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apha
发表于 2016-10-11 00:01:37
坐等声音风格和听感评价的部分。。。
Royal_Cook
发表于 2016-10-11 08:30:22
求牙膏后半部分
vista109
发表于 2016-10-11 10:33:02
这个推elear应该不错
清where
发表于 2016-10-11 10:41:50
这价位跟金波的GDX相差不多,想知道两者的比较如何,求白版成全:lol:P
chamme
发表于 2016-10-11 11:04:14
台湾人的设计比大陆的进步更快,视野更开阔还是起点较高?
小白
发表于 2016-10-11 13:17:36
Q-m目前国内唯一可以看到的一偏正式评测,是赖英智的那篇“听了兴奋的无法睡觉”的文章。不少人觉得那是夸大的枪文,但我作为国内又一个仔细听过Q-m的人,在这里表示我相信赖先生真的可能觉得很兴奋,因为Q-m实在确实是一款表现很好的、可以说达到高级水准的解码耳放一体机。
已经有不少人看了Q-m的发布定价后,表示价格不便宜。确实和谷津之前的U系列产品相比,Q-m价格为7980元,确实是更贵了,但产品其实无所谓“贵”,关键是它的定位和性能表现。上万、两万多的解码耳放都有,关键是,它们是否能在其价位上站住脚。
Q-m的“贵”不是没有理由的。我这里首先给它一个定位——Q-m是一款定位于搭配高级、顶级耳机的产品。如果用家买回去用来推什么K701、HD650耳机,那真是很浪费的,因为他的实际能力,完全可以推好HD800、T1、GS2000e、PS1000、HE1000那样的高档和顶级耳机。
小白
发表于 2016-10-11 13:24:03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6-10-11 13:30 编辑
我想到一个最简短而能描述Q-m声音特性的描述语:透明而温暖。透明在先,温暖在后,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熟悉谷津产品的烧友一定会知道谷津产品最基本的一个特质就是“温暖的音色”。虽然张先生从来没有说过他追求温暖的音色,但是从历来谷津产品的声音表现来看,无论型号和档次,谷津产品一律表现为很温暖的音色。
Q系列产品虽然采用了与以前几代产品完全不同的技术架构,但是温暖的基本特征不变。虽然这是一款技术指标极高的产品,信噪比、THD+N和动态范围的指标都非常高,但是它绝非高冷声、监听声、直白声的耳放,而是仍保持了谷津像“产品签名”一样坚持的音色温暖的基本特征。
然而Q-m与之前谷津的耳放类产品如HA2、HA3、U2、U4相比,在声音的透明度上,提升显著。在采用了新的数字升频、数字领域内音量控制、全新的数字算法、全新设计的耳机驱动级之后,Q-m表现出谷津产品上前所未有的透明、透彻、背景很黑的声音,并且驱动力充分。
一个很容易能判断的事实是,Q-m在技术指标上特别是信噪比和动态上、声音的透明度和细节表现上、对高档耳机的驱动和控制力方面,比起之前所有的谷津耳放产品来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认为这是全新的技术架构加上精心的调声达到的结果。
小白
发表于 2016-10-11 13:47:48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6-10-11 14:05 编辑
Q-m在数字领域里可以达到180分贝的信噪比,可以说这是极高的指标,当然资深烧友会知道数字领域内的信噪比再高也不是整机最终的信噪比,因为数字必然要转为模拟信号,然后才能听;DA之后,指标会下降,不可能还有180分贝那么夸张。然而Q-m的DA之后的指标依然是很高的,达到121分贝,这已经接近模拟电路能达到的极限了。
具体反映在声音上,Q-m的背景黑度非常好,换言之声底非常干净,在很黑的背景上,各种低电平细节都表现充分。这是一种细节解析丰富、但同时细节出来得很自然的声音,解析好,但并不给人突出细节的感觉。同时耳机口的底噪很低。我把一副可以说“底噪探测器”的歌德GR10e耳塞插在其3.5mm耳机口,底噪很轻微而且和音量旋钮位置无关,也就是说把音量旋到最大也没事。GR10这种耳塞如此,其他耳机耳塞,都无需担心有底噪问题了。聆听中有时感觉有Noise,结果一观察,都是录音里固有的“本底噪声”。由于Q-m本身的信噪比极高,声音非常透明,所以听老录音甚至有些数码录音时,包含在录音里的底噪会听得非常清晰(信噪比低些的设备会播不清录音底噪,因为录音底噪和机器的底噪混在一起了)。
Q-m能达到这么高的信噪比,这样黑的背景,无疑只能归功于所谓DDS的全新技术架构。靠传统的解码耳放结构,我觉得做不到这样的信噪比指标和实际听感。新技术的运用,在Q-m上是成功的。
另外一个成功之处体现在耳放部分的设计。无论是驱动600欧的T1、300欧的HD800、80欧的Elear还是32欧的GS2000e,或者HE1000那样的平板耳机,Q-m都提供了充沛的驱动功率和良好的控制。根据厂家的介绍,Q-m的耳放驱动电路其实并没有做“放大”,由于前面解码后模拟输出的电流足够,后面应该只是采用了运放来做缓冲(Buffer)而没有Amp。从实际聆听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对付高低阻耳机都非常好,体现出张先生在耳机驱动线路设计方面的功力。
Q-m的耳机输出口设计得很齐全了:3.5mm / 6.3mm / XLR四芯平衡,都有了,而且3.5mm的耳机口有两个,分别标为LD和HD,听感不同,大致相当于高增益和低增益的区别。举个例子,那些灵敏度很高的耳机与耳塞,可能就适合用LD口,听起来声音更自然一些,插在HD口会有些发冲。我实际试下来觉得RS1e耳机(灵敏度99.5分贝)插在LD口会更好听一些。
另外我注意到有一个贴心的小细节—— Q-m的四芯平衡耳机口和6.3毫米耳机口是可以同时插耳机出声的,但3.5毫米小耳机口则不和大耳机口同时出声。为什么?我琢磨了一下,猜测可能是因为大口经常是插头戴式耳机而小口经常是插高灵敏度的耳塞,两者音量很难一致。假如大小口能同时出声的话,往往 3.5mm口的声音就太大了,不安全。
may2567
发表于 2016-10-11 13:58:07
这个应该和林道夫数字功放,nad数字功放,乾隆盛数字功放,是一个东西啊!
