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箱系统的调整建议
本帖最后由 kyokyo 于 2018-5-31 11:05 编辑个人系统的调整经验是,先追求能听到,然后追求能听清楚,最后再谈质感,味道。
到目前为止接触了不少烧友。大多数人喜欢一开始就谈论音质,或者说是泛音,质感,味道,感受。而系统的调整方向也是这样来的。但是,仔细听听系统,可能会发现
1. 有些声音完全听不到。常见例子的比如只能听到有伴唱,但是不知道几个人。动态大的时候,听不到某些细小的乐器的声音。
2. 乐器的有些音符听不到。 最常见例子就是管风琴没声音,或者大提琴的有些比较低的音符声音小。
3. 有些乐器听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常见例子是无法分辨嗡嗡的低频是那种乐器发出来的,是定音鼓,还是大提琴,抑或是tuba轻轻吹。
4. 乐器排列位置错误。最常见莫过于定音鼓跑到前面了。
5. 乐器比例明显不对。例如小提琴声音和大提琴比例。
6. 听不到录制环境。实际上听到音乐厅还是挺难的事情。基本是有几种比较容易听到的声音。大提琴拨弦反射能听到音乐厅乐队的深度。小提琴反射能够听到音乐厅天花板高度。定音鼓的回声能听到音乐厅面积的大小。等等
不过,即使上面的缺点全部都有,很多人依然大谈各种泛音,尾音;也大谈弦乐质感;大谈细腻。上面这些现象是因为系统不平衡导致的,这时候开始追求这些方面,只会让系统平衡更加失调。
最后引用一段刘汉盛对Hope这张专辑的评价,来印证下本文观点。
最后一轨Stimela(The Coal Train)开头那由小声到大声的演奏真是经典,这首曲子如果您无法开大声听,这张CD的精华就完全无法享受到了。它的劲态范围宽广、雄壮、庞大、空间感真实,深度感、层次感清晰,冲击性强烈,又能享受到细致温暖的声音,还有超多的细节。更棒的是,Hugh Masekela的演唱真的感人至深,再配着优美的和声,能不感动者几希?听这首曲子,简直就好像在洗三温暖,忽强忽弱,又柔又刚,既快又缓。当然,每种乐器的演奏质感都很真实。一言以蔽之,如果您听这首曲子时不是充满兴奋快感,而是一直皱着眉头,那就代表您的音响系统还无法承受大的动态范围,也不够宽松。
最后一轨Stimela(The Coal Train)开头那由小声到大声的演奏真是经典,这首曲子如果您无法开大声听,这张CD的精华就完全无法享受到了。 — 这段描述只是说经典,至于哪里经典,为什么经典,刘汉盛评论并没点出来。
这几年直至到我系统听东西清楚到一定程度,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开头这段声音,大概由两种乐器演奏。第一是类似铁管,或者铁盘子的声音。第二大概是架子鼓或者军鼓的声音。这两种声音结合起来,伴随着军鼓声音越来越大,出来的效果就是
— 你站在铁轨边上几米的地方,眼看着一列火车从远处驶来,从小小的咔嚓咔嚓声,直到巨大的火车在你面前飞驰而过,发出了老式火车车轮压过铁轨接缝处时候的特有的快速节奏、并且震耳欲聋的咔嚓咔嚓声。如果你系统足够清楚,这个声音可以说是要多像有多像。怪不得曲子又叫做煤炭列车。
请问你的系统回放这首曲子怎么样呢?
疑惑:关于清晰度,大家可能认知不太一样。所以最后大概说明一下我参考的大致标准。
正确驱动的顶级耳机,可以认为是清晰的标准。比如HD800。打个比方,HD800听音乐就好像你用手机屏幕看一张像素极高的图片的那种感觉。当这种清晰度被转换到音箱上的时候,就好比你换了32寸个8K的大显示器,再去看这张图片的感觉。不过这种清晰可能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少东西或者位置错乱的问题基本都是卡房间上了
一般房间或者只是随便搞搞的房间,就算频响说得过去,相位也一定是爆炸的
嘛。房间就是这么个东西,后期投入低产出高,但同时又是前期投入最高,调整最麻烦的 前五個並不難吧
一萬的專業箱就足夠了 amex 发表于 2018-5-31 00:26
少东西或者位置错乱的问题基本都是卡房间上了
一般房间或者只是随便搞搞的房间,就算频响说得过去,相位也 ...
