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tink Mahler NO.2 德累斯顿, 二月十三日
本帖最后由 notus 于 2017-5-26 09:36 编辑看无教授的推荐,想起来以前翻译过这么一篇.贴过来
-----
- Haitink & Staatskapelle Dresden: Mahler Symphoy No.2 "Resurrection" Live at 1995/2/13, Dresden
文章翻译自随碟小册子第42-45页.
1945年2月13日,当炸弹从夜空中掉落到地面后,短短几个小时,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变成废墟,伴随着数以万计的生命消失.这个发生在距由德国挑起的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前的”恐怖的一天”,把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美誉的德国城市德累斯顿变成了战争的陪葬品,人们拼命的寻找避难所,再也没法忘记这悲痛的回忆.在1945年8月初,数不清的群众聚集在完全被烧毁的 圣十字教堂地区观看一场演出.这是一场唱诗表演,演出所用的经文由唱诗班指挥和组织者 Rudolf Mauersberger 在几个月前刚刚完成.经文的内容摘录自”耶利米哀歌”,”How doth the city sit solitary, that was full of people!” 这场演出也拉开了一系列旨在纪念大轰炸的演出的序幕,一直延续到今天,这让德累斯顿和广岛一样,可能是世界上少数的坚强和持续的承载着这悲痛的一天的回忆的城市.尽管受到左翼的警察和激进的右翼分子的阻挠,在2月13这个日子,各种纪念活动仍然会坚持进行.怀抱和平希望的人们会在城中心的街道上摆满蜡烛,还有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和其他活动,都表明了自1945年开始的纪念活动和往昔一样不会停止.德累斯顿管弦乐团参与纪念活动的第一场演出是在1951年的2月13,由出生自德累斯顿的时任乐团首席指挥的 Rudolf Kempe 指挥演出威尔第安魂曲.自这之后,乐团参加了每一年的纪念活动.演出的曲目包括了莫扎特,勃拉姆斯,威尔第,德沃夏克,布理顿和杜菲写的安魂曲,还有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德沃夏克的圣母悼歌, 许茨的 Musical Exquuies, 巴赫的Kreuzstab等.这些曲目无一不在加固这种传统,并让人民在音乐中坚定对和平的维护和对战争警惕.在1995年的2月13日,安魂曲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被奏响.那一年,马勒的第二号交响曲成为纪念音乐会的曲目:人们相信这可能是所有的交响曲目中唯一适合在这个纪念日演出的曲目.因为这首交响曲自写成之日起就一直在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听到过的人:死亡和生命,平凡和永生,绝望和希望,时间和永恒,出生,死亡和复活-这自然万物要遵循的规律.作曲家在100多年前完成的这首交响曲时,不仅仅内心受到艺术追求和社会动荡的煎熬,而且似乎用极其冷峻的笔触描画出了20世纪的各种冲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欣赏他的作品.在这样的一种理念下,马勒的这首交响曲,不仅仅把人们带回到了1945年,更是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当天的纪念日,把这种精神传达给了每一个遭受过战争和恐怖煎熬的人,每一个活在恐惧和忧心的人.然后,它带给了我们所有人光和希望.
自1951年开始,历届的音乐会上都没有鼓掌的环节.这种静默的气氛,连同演出结束后观众和艺术家一同起立致敬默哀,对所有参与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特殊的体验.但是,对马勒第二号交响曲来说,那有着极其辉煌的音符的结尾,真的能没有掌声?现场的观众真的可以控制的住他们的情绪?答案是肯定的.那是一种让人屏住呼吸的时刻,那是永生难忘的经历.
音乐会结束后,本文的作者(Eberhard Steindorf)向音乐会的指挥 Bernard Haitink 表示了感谢,但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作为荷兰人的他带给德累斯顿的人民一场精彩的演出.Haitink,在1990年在为纪念遭受德国军队轰炸的荷兰城市鹿特丹50周年音乐会上同样指挥演出了马勒第二,表示至今仍难以忘怀当时的感动.但他说,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不要再次发生.最后,他和其他的演出者,部分观众和德累斯顿的当地居民一起来到了圣十字教堂的纪念碑前,点燃了一只蜡烛…
音乐试听: http://pan.baidu.com/s/1bnHcu7d 密码: sxmm 为翻译点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