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妆品、炒菜和香榭丽舍2.0
在化妆品界有一个特别政治正确的宣传口号——我们的产品只采用纯天然原材料,不添加任何人工化学成分。相应的,不少HiFi界品牌也热衷于向大家强调——我们的产品只追求忠实还原音乐现场,不添加任何人工修饰。这样的描述在初烧看来或许逼格爆表,但是只要多听一听各个价位的设备就不难发现,这世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中性没有音染的器材。我们在家里听到的音乐,只是录、混音环境与重放环境之间无数变量耦合后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像真力这种专业监听领域最知名的品牌都只敢说“让你听到录音师听到的音乐”,而非“让你听到指挥家听到的音乐”的原因。
话说回来,积累过一些经验的发烧友可能会对这种宣传手段嗤之以鼻,但幡然醒悟后却很容易堕入另一种不愿相信任何权威,吾之听感既是现场的极端。
到底要不要相信宣传,或者相信百分之几,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在这里我可以说说自己的观点。
尽管我在前文说过,忠实还原音乐现场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器材的设计者以现场为师这个观点却并没有错,毕竟理论上一款器材回放出来的应该是设计者理想中的声音,我们聆听一款器材,其实也就是在听设计者对于音乐的理解。
是否要在器材设计中添加人工修饰,我认为则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器材的设计过程就是人工修饰的过程,就像喜欢美食的人经常说,我们追求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而非调味品的味道,但殊不知一道佳肴真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精心的筛选与烹饪,把食材与调味品的味道完美融合,而不是在菜市场随机挑选几样东西放在锅里白水煮熟。音乐器材也是同理,你不能指望把仓库里的电子元件随机排列组合后就得到一款名器,优秀的器材一定包含了设计师自己的取舍与修饰,调音的过程往往也是体现一款器材价值的过程。
我一直认为对于音响设计师来说,对音乐的理解(艺术)与电声学理论与经验(技术)是两大必不可缺的要素,在我认识的设计师中就有两位“艺技双修”的代表,其中一位是中央院二胡专业科班出身,曾经在武警文工团演奏,后来又当过多年录音师与音乐制作人的于建兵老师,他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晶体管功放的设计开发,并创立了“羽商 艺术家”品牌。
另一位,是比于老师更加低调的老O。老欧有着跟于老师相近的经历,曾经在国内和国际多个演出团体演唱多年,在平时的闲聊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各类东西方乐器的音色、甚至于声部比例、乐器的形体等都有着丰富的“一手”经验。和专注于功放领域的于建兵老师不一样,老O的作品从当年红遍论坛的O1解码耳放到KKMaster纯耳放,再到近两年推出的Cello(与清逸伦合作)与香榭丽舍一体机,基本上都是为耳机发烧友服务的产品。
香榭丽舍一体机我之前已经做过介绍,是一款完成度很高的All-in-One产品。但是在设计师老O的眼里,完成度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总能在大家都认为已经“很好”的基础上改出“更好”的声音……这就是“香”推出仅仅几个月后,再次发布双4495版本的原因。
或许知道自己一定会不安现状,老O在“香”的设计阶段就采用了模块化概念,因此所有初版香榭丽舍用户都可以通过更换解码板的方式升级到双DAC的版本,我自用这台也不例外。
