后的新肥皂剧配曲,我都一视同仁,也不会把这些内容,与民乐、古典等等内容,进行分级分档,这个是艺术界的判断,不是我心界的判定,我只捕获那些让人感动的声音,并相互得益而已。
以前我收集音乐,有段比较短的时间也挑版本挑批次挑作者,折腾一番,后来发现无所谓了,有时候翻唱也很好,虽然家里那位总觉得原唱有味,但是我觉得各有各味,也就换为直接增加新的内容,并做收集。买CD,抓轨,把它们存放在硬盘里,刻录成CD,导入到ipod中,上传到云里,后来充值了QQ音乐会员,我把喜爱的音乐做上标记,然后把它们下载下来保存,为了防止丢失,我还要备份,在不同的手机上,要确保这些音乐的同步下载,生怕丢了,白捡到好听的内容,以后想听找不到了,虽然很多还是不及320的MP3。
再后来,我发现听音乐和吃饭一样,就是一种需求和满足,不需要随时吃,也不需要随时听,需要的时候,但是这里很怪,你并不会收到直接信号,比如饿了,但是听的需要不会那么直接,所以你自己认为需要的时候,往往是理智需要内心不需要,有时候安静比吵杂好,有时候听久了就像吃饱了撑着一样的感受,这些时候一听就翻缸,状态不对,这也是我始终想琢磨明白的,有心为啥不讨好。
你听什么内容都很好不挑剔,这个时候并没有分别心的作用,很是奇怪,但是很是舒坦。所以我估计以后也懒得折腾这些,直接流水播放就可以了,因为QQ音乐有个功能,按你喜好推荐,虽然有不准确,但是一两首不好听得略过就行,无伤大雅,继续愉悦,以前的那些资源,再听无妨,但是听流水文档,每每有新意,不会让你觉得旧账重提,这也是一番其妙的享受,因为有些旧账,过了当下,再嚼无味了,这种匹配就像俄罗斯方块的游戏,里面蕴含了无数道理~
关于器材和内容,我是这么思考和感受的,欣赏音乐时候,脑放是自然打开的,遇上对路应景的歌或曲,脑放直上云霄,不论器材是什么,但是不对路不应景的,就是名家大作,也苍白无力,所以开脑放欣赏音乐这个命题,对我来说是个伪命题,无需自然有,就是一种本能,割离不能。
对于器材的思考和意识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在聆听之前更多,在听得过程中,器材本身已经被忘记,但是当下意识里有『不良』声音表现出现时候,才会挂钩,想起器材,并与聆听之前的意识模型相匹配与比对,这个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因为想着器材听音乐,所以不能好好欣赏,也不是执着狂热的器材奴隶,非要给自己竖立一个物质的『依靠』才能安心,并不是的。
不少时候,并没有思考器材,这样的情况很多,直接打开播放音乐,但是体验并不美好,所以才引发了对自身状态与欣赏愉悦之间的关联思考,这里不仅仅有欲望的最初、形成、演变,更多的还有意识的作用与控制,而这些,与器材,与物质,与金钱,并没有联系,是纯粹精神层面的事情。
其实我有很多器材,他们档次迥异,但是都给我带来了良好的体验与不好的体验,我可以由此推断更大的范围。自然我也听过许许多多别人的系统,几何级数增长的成本与价格,并没有带来奇迹,反而有时会觉得平平或是失望,也能验证那种两点一条直线后的延长线式的推论,问题并非这么简单,虽然钱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也确实限制了想象力在某些方面,但是绝非唯一,不然发烧,乃至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单一失色,不会如此好玩。
烧了那么久,很多执念都扔了,没扔干净的经过数次自我反省,也都差不多扔光光了,道理也懂了不少,自己也没少实践,自己发烧的阶段一变再变再再变,诉求点也不一样了,虽然一些原始诉求多少依稀,但是不影响更新更强的诉求的存在,所以,还是想对处在最深处的秘密与法则进行探究,借由发烧这个切入点,是为写此帖根本目的
当然,我知道,降伏其心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也是一段必经之路,如果一切感受的剖析与思考勉强可以说是一种『观自在』,那么掌握变化心境的方法让快乐常在算不算是一种『善护念』? 听个音乐好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