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几句流媒体HIFI
本帖最后由 隔夜龙井 于 2017-2-21 21:43 编辑流媒体HIFI,在目前阶段,暂时是个伪命题。
这个论点会受到攻击,老牌HIFI厂商也在发布流媒体音频产品,但此HIFI非彼HIFI,玩过的人心里有数。
这个问题,起源于P2P。当年中图的高价进口碟,DG大黄标,132一张,后来才知道网上几家唱片店,85一张,一样的东西。但即便85一张,对于广大社会主义群众而言也太过资本主义。所以P2P、电驴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穷烧们的资金压力。
烧器材不可怕,可怕的是烧片子。
P2P的黄金时代,很多抱着分享主义的烧友,将他们自己的CD成包成包的抓轨上传,绝大部分都是原版,少数版本现在已绝版。
几年前P2P被版权大棒打压,电驴的分享功能被禁。但是电驴上的古典音乐遗产还在。仅靠这部分音乐资源,只要懂得利用,保守估计3年不用买碟。
HIFI必谈古典,流媒体HIFI也一样。然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是后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古典音乐的创作很早就停滞不前,演绎的黄金时代在上个世纪中期。
流媒体要谈古典HIFI,请问如何面对P2P上庞大到足以毁灭唱片行业的免费资源?这些资源的法律地位如何确定?
有一点可以肯定,流媒体HIFI若以古典资源做为诱饵,简直就是个笑话。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是错过了P2P黄金时代的人,不知道这些资源的存在,或者不知道如何获取。
比起现在淘宝上卖的音乐资源,P2P遗留下的资源,特别是2010年以前上传的,原盘抓轨的可信度更高。
更加讽刺的是,P2P上早期上传的经典版本,音质往往比现在ECD再版碟要好得多(我刚在音乐区骂过EDC)。
然而,头版CD的空间感,厚度、细节等方面,都要好过这类网络资源。
对于老烧,他们要不是已收藏了这些CD,就是收藏了这些LP,流媒体HIFI对他们而言没有吸引力;流媒体HIFI的目标人群就是刚接触这个圈子的朋友。
打开一张新的CD,一边听一边看内页的介绍,对我而言,这才是一种完整的体验。我有点不情愿买日本碟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懂日文。
这种理想化的体验,被免费P2P撕的粉碎——你是想85块钱体验一把,还是直接下载几百M的文件?
流媒体HIFI的问题,其实是个老掉牙的问题,自由分享 VS 合理版权。免费的古典大餐还摆在P2P上面,你怎么选?
这个话题不错。第一,那些大牌音乐下载网站并没有正式向我过开放。第二,虾米使用感受太差。第三,各路碟友多年来受够了贵碟之苦,想想当年一个月工资才买几张碟啊。第四,当年慷慨买碟月月光都收不齐,都有机会听齐了。第五,刚刚经济有了起色,总不能一直让几大公司割羊毛。第六,此类产品国内基本没有替代品。第七,中国人盛世喜吵架,乱世喜团结,再一次感谢一直无私抓鬼分享的朋友,素未谋面,或许已经神交过。
胡言乱语,说错莫喷。 tidal除了古典支持得不错,还对jazz,新出的电影原声不错。新的古典音乐艺术家也需要我们去支持和了解,流媒体为国外的小伙伴提供了好的工具。 我看唱片公司完全可以把50年甚至40年以上的录音无版权公开,既能做到人类知识共享,也能激励行业推陈出新。 iLLogiCo 发表于 2017-2-21 22:33
我看唱片公司完全可以把50年甚至40年以上的录音无版权公开,既能做到人类知识共享,也能激励行业推陈出新。
现在的唱片录音感觉完全不如老唱片啊:lol放开是好事 流媒体HiFi古典部分可以卖新生代演出家的即时现场演出录音,BPO官网上有类似功能,但国内用户体验很不好,我这里根本无法正常观看。
现在国外那么多古典现场演出,如果都能在网上付费通过流媒体HiFi看到(听到),价格合适的话我是很愿意的 有人喜欢老录音、大师的作品,也有人喜欢新录音、当代杰出演奏家的作品,我是很愿意花钱去买每年新出的留声机、BBC之类的推荐、获奖唱片的。 前段时间看一个下载的视频,是年轻的女钢琴家Alice Sara Ott小型演奏会,真人挺漂亮的,看演出绝对有加分。类似的演出网上有高清HiFi可以看到听到,付钱弄个会员之类的绝对愿意 感觉还是双修比较好,cdt加数字转盘,现在和以后我买古典碟主要是还是考虑老版本,新的录音听数字的就够了,这个年代认真压片的厂真不多,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复返:L 张花花 发表于 2017-2-22 14:48
前段时间看一个下载的视频,是年轻的女钢琴家Alice Sara Ott小型演奏会,真人挺漂亮的,看演出绝对有加分。 ...
