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n 发表于 2004-5-14 11:57:55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由来[转贴]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由来

《G弦上的咏叹调》之所以有吸引力,成为雅俗共赏的一篇流行小品,主要也是因为曲中有真情,而这情感又能得到古今共鸣的原故吧!但是一般爱乐者即使已熟悉了这首小品,很可能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流行的本子多半是那种经过小提琴家维尔海姆改编的小提琴曲。主旋律从头到尾都在小提琴的G弦上进行。在这乐器的四条弦中,G弦最粗,音色浑厚,像是女低音。拉到高把位上,更带有一种紧张热烈酌情绪。这也就为此曲增加了表情色彩。何况,“独弦操”式的演奏也是可以唤起听众的兴趣的。可是要忠于巴赫原著的精神的话,这就大失原意了。原著并非改编曲所改用的C大调而是D大调。不同的调性有不同的色彩,这对我们非专业者未经专业训练的耳朵说来是很玄的问题,且不去管它。巴赫也并不只用G弦来奏这个曲调,而是用了其他的有不同音色的弦音。因而它的效果,按照音乐学各托维的说法是“女高音的天使般的音调”。这就和改编本的深沉的“女低音”是两种意趣了。最成问题的——至少对于苛求的专业耳朵来讲,改编者把主旋律转移到较低的声部上,却又让原谱中的其他声部保持原样,从而也违反了和声学原则,当然也违背了巴赫原来的意图。难怪那位一力维护音乐艺术尊严的托维先生要光火,大骂改编者“给这首巴赫最纯静、动人的作品之一强加上四五处严重的错误,造成谬种流传”了!

---摘自辛丰年《音乐欣赏笔记》

快乐小猪 发表于 2004-5-14 12:52:14

哦.

lirobai 发表于 2004-5-14 12:53:27

ntsn 发表于 2004-5-14 13:39:24

最初由 lirobai 发表
怎么尽是这样的贴
因为没有其他的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由来[转贴]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