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歌——听Wicks的西贝柳斯小协
一直以来,笔者听的最多的其实还是大家所说的“四大小协”,尤其是对贝小协格外钟爱,也曾有过专门的帖子。前些月,有幸购得了一张由威克斯(Camilla Wicks)演奏、Biddulph公司制作发行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
听之感觉确实回味无穷,故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8-10-18 08:17 编辑
关于曲目: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47,作于1903年,修改于1905年。1903年版1904年2月8日由诺瓦切克(Novacek)主奏首演,1905年版该年10月19日由哈里尔(Karl Halir)主奏首演。
西贝柳斯一生只创作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这部作品在诞生之初并不成功,但如今它已经成为史上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1891年,怀着成为小提琴家的壮志,年轻的西贝柳斯去维也纳爱乐试奏,却沮丧地铩羽而归——天晓得若是乐团录取了他,我们还有没有西贝柳斯了。所以,本质上讲,我认为这首协奏曲是他写给自己的,对小提琴那种既热爱又痛苦的矛盾感情交融其中。据说,它的谱曲过程艰辛异常,期间几番大幅修改,作曲家常常醉倒在赫尔辛基的酒馆里,似乎像是一个苦苦怀胎的历程。好不容易写成,与原定首演者布尔迈斯特(Willy Burmester)横竖又理不顺关系了, 只好几次更换题献者。在我看来,有人称北欧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不是被写出来的,而是被改出来的......“的说法,放到西贝柳斯身上同样合适不过。(这段文字摘自网上https://www.douban.com/note/496921612/)
目前比较受到大家公认演奏西小协特别出彩的有:海菲兹、威克斯、大卫、布斯塔博(Guila Bustabo)等的。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8-3-28 15:45 编辑
威克斯(Camilla Wicks)的生平介绍: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illa_Wicks
网上也有一些关于威克斯的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523293131/
这张Biddulph的CD中收录的是 1952年,她与指挥家Ehrling和斯德哥尔摩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事实上当时威克斯才仅仅25岁而已!
如果说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威克斯的西小协演绎,我想我会用——冰与火之歌。
从曲目来看,西贝柳斯小协是一首极具作者想法的作品,西贝柳斯的传记作者塔瓦斯亚尔纳(Eric Tawaststjerna)曾这么总结:“这首协奏曲避免耽沉于色彩丰富的交响性,而是有一种秋冬季节的安冥光感,偶尔,远方的地平线会微弱却明亮地露上一面。”
在我的实际听感里,西小协一直是会给到带来很奇幻的感觉,有一种北欧神话一般的庄重深厚感觉;有些温柔情意,稍有委婉但又不多加掩饰的表达出来。
威克斯的演奏,我觉得真正美妙的地方就在于演奏出了冰与火的两面,刚柔并济。
跌宕起伏之际犹如巨熊猛得扑向冰川,仿佛立刻就要气吞山河;
柔情沉思之时又像莱茵仙女倚在落日河边,心中自是情意万千。
《音乐月刊》版本比较这样形容Wicks的录音:“每个乐句 都充满感情” , “她的‘浓烈’像醇酒一样,听起来很过癮” 。
以下是摘自郑延益老师的文章《超越自我——海菲兹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现场录音》的节选:
“……西贝柳斯这首名曲其实比帕格尼尼还难。因为帕格尼尼的艰难片断音乐内涵并不强,演奏者只要能清清楚楚地能以某种速度演奏出来就行了;如果音准稍微差一点,由于速度也不易被察觉,也无损于音乐的内涵。因此里奇、阿卡多、拉宾、帕尔曼、美岛莉和张永宙等人的版本都是一流的,各有千秋。也因此版本多如牛毛,独缺海菲茨的版本(米尔斯坦好象也没有他的协奏曲),为什么?用海菲茨自己的话说:“当时还没有剪接技术,而我认为自己还没有一次过能演奏到我自己能满意的水平”。请注意,这个“满意”包括第一,不能有剪接。也就是说现代的都有剪接,也就是说,多多少少是“假”的。这是他最了不起之处,真挚。他不愿弄虚作假。第二,他不允许有一点小毛病(这相信主要是指音准,相信即使是经剪接的现代版本,在海菲茨耳朵里也是通不过的)。第三,快速片断所需要的音乐内涵。机械性的达到某种速度,对他来说是不够的;要以这种速度演绎出音乐性就要难得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西贝柳斯实际上比帕格尼尼更难之处。因为这首曲子最困难的片段也必须有音乐性,又必须到达某种速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海菲茨的版本唯我独尊,为什么只有威克斯的版本可与之相比。因为只有威克斯几乎做到了与海菲茨相等的水平。在所有版本里,凡是碰到这些困难片段时,演奏者要不是速度稍为放慢,就是比较机械,牺牲了音乐内涵。