ott都火了好多年了哈哈弹得不说主要是颜值高啊
grimaud其实也很漂亮
国内串流视频速度太崩溃了,网购蓝光碟也不错的 本帖最后由 steinfigur 于 2017-2-23 00:27 编辑
主贴写得比较乱,我总结一下:
一、对新烧而言,流媒体软件的媒体库资源相对当年P2P的分享而言存在劣势。
二、对老烧而言,CD和碟片的仪式感更强,流媒体相对而言没有优势。
然后逐条反驳:
一、在现代,P2P的资源应该作为流媒体软件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1、P2P分享的资源确实非常多,但是前者和后者的资源质量不能等同。
P2P分享黄金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当年各大下载论坛都有如何分别假无损、假320K的置顶贴,对分享假无损的账号处罚非常严厉然而仍挡不住一拨又一拨送ID的。而且不同光驱、不同设置的电脑,抓轨文件大小不同,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而流媒体软件的媒体库资源基本是从唱片公司买到的数字文件,等于直接从棚子里出来的,质量有保证。
当然,这里说的是ROON和TIDAL,国内的那些虾米、QQ之类的还是算了。
现在资源下载(注意,这里是宽泛的概念,P2P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唯一能和流媒体一战的地方,只有高码率母带录音和DSD。这方面流媒体囿于带宽限制,无法提供。但是,在未来,带宽是事儿么?
2、P2P资源的播放操作不如流媒体方便。
考虑两个场景:
1)别人介绍一张碟,你想听。
P2P的操作:上网搜索——>下载——>更改CUE文件(如果必要,好多网站自己在文件名后面加后缀,很多冷门语言专辑的CUE需要转轨)——>载入播放软件——>载入CUE——>播放
流媒体软件操作:搜索——>选择——>播放
2)自己听音乐库里的音乐
P2P的操作:打开播放软件——>选择播放列表(载入CUE)——>播放
流媒体软件操作:打开软件——>选择——>播放
可以看出流媒体软件的操作一致性和友好度更高。
可能很多烧友觉得这个没什么,但是ipod和iphone都是靠便捷的人机交互操作体验干掉sony和诺基亚的,P2P黄金时代的烧友应该都懂。
二、在相关资料和氛围打造方面,实物占据较大优势,但流媒体发展潜力巨大。
1、老烧的“仪式感”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打造纯模拟的黑胶系统是很多老烧的心头好,退而求其次玩玩CD片片也不错,根源就在于可靠的音频内容,类似上述。
但是,如果在流媒体软件上可以轻松的获取可靠的音频内容呢?比如产权保护期过了,各大厂商放出来古典音乐黄金时期的母带级别的数码转置文件贩卖。老烧们是不是还会选择继续玩需要耐心调校、精心保养的黑胶机,并且留占地1个多平米的地方放碟,隔三岔五再出来洗洗?
当然对于CD时代过来的老烧而言,寻碟/找碟已经成为一种乐趣。然而对更多目的在于“听音乐”的烧友而言,如果能在线上轻松获取质量有保证的音频内容……反正我不愿意去淘碟:lol 毕竟,懒惰才是人的天性。
2、唱片实物提供的资料很有用,但流媒体这方面发展巨大。
唱片放到机器里,一边听歌一边把玩里面的小册子再学点东西,这很惬意,我也这么干,尤其是LP的大册子,特别爽。但是说这个是相对于流媒体软件的优势?互联网表示不同意。
记得AppStore上面有一个贝9的app是教人怎么欣赏贝9的,里面就有非常详尽的关于曲目、作者、演奏家及各唱片版本的资料。 现在流媒体软件在提供曲目资料方面的确是弱项,基本是靠大数据向用户推送可能跟现在播放曲目相关的曲目;但是这为什么不能是流媒体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册子就那么大,你就算用小抄的字体再用不同墨水印一大堆资料上去也就那么点儿东西。然而流媒体软件完全可以在你通过手机/平板/电脑遥控播放的时候将总谱/分谱/作曲家资料/演奏者资料/乐团资料/知名点评等等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推送到屏幕进行展示,任君选择,想学的努力学,不想学的关屏幕好好听。
的确这个不够“情怀”,然而好用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带USB输入的CD机不要太多哦。
改变就在眼前,然而很多人在装鸵鸟。
有人前卫,有人守旧。都是文化,没什么高下的区别,自己开心就好。
但您要非得抬一个贬另外一个,那就不体面了是吧。
steinfigur 发表于 2017-2-22 16:12
主贴写得比较乱,我总结一下:
一、对新烧而言,流媒体软件的媒体库资源相对当年P2P的分享而言存在劣势。
...
说得挺好,层主可真能写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