经过约一个月的等待,我在10月份拿到了使用双AK4495S DAC版的香榭丽舍v2.0,并借机在老O的办公室对比了一下单、双解码两个版本。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说过,单解码版的“香”是一台平衡且通吃的机器,我前后搭配过十余款各家顶级耳机也没见过什么纰漏。在双DAC版中,这种强大的适应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单解码到双解码,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信息量的提升。简单粗暴的快速AB对比可以明显察觉出在弦乐五重奏中大提琴的结像变得更加结实和立体,交响乐中定音鼓的凝聚感更强,声部的层次也更加丰富。
调音方面,双解码版与在售的单解码版变化并不大,但是和我之前听过的初期单解码版相比,双解码版中高频部分的锋芒感其实有所收敛,乍听起来没有早期版那么抓耳,但是人声(主要是齿音相关方面)的耐听度得到了提升。这种调音的变化与双DAC带来的素质变化结合,就会让人有一种密度变大、安定感提升的印象。
最近看到网上很多晒单的朋友说双解码版的推力变大,其实这里部分是一个错觉,“感觉到“推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双DAC版的控制力有所加强,声场也更宽阔,另一个原因是老O在新办控制软件中把同样音量对应的指示数字改小了一些(似乎是有人抱怨老版本调音量需要转太多圈),这样如果按照以前的数字去听,就会觉得音量变大。为什么不在升级版中顺便把耳放功率也改大一些?因为事实证明“香”的耳放部分功率已经足够应付市面上常见的各类旗舰耳机,甚至当时试听了一下KK竟然也能推个七七八八,一味追求某方面的极致并不是一体机应该做的,设计一体机更像是一种在妥协中取得平衡的艺术。
最后说一下“香”v2在我家中服役的情况,我手头几只常听的耳机有HD800、Clear、DT1990Pro和D8000。前两者的听感我在前一篇中已经提过,DT1990Pro与D8000是两只风格迥异的耳机,共同点是都只能使用单端输出。虽然单端输出下声场与分离度要打一点折扣,但更能体现出这台一体机细腻、温润的一面。并且两个6.35的输出口声音也有着略微差别,我怀疑可能是相位不同,总之根据不同音乐类型在两个耳机口上切换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除了上面说的四只耳机,香在我家还作为前级连接真力G Two使用。声音依旧是那种温润绵密的声底,无论是搭配G Two还是ADAM的Artist 5(这两只音箱与香榭丽舍的搭配我都仔细听过)都足以胜任绝大部分的PC HiFi场景。并且要特别指出,香的前级功能与耳放功能是独立的,可以摆脱使用音箱的时候耳机一起跟着响的尴尬。
恰好这两师傅的作品我各有一个,时不时可以回味回味,什么叫做真水无香… 旧号zhyipod 发表于 2019-1-3 19:12
恰好这两师傅的作品我各有一个,时不时可以回味回味,什么叫做真水无香…
于老师的作品在口味上感觉比老欧的还要更清淡一些 本帖最后由 张花花 于 2019-1-3 20:09 编辑
我不知道“抓耳”和“更好的耐听度”哪个更高级?
上次试听某耳放,新耳放没我现在的耳放抓耳,但比我现在的耳放更耐听,更柔和。两个耳放我都可以接受,但要我卖掉手中这一个(六年耳放卖不几个钱了)去买新耳放,好像动力不大 这样看来国内一些东西的共性是无味,没什么不能没味,听收音机得了 okcomputer 发表于 2019-1-4 00:37
这样看来国内一些东西的共性是无味,没什么不能没味,听收音机得了
就怕有些人以为开水白菜就是开水煮白菜 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4 10:35 编辑
okcomputer 发表于 2019-1-4 00:37
这样看来国内一些东西的共性是无味,没什么不能没味,听收音机得了
正好,我这里同时有,
素质鸡呀么收音机,口淡可以含话梅,口苦可以吐酸水
清水or浓汤,共存,缺一不可,还可以杂交,配出个H/N种
好机器,或叫人拍案叫绝:lol,或让人拂袖而去:@,不好的机器,会让人无言以对{:1_95:}
长弓 发表于 2019-1-4 03:07
就怕有些人以为开水白菜就是开水煮白菜
然而我认为90%以上的器材,素质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去追求“味道”,结果就是收音机 初烧入门好选择 为啥香榭丽舍各处都没有拆解图嘞?有点好奇用料,听感到是挺符合价位的,没啥短板 “我们聆听一款器材,其实也就是在听设计者对于音乐的理解”
很赞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