频响说的过去,相位不会差的。
不少人觉得频响过得去,其实就是靠平滑麻醉自己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各种平滑。相位是偏偏不吃平滑的。 人对低频质感是不太敏感的。所以解决低频的频响和混响就可以让人觉得足够真实。但人耳对高频质感非常敏感,再清晰准确也不等于真实。 好文,顶 前端时间有位烧友感叹:卧槽,这低频信息量怎么这么多。
-- 有时候很难和别人解释正常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只能等他自己亲自听到之后才能明白。
kyokyo 发表于 2018-5-31 09:26
前端时间有位烧友感叹:卧槽,这低频信息量怎么这么多。
-- 有时候很难和别人解释正常声音是什么样子的 ...
顶! nai 发表于 2018-5-31 10:29
顶!
;P 顶,虽然还不能理解。:lol 完全理解,也完全能体会。 本帖最后由 kyokyo 于 2018-5-31 17:47 编辑
dfying 发表于 2018-5-31 16:30
吾以为实际上不是这回事 好像不搞很多名堂就听不到正确的声音一样 好像只有几个高人听到的才是正确的 一般 ...
耳机正确性还是比音箱容易的多。音箱系统的确很少人能听到完整正确的声音。
不同耳机之间一个明显区别就是低频部分。比如苹果小白,是没有什么超低频的,不信你放汉字寂寞的曲子听听,是没有什么重量感的。HD650这种大耳机会好一点。换成旗舰级别的,超低频的重量感就体现出来了。
就如Amex说,空间问题占了多数。大家可以翻翻我的旧帖子,我从12年开始搞声学,到现在都业余搞了7,8年了。12刚开始就用ARC软件调整,从13年就开始用REW调试。前面一两年基本把所有房间修正软件研究了一遍。后来就开始结合REW和声学道具调整房间了,修正软件只是用来辅助调整。8年这整个路程时间真是不短,期间做过无数的摆位,EQ调整,声学道具放置,电子分频,低音炮延时和相位衔接,DSP自动相位纠正,手动相位修正,喇叭阵列,音乐厅混响模拟(大家应该有印象一大堆真力喇叭360度围了一大圈的那个实验),多低音炮阵列,多声道修正。。。
到目前系统才终于有了基本正常的声音。
你可以对比下Amex和我,实际上刚开始我们都是从各种器材开始,然后走向专业器材。Amex玩各种电源,线材,还有些便宜奇怪的东西比我要深入。但是,我们走向正常都是从一只测试麦克风开始的。我12年买的ARC就自带个麦克风,从此开始了不归路。Amex进程可能比我晚一些,它13年买的310箱子,大概14年开始买的麦克风,开始RoomEQ之旅。
再看看,后来我基本没有评论任何器材了(有的评论基本都是XXX足够用了)。这几年一再提醒大家注意空间(事实上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的买测试麦克风。)。而Amex换了3110之后,也进入了退烧状态,大家最近也看不到Amex的各种稀奇古怪东西的鸡汤文。
其实我说的也是基本基于耳机, 自己的箱子接电脑随便放的不作数. 耳机低频就是只要平直有下潜基本都比较真实, 但高频则完全不是这样. 或许是因为耳机的高频再怎么好也比箱子差远了, 这倒也是事实. 声音只有真实与不真实,喜欢频响宽阔,动态无压缩,清晰,声音速度很快,很有力量,感觉真实自然的声音。通常用人声和钢琴,小提琴调教,感觉声音通透自然就好。 本帖最后由 兼听则明 于 2018-5-31 20:14 编辑
kyokyo 发表于 2018-5-31 17:10
耳机正确性还是比音箱容易的多。音箱系统的确很少人能听到完整正确的声音。
不同耳机之间一个明显区别 ...
基本同意
在朋友家听过trinnov dsp矫正开关的区别。感觉不开完全没法听。但是也是听了dsp之后的区别才意识到声音是这个样子。如果一直喜欢混乱的频响和相位估计也习惯了。
如果是靠声学装修,正确的房间声学室内估计会更出色。这个就像摄影一样,先别谈什么德味色彩奶油化开,能保证对焦对上了不跑焦就行。
但是很多发烧友的两声道系统连清晰的中心结像都做不到。当然,人耳的宽容度也很高,脑放脑补可以自动补偿相位和频响误差。
但是如果真听过“合焦”的声音就知道缺陷在哪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