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7day 于 2015-12-8 00:33 编辑
两位大神说的都很好,没想到昨天打了一大段文字不料账号被封 此次借毛东账号所有言论不管毛东本人的事。 这段文字后也不再光顾本论坛。 Jeff大神比喻的非常正确,接下来我想分析一下,这个短腿运动员需要跑多么快才可以赶上长腿运动员。或者永远也赶不上长腿运动员。 我们就拿1bit Delta-Sigma(DSD)来举例子,假设Jitter是完美的。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PCM格式,什么是CD 16bit 44.1K
如图,如果横坐标是时间轴,纵坐标就是16bit,那么这个纵坐标有多少层呢? 16bit=2^16=65536层 假设横坐标的时间是1s,那么这1秒之内有多少个采样点呢?44.1k=44100个点 我们再看1bit delta-Sigma,假如是DSD64,他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是什么状况呢?
DSD64每秒钟有2822400个点,那么看起来这么多,实际上高度只有1bit,也就是2层。 那么这2层高度是如何还原出来振幅信息的呢? 我想借助PWM图分析一下,如图PWM是如何还原振幅信息的,本质就是积分的过程。 只不过DSD没有中间这一层0点,只有升降。如图,单位时间的占空会被还原成振幅高度。
假如我们把DSD64划分成44.1K的时间度,那么平均每两个CD格式的点在DSD64的状况下又多加入了64个点。2822400/44100=64 那么问题来了,CD格式在1/44100秒内有65536层振幅信息可选,而DSD64只有64层振幅信息可选。如果没有噪声整形,Delta-Sigma的信噪比将不堪入目。 想让1bit Delta-Sigma达到CD格式的振幅信息,那么至少需要采样到DSD65536才够用,而当今的计算机无法完成这一动作,AK4490也只有DSD256,CHORD Hugo则有DSD2048。 这也是我之前讲过的,Delta-Sigma丢失了多少振幅信息的问题。不知道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大科学家就是不明白。 最后我想再贴上顶级DAC——MSB老头子讲的一段内容。 懂英文的同学自己看,不懂英文的同学可以找人帮忙翻译。 MSB老头子拿传送带和水桶来比喻,同样他的24bitDAC需要DSD16777216才可以还原振幅信息。
至于Delta-Sigma在量化的过程中是怎样的,大概就如下图一样。你听到的就是蓝色线条的内容。 实际听下来,Delta-Sigma类型的DAC相对于R2R也是充满金属味,声音飘,沉不下来,声音缺乏重量感,声音缺少热情,大动态疲软。
而所谓的Delta-Sigma的声音优势其实就是时域信息,横坐标采样值多,频率密度是CD格式的64倍,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些频率点都是人造的,其优势就是可以在人造的正弦波THD测试下把谐波失真甩出通带(奈奎斯特定律),带来良好的THD测试指标,但是自然界的声音是不可能像人造正弦波一样稳定不变(详情了解吉布斯现象)。而真正的DSD录音其实也是转化为24bit384K编辑的,因为PWM、PDM波形根本不可能被编辑。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会理解,对话Thorsten Loesch里面所讲的:如果我们把24-Bit 352.8KHz(DXD-PCM)文件转换成1-Bit 2.822MHz (DSD) 文件,我们会损失近99.96% PCM格式支持的振幅信息,而我们只能得到12.5% DSD系统支持的时域信息。如果我们把DSD文件转换成DXD文件,也就是把1-Bit at 2.822MHz转换为24-Bit at 352.8kHz,我们将会损失87.5% DSD文件的时域信息,尽管理论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重新映射成振幅域。所以实质上我们得到了两种格式的糟粕,而不是其中一种的精华。
如Jeff所说,我本人也是R2R粉丝。MSB R2R DAC 因为采样频率不输于Delta-Sigma(白金模块为3Mhz)所以带来的THD测试指标也非常厉害。
所以说,用R2R听DXD才是真的享受
关于穷总说的“DSD64的信息量是CD的4倍”刚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网上搜到了,终于明白。
|