yanye8981987
发表于 2016-10-11 14:00:09
看完第一段关于音质的评价后,首先佩服白版的勇气。也难怪别人兴奋的睡不着,白板愣是憋了一晚上:lol
yanye8981987
发表于 2016-10-11 14:02:04
我也想兴奋的睡不着,手持t1想问问如果买qm的话,周边搭配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吗?
serapha
发表于 2016-10-11 14:04:04
前置的6.3mm耳机口相当于后面的 LD还是HD ?
Royal_Cook
发表于 2016-10-11 14:05:22
推701、650是很浪费的 这句话有点毒呀
小白
发表于 2016-10-11 14:10:21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6-10-11 14:46 编辑
具体说下我搭配的几个手头耳机。
拜亚T1和森海HD800,都搭配很好,声场开阔、声底透明、动态表现好。注意平衡驱动会明显地表现出更好的力度和细节,因此这两副很容易实现平衡驱动的耳机我还是建议在Q-m上用平衡驱动。
歌德GS2000e和PS1000,这个可以不用平衡,声场和力度都很够,由于失真度低、控制力好,出来的声音刺激度也很低,不容易偏亮或偏薄。低频方面我觉得Q-m表现出一种带点“韧劲”的低频,量感不会偏多,但有一种韧劲。
法国劲浪Elear,在Q-m上表现出不错的透明度,同时保持了其音色和厚度上的优点。我说过,这副耳机应力避那种厚声而偏混的耳放,Q-m相反,是一台非常透明和干净的耳放,所以搭配它效果很好。在合适的搭配上,这副法国耳机真的挺有吸引力。
HE1000平板耳机。这副耳机也是平衡驱动更给力,出来非常有厚度和动感的声音。但是我在对比的时候发觉了一个问题——原配的耳机线还是不够好,特别是平衡驱动的时候,声音的细腻度和透明度有些下降。这个问题在单端驱动时还好,在平衡驱动时就暴露出问题了。换为PAD专为它设计的升级线后,提升非常明显。包括森海HD800和T1,在平衡驱动时也对耳机线的素质提出了要求。Q-m的高透明度有时就带有这种“放大镜效应”,让用家能更明确地察觉到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糊一些、透明度低一些的机器,有些问题也就糊过去了,表现不出来。
对HE1000耳机来说,我建议升级耳机线,然后平衡驱动。
我没法一一去试主流的耳机,但从试听过的几副耳机来看,Q-m对高低阻耳机、平板耳机,都能搭配出很好的效果。一致表现出透明的声底、很低的失真度和优良的控制力,音色也绝不干冷,而呈现出透明而带些温暖的感受。可能会有人提出意见的是那个不大的音量钮——这个数字式音量钮由于不大,手感不算太满意,虽然实际用的时候摸着转还是很方便的。注意它转到最小位置是-42分贝,耳机里往往还有很小的声音,而不像模拟音量钮关到最小时就彻底无声。不过也不会有模拟式音量常出现的“小音量下左右不平衡”的问题。我理解由于机器体形的问题这个音量钮难以做得更大,但还是希望它能更大一些,以实现更精细微小的音量调整。
对了,我说过评论器材时必须找到缺点,那么这个偏小的音量钮可以算一个。当然,多数时候还是很方便的。我实际听的时候根本不看那个钮的位置,就靠手摸。对于我手头的耳机来说,音量只需在最小(-42分贝)和中间刻度(0分贝)之间调整就可以了,几乎不需要超过中间12点的0分贝位置。
goodlz
发表于 2016-10-11 14:33:16
请问推K812效果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