更大的困难就是音虽然是准的,这个“准”却不符合该片段的和声调性。西贝柳斯第一乐章华彩段之前的从G弦第一把位上的降B音,凭空跳到E弦上高二个八度的降B音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绝大多数的后来者都用带有一点点滑音奏出来以求音准保险。但其实这一点点滑音从音乐上说就失去了西贝柳斯从悬崖跳下来的惊险内涵。第二个例子是第一乐章末的双音快速片断。不讲别人就讲帕尔曼,他的这些双音音程进行的音准是不符合该段和声调性的,所以听起来效果和海菲茨版本不一样,不但如此,即使这样帕尔曼的双音还是不完全准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郑老师在主要提及西贝柳斯小协和海菲兹的演奏艺术的时候,也提到了“只有威克斯几乎做到了与海菲茨相等的水平”。
在《春风风人》书中,也提到了:
“当年(1952-1953年)薇克丝才23岁,这张唱片问世时,曾经轰动一时,甚至有人誉之为举世第一的版本。这样说,容或有夸张之处,但在当时,海费茨的演绎,长期被奉为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能与之分庭抗礼的也只有薇克丝和奥伊斯特拉赫。内弗是以西贝柳斯的演绎著名的,但从唱片看,薇克丝不论从技巧或演绎上都还要高一筹。在海费茨手里,西贝柳斯像一座冰雪覆盖的火山,奥伊斯特拉赫却浑厚、巍峨像一座教堂,但薇克丝似乎把海费茨的炽热和奥伊斯特拉赫的雄浑融合了在一起。”
“薇克丝的音阶片断,论音准、均匀与连贯,除海费茨外,无人能与之比,尤其是三乐章的八度、十度和三度片断,别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唯有海费茨和薇克丝无懈可击。”
“薇克丝的左手技术是顶尖的,但更惊人的却是她的弓子。我们常常听到说某某提琴家的换弓毫无痕迹,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点的并不多,还有一个就是薇克丝,她的第二乐章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一首发自肺腑之咏叹调。薇克丝丰富的出自内心的热情,通过她的弓子和揉音,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难得的是尽管薇克丝技术如此辉煌,却毫无机械化,或卖弄之处;自始至终她表现的是音乐,如果你不留意,可能会不觉得他技术的高超,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Wicks的这套西贝柳斯小协录音,还有日本EMI也发行过。
首版是东芝1a1,现在市场上也是价格不菲。
很好的介绍,谢谢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8-3-29 15:50 编辑
我正好有一套海菲兹的Music & Arts发行的现场录音,其中就有一套非常棒的西小协录音。
从音效的角度上说,Biddulph的Wicks西小协,声音更醇和耐听。M&A的海爷录音,就比较原汁原味(现场录音)。
从我这样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门外”发烧友的角度来听,海爷的演绎,仿佛是站在云端,挥斥方遒,让你不自觉的仰视他。海爷的演绎,一贯的会让你有种听“闷”掉的感觉。
而Wicks的演绎,好像更具人情味一些,她不会让你仰视,而是站在你身边,向你诉说着音乐里的故事,情感的波动为她的琴声而牵引。
总之呢,
海爷的演绎,是让你“弹眼落睛”的惊讶于他无穷无尽的完美表现;
Wicks的演绎,是让你闭上眼睛跟着她的琴声心潮起伏。
本帖最后由 lam8888 于 2018-3-30 08:53 编辑
西贝柳斯小协最喜欢海爷的,甩开别人至少一个身位,无法超越!
其次是威克斯和奥伊斯特拉赫(奥的技巧稍逊,但胜在宏大的气势和高度的音乐修养)。
其他人的版本,或是技巧、或是气势、或是音乐性,都有明显的缺陷。像Perlman,技巧够了,但太软,娘娘腔,乐队也拖了后腿。
能做到完美的,只有海爷!
好文。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8-5-3 13:53 编辑
今日购得一张日版的威克斯西小协,期待尽快对比一下~~~
能上个海飞丝的封面看看么 fyefye 发表于 2018-5-2 22:02
能上个海飞丝的封面看看么
您好,我自己听的是这套现场演奏。
就我所知,至少还有RCA,EMI,Biddulph也发行过海爷的西小协录音~
近日够得了一张日首的Wicks西小协,与Biddulph的做了一下听感上的对比。
把日版放入我的999EX开声,马上传来清晰可闻的底噪大很多,我马上反应过来:这或许预示着这版的转制成分会更少,会更“原汁原味”一些。
我在2天的时间里各听了一遍。基本得出了我自己的结论:
日版的声音,更接近于近场录音的实际效果;
而Biddulph由Mr. Marston操刀转制的这版,则更希望模拟音乐厅里听众的听感。
我无法给出高下判断。只能说,这两版我都会留下来,我还需要时间慢慢品味~
本帖最后由 caileiqing 于 2018-5-7 20:22 编辑
海爷在RCA也有一张立体声的西小协录音。
这个录音是美国指挥家瓦尔德·亨德尔指挥芝加哥交响乐队,但录音时间不确定,应该是在62,63年那段时间里(比M&A的现场录音晚了约10年,此时海爷大约60了)。
还有一个美版的是这样的封面,但不是首版了(首版是上面的RCCD盘定价3500日元)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